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鱗蝦

鎖定
磷蝦是指一種類似蝦的海洋無脊椎動物。英語名稱krill,來自挪威語,意為“魚的幼苗”。在英語中還有另一個名字euphausiids,源自其拉丁目名Euphausiacea。磷蝦這種小型的甲殼亞門浮游動物是須鯨、蝠鱝、鯨鯊、鋸齒海豹及海豹的食物,磷蝦分佈於世界各個海洋,多數物種在整個海洋裏皆有分佈,但亦有一些物種是特有種,或僅分佈於淺海帶,在南冰洋和日本週圍的海洋。每年,全球的磷蝦總繁殖量為20萬噸,其中大部分在斯科舍海。磷蝦大多可用作水產養殖和水族箱的飼料。是日本與俄羅斯人的食品。它們靠吃從冰層上刮擦下來的海藻生存。
中文名
鱗蝦
外文名
krill
分    類
深海磷蝦科和磷蝦科
分    佈
世界上所有的海洋中
部    位
頭部、胸部及腹部
影    響
進食過多的磷蝦會引致腹瀉
主要蝦目
南極磷蝦、太平洋磷蝦和北方磷蝦

鱗蝦簡介

磷蝦 磷蝦
磷蝦這種小型的甲殼亞門浮游動物是須鯨、蝠鱝、鯨鯊、鋸齒海豹及海豹的食物,也是一些海鳥的主要食物。是接近食物鏈最底部的關鍵物種(keystone species),不過仍不算最底部,因為它們會進食浮游植物(phytoplankton)和一些比它們更小的浮游動物(zooplankton)。在南冰洋的南極磷蝦可製造逾5億公噸的生物質能,約為人類的兩倍,每年有逾一半的南極磷蝦被鯨、海豹、企鵝、魷魚和魚吃掉,而它們會再繼續繁殖下一代,以維持種羣總數。大部分的磷蝦物種每天會在海面和海底之間垂直遷徙一段很長的路線,因此它們的獵食者也會跟着在夜間上海面,日間則潛至海底。磷蝦分佈於世界各個海洋,在南冰洋和日本週圍的海洋,商業性的捕磷蝦行動是被許可的。每年,全球的磷蝦總繁殖量為20萬公噸,其中大部分在斯科舍海。磷蝦大多可用作水產養殖和水族箱的飼料。是日本與俄羅斯人的食品,在日本又稱衝醬蝦(オキアミ) [1] 

鱗蝦分類學

磷蝦目可分為兩個科:深海磷蝦科(Bentheuphausiidae)和磷蝦科(Euphausiidae)。深海磷蝦科中只有
磷蝦
磷蝦(5張)
一個物種,即深海磷蝦(Bentheuphausia amblyops),它們生活在1000米以下的深海中,一般認為它們是現存的磷蝦中最原始的一個物種。磷蝦科(Euphausiidae)中有十個,共85個物種,其中的磷蝦屬(Euphausia)是最大的一個屬,有31個物種。磷蝦目中較有名的物種有南極磷蝦、太平洋磷蝦(Euphausia pacifica)和北方磷蝦(Meganyctiphanes norvegica),它們是磷蝦漁業的主要捕捉對象,其中南極磷蝦的數量最多 [2] 

鱗蝦分佈

磷蝦分佈於世界上所有的海洋中。多數物種在整個海洋裏皆有分佈,但亦有一些物種是特有種,或僅分佈於淺海帶。Thysanoessa屬的物種分佈於大西洋及太平洋,太平洋磷蝦亦如是。北方磷蝦分佈於南至地中海的大西洋北部。在南極,已知有Thysanoessa屬的一個物種(T. macrura)及磷蝦屬的六個物種分佈在那裏。南極磷蝦(Euphausia superba)一般生活在水深不多於100米的海洋中,反之,冰磷蝦(Ice krill,學名Euphausia crystallorophias)現時的最高記錄為水深4,000米,但一般都是生活在水深300到600米的海洋中。其他分佈於南冰洋的物種有“E. frigida”、“E. longirostris”、“E. triacantha”和“E. vallentini” [1] 

鱗蝦生活方式

冰雪覆蓋的海面下生活着小小的鱗蝦,整個冬天它們都待在這裏。在這幾個一片漆黑的月份裏,它們靠吃從冰層上刮擦下來的海藻生存。最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它們為了減少能量的消耗,還會收縮身體,把自己恢復到幼年時期的樣子。隨着春天氣温的升高,冰層開始融化,儲存在其中的少量空氣被釋放出來。這些氣泡周圍生長着一些微型海藻,這時鱗蝦就會用腳不停地拍打,把海藻收集起來作為食物。太陽光線越來越強烈,投射到更深的海水中,浮藻開始大量生長,鱗蝦也離開慢慢融化變小的冰塊,成羣結隊地聚在一起吞食這種新生的食物 [2] 

鱗蝦南極鱗蝦

又稱南大洋鱗蝦,只分佈於南極輻合帶以南海域。體長4-6cm,成熟個體重0.7~1.5g,體色是粉紅色,幾乎透明,腹部發光器可發出藍綠光。繁殖能力很強。雌蝦產卵平均可達7000粒,孵化後仔蝦發育期約需7周,越冬後至翌年春夏即長到6cm,壽命一般2~3年 [1] 

鱗蝦解剖學與形態學

磷蝦是甲殼亞門動物,有甲殼素的外骨骼,可分為三個部位:頭部(cephalon)、胸部及腹部。首兩個部分共為頭胸部(cephalothorax)。大部分的磷蝦的外骨骼均是透明的。磷蝦有複雜的複眼;一些磷蝦可以用變色來適應不同環境的光線。它們有兩條觸角和一些在胸部的腳,稱為胸肢(thoracopod)或胸足(pereiopod)(其以此為名是因為這些足大多是在胸部的下面;不同的屬和物種均會有不同數目的胸肢)。所有磷蝦均有五條游泳的足稱為腹肢(pleopod)或“游泳足”(swimmerets),與一般的淡水龍蝦很相似。成年的磷蝦大多長約1至2釐米,而一些磷蝦的物種可長達6至15釐米。磷蝦可被輕易從其他甲殼亞門動物中區別出來,像是用外部突出的鰓來區別磷蝦與真蝦就是一個好例子。很多磷蝦都是使用濾食(filter-feeding)的:它們會用胸肢來把食物從海水中過濾出來。這種過濾方法對那些以浮游植物為主要食物的磷蝦來説是很適合的,特別是在進食單細胞的藻類硅藻(diatoms)時。但是,大部分的人都一致認為大部分磷蝦都是雜食性,而小部分為肉食性,會捕捉小型的浮游動物和幼魚。除了深海磷蝦外,其他所有的磷蝦均會發光(Bioluminescence),它們有一個稱為發光器官(photophore)的器官,可以發出光來。它們的光線是通過酶促化學發光(chemiluminescence)反應造成的,其中的熒光素(luciferin)(顏料的一種)就是由熒光素酶(Luciferase)活化的。一些研究指出很多磷蝦的熒光素是一種熒光的四吡咯(tetrapyrrole),跟溝鞭藻類(Dinoflagellate)熒光素相似,但不是全然相同,磷蝦自己本身並不能生產物質,但它們卻可從含有溝鞭藻類的食物中吸取得到這種物質。磷蝦的發光器官是一個複雜的器官,可以聚焦光線,亦可由肌肉轉動。這種器官精確的運作人類仍未能清楚瞭解;它們很可能有交配的動機,可能是社交互動的方式之一。一些研究員認為磷蝦可能是用熒光來作偽裝的用途,用光線來令它們的影子變得明亮如周圍的環境,令位處其下方的捕獵者更難注意得到它們。行為大部分的磷蝦均為羣居動物;那些種族會因地區和物種的不同而其大小及密度有所分別。南極磷蝦就曾有過多達每立方米的水有10,000到30,000個個體的族羣的記錄。族羣是一種防禦的方式,讓捕獵者選出一個族羣中的個體,這就能減低自己被獵的機會。磷蝦一般都有一條垂直的遷徙路線。它們在日間會下潛到較深的水底,而在夜間會上浮至近水面的淺水區。在它們下潛到較深的水底時,它們的活動會減少,似乎是為了減少遭到捕獵的機會及保存更多的能量。一些磷蝦(如南極磷蝦、E. pacifica、E. hanseni、Pseudeuphausia latifrons或Thysanoessa spinifera)的族羣亦會在日間在水面覓食和繁殖,但是這樣做會更危險,因為這令它們很容易受到捕獵者的攻擊 [2] 

鱗蝦經濟

從19世紀開始,磷蝦就一直是人類和其寵物的食物資源,而日本人甚至可能在這之前更早就懂得吃磷蝦。大規模的釣魚活動只在1960年代末期及1970年代才得以發展,而現在這些活動只在南極海域及日本附近的海域才有進行。在歷史上,最大的捕磷蝦國家為日本和蘇聯,或是分裂後的俄羅斯和烏克蘭。1983年,捕獵磷蝦達到最高峯,只是南冰洋就有逾528,000公頓的磷蝦收穫。1993年,俄羅斯放棄了捕磷蝦的事業,於同年,保護南極海洋生物資源公約(Commission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Antarctic Marine Living Resources,CCAMLR)制定了南極磷蝦的捕撈配額限制,因為各國在南極海域大量捕撈磷蝦,會影響到那裏的鯨類的生存。今天,南極最大的捕磷蝦國家為日本,之後是韓國、烏克蘭和波蘭 [1] 
參考資料
  • 1.    田保傳 陶國富 黃晞建主編,中國大學生百科知識,同濟大學出版社,1996年05月第1版,第26頁
  • 2.    林靜編著,巨大的天然冰體 冰川,中國社會出版社,2012.03,第15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