- 中文名
- 調和
- 拼 音
- tiáo hé
- 注 音
- [ㄊㄧㄠˊ] [ㄏㄜˊ]
- 意 思
- 調解使和好
調和釋義
編輯1、烹調,調味。
2、攪拌均勻。
3、調味用的佐料。
4、協調、和諧;使和諧。
5、折中,中和。
6、調解,消弭爭端。
7、調理使和順。
調和出處
編輯《管子·小稱》:“夫易牙以調和事公,公曰:‘惟烝嬰兒之未嘗。’於是烝其首子而獻之公。”
《後漢書·獨行傳·陸續》:“續曰:‘因食餉羹,識母所自調和,故知來耳。’”
宋·梅堯臣《蜜》詩:“調和露與英,凝甘滑於髓。”
《警世通言·旌陽宮鐵樹鎮妖》:“此茆味異,可栽植於此地,久服長生……宜調和美酒飲之。”
《西遊記》第六八回:“有兩個在官人問道:‘長老那裏去?’行者道:‘買調和。’那人道:‘……那鄭家雜貨店,憑你買多少油、鹽、醬、醋、姜、椒。’”韓文洲
《四年不改》:“怎麼搞的?什麼調和也沒有!我走了幾家沒有吃到點醋。”
唐·元稹《桐花》詩:“爾生不得所,我願裁為琴。安置君王側,調和元首音。”
《荀子·修身》:“治氣養心之術:血氣剛強,則柔之以調和。”
章太炎《章太炎全集·別錄乙·湯斌》:“湯斌本意欲以此養高,出而緣飾吏事.故終身無自得。特工為剽取,調和朱陸間以自文,而流俗遂相扇為大儒。”
魯迅《三閒集·無聲的中國》:“中國人的性情是總喜歡調和,折中的。譬如你説,這屋子太暗,須在這裏開一個窗,大家一定不允許的。但如果你主張拆掉屋頂,他們就會來調和,願意開窗了。”
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第一分第三章:“
清·陳康祺《燕下鄉脞錄》卷九:“烏武壯、向忠武二公亦皆名將,積有齟齬,江忠烈在烏幕,調和之苦,甚於恭勤。”
唐·劉禹錫《代裴相公讓官表》之三:“雖有藥石,安能調和?”
清·百一居士《壺天錄》捲上:“一中年婦人,按脈調和,乃雲無病可醫。”
- 參考資料
-
- 1. 資料 .漢典[引用日期2013-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