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巒大秋海棠

鎖定
巒大秋海棠(學名:Begonia randaiensis Sasaki ):秋海棠科秋海棠屬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狀莖長圓柱狀,表面粗糙;節念珠狀明顯,有殘存膜質的褐色鱗片。莖有稜高可達50釐米,紅褐色,莖生葉互生,葉片兩側極不相等,輪廓斜卵形,先端漸尖,基部極偏斜,邊有淺、細而密鋸齒,裂片窄三角形,上面褐綠色,下面淡綠色,葉柄褐色短絨毛;托葉膜質,卵狀披針形,花粉紅色,二歧聚傘狀,腋生,雄蕊多數,花絲長,花葯倒卵球形,花被外面的寬橢圓形,子房倒卵長圓形,蒴果下垂,果梗褐色短絨毛;輪廓倒卵長圓形,種子小,長圓形,數極多淡褐色,4-9月開花,6月開始結構。
分佈於中國台灣。生於叢林下陰濕處。海棠花花形,葉色柔媚。盆栽用來點綴客廳、櫥窗或裝點家庭窗台、陽台、茶几等地方。
(概述圖資料來源: [1] 
中文名
巒大秋海棠
拉丁學名
Begonia randaiensis Sasaki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亞    綱
原始花被亞綱
側膜胎座目
亞    目
山茶亞目
秋海棠科
秋海棠屬
巒大秋海棠
命名者及年代
Sasaki ,1928

巒大秋海棠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根狀莖長圓柱狀,長約8釐米,直徑約8毫米,表面粗糙;節明顯,呈念珠狀,有殘存膜質的褐色鱗片和長而有分枝的纖維狀之根。莖高35-50釐米,紅褐色,有稜,幼時密被褐色絨毛,逐漸脱落近無毛。
基生葉未見;莖生葉互生,有長柄;葉片兩側極不相等,輪廓斜卵形,長7-15釐米,寬5.5-8釐米,先端漸尖,基部極偏斜,呈截形至微心形,窄側寬1.5-2釐米,寬側寬4.1-5.5釐米,邊有淺、細而密鋸齒,並淺裂,裂片窄三角形,長2-5釐米,先端漸尖,上面褐綠色,密被短小硬毛,下面淡綠色,散生硬毛,沿脈較密,掌狀7條脈,窄側2條,寬側4條;葉柄長4.5-7釐米,密被褐色短絨毛;托葉膜質,卵狀披針形,長約1.5釐米,先端漸尖,並帶刺尖頭。
花粉紅色,2-4朵,呈二歧聚傘狀,腋生,花序梗長3-7釐米,一次分枝長1.2-1.5釐米,均被褐色短絨毛,花梗長1-1.8釐米,被褐色短絨毛;苞片膜質,卵形,早落;雄花:花被片4,外面2枚,寬卵形,長1.5-1.9釐米,寬約1.7釐米,先端圓鈍,外面密被褐色短絨毛,內面2枚,長圓形,長約1.3釐米,寬約8毫米,先端圓,外面沿中脈被毛;雄蕊多數,花絲長1-1.2毫米,花葯倒卵球形,長約1毫米;雌花:花被片5,近等大,外面的寬橢圓形,長約11毫米,寬約8毫米,先端圓鈍,外面散生毛,向內面的逐漸變小;子房倒卵長圓形,長約8毫米,直徑2-3毫米,被褐色絨毛,3室,中軸胎座,每室胎座具2裂片,具不等3翅;花柱3,基部合生,柱頭多裂,呈頭狀或環狀,並密被刺狀乳頭。蒴果下垂,果梗長2.1-2.3釐米,具褐色短絨毛;輪廓倒卵長圓形,長約8毫米,直徑2-3毫米,被褐色絨毛,具不等3翅,大的近似鐮刀狀,長1.5-2.5釐米,寬7-15毫米,被毛,其餘2極窄,呈窄檐狀;種子極多數,小,長圓形,淡褐色,光滑。花期4-9月,果期6月開始。

巒大秋海棠繁殖方法

巒大秋海棠播種

播種主要優點是繁殖係數高和培育新品種。播種繁殖均可在室內或温室內進行,播種常規引種以春季4-5月或秋季9-10月為宜。因種子特別細小,播種時需謹慎操作。 [4] 
播種方法:通常用淺瓦盆或播種箱,以高温消毒的腐葉土、培養土和細沙均勻拌和的土壤最好。播種容器要求乾淨清潔,常用新盆。先以瓦片把盆地墊好,均勻裝上疏鬆、肥沃的播種土,再用園木板輕輕壓平後,將種子均勻撒上,播種後不必覆土,用木板在輕壓一下即可或撒上一層石英砂,用澆水會衝散種子,常從盆地浸水,濕潤後取出。同時盆口蓋上半透明玻璃,以保持盆內有較高濕度,並放室温18-22℃的半蔭處,早晚噴霧。一般播後7-30天發芽。 [4] 

巒大秋海棠扦插

扦插可採用莖插、葉插和根莖插。
莖插:莖插繁殖在室温條件下,全年皆可進行,但以4-5月效果最好,生根快,成活率高。常選取健壯的莖部頂端做插穗,長10-15釐米,帶2-3個芽,如插穗上生有花芽,對生根不利,往往插後容易開花,反而延遲生根,最好不用帶花芽的頂莖做插穗。插壤用疏鬆、排水號的細河沙、珍珠岩或糠灰,扦插時插穗不宜埋得太深,以插穗的一半為宜,並保持較高的空氣濕度和20-22℃室温。插後一般在9-27天癒合生根。 [4] 
葉插:葉插繁殖以夏、秋季節效果最好。室温栽培,冬季也可進行,但生根緩慢。葉插材料應選擇充分發育的成熟葉片,太嫩或老化的葉片,癒合生根慢,成苗率也低。葉片比較大的種類可採用平插法,將葉片平放在沙牀上,在葉中央主脈處用刀片劃1釐米切口,每片葉可劃4-5個切口,然後用“n”鐵絲把葉片扣緊於沙面上,也可用直徑1.5-2釐米的卵石壓在葉片切口周圍,即能從葉脈切口長處小植物體。如扦插過程,插壤温度低於15℃,生根則要延遲,低於10℃時就難於生根。 [4] 
根莖插:適用於根莖密集的秋海棠,春、秋季將低下根莖剪成3-5釐米一節,斜插或平放於沙牀,保持室温20-22℃。和較高的室內濕度,使之產生不定根和不定芽,一般插後15-20天長出不定根,30-40天萌發出不定芽,待形成幾片小葉時即可移入小盆養護。 [4] 

巒大秋海棠栽培技術

巒大秋海棠遮陰

秋海棠應於温室中栽培,適當遮陰。因為温室環境可以使植物得到更好的保護,例如雨水落在植株上。若秋海棠葉片過濕的話很容易傳染細菌性斑點病,該病是一種嚴重病害。 [4] 

巒大秋海棠通風

正確的生長空間佈置也是生產出健康植株的關鍵因素,空間過密會導致葉柄過長、株形鬆散,植病性減弱,葉片也更容易傳染細菌性斑點病;而擺放過稀的話,植物澆水後很容易失水,在通風較好室尤其如此。 [4] 

巒大秋海棠水肥

適度的水分莖葉柔嫩、多汁、含有豐富的水分。由於自然生長與濕度較大的林下或溝谷地帶。因此,提供了一個濕潤的生態環境對秋海棠的生長極為有利,特別是盆栽秋海棠,需要充足的水分和較高的空氣濕度。如温度高,水分供應不足,莖葉易凋萎倒伏,直接影響生長,嚴重時莖葉皺縮死亡。相反,供水過量,盆內出現積水,易於因其根部腐爛。觀葉類秋海棠夏季正值莖葉生長旺盛期,除供給足量水分歪,每天噴霧數次,模擬相對濕度較高的林下生態環境,相對濕度保持在56%-60%。這樣,莖葉生長繁茂,色澤鮮豔,嬌嫩。冬季秋海棠生長緩慢,供水相應減少。
為了節約用水,鼓勵採用滴灌或其他地下灌溉的方式進行觀葉秋海棠澆水、施肥等工作,這樣以減少細菌性葉斑病等病害的發生,另外在澆水時儘量減少採用植株頂部灌溉的方式。
以泥炭為主的商業基質由於透氣性和持水性都比較好,很適合秋海棠的生長,生產者一定要採用潔的基質進行秋海棠的生產。肥料的比例以N:P:K為3:1:2或2:1:2為好,再補充微量元素即可。記肥料濃度不可過高,否則積累在根系周圍很容易燒根。 [4] 

巒大秋海棠植物文化

花語:秋海棠又稱相思草。中國人予以“相思”、“苦戀”因其又名“斷腸花”,故又寓意“斷腸”。這在陸游與唐婉、賈寶玉與黛玉的相戀過程中,秋海棠都成為相思、苦戀的見證。法國人則將秋海棠視為真摯的友誼。歐美花語組合認為秋海棠是親切、誠懇的意思。
詩詞:自古海棠就深得文人墨客的喜愛。“高低臨曲檻,紅白間柔條。潤比攢温玉,繁如簇絳綃”生動的描敍了海棠的嬌柔之美;元好問曾寫“枝間新綠一重重,小蕾深藏數點紅。愛惜芳心莫輕吐,且教桃李鬧春風。”似乎每每臘梅謝了沒多會兒,一不留神就看到貼梗海棠綻放出星星點點的嬌俏的小紅花,海棠是最好的報春花蘇東坡酷愛海棠是舉世公認的。他在詠《海棠》詩中吟道:“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愛花能愛到如此程度,恐怕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了。李清照也是個喜好海棠的主兒。她在“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的當兒,還“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這時她馬上矯正侍女(捲簾人):“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而《紅樓夢》裏也有描寫海棠的詩句,林黛玉曾寫過:半卷湘簾半掩門,碾冰為土玉為盆。偷來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縷魂。月窟仙人縫縞袂,秋閨怨女拭啼痕。嬌羞默默同誰訴?倦倚西風夜已昏。“偷得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縷魂”。 [6] 

巒大秋海棠病蟲防治

巒大秋海棠葉斑病

斑點病菌引起的葉斑病症狀:秋海棠非常容易被該種菌所侵染,但是許多生產者對之沒有足夠的重視,並不認為這是一種病症,因為葉片邊緣壞死和葉片斑點是最常見的,幾乎所有類型的秋海棠都曾經出現過這種情況。
控制方法:控制該病的最佳方法是在植物開始扦插繁殖之初就盡力避免感染病菌,發現病株後就及時集中銷燬;此外要儘量減少採用植株頂部灌溉的方式,這樣也會抑制病情的發生和擴散;稍微降料的濃度也可以降低病害的發生。
漆斑菌引起的秋海棠葉斑病症狀:病症一般出現在秋海棠葉片邊緣、葉尖和破損葉片的葉脈上。壞死區域呈現黑褐色,然後是水漬狀。診斷方法是下部的葉片經常會不規則形狀的孢子羣,中央呈黑色,但邊緣為白色。
控制方法:噴灑殺真菌藥劑、減少植株受傷和將肥料儘量降低到一個合理的水平都可以減少該病生。 [5] 

巒大秋海棠灰黴病

葡萄孢菌引起的灰黴病症狀:秋海棠葉片灰黴病經常發植株的下部,尤其是根莖處與基質接觸的地方更容易感染病菌,被水浸潤的病斑很快會擴散到整個葉整個植株,受害區域呈現壞死斑點,逐漸由褐色轉變為黑色。當夜間温度較低、白天温度較高而且濕高時,病原孢子生長加快,受害的葉片上會長出灰綠色的黴狀物。
控制方法:在冬季温度較低的月份控制葡萄孢真菌的擴散成為栽培管理中的重要環節,而降低灰髮生和擴散的重要方式是促進葉片加快乾燥、降低温室內的空氣濕度。 [5] 

巒大秋海棠根腐病

腐黴菌引起的秋海棠根腐病症狀:感染這種病菌後,扦插苗的根系弱、葉片發黃。診斷方法是莖部和根系出現黑色的糊狀物,從插條的基部可以一直蔓延到莖和葉片的部。根部和莖段的腐爛經常是成片發生,而通過栽植牀,很容易將病菌傳染給健康的插條。
控制方法:首先從源頭上控制,即從繁殖之初就使用無菌材料,對上盆基質和栽植牀進行消毒處在栽種前後用殺真菌藥劑進行處理可以很好地防治由腐黴菌引起的根腐病。另外儘量減少水的灌溉量以減少根腐病的發生,促進根的長勢。 [5] 

巒大秋海棠猝倒病

立枯絲核菌引起的猝倒病症狀:發病後有褐色的黴狀物附着在病上。黴狀物可以從盆土延伸到植株上。仔細觀察可以看到這是由於植物根莖部長出的黴狀物。立枯絲顏色常為紅褐色,外形似蜘蛛網。
控制方法:由立枯絲核菌引起的猝倒病可以用噴灑不同的殺菌劑來控制,大部分用土壤灌溉的方法。 [5] 

巒大秋海棠枯萎病

由白絹病病菌引起的南方枯萎病症狀:白絹病病菌可以侵染植株的一部分,但是在葉片和莖部最容易觀察到。最初,莖段與介質接觸的地方有水漬狀病斑,另一個症狀葉片表面或基質上長出扇圓形的黴狀物,起初是白色的,以後隨着發育變成黑褐色。尤其是在温暖的若植株受了感染,則很容易導致插條的腐爛。
控制方法:所有受到感染的植株及容器均應儘快移出種植區域並將植株銷燬。 [5] 

巒大秋海棠近種區別

該種外形極似紅孩兒,但除植株、葉柄以及花序梗和花梗均被褐色短絨毛和葉基部多為截形稀微心形外,並子房3室而極不相同。 [2] 

巒大秋海棠產地生境

分佈於中國台灣(南投、太魯閣、溪頭、嘉義、台北)。生於叢林下陰濕處。 [2] 

巒大秋海棠生長習性

冬暖夏涼的温度:在温暖的環境下生長迅速,莖葉茂盛,花色鮮豔。生長適温為19-24℃,冬季温度不低於10℃,否則葉片易受凍,但根莖較耐寒。 [3] 
半陰半陽的光照:秋海棠對光照的反映是敏感的。一般適合在晨光和散射光下生長,在強光下易造成葉片灼傷。適宜的光照強度,根莖類為200-300lx。另外對光週期反應也十分明顯。在短日照和夜間温度21℃的條件下,花期明顯推遲。 [3] 
疏鬆肥沃的土壤野生種排水好,腐葉土層的林下或岩石縫隙中,這對根部生長和發育極為有利。盆栽秋海棠的常用堆肥土、腐葉土和炭土。鹼性或粘重,易板結的土壤作為盆栽用途,不利於新根生長、導致莖葉矮小,色彩暗淡,易引起萎黃病。適合生長在pH值6.5-7.5的中性土壤。 [3] 
參考資料
  • 1.    巒大秋海棠  .台灣荒野保護協會[引用日期2016-06-01]
  • 2.    巒大秋海棠  .植物智[引用日期2019-12-19]
  • 3.    王意成;劉樹針;秋海棠[M];中國林業出版社;2004;48-52
  • 4.    王意成;劉樹針;秋海棠[M];中國林業出版社;2004;68-74
  • 5.    林子;秋海棠生產技術指導[N];中國花卉報;2007-06-09
  • 6.    沈曉鎖; 三月,海棠花開[N]; 海南日報; 2013年03月14日;2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