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巨石斑魚

鎖定
巨石斑魚,是鱸形目 [3]  鮨科 [4]  石斑魚屬魚類。體型大,最大體長達2米,一般體型在600-700毫米。體延長,呈長橢圓形,側扁;尾鰭圓形,體黑褐色,腹部色較淡;頭部、體側及各鰭均佈滿黑色斑點;頭部斑點較密,約與瞳孔等大;體側斑點較大而疏,在背鰭第8-12條處,有一黑色塊;幼魚則有5條稍斜前的帶,2條在背鰭鰭棘部,1條在尾柄 [3] 
巨石斑魚分佈於中國南海諸島和台灣等海域,紅海、印度洋非洲東岸至太平洋中部、南至澳大利亞、北至日本南部亦有分佈。巨石斑魚為暖水性底層魚類,喜棲息礁盤內的淺海中,最深達60米 [3] 游泳速度雖不快,但因其身體構造較特殊,故往往以突襲方式來捕食,令獵物猝不及防 [4] 以底棲甲殼類和魚類為食 [3] 
巨石斑魚個體較大,肉味極鮮美,是經濟價值很高的食用魚類。可以延繩釣、手釣和底拖網捕獲。現已成為淺海網箱養殖的主要品種之一 [5] 巨石斑魚也是生長較快的名貴海產魚類 [6] 
外文名
Greasy Rock-cod
別    名
龍躉
鱸滑石斑
豬羔斑
中文學名
巨石斑魚
拉丁學名
Epinephelus tauvina (Forskal,1775)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硬骨魚綱
亞    綱
輻鰭亞綱
鱸形目
亞    目
鱸亞目
鮨科
亞    科
石斑魚亞科
石斑魚屬
巨石斑魚

巨石斑魚簡介

全身斑點狀 全身斑點狀
巨石斑魚又叫褐點石斑魚、新加坡青斑,廣東、珠海俗稱豬羔斑。體延長,呈長橢圓形,側扁,頭中等大小,頭長大於體高,體棕黑色,具棕色小斑點,具橫條紋6條,有23條縱紋。該紋在背部中斷,尾鰭中間黃黑色,邊緣黑色,在背鰭的第8至11條鰭棘處,有一黑色斑塊,喜棲息在礁盤內的淺海中,最深達到60米。體型大,最大體長可過2米。經6個月養殖,平均可達800克,可在市場出售。是新加坡及馬來西亞的主要養殖品種,我國珠海有養殖 [1] 

巨石斑魚形態特徵

巨石斑魚外部特點

體長橢圓形,側扁而粗壯,標準體長為體高之3.0-3.6倍,頭背部斜直;眶間區微凸。眼小,短於吻長。口大,魚頭部、體側及各鰭均散佈着很多青黑色斑點;上下頜前端具小犬齒或無,兩側齒細尖,下頜約2-5列。前鰓蓋骨後緣微具鋸齒,下緣光滑。體被細小櫛鱗;背鰭鰭棘部與軟條部相連。體長一般為100釐米左右,最長達200釐米,重達200千克。腹鰭腹位,末端延伸不及肛門開口;胸鰭圓形,中央之鰭條長於上下方之鰭條,且長於腹鰭,但短於後眼眶長;尾鰭圓形。體側及頭部呈淡灰綠色或褐色,散佈者暗橘紅色或深褐色的圓形深色斑點,斑點中央色澤較周圍深;體側另有一大型的暗色斑塊位於背鰭最後四根硬棘之基部上;有些魚會有5條暗色垂直斑紋。

巨石斑魚內部構造

統骨骼系
外骨骼包括鱗甲、鰭條和棘刺等;內骨骼通常是指埋在肌肉裏的骨骼部分,包括頭骨、脊柱和附肢骨骼。頭骨由腦顱和咽顱兩部分組成、腦顱由許多骨片所合成,其主要作用是保護腦;咽顱由一對頜弓、一對舌弓和五對鰓弓所組成,分別具有支持頜、舌和鰓的功能。脊柱由體椎和尾椎兩種脊椎骨組成,體椎附有肋骨,尾椎無肋骨着生。
肌肉系統
魚類的軀幹部和尾部的肌肉由許多肌節組成,肌節之間有隔膜連接而呈分節現象。體側肌肉被一水平走向的肌隔分為兩段,上段叫軸上肌,下段叫軸下肌。軸上肌分化出背鰭部分的肌肉。尾部肌節分化出尾鰭肌。軸下肌分化為腹部與胸、腹鰭等部肌肉。
消化系統
消化系統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消化道的起端為口,經口腔、食道、胃、腸而終於肛門。口腔內有齒和鰓耙等構造。消化腺包括胃腺、腸腺、肝臟、胰腺和膽囊等。這些腺體能分泌各種消化液使食物消化。胃腺分泌的胃蛋白酶,腸腺分泌的腸蛋白酶和胰腺分泌的胰蛋白酶,均能消化各種蛋白質。肝臟和胰臟的分泌物含有較多的澱粉酶和脂肪酶,可分別把糖類和脂肪分解而被腸壁吸收。被消化後的食物殘渣和不能消化的其他物質,則由腸的蠕動經肛門排出體外。
循環系統
主要包括心臟、動脈、靜脈等。心臟位於最後一對鰓的後面下方,靠近頭部,由一個心房和一個心室組成。血液由心室出,經過腹大動脈進入鰓動脈,深入鰓片中各毛細血管,其紅血球在此吸收氧氣,排出血液中的二氧化碳,使血液變得新鮮。此後,血流經出鰓動脈而歸入背大動脈,再由許多分枝進入魚體各部組織器官。然後轉入靜脈,再彙集到腹部的大靜脈。靜脈血液經過腎臟時被濾去廢物,流經肝臟後重新進入心臟循環。
呼吸系統
主要靠魚類的鰓來完成。鰓位於頭的兩側,外有鰓蓋覆蓋。魚鰓主要由鰓弓、鰓片和鰓耙組成。
神經系統
魚類的中樞神經由腦和脊髓兩部分組成。腦又分化為端腦、間腦、中腦、小腦和延腦五部分。脊髓位於髓弓的椎管內,是一條扁橢圓形的長管,前端跟腦連接,向後延伸至最後一椎骨。外周神經由中樞神經系發出的神經與神經節組成,它包括腦神經和脊神經。植物性神經系統是一類專門管理平滑肌、心臟肌、內分泌腺和血管擴張收縮等活動的神經,與內臟的生理活動、新陳代謝有密切關係。
生殖系統
生殖腺成對,即精巢或卵巢都是左右各一,由系膜懸掛在腹腔背壁上。
排泄系統
排泄器官主要是腎臟,位於腹腔的背部,呈紫紅色。腎臟可分為前、中、後三部分。腎臟後部延伸出輸尿管,左右輸尿管在腹腔後部癒合,並突出一個不大的膀胱。總輸尿管的末端與生殖輸管相合,以一個尿殖孔開口或分開開口於肛門的後方。魚的腎臟除了泌尿的功能以外,還可以調節體內的水分,使之保持恆定。另外,魚鰓也有排泄作用,其主要排出物是氨、尿素等易擴散的氮化物和某些鹽分。
腦垂體是最重要的內分泌腺。它位於間腦腹面,視神經交叉後面的正中線上,常嵌在前耳骨的凹窩裏。包括神經垂體(或稱為垂體神經部)和腺垂體兩部分,腦垂體的腺細胞能分泌多種激素,對魚類的生長、性腺發育、甲狀腺和腎上腺的發育以及體色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魚類的甲狀腺由許多球形的甲狀腺泡和濾泡組成,腺泡細胞的分泌物或直接進入血管,或貯存於泡腔內,當需要大量激素時,它流入血液輸送到身體各組織。位於腹主動脈和入鰓動腺附近的組織中,另外還有斯氏小體、胰島、尾垂體、後鰓腺、胸腺和性腺等。

巨石斑魚近種區別

巨石斑魚
青石斑魚
褐點石斑魚
鞍帶石斑魚
體延長,呈長橢圓形,側扁,頭中等大小,頭長大於體高。
體長橢圓形;頭較大,大於體高,標準體長為體高之2.7-3.3倍。
體長橢圓形,側扁而粗壯,標準體長為體高之2.6-2.9倍。
體長橢圓形,側扁而非常粗壯,標準體長為體高之2.4-3.4倍。
體棕黑色,具棕色小斑點,具橫條紋6條,有23條縱紋。該紋在背部中斷,尾鰭中間黃黑色,邊緣黑色,在背鰭的第8至11條鰭棘處,有一黑色斑塊。
頭部及體側之上半部呈灰褐色,腹部則呈金黃色或淡;體側具4條暗色橫斑,尾柄處亦具1條橫斑,另在頭頸部具一不明顯之橫斑。頭部及體側散佈着小黃點;體側及奇鰭常具灰白色小點。背、臀鰭軟條部及尾鰭具黃緣。
——
稚魚體呈黃色,具三塊不規則之黑色斑,隨著成長,黑色斑內散佈不規則之白或黃色斑點,以及各鰭具黑色斑點;大型成魚體呈暗褐色,各鰭色更暗些。
各大洋温帶海域。
分佈於西北太平洋區。
分佈於印度洋至太平洋。
分佈於太平洋和印度洋熱帶及亞熱帶海區。
棲息深度最深達60米。
春、夏、秋分布在10-30米深處,盛夏在2-3米處也有分佈。
水深1至150米。
棲息深度1-150米。
巨石斑魚 巨石斑魚
青石斑魚 青石斑魚
褐點石斑魚 褐點石斑魚
鞍帶石斑魚 鞍帶石斑魚

巨石斑魚生活環境

巨石斑魚 巨石斑魚
主要生活在礁區、近海沿岸,1-120米深的水域。

巨石斑魚生活習性

巨石斑魚為底層肉食性魚類,喜棲息在礁盤內的海域中,最深可達60米左右,以底棲甲殼類及小魚小蝦為食。它游泳速度雖不快,但因其身體構造較特殊,故往往以突襲方式來捕食,令獵物猝不及防。

巨石斑魚分佈範圍

分佈:各大洋温帶海域。我國南海東海南部有分佈。樣品系1986年6月採自東海外海 [2] 
參考資料
  • 1.    姚善成 叢嬌日編著,海水魚類養殖技術,青島海洋大學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第100頁
  • 2.    萬瑞景,張仁齋著,中國近海及其鄰近海域魚卵與仔稚魚=Fish eggs, iarvaeandjuveniles in the offshore waters of China and their adjacent waters,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6.11,第212頁
  • 3.    王鵬,陳積明,劉維編著,海南主要水生生物,海洋出版社,2014.06,第34頁
  • 4.    [科普中國]-巨石斑魚 · 科普中國網  .科普中國網[引用日期2023-07-01]
  • 5.    潘義川編著,郵票中的魚類鑑賞 下 食用經濟魚類與奇異魚類,東北大學出版社,2015.08,第67頁
  • 6.    姚善成,叢嬌日編著,海水魚類養殖技術,青島海洋大學出版社,1998.10,第10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