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巴浪魚

鎖定
巴浪魚,學名藍圓鰺,別名又名刺巴魚、棍子魚、池魚、黃佔、池仔、熟魚。鱸形目鰺科圓鰺屬的一種。體紡錘形,稍側扁。脂眼瞼發達,前後均達眼中部,僅瞳孔中央露出一長縫。
巴浪魚上頜後端較鈍圓。體被小圓鱗。有側線,側線直線部的全部或絕大部分上具稜鱗。胸鰭長與頭長之比隨魚體的大小而異。背鰭前部上頂有一白斑。暖水性中上層魚類,分佈於中國海南省到日本南部;在東海主要分佈於中國福建沿岸,為南海經濟魚類之一。
中文名
巴浪魚
別    名
刺巴魚
棍子魚
池魚等
動物界
鱸形目
鰺科
圓鰺屬
藍圓鰺
中文學名
藍圓鰺

巴浪魚形態特徵

巴浪魚
巴浪魚(10張)
體紡錘形,稍側扁。脂眼瞼發達,前後均達眼中部,僅瞳孔中央露出一長縫。上頜後端較鈍圓。上下頜有一列細牙;犁骨牙羣呈箭頭形;齶骨和舌面中央有一細長牙帶。體被小圓鱗。側線直線部始於第二背鰭10~14鰭條之下方,側線直線部的全部或絕大部分上具稜鱗,最高稜鱗大於眼徑的 1/2。第二背鰭和臀鰭的後方各有一小鰭。胸鰭長與頭長之比隨魚體的大小而異。背鰭前部上頂有一白斑。暖水性中上層魚類,分佈於中國海南省到日本南部;在東海主要分佈於中國福建沿岸。南海密集區在中國台灣淺灘南部、粵東碣石灣外近海、珠江口、海陵島及海南省東北部近海。
生命週期短,最大為6齡。生長快,1齡就能產卵。自12月至翌年4月分羣產卵。夏季在沿岸廣泛出現幼魚密集區。產卵後的羣體和幼魚分散到近海較深處,部分能到外海。為南海經濟魚類之一。
為暖水性中上層洄游魚類,喜集羣,索餌期間夜晚有趨光性。生長速度快,主要攝食橈足類、磷蝦類、端足類、蝦類和小魚等。叉長一般為120—270毫米,大者可達290毫米。20世紀70年代為南海與東海產量較高的重要經濟魚類之一。分佈於印度洋和太平洋,中國沿海均有分佈。為保護該魚資源,中國規定可捕標準叉長為180毫米。 [1] 

巴浪魚生活習性

巴浪魚為暖水性中上層魚類,具洄游習性,喜結羣。以橈足因、介形類、螢蝦、鱗蝦、七星魚等為食。
聚類分析的結果表明,巴浪魚叉長200mm是其攝食取向的拐點,小於這個叉長的巴浪魚以浮游甲殼類為主,大於這個叉長的以捕食小型魚類為主,隨着叉長的增大巴浪魚更多的以游泳動物為食。根據巴浪魚攝食餌料的類羣變化,東海巴浪魚的營養級為3.55,屬於浮游動物和游泳動物混合食性的肉食性魚類。
巴浪魚 巴浪魚
巴浪魚的攝食種類有80餘種,浮游甲殼類(主要包括浮游甲殼類幼體、磷蝦和橈足類等)和小型魚類為其主要食物類羣。若按相對重要性指數百分比(IRI%)排序,優勢餌料種類最高的是七星底燈魚(IRI%為40.44%),其次是口蝦蛄Alima幼體(IRI%為14.24%)、太平洋磷蝦(IRI%為11.26%)等。統計分析檢驗表明,巴浪魚的空胃率和平均胃飽滿係數有顯著的季節變化和叉長變化(P<0.01),攝食強度春季最高,秋季和夏季相對較高,而冬季最低;叉長50~99mm和200~299mm的巴浪魚的攝食強度較高,其餘叉長的強度相對較低。
食物組成也隨季節和發育階段的不同而有所變化,在春季主要以七星底燈魚和口蝦蛄Alima幼體為食,夏季主要以甲殼類幼體為食,秋季主要以七星底燈魚和太平洋磷蝦為主食,冬季食物匱乏,小型橈足類麗隆劍水蚤和糠蝦類佔其食物組成的很大比例。 [2] 

巴浪魚繁殖方法

巴浪魚生命週期短,最大為6齡。生長快,1齡就能產卵。自12月至翌年 4月分羣產卵。夏季在沿岸廣泛出現幼魚密集區。產卵後的羣體和幼魚分散到近海較深處,部分能到外海。為南海經濟魚類之一。

巴浪魚烹飪方法

巴浪魚在我國各海域均有分佈,以 東海、南海較多。其肉可供鮮食和 醃製食用,每百克含蛋白質22.7 克、脂肪2.9克。捕撈到這種魚後, 應及時加工處理,放置時間不可過 長,否則因其肉內的組胺酸含量較 高,而會產生大量的組織胺,使人 食後發生過敏性食物中毒 [3] 
巴浪魚洗淨抹乾水,用粗鹽、胡椒粉醃1小時,再用毛巾擦乾;把魚放在竹墊或竹筲箕內,在開水中用慢火浸熟;待魚完全冷後,取起盛碟上,蘸普寧豆瓣醬吃。 特色:此為最具潮州風味的“魚飯”,即白火合魚,是以往潮汕漁民發明的,原汁原味,鹹鮮宜人。
巴浪魚是福建與廣東潮汕人的稱呼,其學名叫藍圓鰺,一種近海暖水性中上層魚類,廣泛分佈於我國南海、東海和黃海,其他地區也有稱棍子魚、滾子魚、黃佔、池魚等名字的。在舟山,有次我提起巴浪魚,座中雖然有好幾位水產專家,都不知我説的什麼魚。我解釋説:“這種魚最便宜,兩三個手指大。尾部兩側各有一道很硬的稜鱗。人們往往用來醃製鹹魚幹……”他們恍然大悟:“你説的是藍圓鰺,我們這邊叫黃專魚。”我的印象裏,浙江人似乎不大吃巴浪魚,餐館裏難得見到。不過在浙江温州洞頭區,食用巴浪魚極為常見,也是餐桌上的常菜之一。
最早知道的是巴浪魚鹹魚幹,好配稀飯。來到廈門後,才開始經常買冰凍巴浪魚煮醬油水。美食家談魚,講究珍稀和肉質細膩,如石斑魚和野生大黃魚。偏偏巴浪魚產量極大,又一身粗皮糙肉,價錢低賤,每斤不過四五元錢,連普通人都嗤之以鼻。我的飲食品位比較低,隨遇而安,竟然覺得肉粗有肉粗的好處。久煮之後的巴浪魚,肌理結實,滋味深長,咀嚼起來特別有勁。
巴浪魚是傳統魚類,閩南人吃了百年千年。讀民國《廈門市志·物產志》,不見巴浪魚的記載,心想那是修撰者疏忽,或者因為它不登大雅之堂。前不久採訪曾參與編修《廈門漁業志》的陳復授先生,才知道巴浪魚作為一種經濟魚類,在廈門不過半個世紀的歷史。
參考資料
  • 1.    嚴宏謨 .海洋大辭典:遼寧人民出版社,1998:432
  • 2.    蔣日進; 徐漢祥; 金海衞; 周永東; 賀舟挺.東海藍圓鰺的攝食習性:水產學報,2012
  • 3.    何長志.食品知識手冊.:中國輕工業出版社,1991:13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