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康斯坦丁·德斯克列斯庫

鎖定
康斯坦丁·德斯克列斯庫(Constantin Dascalescu,1923年7月2日,佈雷亞扎,——2003年5月15日,布加勒斯特。)前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黨務和國務活動家。前羅馬尼亞共產黨中央政治執行委員會委員、中央常設局委員,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政府總理、經濟和社會發展最高委員會第一副主席。他是羅馬尼亞共產主義政權時期(1947年至1989年)最後一位政府首腦。 [1-4] 
中文名
康斯坦丁·德斯克列斯庫
外文名
Constantin Dascalescu
國    籍
羅馬尼亞
民    族
羅馬尼亞人
出生日期
1923年7月2日
逝世日期
2003年5月15日
畢業院校
斯特凡·喬治烏學院
布加勒斯特經濟研究學院
蘇共中央高級黨校
出生地
普拉霍瓦縣佈雷亞扎
榮譽稱號
社會主義勞動英雄
政    黨
羅馬尼亞共產黨

康斯坦丁·德斯克列斯庫人物評價

康斯坦丁·德斯克列斯庫的政治崛起與尼古拉·齊奧塞斯庫有着密切的關係。斯特凡·安德烈在書中描述:“未來的總理有一些諂媚”:“類似於“推土機”一號的人,對國家經濟問題缺乏深入透徹的瞭解,精明,幹練,但沒有責任感”。 [1]  [5] 
對於1982年的總理更迭,西爾維烏·庫爾蒂恰努在回憶錄中認為:“伊利耶·維爾德茨與康斯坦丁·德斯克列斯庫、甚至埃列娜·齊奧塞斯庫相比,維爾德茨變得過於“健談”,“領袖同志”需要的是人少説話多執行他説的。德斯克列斯庫知道該怎樣順着“領袖同志”的指揮棒轉,就是“少説多做”,安上“一套籠頭”。因此,在1982年,德斯克列斯庫取代維爾德茨成為總理”。 [1]  [5]  [16] 
杜米特魯·波佩斯庫和西爾維烏·庫爾蒂恰努被認為是齊奧塞斯庫政權中最精明的,他們在關於齊奧塞斯庫時代的回憶錄中對德斯克列斯庫有過這樣的評價,“總理是一個頭腦簡單的執行者,這對齊奧塞斯庫來説無疑意味着安全駕馭、敲打和粗鄙的詞彙來形容。” [1]  [2]  [16] 
1986年羅共建黨65週年紀念大會 1986年羅共建黨65週年紀念大會

康斯坦丁·德斯克列斯庫人物傳記

康斯坦丁·德斯克列斯庫早年

1923年7月2日,康斯坦丁·德斯克列斯庫出生於普拉霍瓦縣佈雷亞扎鎮的一個工人家庭,祖父母都是貧農,父親尼古拉·德斯克列斯庫是石油工人,母親斯坦卡·德斯克列斯庫做過市長尼古拉·盧浦(國家農民黨人)的管家。康斯坦丁還有姐姐和兩個弟弟。康斯坦丁·德斯克列斯庫在1930——1937年讀完七年小學,1937——1941年在坎皮納工業職業學校學習,成為一名車工。1945年10月25日加入羅馬尼亞共產黨(1948年2月與社會民主黨合併為羅馬尼亞工人黨,1965年7月恢復共產黨名稱)。1945——1947年在阿斯特拉·羅馬娜石油公司坎皮納工廠工作,並任該廠黨委委員。1947——1949年在石油工人工會地方委員會任秘書。1949——1950年在羅馬尼亞工人黨普洛耶什蒂黨校學習,1950——1954年在“斯特凡·喬治烏”學院(羅共中央高級黨校)學習。1952——1952年任普洛耶什蒂黨校校長,1952——1956年任羅馬尼亞工人黨中央黨、工會和共青團行政機關部政治指導員。 [1]  [2-3]  [5]  [4]  [6]  [7]  [8]  [9]  [10] 

康斯坦丁·德斯克列斯庫黨務工作者

1952年5月27日,德斯克列斯庫在羅馬尼亞工人黨中央全會上當選為羅馬尼亞工人黨中央候補委員。1956——1959年任羅馬尼亞工人黨普洛耶什蒂州委經濟書記。1959——1962年在莫斯科的蘇共中央直屬高級黨校進修深造。1962年7月7日——1965年6月8日任羅馬尼亞工人黨加拉茨州委組織書記,1965年6月8日——1975年11月26日任羅馬尼亞共產黨加拉茨縣(1968年2月州改製為)委員會第一書記,1968年2月——1975年11月26日兼任加拉茨縣人民委員會執行委員會主席。1965年7月在羅馬尼亞共產黨第九次代表大會上當選為羅馬尼亞共產黨中央委員。1969年,在齊奧塞斯庫的授意下,德斯克列斯庫對格奧爾基·阿波斯托爾尼古拉·齊奧塞斯庫的黨內主要競爭對手)展開猛烈的批判,阿波斯托爾被排擠出權力中樞。進入20世紀70年代,德斯克列斯庫受到齊奧塞斯庫的提拔和重用。1969年3月13日——1972年12月29日任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大國民議會秘書。1972年11月24日任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國務委員會委員。1973年畢業於布加勒斯特經濟研究學院。1975年11月26日——1976年6月16日任羅馬尼亞共產黨中央組織部第一副部長。 [1]  [2-3]  [4]  [6]  [7]  [8]  [9]  [10] 
康斯坦丁·德斯克列斯庫 康斯坦丁·德斯克列斯庫

康斯坦丁·德斯克列斯庫黨和國家領導人

1976年6月16日任羅馬尼亞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書記處書記,主管農業工作,從此進入羅共最高領導層。1976年6月16日——1978年3月7日兼任全國農業生產合作社聯合會主席。1977年4月又兼任全國農業委員會副主席。1978年兼任協調合作社組織中央理事會主席。1978年3月7日在羅共中央工作會議上當選為羅馬尼亞共產黨中央政治執行委員會委員。1978年3月7日——1982年6月3日任經濟和社會組織委員會主席。1978年任全國勞動人民委員會副主席。1979年2月6日——1982年5月21日任羅共中央書記處書記兼中央組織部部長,成為中央書記處的第二把手(主管組織工作)。1980年3月27日任羅馬尼亞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黨、國家、羣眾組織和社會團體組織問題小組委員會主席。在1979年11月羅共“十二大”、1984年11月羅共“十三大”、1989年11月羅共“十四大”上均當選為羅馬尼亞共產黨中央政治執行委員會委員、中央政治執行委員會常設局委員。 [1]  [2-3]  [5]  [4]  [6]  [7]  [8]  [9]  [10] 
1982年5月21日任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政府總理,接替因經濟改革失敗成為“替罪羊”的伊利耶·維爾德茨。1982年5月21日——1989年12月22日任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國防委員會委員。1982年11月任全國勞動人民委員會執行局主席,1982年11月7日任全國勞動人民委員會第一副主席。1982年12月8日起兼任羅馬尼亞經濟和社會發展最高委員會第一副主席及其常設局主席。1988年任全國和地方農業管理和組織改善中央委員會委員。 [1]  [2-3]  [5]  [4]  [6]  [7]  [8]  [9]  [10] 
1965——1969年當選為加拉茨州米利科夫第21選區大大國民議會代表,1969——1975年當選為加拉茨縣泰庫奇第5選區大國民議會代表,1975——1980年當選為比斯特里察-訥瑟烏德縣訥瑟烏德第3選區大大國民議會代表,1975——1980年當選為布拉索夫縣布拉索夫-“紅旗”第5選區大國民議會代表,1985——1989年當選為布拉索夫縣布拉索夫-巴萊亞切塔泰第6選區大國民議會代表。 [1]  [3]  [4]  [10] 

康斯坦丁·德斯克列斯庫榮譽

康斯坦丁·德斯克列斯庫曾榮獲“羅馬尼亞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五週年”紀念獎章(1952年)、三級勞動勳章(1954年)、一級勞動勳章(1971年)、五級“羅馬尼亞人民共和國之星”勳章(1957年)、四級“羅馬尼亞人民共和國之星”勳章(1964年)、五級“八·二三”勳章(1959年)、二級“八·二三”勳章(1974年)、“羅馬尼亞工人黨(共產黨)成立四十週年”紀念獎章(1961年)、羅馬尼亞農業集體化榮譽獎章(1962年)、三級“圖多爾·弗拉迪米雷斯庫”勳章(1966年)、“羅馬尼亞人民共和國成立二十週年”紀念獎章(1968年)、三級“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之星”勳章(1969年)、一級農業功勳勳章(1974年),兩次被授予“社會主義勞動英雄”稱號和“鐮刀和鐵錘”金星勳章(1974年和1981年)。 [1]  [3]  [4]  [10] 
康斯坦丁·德斯克列斯庫 康斯坦丁·德斯克列斯庫

康斯坦丁·德斯克列斯庫訪華

1983年11月21日~25日,羅馬尼亞總理康斯坦丁·德斯克列斯庫率羅馬尼亞政府代表團來中國進行正式友好訪問。訪華期間,德斯克列斯庫總理與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中央政治局常委、中顧委主任、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趙紫陽等中國黨和國家領導同志舉行會見或會談。 [3]  [4]  [6]  [7]  [11-12] 
1983年11月29日~12月1日,康斯坦丁·德斯克列斯庫在結束對朝鮮的訪問後,對中國進行非正式訪問。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萬里會見並宴請了德斯克列斯庫一行。 [6]  [7]  [13-14] 
江澤民陪同德斯克列斯庫總理遊覽長城 江澤民陪同德斯克列斯庫總理遊覽長城

康斯坦丁·德斯克列斯庫末代總理

康斯坦丁·德斯克列斯庫組閣

1982年5月21日,羅共中央工作會議根據中央政治執委會建議重新組織政府的建議提出了新政府的人選。同日,羅馬尼亞第八屆大國民議會第五次全體會議,接受了原政府的辭呈,並批准了新政府的組成。會議接受了前總理伊利耶·維爾德茨提出的政府辭職請求,並根據羅共中央以及羅馬尼亞社會主義民主和團結陣線全國委員會執行局的建議,一致批准康斯坦丁·德斯克列斯庫為新的政府總理。德斯克列斯庫以總理身份提出的新政府的組成,也獲得一致通過。 [1]  [15] 
新政府中保留了原來的三名第一副總理。他們是埃列娜·齊奧塞斯庫(女)、格奧爾基·奧普雷亞揚·丁卡。政府的4名副總理是:亞歷山德里娜·格伊努謝(女)、格奧爾基·彼得雷斯庫、盧德維克·法澤卡什和格奧爾基·斯托伊卡。政府的33個部委機構無變化。國防部長、外交部長和內務部長等絕大部分的部長和部長級國務秘書繼續留任。新任對外貿易和國際經濟合作部部長為尼古拉·康斯坦丁,機牀、電機和電子工業部部長是亞歷山德魯·內古拉,人民委員會事務委員會主席是尤利安·普洛什蒂納魯。會議還一致選舉前總理伊·維爾德茨為國務委員會副主席。 [1]  [15] 
齊奧塞斯庫與德斯克列斯庫(1988年新年) 齊奧塞斯庫與德斯克列斯庫(1988年新年)

康斯坦丁·德斯克列斯庫施政演説

羅馬尼亞政府新總理康·德斯克列斯庫1982年5月21日在被任命之後,立即在羅大國民議會八屆五次全會上就政府今後的工作發表了講話。他説,政府將十分重視完成有關提高能源產量的計劃,立即貫徹旨在提高煤炭石油產量的各項措施,並確保這些資源得到有效的使用。在貿易國際經濟協作方面,政府將採取更堅決的行動,以確保國家貿易和支付的平衡,全面完成出口計劃。政府將更加堅決、更加具體地推動農業沿着高產的軌道發展,儘快克服農業中存在的各種問題。他在談到政府部門的工作缺點時説,政府將立即採取最堅決的措施,自上而下地在各級國家機關中加強紀律秩序責任心,從總理到每個工作人員都必須完成自己的本職任務。各級領導幹部的首要義務之一,就是全力以赴地為確保實行法制而鬥爭,對任何企圖逃避法律的人採取堅決態度。對任何違法行為都要加以懲處,不管他是誰,地位多高和功勞多大。他重申,羅政府堅持貫徹黨和國家的既定對外政策。 [1]  [15] 
德斯克列斯庫:齊奧塞斯庫時代最後的執行者 德斯克列斯庫:齊奧塞斯庫時代最後的執行者

康斯坦丁·德斯克列斯庫有名無實

作為總理,康斯坦丁·德斯克列斯庫並無實權,政府的實際權力掌握在“影子總理”埃列娜·齊奧塞斯庫(黨中央政治執委、常設局委員、黨政幹部委員會主席、政府第一副總理)手中,他只能忠實地執行齊奧塞斯庫的政策,唯齊奧塞斯庫的意志是從,在齊奧塞斯庫時代的歷屆總理中,他是最聽話的。德斯克列斯庫還支持了齊奧塞斯庫的備受爭議的國家債務重組方案。20世紀80年代,是羅馬尼亞償還外債的高峯期,為避免主權債務違約,齊奧塞斯庫在國民經濟形勢嚴峻的情況下執意要在1990年以前還完所欠外國銀行的90億美元貸款,為此採取了最大限度限制進口和增加出口的方針。結果羅本國大量的食品肉類電力出口運到國外,以換回羅本國急需的外匯,結果造成本國市場上農副產品的嚴重短缺,羅馬尼亞人不得不度過缺乏暖氣的寒冷冬天,而且由於供電不足工廠被迫停產。 [1]  [16]  [17]  [18]  [19] 
德斯克列斯庫給人的印象是温順、奴顏婢膝和尊重總統。1983年12月泰萊亞任石化廠發生爆炸事故,新投產的生產熱解產物的設備爆炸,造成28人死亡、39人致殘,經濟損失達50億列伊。雖然調查委員會的報告説是由於技術原因(深化技術和合理使用國產設備),但齊奧塞斯庫極力反駁專家的論點,德斯克列斯庫和博布都支持他的結論,即災難的發生歸咎於紀律渙散和責任混亂。 [1]  [5]  [17] 
1987年11月15日,在羅馬尼亞第二大城市布拉索夫發生了工人罷工和上街遊行的事件。這座城市曾是羅馬尼亞最發達的工業基地,61%的人口是工人階級,大多是六十年代從摩爾達維亞遷移過來的農民後代。11月15日這一天,“紅旗”汽車製造廠的工人遊行到布拉索夫縣的黨委會辦公大樓。遊行的原因是,“紅旗”卡車廠由於能源、原料短缺,月月完不成生產計劃,工作報告存在嚴重的虛假浮誇。於是廠方就扣工人的工資。職工對此大為不滿,因為能源和原料的短缺不是他們的責任,為什麼要剋扣他們的工資?此外市場副食供應太差了,麪包要憑證購買,肉、蛋、油、糖全都沒貨。工人們吃不飽,又怎能幹活!“紅旗”卡車廠的工人上街後,布拉索夫拖拉機廠和液壓機器廠的兩萬多名工人也加入了遊行隊伍。他們高唱1848年革命時的革命歌曲,呼喊“打倒獨裁”和“我們要麪包”的口號,並且首度喊出了“打倒齊奧塞斯庫”,甚至有人高喊“米沙,米沙(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快來救救我們”。這些工人衝擊並洗劫了黨委會大樓,從幹部專用的內部食品庫中搜出了許多市面上見不到的珍貴食品,隨後在布拉索夫市中心的廣場上舉行了篝火晚會,唱歌跳舞,飽餐一頓。黃昏時分,秘密警察和軍隊包圍了市中心,用武力將罷工遊行鎮壓下去。雖然沒有人死亡,但有大約300名示威者被逮捕。 [1]  [5]  [20]  [21]  [22]  [23] 
康斯坦丁·德斯克列斯庫和埃米爾·博布、中央書記揚·拉杜、內務部長圖多爾·波斯泰爾尼庫被齊奧塞斯庫派到布拉索夫平息事態,當局將事件淡化處理,定性為“流氓行為”的孤例,採取相對低調、温和的懲罰措施。司法機關最後判處26人兩年以下有期徒刑,300多人被判處拘役,還有1000多人被勒令全家重新安置到其他地方。雖然布拉索夫工人罷工(布拉索夫起義)沒有直接導致一場革命,但沉重打擊了齊奧塞斯庫政權的威信,凸顯了工人階級對齊奧塞斯庫政權的強烈不滿,為兩年後的“羅馬尼亞革命”埋下了伏筆。“布拉索夫起義”無疑給當權者敲響了最後的警鐘,但依舊沒有促使齊奧塞斯庫及其助手們警醒並改弦易轍。 [1]  [5]  [20]  [21]  [22]  [23] 
德斯克列斯庫(中)在華約政治協商委員會 德斯克列斯庫(中)在華約政治協商委員會

康斯坦丁·德斯克列斯庫劇變

蒂米什瓦拉事件”爆發後,1989年12月20日,康斯坦丁·德斯克列斯庫和埃米爾·博布被埃列娜·齊奧塞斯庫派到蒂米什瓦拉市,與示威者代表對話,在接受了示威者的請願書後回到布加勒斯特。1989年12月22日羅馬尼亞政局發生劇變,齊奧塞斯庫夫婦出逃後,康斯坦丁·德斯克列斯庫曾與前總理維爾德茨等一批與齊奧塞斯庫有密切關係的前黨政高級領導人商討組建新政府的事宜,但由於得不到羣眾的支持,組閣努力流產。德斯克列斯庫作為政府首腦在簽署釋放所有政治犯和因示威遊行而被逮捕的人的法令後宣佈政府辭職,隨後被接管國家權力羅馬尼亞救國陣線逮捕。 [1]  [16]  [18]  [17] 
1990年,康斯坦丁·德斯克列斯庫被指控犯有“種族滅絕罪”,但是,指控缺乏本罪的構成要件。同年因重病停止受審。1991年,德斯克列斯庫被羅馬尼亞最高法院以“嚴重謀殺罪”判處無期徒刑,1996年因健康原因(主動脈瓣關閉不全)獲釋。被釋放後,他過着默默無聞的生活。2003年5月15日,德斯克列斯庫病逝於布加勒斯特,享年80歲。 [4]  [6]  [7]  [1] 
參考資料
  • 1.    尼古拉·C·尼庫列斯庫.《羅馬尼亞政府首腦百科全書(1862至2006年)》.布加勒斯特:梅羅尼亞出版公司,2006年:第121~126頁
  • 2.    Constantin Dăscălescu, ultimul vătaf al lui Ceauşescu  .Jurnalul Național[引用日期2016-07-06]
  • 3.    《當代國際人物詞典》編寫組.《當代國際人物詞典》第二版.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9年:第782頁
  • 4.    《世界政治家大辭典》編委會.《世界政治家大辭典》(上冊).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1992年:第1117頁
  • 5.    Apostolii Epocii de Aur, episodul #15. Constantin Dăscălescu, premierul pe care Revoluţia l-a prins la WC Citeste mai mult: adev.ro/o4zso8  .羅馬尼亞真理報網站[引用日期2016-07-07]
  • 6.    《各國首腦人物大辭典》編委會.《各國首腦人物大辭典》.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1991年11月
  • 7.    中共中央編譯局世界社會主義研究所.《新編世界社會主義詞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6年
  • 8.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所世界人物大辭典編委會編輯.《世界人物大辭典》.北京:中國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0年
  • 9.    中國社會科學院東歐中亞研究所《東歐中亞問題譯叢》編輯部譯.《世界政壇人物辭典》.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2年
  • 10.    弗洛麗卡·多佈雷.《羅馬尼亞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委員傳記:1945——1989年》.布加勒斯特:羅馬尼亞科學與百科全書出版社,2004年:第203頁
  • 11.    熱烈歡迎德斯克列斯庫總理訪華 趙紫陽主持儀式 胡耀邦會見貴賓  .人民日報 - 人民日報1946-2003 - 資料庫[引用日期2016-07-05]
  • 12.    鄧小平會見德斯克列斯庫時説 中羅兩黨兩國關係十分親密  .人民日報 - 人民日報1946-2003 - 資料庫[引用日期2016-07-06]
  • 13.    德斯克列斯庫總理到達北京  .人民日報 - 人民日報1946-2003 - 資料庫[引用日期2016-07-06]
  • 14.    萬里會見德斯克列斯庫總理  .人民日報 - 人民日報1946-2003 - 資料庫[引用日期2016-07-06]
  • 15.    羅共中央決定一系列重要人事變動 前政府辭職 德斯克列斯庫任新總理 新總理在大國民議會談今後政府工作  .人民日報 - 人民日報1946-2003 - 資料庫[引用日期2012-010-1]
  • 16.    弗拉基米爾·蒂斯默納魯.《斯大林主義時期:羅馬尼亞共產主義政治史》.伯克利:加利福尼亞大學出版社,2003年
  • 17.    弗拉基米爾·蒂斯默納魯主編.《總統委員會關於羅馬尼亞共產黨專政時期調查研究的最後報告》.布加勒斯特:羅馬尼亞總統特別調查委員會,2006年
  • 18.    阿德里安·喬羅亞努.《站在馬克思主義的肩膀上,論述羅馬尼亞共產主義運動史》.布加勒斯特:庫爾泰亞堡出版社,2005年
  • 19.    費倫茨·費赫爾、安德魯·阿拉託.《東歐的危機與改革》.新澤西州:交易出版社,1991年
  • 20.    丹尼斯·德拉坦.《羅馬尼亞,1948——1949年,歷史概述》(華約組織和北約組織平行歷史研究項目).蘇黎世:瑞士聯邦理工學院、國際關係和安全網絡(ISN)、安全研究中心(CSS),2011年
  • 21.    托馬斯·凱爾.《羅馬尼亞革命後的國家和勞資衝突》(國際學術期刊《激進的歷史回顧》第82期).北卡羅來納州德罕:杜克大學出版社,2002年:第9~36頁
  • 22.    蒂莫爾·庫蘭.《Now Out of Never: The Element of Surprise in the East European Revolution of 1989》(國際學術期刊《世界政治》第44卷第1期).劍橋:劍橋大學出版社(代表普利斯頓國際和地區發展研究所出版),1991年:第7~48頁
  • 23.    弗拉基米爾·索科爾.《布拉索夫工人起義:評估和善後,羅馬尼亞背景報告231號》.慕尼黑:自由歐洲電台研究,1987年12月4日:第3~10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