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嵐安鄉

鎖定
嵐安是一個典型的山區古鎮,海拔2400米,面積57.96平方千米。嵐安的地形非常獨特,四面環山,周圍山巒起伏,懷抱一片小平川,這裏居住着3000餘名村民,其中,藏民族佔了97%,一色的土木結構瓦房、碉樓,古樸別緻,在遠山掩映下,濃郁的民風和鄉土田園氣息撲面而來。
中文名
嵐安鄉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瀘定縣
地理位置
瀘定縣城以北27公里處
面    積
57.96 km² [1] 
人口數量
3034人(2017) [1] 

嵐安鄉鄉情簡介

嵐安鄉區位

嵐安鄉,距縣城23公里,面積183平方公里,是瀕臨大渡河邊的高山盆地

嵐安鄉人口民族

全鄉總人口3034人(2017)。當地貴瓊人因漢化較早,故新中國建國之初將其定為漢族。八十年代初當地貴瓊人要求更改民族成分,經上級人民政府調查識別後,於1986年改定為藏族。

嵐安鄉經濟資源

嵐安鄉農業主產玉米小麥馬鈴薯,畜牧業以養羊為主。經濟作物以花椒、蘋果為主。礦產資源豐富。轄昂州、腳烏2村委會。 [2] 
[2] 

嵐安鄉歷史沿革

1940年置嵐安鄉,1958年改長征公社,1978年更名嵐安公社,1984年復嵐安鄉。 [3] 
[3] 
山寨海拔僅2400米,而鄉內山峯多在4000米以上。 [4] 

嵐安鄉旅遊發展

嵐安鄉神話傳説

嵐安日落 嵐安日落
一處古樸的民俗和紅軍長征歷史遺蹟共存的地方。在四嘎壩松樹包可以清楚地看到嵐安的整個地形、地貌和民間建築風格,四嘎壩松樹包是最佳的觀景台。
相傳,此地乃五龍棲居之地,五條巨龍經常在此嘻戲,羌人深受其害,於是開壇祭天,祈求神靈相助。神仙被羌人的虔誠所感動,遂用穹籠高碉鎮住這五條巨龍,桀驁不馴的巨龍被穹籠高碉鎮住之後,力圖掀翻高碉,身體迅速膨脹,眼看高碉即將被巨龍掀翻,仙人急揮舞神兵將巨龍脊背砍成三截,巨龍脊背一斷,頓時化作五條蜿蜒山樑(請看,至今每道山樑仍留有三道刀削之痕);龍珠則化作一渾圓土丘,雄據於這片平川之上,傲視滄海桑田、世象變遷,自此形成了這一獨特很有觀賞價值的地形地貌。

嵐安鄉歷史文化

嵐安有着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古稱羅巖、巖州、昂州,開拓於新石器時代,發展於漢代,成熟於唐代。古羅巖時期土著人為羌人。從此,西夏文化與羌人習俗在嵐安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直至明朝雅州府在此設置茶馬貿易,使這裏一度繁榮興盛,漢、藏文化如潮湧入,羌人文化、西夏文化與漢、藏文化相結合,形成獨具魅力的民風民俗和民族文化,傳承發展至今。為此,歷史的長河為嵐安留下了甚多極具考古、科研、探秘價值的文物古蹟,有四呷壩漢唐遺址、呷北漢遺址、茶馬古道古茶店遺址,有未開啓的宋代石棺葬墓羣,有無從考證歷史年代的磨巖造像(五佛石像),還有將軍古廟、嘉慶古鐘、四角碉樓、明代簡瓦引灌、唐蕃茶道、穹籠高碉、佛經印板……。

嵐安鄉民俗文化

嵐安的風俗奇特,這裏的人們能歌善舞,吉慶之時白石為神、羊作圖騰,每逢婚喪嫁娶節氣,都要跳起悠揚、抒情的弦子和粗獷、遒勁的嵐安鍋莊,一直跳到通霄達旦。這裏的婦女心靈手巧,她們自幼隨母學習刺繡,繡品以鮮花為主,堪稱精品之作。這裏的人們衣着青布長衫,佩飾莊重古樸,透露着強烈的西夏文化特色。這裏的土特產極其豐富,可以親自去嘗一嘗,也可以帶回去同家人一起共嘗。這裏的山,這裏的水更稱得上是“山外青山樓外樓”。假如沿着昔日茶馬古道蜿蜒而上,一路上可以欣賞到山脈居中的鎮山龍腦部的溶洞,口小腹闊,洞內滴水成塘,水聲如敲木魚迴盪四壁。還有嵐安海子、海船石、烏龜石、藥種伴藥巖、古老的水磨房、水碾房等景點,另有一番韻味;再走到4公里處的辛巴五普山樑,極目遠眺,貢嘎冰瀑似一巨大的銀屏從山峯中一瀉而下,晶瑩璀璨,耀眼奪目;高爾士山雪峯疊嶂,雄奇壯美;大炮山宛若一頂巨大的皇冠,傲立羣峯;二郎山、折多山、夾金山、大華山依次排序,層層疊疊,連綿起伏;俯瞰山下,大渡河峽谷險、幽、奇、壯、美,而大渡河水似一條玉帶穿梭其間;當六月杜鵑開滿山野,深秋層林盡染之際,鬼斧神工的馬噶高山湖泊景區定讓人陶醉其間,留連忘返……

嵐安鄉環境

嵐安雪景 嵐安雪景
嵐安四面環山,由松林、柏樹、白樺等植物覆蓋,五嶽峽谷景色秀麗。嵐安四面環山,由松林、柏樹、白樺等植物覆蓋,五嶽峽谷景色秀麗。長約500米的地段叫四呷壩遺址。它分五層,內有大量陶片、人骨等物,陶質為夾沙陶,紅褐色、多種紋飾,器形多樣,還有一石斧,單刃近平,有用痕,據説與川西“石棺葬文化”有聯繫,推其時代約在漢唐時期。再朝南走200米我們就到了呷北漢遺址,這塊高出西面水溝地約7米,寬20米,長50米的農耕地,現雖已難見文化層,但我們還能見到露於地面的大量陶瓦片,色呈灰紅,多為筒瓦、板瓦,初步鑑定為漢代聚落址。嵐安鄉政府北面的這座將軍廟,由照壁、戲樓、正殿及左右觀戲樓組成四合院。正殿面闊11.4米,進深7.4米。戲弄台通高7.5米,台後壁彩繪人物圖案分左中右三面,建築面積為362.38平方米,佔地714平方米,正殿頂樑上刻有“民國37年冬(1948)月15日修建”字樣,現基本完好。大家所面對的這座鐘叫嘉慶古鐘,為漢式喇叭形,口徑87.2釐米,高77釐米,厚2釐米,重約400斤,頂端有提把,花邊圖案中鑄有“皇、轉、常、輪、法、昌、帝、圖”8字,鍾底洞邊有龍形花紋,鐘身刻鑄有151個捐資人和捐資數和嘉慶七年五月十五日吉旦,蒲邑金水匠繞良帶袁仲仙等字樣。  到烏泥崗去看看四角碉樓吧。該樓建於康熙年間,坐北朝南,泥木石砌結構,五層,北面有一牛頭,現保存基本完好。四周牆上有拱形窗七扇,第一層採用欄干式,二層為抬梁式,三層以上為穿透式。建築面積118.09平方米,相傳在200—300年的歷史了。朋友們,説到嵐安的碉房,大家都看清楚了,碉房均用金石砌成,門前造有龍、門,有的龍、門是數百年前建造並保存下來的,純屬典型的藏式住房。牆體以雜亂的片石壘就,縫隙中填以泥土,牆體下厚上薄,最頂層厚約0.25米,精美絕倫的各式雕花窗欞、雕花渡金格子門很有特色。這座建築面積為290.9平方米,正堂3間,通高6.64米的民房就是當年紅軍建立的區蘇維埃和紅軍司令部舊址。下面我為大家作詳細介紹。1935年11月,紅三十二軍、紅四軍在這裏建立中共金湯縣委、嵐安區各鄉蘇維埃政權,成為紅軍在藏區建立的第一個蘇維埃政權。紅軍12月19日離境,歷時49天,其間,成立了區游擊隊,進行過土地改革。為中國共產黨在長征途中建立的地方組織之一。

嵐安鄉長征故地

1935年11月初,紅三十二軍和紅四軍分別在軍長羅炳輝、政委何長工、參謀長郭天明和軍長許世友、政委王建安、參謀長張宗遜的率領下,沿丹巴、孔玉、金湯、麥崗到康瀘兩縣交界的此地。11月中旬,在崗安建立中共金湯縣委員會,辦公地址設在這裏。轄金湯區、魚通區、孔玉區、嵐安區委。縣委下設組織部、宣傳部、婦工部、少共部。縣委書記李(名字未能查實),少共部書記李勃(原名苟新陽,建國後任濟南軍區副政委)。縣委建立後,即建立金湯縣蘇維埃政府(設在湯壩),主席是紅軍幹部,羣眾稱姜主席(名字未能查實),副主席唐顯雲、陳國玉。他們在這裏,經過大小七次浴血奮戰,600多名紅軍指戰員光榮犧牲在這裏,他們用生命和鮮血締造了康區第一個紅色蘇維埃政府。在嵐安這片熱土上播下了革命種子,留下了眾多標語、口號、施政綱領和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如今人們能從區蘇維埃政府舊址、紅軍醫院舊址和眾多標語、口號、紅軍遣物中體味到當年革命先烈在這裏進行的如火如荼的革命鬥爭和英雄事蹟,1985年,嵐安被批准為甘孜州的革命老區。“五龍戲珠天池海、素湖異花馬噶山、七山雲海與冰川、怪樹羣碉西夏源、一條古道通西方、遍地古蹟與石棺、瀑布奇景醉神仙、紅軍鮮血染嵐安”。 [5-7] 

嵐安鄉歷史進程

嵐安鄉唐代形成

嵐安剪影 嵐安剪影
(1) 嵐安在唐朝時期是成熟階段,從1987年全省文物普查在嵐安發現磨製石斧等新石器時期猿人所用工具證明此地開拓在新石器時期;又在嵐安發現四嘎壩和呷北兩大西漢羣居遺址、石棺葬遺址,唐朝古茶道;在嵐安發現明朝巖州衞的軍事遺蹟(營盤、教場、衞衙)茶馬古道遺蹟(杵跡、古茶店、深山裏的路標石、片石鋪的官道、茶馬互市古遺址)所以,在明史的記載:“洪武十六年刺瓦蒙遣其禮部主事高惟善奏‘安邊之道,在治屯守,而兼恩威。屯守既堅,雖遠而有功;恩威未備,雖近而無益。今魚通、九枝疆土及巖州、雜道二長官司,東鄰碉門、黎、雅,西接長河西。子唐時吐蕃強盛,寧遠、安靖、巖州漢民,往往為被驅入九枝,魚通,防守漢邊…….且巖州、寧遠等處,乃古之州治,苟撥兵戌守,就築城堡,開墾山田,使近者何化而附,遠者畏威而來歸,西域無事則供我徭役,有事則伎之先驅。扶之既久,則皆為我用。如臣之説,其便有六。”《摘自明實錄》和任乃強教授的考察實錄:“川康間之重鎮,歷有變遷,漢為沈村(今瀘定沈村),唐為黎雅(今雅安),宋為碉門(今天全),元為河州,明為巖州(即現在的嵐安),清康熙時為化林坪(今瀘定興隆鎮),雍正時為泰寧(今漢源),乾隆以後是打箭爐(今康定)。世皆知有黎雅、碉門、河州、打箭爐、化林坪、泰寧,而不知沈村與巖州也。漢代去今已遠,沈村之湮沒,尚不足怪,明去今三百餘年,巖州也隨明史湮沒,故老無傳其為要地者,則可概也。巖州,明初為長官司要地,尋建軍衞,設茶市易馬,以控制西蕃。其茶皆自天全縣經巖州運打箭爐,巖州設茶倉,相度機宜,或運打箭爐交易,或機巖州交易。憑險以制西番,於事甚利。當時巖州茶市,頗似今日之宜頭。但當時打箭爐尚未歸市,巖州地位重要,百倍於今日之宜頭也。”《任乃強瀘定導遊下卷》以及龔伯勳老師的論訴都證明了嵐安歷史時期是四川歷史邊防要塞和軍事要地。

嵐安鄉古羌人之後

(2)據當地老人傳説,貴瓊人原為古羌人遺裔,其先民先居邛雅一帶,蜀漢時代因漢羌發生糾紛,被諸葛亮派兵打敗。雅安談判時,諸葛亮要羌人不要再過單純的遊牧生活,動員羌人由高山遷居河谷壩地,從事農耕,以種田織布為業。此後,有部分羌人遷居河谷地帶,學會了耕田織布;而另一部分羌人不願改變原來的生活方式,從邛雅遷往天全,再遷瀘定嵐安一帶。老人們説從征戰中遷到嵐安的,最初只有幾户,居住在名叫"如衣崗"的山致上。
當時整個瀘定地區是個無人區,嵐安為高山上的沼澤地,即呈一小盆地,盆底為深泥潭,盆邊皆茂密森林,現在的嵐安壩當時不能居住,故初遷此地的人,最初只能住"如衣崗"。後來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隨着人口的繁衍和開發的進展,居民點從"如衣崗"逐步發展到"烏衣呷",再到"呷得足烏",即由高山盆地邊緣逐步向盆地底部縱深處發展。當盆地底部開發後,原先的居民點如"如衣嵐""烏衣呷"和"呷得足烏"等地,就顯得非常偏僻了,居住此地的貴瓊人到明清時代才開始學講漢語。
大約在唐代,嵐安的開發已發展到嵐安大壩中心,據説此時沼澤地已全部乾涸,人們的居住和耕作區向肥沃的壩子發展,至今尚有《金鴨子》的歷史故事流傳下來。大約從此時開始,已有一條從雅安、天全經嵐安,至瓦斯溝過大渡河,到西藏的官道(即驛道),嵐安是這條重要通道上的必經之地,此時到嵐安的人漸多。
由於西藏吐蕃崛起,其勢力向東發展,佔領了大渡河、雅礱江流域,派藏兵駐守嵐安一帶。為鞏固其統治,吐蕃對其佔領區的土著實行文化宗教同化,西藏本波教即於此時傳到嵐安。吐蕃崩潰後又傳來喇嘛教,藏族大喇嘛烏吉勒木齊曾到嵐安傳教。嵐安建有古喇嘛廟三座,至今遺址尚存。
唐代曾在嵐安設龍巖羈縻州,五代十國和宋代改名巖州、明代劃歸天全奴洛土司管轄,設巖州長官司。明代嵐安最興盛,開闢土地一萬餘畝,後來有些土地荒蕪,至今遺痕尚存,當時的屋基也在。明朝在嵐安設官府、今府第衙門、較場、刑場遺址猶存。明朝還在嵐安設茶馬司,在此進行茶馬貿易,今遺址屋基還在。到清代,從雅安、天全經瀘定、康定到西藏這條路通了,取代了從雅安、天全經嵐安至瓦斯溝過大渡河,到西藏這條古道。由於大道南移、嵐安逐漸衰落。宋明以來,嵐安一直稱巖州,後更名昂州。1947年國民黨考試院院長戴傳賢到西康的瀘定,以昂州山巒聳翠,時隱時現,改名嵐安。嵐安居民除土著的古羌人遺裔外,有從天全遷去的,有吐蕃統治時期戍守屯兵留下的,有漢人當兵、背茶、做小商販到此落户的。
嵐安與康定縣東北的魚通區僅一大渡河之隔,相踞不過20多華里,兩地居民同屬貴瓊九支,婚貿關係十分密切。但1950年瀘定縣將嵐安居民定為漢族,而康定縣卻把魚通區居民定為藏族。嵐安居民與魚通區居民本為一個民族,應受到黨和國家對少數民族的照顧,故後來嵐安居民要求改定為藏族。
西南各少數民族多有同諸葛亮有關的傳説故事。嵐安貴瓊人流傳着其先民與諸葛亮作戰談判後遷到嵐安的傳説,目前尚缺史料作參證,故此説難以為據。但貴瓊人確是從雅安、天全遷到瀘定、康定的,據康定縣政協委員(貴瓊人,宗教職業者"公巴")高興武説,他的祖輩是天全高土司後裔,魚通區高姓不少均為天全土司族人,然而新中國建國後,留居天全的成了漢族、遷到康定的成了藏族。不過,遷到瀘定、康定的高姓人,都只有漢姓而無漢名。據史籍記載,宋明之際,雅安、天全、漢源一帶,尚多青羌、彌羌、五部、六番等羌人部落,這説明嵐安貴瓊人的先民從雅安、天全遷到瀘定嵐安,可能不會早到蜀漢時代。 [8-10] 

嵐安鄉嵐安民居

嵐安村莊 嵐安村莊
從目前嵐安的民居狀況來研究,民居可分五個區劃,猿人民居,當地人稱野人洞或矮人洞,在山坡或石巖上挖掘的洞大家又叫金洞子,在平地用石壘成不足2平方的居室叫矮人洞,傳説矮人身高不足3尺,頭大眼突十分嚇人,是羌戈大戰中的戈基人,居室只能容納3人。(西漢時期的羣居遺址只留下了繩紋陶器殘片,“巢穴”),第二代民居區劃是寨子包,寨子包修建在山脊突出的小坪處,泥土築牆築頂,居室寬2至4平米,居室能容納3至5人,根據地形高高矮矮一座連一座,這些寨子包是唐代末吐蕃興起,軍隊勢力直達大渡河流域時留在此居住的吐蕃人修建的,這些建築全是方型,在宋代蒙古人徵大理時在當時的巖州(現在的嵐安)打了一仗,留下的一部分蒙古人又把部份居室改為圓形。  宋代末,金滅西夏,西夏羌人順大渡河谷南遷,有一部落從青海斑瑪遷居巖州,將寨子包改建為古碉(穹籠),這就形成了嵐安第三代藏羌結合的碉樓民居。
明代,巖州是川邊軍事重鎮,設軍衞和茶馬互市,設立茶倉,修善茶馬官道,是巖州的頂盛時期,碉樓民居成了普遍民居,四角碉、八角碉大薄片石蓋牆,火塘石鍋莊,羊角白石和松窟,白粉刷牆的民居處處皆是,而且民居之間橫豎都有巷道猶如現代城市建築,但因藏、漢、羌在此形成交易市場隨之轉入大清。清代漢族滿族的建築逐步進入巖州,穿逗(川鬥)飛檐木製屋架小青瓦唐宋住房和翹式魚脊對排四合院聯居顯大清八旗特色民居和雕樑畫棟福祿壽喜魚脊雕刻也傳入當時叫昂州或嵐州,琳琅滿目形成嵐安第四代民居。
穿鬥小青瓦房已成嵐安人的主要民居,但由於現代文化的影響,現代人已開始發展石混結構和磚混結構的建築,這就是嵐安的第五區劃民居。
嵐安五個區劃的民居界線相當明顯,層次和建築風格在這些民居建築深深的刻下了歷史的演變,記載了嵐安土著人休養生息的真實寫照。 [11-12] 

嵐安鄉宗教信仰

嵐安鄉信仰

嵐安貴瓊人把石頭作為神靈崇拜,現因當地老年人不多,對此信仰的由來已説不清楚。他們崇拜天地山水風火雷等,而以對天神的崇拜最為隆重。貴瓊人對五穀也很崇拜,凡有宗教祭祀活動,宗教職業者"公巴"必撒五穀驅邪。當地雖不產稻米,但對稻米亦頗崇拜。
動物崇拜中最突出的是崇拜羊神。每隔12年有一個羊年節,時在十月秋收之後。嵐安以北大渡河沿岸的貴瓊堡子男女老少都參加此節日,由會首、喇嘛和公巴主持。會期既到,殺羊祭奠,晚上打火把,各堡子將所殺羊的羊肉互相交換,祈求清吉平安。
從前貴瓊人認為,人被"鬼怪"纏捉生病,患病須請公巴立水箸卜算,以桃或柳枝趕鬼收妖,即用桃柳枝做箭射殺鬼怪,或作法後砍一截桃柳枝裝入罐內封埋。
新中國建立前,嵐安貴瓊人供奉的家神已改為紅紙書寫的"天地君親師"牌位神、這顯系漢式神。逢年過節向祖先焚香燒錢紙祭祀,最隆重是每年農曆7月15日的中元節。春節前後須在祖墳上掛墳錢祭奠,這些與漢俗差不多。

嵐安鄉宗教節日

最隆重盛大的節日是農曆9月11日的"迎會",又稱"轉山會"。所謂迎接是貴瓊人傳統神靈,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畜平安。當日以堡子為單位,男女老少皆節日盛裝,揹着吃的東西,帶着祭品,到附近森林茂密,景色秀麗的山上轉山。這種活動是由堡子中幾家老往户輪流當會首,全堡子湊集錢糧物資,經過一番籌劃後舉行。請神作法和祭祀活動由公巴主持。作法跳神時沿"神路"跳來跳去,公巴一邊唱跳,一邊撒糧食,呼喚山中禽獸來吃,表示當天讓它們吃夠,以後不準再糟蹋糧食莊稼,並請天神山神保佑全堡子人壽年豐。公巴敬神作法畢,大家即在山上吃醪糟和果子等,稱為吃"小飲食"。然後大家回堡子坐席,開懷暢飲。宴畢,羣起跳鍋樁,唱歌看戲,盡歡而散。各堡子舉辦"迎會"後,還要在鄉上集中舉辦一次。如嵐安鄉共五個堡子,各堡子辦會後,鄉上再舉辦一次大型迎會。貴瓊人中的喇嘛教為紅教,雖有流傳,但並不很盛。他們主要信仰其固有原始宗教,其宗教職業者為巫師"公巴",又名"汶獻神"。公巴作法時身穿案子。案子,藏語稱"堂卡",原為藏族本波教宗教職業者作法時張掛的神像畫。但公巴的案子不張掛在牆上,而是做成法衣穿在身上,作法時以顯神威。公巴作法時頭戴錢紙紮的羊角帽,敲羊皮鼓舞蹈,用貴瓊語演唱。公巴的宗教活動本來是很獨特的,後來滲雜了念藏文經,然而並不解其意。如從前公巴做喪事法事,只敲羊皮鼓,用貴瓊語演唱,一般三天結束。後來須做三天,七天,甚至四十九天,全念藏文經,這與原來的原始宗教活動相去甚遠。公巴既有父子承傳,也有師徒相傳。為人作法後,一般可得一套衣服,或可得鞋襪衣帽。 [13] 

嵐安鄉民族演變

嵐安的土著人有説是氐羌,有的説是白狼羌,但總的説是古羌人。在唐末吐蕃勢力發展到大渡河流域進行統治時又被同化;在宋末西夏党項羌南遷到當時的巖州(今日的嵐安)定居後又被党項羌人同化,後來當地人稱自己為“苟羌”(貴瓊)是古藏族耳恭、耳瑪、耳墨、木雅、貴瓊等八大直系之一,貴瓊人以羊為圖騰,以白石為神,穹籠為居,(羌塘石鍋莊)蕎麥為食,花衣裙帶為服,沙郎(鍋莊)為舞,咂酒歌舞為樂,哭嫁背親為婚,十月初一為年,公巴頌唱為經,忌諱規矩多多。 貴瓊羣居於大渡河峽谷中游,人們稱峽谷中的土著民族,古代的浦嵐(魚通)、嵐州(嵐安)、搓多(岔道),隨着時代的變遷和婚嫁繁居遠不止這些古寨,但很多建築和風俗基本絕跡或殯臨絕跡,只有語言沒有文字,貴瓊語也快絕跡,貴瓊文化急需搶救。(魚通分上下孔玉、金湯屬上魚通,姑咱、瓦斯屬下魚通) [14] 

嵐安鄉嵐安人文

嵐安鄉貴瓊服飾

貴瓊人的服飾以古代是從樹葉獸皮到火麻皮掉線織布(麻布)後來又用羊毛紡線織布(古代人叫牟子,可制牟衫、牟褂子或牟裹腳)再後來發展成棉布、棉線、絲線,工業發達工藝也隨之而發展,嵐安貴瓊人為展示自己民族手工繡花為主,分男女服飾和老中青幼四代區分;總體是頭飾;“頭圈帕(小兒是帽),耳環,頭圈帕老年人頭纏藏青色,中年纏土白色,青年人纏漂白色,幼兒戴花帽(喇嘛帽、倒搭巾、和尚帽、耳巴帽,全部是手工繡花,以繡花鳥為主。)”上身服飾從裏到外,白色襯衣,長衫(老中年男女以老藍深藍為主,青年以深色毛藍為主)婦女在長衫外罩青色領夾(青年婦女為繡花領夾),男腰拴繡花肚兜,女腰拴三角胸花花藍繡花圍腰,男女都外套獸皮皮褂;下裝都穿大襠直統褲,男腳穿麻窩草鞋或手工兩節布超鞋,女腳穿繡花云云鞋,自己所穿衣物不準亂施捨。

嵐安鄉貴瓊歌舞及習俗

嵐安歌舞歷史久遠,古代叫“沙郎”後來又叫“卓”“歌卓”也叫碉樓文化,藏族人生活在寬闊無際的草原上,形成粗狂彪捍的性格和歌舞,而貴瓊人則生活在河流峽谷之中,以羣居碉樓為歷代生活之空間,碉樓文化養成貴瓊人有“卑而不賤、小而厚仁”的民族習性和民族歌舞,貴瓊歌卓(圈圈舞)別有風味,所以嵐安歌卓也多式多樣,可分“盧吟、就吟”(盧吟是坐唱,就吟是邊唱邊跳)後來盧吟演變為今天的對唱,就吟就成為今天的嵐安歌莊。《昂州鍋莊》以婚喪嫁娶,節日喜慶,天災人禍,佛事活動都要跳鍋莊;婚嫁鍋莊讚美新娘新郎像木解珠和豆安珠一樣恩愛,像天仙一樣的穿戴,如《啊啦喲》、《宋啦達》等唱段;讚美天神的《色吉尼瑪》《下作絨布》《咯蘇於瓊窮》《西巴松啦》和九仙神燈中《沙瓦西布朵》等,節奏隨劇情感變化,也有古羅戲之舞段,形式多樣變化多端,老中青各有不同,老少鍋莊調式,服飾,舞步大有區別,每當吉慶時在碉樓中央桌上擺上豬膘、咂酒、香燭(柏香)等聖潔吉祥物,不管男女老幼分批起舞直至通宵達旦。盧呤在後來變換為民歌或山歌,有溜溜調的韻味但又不是溜溜調,當地人叫窮腔或曇花調,對歌,當地人叫拉高腔,特別是在洇瀵和摘花椒時節,分男女老少嘔吼吼一打,或山歌或民歌或單對或羣對四處都是歌聲,好不熱鬧,情歌有《阿妹打扮似觀音》《六郎去拜年》〈邀約阿妹進西康〉等,民間諺語,順口溜都有很多流傳,嵐安鍋莊和山歌民歌古老劇本已失傳,口傳的現在挖掘整理了部分,有部分已殯臨失傳,有一部分已經失傳,連傳存人也屈指可數。  貴瓊女人有挑花,織牟子,作衣做鞋,做澇糟咂酒,做麻糖和作“三吹三打、揪菜不離,豆花面飯合酸菜”等地方飲食,進行勤儉持家,而貴瓊男人在古時則以外出挖金、趕煙會、有些好吃懶做的人就黑(禍兒)流《棒客的幫兇,棒客的頭叫舵把子,在清末民國年間叫袍哥大爺,棒客是半路搶人的,也就是烹大爺的》。  在金湯、孔玉、姑咱,亢州、昂州的挑花各有特色,圈圈花、藤藤花、山水花鳥,挑、牽、拉、填花、架線、平繡等工藝繁多,花色鮮明反差大,圖案活現,是歷史母系傳受的羣體手工藝,每一個貴瓊婦女或兒童在生活中都打扮得花枝昭展的,在昂州(嵐安)更不例外,反而更盛之。昂州的男人在清末至民國年間由於經濟的衰敗和鴨片毒品的傳入都想從這個貧瘠的地方出外打工,天長日久不管挖金還是到新街(阿壩州金川縣)趕煙會種鴨片煙或幫新街舵巴子王躍飛、王躍祿,金湯的王瑞安,麥笨的甲安仁營長等。

嵐安鄉婚姻制度

從前貴瓊人的婚姻不是自主的,甚至父母也無權完全包辦,而是由一姓的族長作主。一般為姑舅表婚,即舅舅家女和娘娘家兒成親。這種親上加親,又稱"竹根親"。一般本地姑娘不外嫁。整個婚姻必須經過説親、定親、開話、接親等步驟。
説親一般男家主動,如看中某家姑娘,則準備兩把面、兩瓶酒、一個豬肉,請紅爺(介紹人)前往説親。此人必須對男女兩家都十分了解,並在當地有一定聲望的人。紅爺到女家説明來意,詳細介紹男家情況,提出聯姻要求,聽聽女家反應如何。如紅爺認為可能性不大,則轉告男家説親無望。如認為可能性大,則建議男女兩家各請自己的家門房族商量決定。在家門房族商量中,族長的意見往往起決定性作用。家門房族商量時,如有較大分歧則作罷。如無較大分歧,男家再請紅爺到女家説親,這就稱為吃"定親酒"。吃了定親酒後是不能隨便翻悔的。定親若干年後才接親,舉行婚禮。
結婚前,男家請公巴算八字合婚,擇定結婚年月日時,然後請紅爺到女家正式通知何時接親。送女家的禮品為半邊豬的豬肉,一罈酒、幾升米,稱為吃"開話酒"。
辦婚事前一天,男女兩家均將家門房族請齊,推選家門中最有威望的人為總管,有的族長即為總管,整個婚事由總管主持。再推舉出支客師(專門負責接待和安排賓客),內管(專管辦婚事的錢財物資)。茶房(管煙茶)、酒房(管酒)、飯房(管廚房、炊事等)、跑堂(辦婚事中需要什麼隨時聽侯調遣)等,分工負責,包乾到底,一切聽從總管調度。舉出這些執事人員後,主人即將準備辦婚事的錢財物資交總管、內管全權支配,待三天婚事基本結束,總管、內管才將辦婚事的帳目和剩餘錢財物資交還主人。貴瓊人辦婚事分為請幫辦、正筵、謝幫辦三次。
辦婚事的費用主要由主人自負,如自家確有困難,或短缺什麼,主人可向家門房族提出,請求幫助。家門房族根據要求和自己的情況,湊集什麼。由於貴瓊人辦婚喪事都是家門房族幫辦,所以辦婚事的前一天男女兩家都請幫辦,即於當日請家門房族吃酒,商量和安排如何將婚事辦好。
辦婚事期間,男女兩家門房族都前來送禮。從前送糧食,新中國建立後送被單、被蓋、箱子、毯子、衣服等,也有送錢的。
貴瓊人的姑娘出嫁和男家接新娘到家時,都須請公巴敬神作法,所有儀式法事全由公巴主持。
新姑娘出嫁不坐花轎,而是由人背。不是夜半三更揹走,而是白天揹走。一般是哥哥(或弟弟)背妹妹(或姐姐)。如新娘沒有兄弟,則由新娘的表兄或表弟背到男家。男家在接親時儘管備有一匹披紅戴花的馬到女家,但新娘並不騎馬到婆家,這匹馬僅僅作為壯觀瞻的一種威儀。
男家到女家接親時,新娘要在房中哭嫁,其父母也要哭。新娘之所以哭,因父母養育之恩深重,捨不得離開父母。其父母之所以哭,因費盡心血將女兒養大,能夠做事了,捨不得女兒離開,但新娘畢竟要出嫁。此時新娘須給自己的姑娘們送帕子。貴瓊人的婚俗,新娘向姑娘們送帕子後,將來新娘生孩子打十朝滿月時,姑娘們才給她送禮,否則姑娘們不但不送禮,還可能造成新娘與其姑娘們之間的不和。
此時男方的接親人在耐心等待。敬神畢,新娘由其兄或弟揹着起程,前面彩旗開路。這種彩旗是用一根竹杆懸掛着燈籠,燈籠上扎紅帶,由一人擎着竹杆走最前面。接着是一匹披紅戴花的馬,後面是被揹着的新娘,魚貫而行,向男家進發。
新娘到男家後,立即由公巴敬神作法,隨即舉行婚禮。此時新娘將自己扎的花帶送給侄女,將青布或白布手巾由送給侄兒,以示長輩愛護下輩。新娘送每個長輩一雙云云鞋,以示晚輩尊敬長輩。然後男家主人舉行謝紅儀式,由一位能言會道,善説喜慶詼諧話的長者致詞,使整個婚禮達到高潮,並向紅爺獻禮、即所謂"紅爺大人跑斷腿,用個豬頭表謝忱!"
當晚為男家花夜,以新房和堂屋為中心,喝茶飲酒唱歌,男女老少圍成圈,攜手跳鍋樁。堂屋正中桌上放着酒和茶,大家繞桌唱跳一陣後,喝茶飲酒,然後又開始唱跳,這樣一直鬧個通宵。著名的婚事歌有《順臘達勒》,《阿臘約》等,可惜現在已無人將其意譯為漢語了。
花夜之後謝幫辦,因家門房族幫了忙,主家感謝他們,請他們坐席飲酒。接着客人散去。三天之後新郎、新娘一道回門,即回孃家,然後再回來。整個婚事結束。
貴瓊人辦婚事一般要辦幾十桌。婚後第一個新年節時,新郎、新娘須到家門房族和親戚長輩家拜新年。

嵐安鄉喪俗制度

貴瓊人家裏如死了人,死者斷氣後即鳴槍三響,稱為放"起身炮"。然後將遺體晾在家裏,讓家門親戚弔唁告別,驗看是否為正常死亡。如非正常死亡,死者為女的,其孃家要前來打喪火,即前來説理,甚至打官司。死者是男的,其兄弟姊妹也要問罪,即問死者子女虐待其父之罪。
人死後,喪家立即請公巴卜算,選擇日子何時埋葬。公巴根據死者生卒年月日時辰擇定。入殮之先,遺體須穿戴一新,新衣只穿單數,不能是雙數,一般為三、五、七件。頭上須戴帽子。死者為青年人,須穿云云鞋。死者為老年人,須穿尖尖鞋,然後按擇定時日埋葬。 在行葬禮之先,喪家要給死者家門親戚中的下輩每人發一張孝布,棺材上鋪紅氈,上面放一隻雞。公巴敬神作法後殺羊一隻,剖羊腹查看內臟何處有損傷病變,即據此斷定死者因何種病去世,並據此斷吉凶禍福,決定須做什麼法事。這表明貴瓊人將人視為與羊同體,這種作法與松理汶茂羌族一樣。
新中國建立前,嵐安鄉貴瓊人已多行土葬,只有凶死者行火葬,如抹喉、吊頸、墜巖、沉水、婦女難產而死者。由公巴主持,先給死者穿好衣服、公巴請神作法後,將遺體置於柴上焚燒,將骨灰裝入壇內,再放棺材內埋葬。新中國建立前,嵐安山林為各姓氏公有,祖墳墓地亦為各家族公有。即使在新中國建立後,各姓氏的人死後,仍只能埋在本姓家族的公共墓地,而不能隨便亂埋。 [15] 

嵐安鄉社會禮俗

嵐安貴瓊人的家門親戚和鄰里之間,在農忙時皆換工互助,素無往還的人是不換工互助的。但誰家死了人,無論過去有無往來和仇怨,只要一聽到槍聲,大家都前往襄幫,認為這是行善。至於辦喜事,如結婚、祝壽、生子等等,必須有人請,才前往祝賀。
貴瓊婦女主要從事家內勞動,野外和田間勞動主要由男子擔任。新中國建立前,嵐安青壯年男子春夏季到新街(今阿壩州小金縣、過去稱懋功)趕煙會(即種植鴉片),家中無人從事田間勞動時,婦女才從事田間勞動。當時嵐安與阿壩州的大小金川一帶關係密切,並有姻親關係。 [16] 

嵐安鄉相關簡介

嵐安的牧場很集中,無論在新中國建立前後,只有兩個牧場:一為馬方山大草坪,一是椅子山大草壩,均為大眾公有。在明代以前,畜牧業在嵐安貴瓊人經濟生活中佔有很大比重,當時嵐安為茶馬貿易市場,漢官和漢商以茶葉、鹽巴交換康藏地區少數民族的牛馬。嵐安的畜牧業也很發達,毛織品如毪子裹腿非常有名。至今50歲以上的還會織毪子。
嵐安貴瓊人放牧以堡子為單位,每家養有大小牲畜數十頭,交擅長放牧的人集中管理。這樣管理既得法,又節約勞力。讓其他人專心農業和其他生產勞動,如織毪子、養蜂等。這種情況直到新中國建立後基本仍舊。
當地傳統牲畜為牛馬羊,羊有山羊和綿羊。傳説從前羊羣多,羊毛織品也很多。牛肉為主要肉食,馬為主要力畜。羊的用處在日常生活中最大,如治病敬神,人死後確定死亡原因,卜算吉凶等,均須殺羊。穿的毛織品主要是羊毛。但到明代以後,畜牧業在經濟生活中的地位下降。這種衰落主要是伴隨着康藏大道南移和茶馬貿易的衰落而來。
新中國建立前,嵐安已有水磨,但很小,不開齒,而鑽"滿天星",因此磨的糧很粗。安裝繩吊的開齒大石磨,是從外面漢區引進的。
傳説明代以前,嵐安貴瓊人的土地均為自耕,當時土地也不多。明代墾地較多,但也沒有出租的。到清代,經濟比較發達,用錢作貨幣。隨着貿易交換的發展,才開始出現土地出租買賣。租子採取分莊,即對分制,租種者給出租者若干背或批(當地一種計量單位)糧食。至於借貸,其利息為加五加六,即為5%、6%。
這種租佃關係一般僅限於本民族內部。從前嵐安有對外來人不準招佃出租和買賣土地的規定。外來人必須是頂門缺户才能耕種這裏的土地,即某户人死絕了,外來人願頂這家的門户,才可以耕種絕户的土地。但耕種人心須向絕户的族長租種並向其交租。
在明代,嵐安堡子因系茶馬貿易市場和古道要站,故堡子就是街子。後來大道南移,嵐安街子也不存在了。
嵐安的民歌民謠,傳説故事較多,如《九仙燈》、《兩個神仙鬥法》等,可惜很難譯成漢文。前幾年用藏語文整理翻譯了一些,因貴瓊語與藏語不同,將貴瓊語改成藏文就失真。 [17] 

嵐安鄉人口數據

嵐安鄉人口數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2789
1447
1342
家庭户户數
679
家庭户總人口(總)
2789
家庭户男
1447
家庭户女
1342
0-14歲(總)
888
0-14歲男
454
0-14歲女
434
15-64歲(總)
1702
15-64歲男
901
15-64歲女
801
65歲及以上(總)
199
65歲及以上男
92
65歲及以上女
107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2760
總人口3034人(2017)。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