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韓延徽

鎖定
韓延徽(882年-959年),又名熲,字藏明,賜名匣列。幽州安次(今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區)人,中國遼朝開國功臣, [33]  是契丹最早繼續倡導“胡漢分治”的漢族政治家。 [34] 
韓延徽年少時為盧龍節度使劉仁恭徵召,自幽都府文學仕至幽州觀察度支使。劉守光為帥時出使契丹,為耶律阿保機所留,命參軍事。以智謀佐阿保機攻党項、室韋,征服諸部落,並建議建立城郭以安置漢人降服者,使其繼續從事農業、手工業生產。曾因思念鄉里逃歸幽州,返回後益受重用。任守政事令、崇文館大學士,朝中朝外之事,悉令參決。天贊四年(925年),從徵渤海國。渤海降而復叛,與康默記平定長嶺府(治所在今吉林梅河口西南山城鎮,一説吉林樺甸南蘇密溝)。遼太宗朝,封魯國公,仍為政事令,奉命出使後晉。遼世宗朝,遷南府宰相。遼穆宗應歷年間,致仕,應歷九年(959年),卒,享年78歲。 [33] 
《遼史》卷七四,《契丹國志》有韓延徽傳,稱他平定天下後,“始教太祖建牙開府,築城郭,立市裏,以處漢人。使各有配偶,墾藝荒田。以生養之。”韓延徽的這些舉措為契丹的國家化以及發展奠定了基礎,改變了遼人原始的生存方式,以致後來商業隆盛,為遼代的經濟繁榮打開了大門,加速了北方文化初期的開發。韓延徽還直接參與了行冊禮等禮制的制定,為契丹人漢化、封建化打下了全面的基礎。 [35] 
(概述圖片來源 [1] 
別    名
匣列
藏明
所處時代
遼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幽州安次
出生日期
882年
逝世日期
959年
主要成就
協助阿保機建立遼國
本    名
韓延徽

韓延徽人物生平

韓延徽幽州任職

連環畫《阿保機興遼》中韓延徵的插圖 連環畫《阿保機興遼》中韓延徵的插圖
韓延徽出身於官宦之家,他的父親韓夢殷曾經擔任過薊州(今北京市區西南部)、儒州(今北京延慶城區)、順州(今北京順義)的刺史。韓延徽少年時便才德出眾,割據幽州的盧龍節度使劉仁恭覺得他奇異不凡,徵召他為幽都府文學、平州(轄境相當今河北省陡河流域以東、長城以南地區。今撫寧、昌黎、盧龍及唐山市全境)錄事參軍,與馮道同祗候院,又授幽州觀察度支使。 [2] 

韓延徽出仕契丹

公元907年(天祐四年),劉守光囚禁父親劉仁恭,自立為盧龍節度使,劉守光掌權後連年征戰,實力日漸衰弱,想結契丹為後援,就派遣韓延徽出使遼國,在面見耶律阿保機的時候,因為韓延徽堅持不肯向阿保機行跪拜之禮,惹得阿保機大怒,將他扣留下來,讓他到野外去放馬。 [3-5] 
阿保機的皇后述律平勸諫説:“此人自持操守,不屈不撓,是個賢士,為什麼要讓他去放馬,讓他受窘迫和侮辱呢?應該禮遇於他啊!”阿保機覺得述律平的話很有道理,就召見韓延徽並跟他交談,韓延徽的言論深合阿保機的心意,當下就下令讓韓延徽參與軍事謀劃,成為阿保機的主要謀士。 [6-7] 
在進攻党項、室韋,征服各部落的戰爭中,韓延徽籌劃出力最大,深得阿保機信任。於是韓延徽奏請阿保機建立城郭,對城鄉加以分別,讓被降服的漢人居住下來。又為這些漢人擇定配偶,教他們墾田種莊稼,養活自己。所以很少有漢人逃亡。 [8-9] 
在契丹居住很長時間之後,韓延徽因為思念故鄉親人,偷偷跑回後唐,因與王緘產生矛盾,又回到契丹,阿保機沒有責怪他,仍然信任重用他。

韓延徽隨徵渤海

公元925年(遼天贊四年),韓延徽隨阿保機征討渤海國,渤海國國王大湮撰請降。不久又反叛,韓延徽同眾將一起破其城,因功被拜為左僕射。三月又奉命與康默記一起率軍進攻長嶺府,順利攻下這個渤海國的重鎮。 [10] 
征服渤海之後,韓延徽隨契丹大軍回師。公元926年(遼天贊五年),阿保機駕崩,韓延徽非常傷心,他的悲哀之情感動了左右眾人。 [11] 

韓延徽晚年生活

遼太宗耶律德光時期,韓延徽被封為魯國公,仍然擔任政事令。並曾奉命出使後晉,回來之後,改任南京三司使。 [12] 
遼世宗耶律阮時期,韓延徽改任南府宰相,期間他主持建立政事省,他對於機構設置頗具才識,薦舉了一批能竭盡才力的官吏。 [13] 
公元951年(遼天祿五年)六月,割據河東的劉崇遣使到遼,請求遼國皇帝對他進行冊封,遼世宗耶律阮下詔令韓延徽制定相關的冊封禮儀,韓延徽奏請一概遵照遼太宗時期冊封后晉皇帝的禮儀,遼世宗同意他的要求。 [14] 
遼穆宗應歷年間,韓延徽辭官歸居。他的兒子韓德樞鎮守東平(今遼寧遼陽),皇帝下詔准許他每年東歸探望父親。 [15] 
公元955年(遼應歷九年),韓延徽病房,時年七十八歲。遼穆宗耶律璟知道後震驚悲痛,贈為尚書令,葬於幽州之魯郭,後代世襲崇文令公。 [16] 

韓延徽軼事典故

韓延徽在契丹住了很長時間,越來越思念家鄉,經常做詩以寄託心意,最後偷偷逃回後唐,到了晉陽(今山西太原)之後,晉王李存勖想把他留在自己的幕府供職,但掌書記王緘很妒嫉韓延徽的才能,韓延徽害怕被王緘陷害,心中非常不安,便向李存勖請求到幽州探望母親,到了真定,韓延徽躲到舊交王德明的家中。王德明問他準備到哪兒去。韓延徽説:“河北已經都是晉王的天下,所以我想再跑到契丹去。”王德明認為不妥。韓延徽笑着説:“契丹國主失去了我,好比失去了左右手一般,見到我一定很高興。” [17-18] 
韓延徽回到契丹之後,阿保機非常高興,拍着韓延徽的後背説:“這段時間你到那裏去了?” [19] 
韓延徽説:“我思念母親,想回鄉探母,怕您不允許,我就自己偷偷地跑回去了。” [20] 
阿保機又問他去而復來的緣故。韓延徽説:“忘棄父母稱為不孝,背棄君王乃是不忠,臣儘管斗膽逃走,臣的心卻是在陛下這裏。所以臣又回來了。” [21] 
阿保機聽了他的話,大喜,給他賜名為匣列。“匣列”,在契丹語中是“復來”的意思。而且當下任命韓延徽為守政事令、崇文館大學士,內外大事均讓他參與決斷。 [22] 
當初,韓延徽南奔,耶律阿保機夢見有一白鶴從帳中飛出;而韓延徽快回來的時候,耶律阿保機又夢見白鶴飛入帳中。第二天早晨,耶律阿保機就對侍臣説:“延徽來了。”不久,韓延徽果真回來了。 [23] 
後來李存勖派人出使契丹,韓延徽藉機給李存勖寫了一封信,講述自己北上契丹的原因,他在信中説:“不是我不留戀舊主,不是我不思念故鄉,我之所以不留在家鄉,是因為害怕王緘陷害我,因此我把老母親託付給您,請您照顧她。”韓延徽還在信中向李存勖保證:“只要我在契丹,就保證契丹不會南侵。”在李存勖時期,契丹沒有大規模深入南侵,這都是韓延徽的原因。 [24] 

韓延徽為政舉措

韓延徽民族

韓延徽是繼晉末十六國時期施行“胡漢分治”民族政策以來,在契丹最早繼續倡導“胡漢分治”的漢族政治家。當初中原所屬的北部大藩,如幽州、涿州等地,很多漢人難於忍受本國藩帥對財富的掠奪,看到契丹地廣人稀,紛紛“闖契丹”去尋活路。這是一場足夠規模的、自發的漢人北上移民潮。但漢人、契丹生活習俗、文化背景不同,於是韓延徽提出了分治制度:遊牧系統一套,農耕系統一套,耶律阿保機接受他的意見,設置為南北兩院,北面官,用契丹國制度;南面官,仿中原制度。南面官的推行,也漸漸讓漢人的文官制度進入草原地區。 [25] 

韓延徽經濟

韓延徽還招募漢人到北邊來墾荒。於是更多漢人逃往契丹。到了後期,契丹事實上已經成為胡漢雜居地帶,而農耕所收賦税,也增強了契丹的經濟實力。 [26] 

韓延徽歷史評價

《遼史》:“太祖初元,庶事草創,凡營都邑,建宮殿,正君臣定,名分,法度井井,延徽力也。為佐命功臣之一。” [27] 
《遼史》:“夫賦税之制,自太祖任韓延徽,始制國用。” [28] 
《契丹國志》:“契丹威服諸國,延徽有助焉。” [29] 
《契丹國志》:“故終同光之世,契丹不深入南牧,延徽之力也。” [29] 
《皇畿賦》:“遼之韓延徽裁決機務,韓知古援據典故。” [30] 

韓延徽家族後裔

韓延徽氏的族系名字取字十分嚴謹,排列很有規律,單數隔代名字為兩字,取德、紹、資、景字,雙數隔代名字是單字,單字名字從韓延徽後分別取偏旁部首為“亻”、“辶”、“訁”和“氵”。
兒子:韓德樞
孫子:韓倬
孫子:韓佚
曾孫 :韓紹勳
曾孫:韓紹芳
曾孫:韓紹雍
曾孫:韓紹文
玄孫:韓造(韓紹文之子)
玄孫:韓逑(韓紹芳之子)
五世孫:韓資道(韓造之子)
五世孫:韓資讓(韓逑之子)
五世孫:韓資順(韓逑之子)
五世孫:韓資睦(韓逑之子)
六世孫:韓詡(韓逑之孫)
六世孫:韓該(韓逑之孫)
六世孫:韓諒(韓逑之孫)
八世孫:韓汶、韓淑、韓汴、韓洙、韓湛、韓涼、韓激、韓温 [31] 

韓延徽史籍記載

《遼史》、《契丹國志》均有傳。《資治通鑑》亦有事蹟記載。

韓延徽墓址

據遼史記載,韓延徽死後葬在幽州魯郭,魯郭即遼宛平縣房仙鄉魯郭裏,今北京市石景山區魯谷。魯谷位於石景山區東南部,八寶山南。北起魯谷路,南至黃莊。
20世紀70代末至80年代初,韓延徽之孫韓佚、四代孫韓資道等韓家墓誌相繼在八寶山南出土,其墓誌皆稱“葬宛平縣房仙鄉魯郭裏”。有學者認為,“魯郭”的“魯”指的是魯國公,即韓延徽;“郭”指的是墓葬的外圍城牆,也就是羅郭城。合而解之,即韓延徽墓外的城牆,主要是為了防止戰火侵擾。 [32] 
參考資料
  • 1.    遼代宰相韓延徽  .廊坊網[引用日期2014-07-05]
  • 2.    《遼史·韓延徽傳》父夢殷,累官薊、儒、順三州刺史。延徽少英,燕帥劉仁恭奇之,召為幽都府文學、平州錄事參軍,同馮道祗候院,授幽州觀察度支使。
  • 3.    《遼史·韓延徽傳》後守光為帥,延徽來聘,太祖怒其不屈,留之。
  • 4.    《資治通鑑·後梁記》劉守光末年衰困,遣參軍韓延徽求援於契丹,契丹主怒其不拜,使牧馬於野。
  • 5.    《遼史》幽州劉守光遣韓延徽求援,不拜,太祖怒,留之,使牧馬。
  • 6.    《遼史·韓延徽傳》述律後諫曰:“彼秉節弗撓,賢者也,奈何困辱之?”太祖召與語,合上意,立命參軍事。
  • 7.    《資治通鑑·後梁記》述律後言於契丹主曰:“延徽能守節不屈,此今之賢者,奈何辱以牧圉!宜禮而用之。”契丹主召延徽與語,悦之,遂以為謀主。
  • 8.    《遼史·韓延徽傳》攻党項、室韋,服諸部落,延徽之籌居多。乃請樹城郭,分市裏,以居漢人之降者。又為定配偶,教墾藝,以生養之。以故逃亡者少。
  • 9.    《資治通鑑·後梁記》延徽始教契丹建牙開府,築城郭,立市裏,以處漢人,使各有配偶,墾藝荒田。由是漢人各安生業,逃亡者益少。
  • 10.    《遼史·韓延徽傳》天贊四年,從徵渤海,大諲歙乞降。既而復叛,與諸將破其城,以功拜左僕射。又與康默記攻長嶺府,拔之。
  • 11.    《遼史·韓延徽傳》師還,太祖崩,哀動左右。
  • 12.    《遼史·韓延徽傳》太宗朝,封魯國公,仍為政事令。使晉還,改南京三司使。
  • 13.    《遼史·韓延徽傳》世宗朝,遷南府宰相,建政事省,設張理具,稱盡力吏。
  • 14.    《遼史·韓延徽傳》天祿五年六月,河東使請行冊禮,帝詔延徽定其制,延徽奏一遵太宗冊晉帝禮,從之。
  • 15.    《遼史·韓延徽傳》應歷中,致仕。子德樞鎮東平,詔許每歲東歸省。
  • 16.    《遼史·韓延徽傳》九年卒,年七十八。上聞震悼,贈尚書令,葬幽州之魯郭,世為崇文令公。
  • 17.    《遼史·韓延徽傳》居久之,慨然懷其鄉里,賦詩見意,遂亡歸唐。已而與他將王緘有隙,懼及難,乃省親幽州,匿故人王德明舍。德明問所適,延徽曰:“吾將復走契丹。”德明不以為然。延徽笑曰:“彼失我如失左右手,其見我必喜。”
  • 18.    《資治通鑑·後梁記》傾之,延徽逃奔晉陽。晉王欲置之幕府,掌書記王緘疾之。延徽不自安,求東歸省母,過真定,止於鄉人王德明家。德明問所之,延徽曰:“今河北皆為晉有,當復詣契丹耳。”
  • 19.    《資治通鑑·後梁記》契丹主聞其至,大喜,如自天而下,拊其背曰:“曏者何往?”
  • 20.    《資治通鑑·後梁記》延徽曰:“思母,欲告歸,恐不聽,故私歸耳。”
  • 21.    《遼史·韓延徽傳》既至,太祖問故。延徽曰:“忘親非孝,棄君非忠。臣雖挺身逃,臣心在陛下。臣是以復來。”
  • 22.    《遼史·韓延徽傳》上大悦,賜名曰匣列。“匣列”,遼言復來也。即命為守政事令、崇文館大學士,中外事悉令參決。
  • 23.    《遼史·韓延徽傳》初,延徽南奔,太祖夢白鶴自帳中出;比還,復入帳中。詰旦,謂侍臣曰:“延徽至矣。”已而果然。
  • 24.    《契丹國志》晉王遣使至契丹,延徽寓書於晉王,敍所以北去之意,且曰:“非不戀英主,非不思故鄉,所以不留,正懼王緘之讒耳。因以老母為託。”且曰:“延徽在此,契丹必不南牧。」故終同光之世,契丹不深入南牧,延徽之力也。”
  • 25.    韓延徽與胡漢分治  .網易[引用日期2014-07-05]
  • 26.    韓延徽與胡漢分治  .羊城晚報[引用日期2014-07-03]
  • 27.    遼史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7-03]
  • 28.    遼史  .古籍網[引用日期2014-07-03]
  • 29.    契丹國志  .古籍網[引用日期2014-07-03]
  • 30.    畿輔通志  .古籍網[引用日期2014-07-03]
  • 31.    豐台出土遼韓氏家族墓神道碑  .北京市文物局[引用日期2014-07-03]
  • 32.    趣談京郊地名古韻:鰲拜葬在和平東橋  .鳳凰網[引用日期2014-07-03]
  • 33.    韓延徽  .中國大百科全書[引用日期2023-06-15]
  • 34.    施建平,曹然著.五代出版與新聞傳播研究[M].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19.07.第244頁
  • 35.    韓延徽與我國北方文化  .光明日報[引用日期2023-06-15]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