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巴浪

鎖定
巴浪是鱸形目鰺科圓鰺屬魚類,又名藍圓鰺、棍子魚、鯷咕。身體稍側扁,呈紡錘形;頭略呈圓錐狀,鰓蓋後上角與肩帶部交界處有1個半月形黑斑;體被小圓鱗;側線完全,彎曲部等於或稍長於直線部;胸鰭尖而長,鐮形;臀鰭與第二背鰭相對、形狀相同,前方有2枚遊離的短棘;第二背鰭和臀鰭後方各有1個小鰭;尾鰭叉形。身體背部藍灰色,腹部銀白色。
巴浪分佈於西北太平洋,在中國沿海地區均有分佈。暖水性中上層魚類。有晝夜垂直移動習性。 [2]  夜間有弱趨光性。廣食性, [3]  主要攝食磷蝦類、橈足類、端足類、介形類等浮游動物及小魚。 [1]  1齡性成熟。 [2]  為一次性排卵的魚類,又具有分羣產卵的特徵。產卵期從冬季延續到翌年初秋,達10個月以上,以2-4月為產卵盛期。在不同海域產卵盛期有差別。 [4]  個體絕對生殖力2.52萬-21.88萬粒,平均8.92萬粒。 [2] 
巴浪為常見經濟魚類,肉可入藥,有健脾益氣、消食化積功效。 [5]  魚露治咳血、痢疾、久痢、腹瀉、雞眼;全魚治重底。 [6] 
別    名
交吹
中文學名
巴浪
拉丁學名
Acanthocybium solandi
動物界
鯖科
刺鮁屬
分佈區域
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熱帶海域、台灣以及南海諸島

巴浪簡介

鰺科
原名:竹夾魚
學名: Trachurus japonicus
地 方 名:巴浪、刺鮁山鮐魚黃佔大目鯖、竹籤、吹魚、大目鯷、闊目池山舌魚豹目鯷刺公

巴浪形態特徵

體呈紡錘形,稍側扁,一般體長20~35釐米、體重100~300克。脂眼瞼發達。體被小圓鱗,側線上全被高而強的稜鱗,所胡稜鱗各具一向後的鋭棘,形成一條鋒利的隆起脊。體背部青綠色,腹部銀白色,鰓蓋骨後緣有一黑斑。背鰭2個,分離;胸鰭特大,鐮刀狀;胸及尾鰭土黃色,背及臀鰭淡黃色。

巴浪產地及產季

巴浪產地

分佈於太平洋西部。我國沿海均產之,且漁場分佈方。

巴浪產 季

南海的萬山羣島一帶為12至翌年4月份;東海的馬祖、大陳島、嵊山等漁場為4~10月份;黃海的大沙、海洋島及煙台威海漁場為4~9月份,尤以9月份為旺汛。

巴浪經濟營養價值

竹夾魚為我國一般的經濟魚類。可供鮮食,也可加工制罐頭或鹹幹品。
參考資料
  • 1.    魏建功,中國常見海洋生物原色圖典 魚類,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20.01,第51頁
  • 2.    李明德編著,中國經濟魚類生態學,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03,第104頁
  • 3.    唐啓升主編,中國區域海洋學 漁業海洋學,海洋出版社,2012.06,第405頁
  • 4.    唐啓升主編,中國區域海洋學 漁業海洋學,海洋出版社,2012.06,第405頁
  • 5.    王曉惠主編,中國自然資源通典 海洋卷,內蒙古教育出版社,2015.09,第48頁
  • 6.    福建省中醫藥研究所,廈門大學海洋系編,福建藥物志 第3冊,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06,第14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