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山中

(唐代王勃詩作)

鎖定
《山中》是唐代文學家王勃的詩作。此詩抒發了作者久滯異地,渴望早日回鄉的思想感情。起句“長江悲已滯”既寫景,又抒情,情因景起,景又生情;次句“萬里念將歸”緊承首句,具體抒發遠遊思歸的悲苦心境;第三句轉為寫物候,承接上兩句含義,在深秋寒風颯颯之夜令人感傷不已;結句“山山黃葉飛”寫深秋的景象,強調了詩人所處的環境,突現了人物的形象和心情。全詩語言洗練,情景交融,塑造了一個天涯遊子的典型形象,其豐富的意象渲染了悲涼的氛圍,襯托出詩人久客思歸的悽苦心境。
作品名稱
山中
作品別名
思歸
作    者
王勃
創作年代
初唐
作品出處
王子安集
文學體裁
五言絕句

山中作品原文

山中
長江悲已滯,萬里念將歸
況屬高風晚,山山黃葉飛。 [1] 

山中註釋譯文

山中詞句註釋

⑴滯(zhì):淹留。一説停滯,不流通。
⑵萬里:形容歸程之長。念將歸:有歸鄉之願,但不能成行。
⑶況屬:何況是。屬,恰逢,正當。高風:山中吹來的風。一説即秋風,指高風送秋的季節。 [2] 

山中白話譯文

望着滾滾東流的長江,使我想起自己已經在外鄉滯留的太久。思念着萬里之遙的故鄉,我已準備踏上歸程。
更何況現在已經晚秋風高,滿山遍野枯黃的樹葉隨風飄舞,讓我更加思念家鄉。 [7] 

山中創作背景

這首詩大概作於王勃被廢斥後在巴蜀作客漫遊期間,具體時間約在唐高宗咸亨二年(672)。總章元年(668),王勃因《檄英王雞》一文被逐出長安沛王府。總章二年(669)王勃入蜀,在《入蜀紀行詩序》裏他寫道:“五月癸卯,餘自長安觀景物於蜀,遂出褒斜之隘道,抵岷峨之絕經。”在遊《遊山廟序》裏也説:“吾之有生,二十載矣,雅厭城闕,酷嗜江海。”表面看他離開長安的態度似乎很灑脱,而內心是很複雜的。被逐出沛王府後,他無所事事,本想借着蜀地山水名勝以消解胸中的積憤。實際上,南國物候也為詩人增添了不少的鄉思和煩憂。為紓解旅愁歸思,王勃創作了此詩。 [3] 

山中作品鑑賞

山中整體賞析

這詩以首抒寫旅愁鄉思的小詩,詩人在寥寥二十個字中,巧妙地借景抒情,表現出了一種悲涼渾壯的氣勢,創造了一個情景交融的開闊的意境。
詩的前半首是一聯對句。詩人以“萬里”對“長江”,是從地理概念上寫遠在異鄉、歸路迢迢的處境;以“將歸”對“已滯”,是從時間概念上寫客旅久滯、思歸未歸的狀況。兩句中的“悲”和“念”二字,則是用來點出因上述境況而產生的感慨和意願。詩的後半首,即景點染,用眼前“高風晚”、“黃葉飛”的深秋景色,進一步烘托出這個“悲”和“念”的心情。
首句“長江悲已滯”,在字面上也許應解釋為因長期滯留在長江邊而悲嘆。可以參證的有他的《羈遊餞別》詩中的“遊子倦江干”及《別人四首》之四中的“霧色籠江際”“何為久留滯”諸句。但如果與下面“萬里”句合看,可能詩人還想到長江萬里、路途遙遠而引起羈旅之悲。這首詩的題目是《山中》,也可能是詩人在山上望到長江而起興,是以日夜滾滾東流的江水來對照自己長期滯留的旅況而產生悲思。與這句詩相似的有杜甫成都府》詩中的名句“大江東流去,遊子日月長”,以及謝朓的名句“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這裏,“長江”與“已滯”以及“大江”與“遊子”“客心”的關係,詩人自己可以有各種聯想,也任讀者作各種聯想。在一定範圍內,理解可以因人而異,即所謂“詩無達詁”。
次句“萬里念將歸”,似出自宋玉九辯》“登山臨水兮送將歸”句,而《九辯》的“送將歸”,至少有兩種不同的解釋:一為送別將歸之人;一為送別將盡之歲。至於這句詩裏的“將歸”,如果從前面提到的《羈遊餞別》《別人四首》以及《王子安文集》中另外一些客中送別的詩看,可以採前一解釋;如果從此詩後半首的內容看,也可以取後一解釋。但聯繫此句中的“念”字,則以解釋為思歸之念較好,也就是説,這句的“將歸”和上句的“已滯”一樣,都指望遠懷鄉之人,即詩人自己。但另有一説,把上句的“已滯”看作在異鄉的客子之“悲”,把這句的“將歸”看作萬里外的家人之“念”,似也可通。這又是一個“詩無達詁”的例子。
三四兩句“況屬高風晚,山山黃葉飛”,寫詩人在山中望見的實景,也含有從《九辯》“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遙落而變衰”兩句化出的意境。就整首詩來説,這兩句所寫之景是對一二兩句所寫之情起襯映作用的,而又有以景喻情的成分。這裏,秋風蕭瑟、黃葉飄零的景象,既用來襯映旅思鄉愁,也可以説是用來比擬詩人的蕭瑟心境、飄零旅況。當然,這個比擬是若即若離的。同時,把“山山黃葉飛”這樣一個純景色描寫的句子安排在篇末,在寫法上又是以景結情。南宋沈義父在《樂府指迷》中説:“結句須要放開,含有餘不盡之意,以景結情最好。”這首詩的結句就有宕出遠神、耐人尋味之妙。
詩歌在藝術上常常是抒情與寫景兩相結合、交織成篇的。明代謝榛在《四溟詩話》中説:“作詩本乎情、景。……景乃詩之媒,情乃詩之胚,合而為詩。”這首詩,前半抒情,後半寫景。但詩人在山中、江邊望見的高風送秋、黃葉紛飛之景,正是產生久客之悲、思歸之念的觸媒;而他登山臨水之際又不能不是以我觀物,執筆運思之時也不能不是緣情寫景,因此,後半首所寫之景又必然以前半首所懷之情為胚胎。詩中的情與景是互相作用、彼此滲透、融合為一的。前半首的久客思歸之情,正因深秋景色的點染而加濃了它的悲愴色彩;後半首的風吹葉落之景,也因旅思鄉情的注入而加強了它的感染力量。 [4] 

山中名家點評

明代郭濬《增訂評註唐詩正聲》:顧雲:“況屬”字有情。
清代黃叔燦《唐詩箋註》:上二句悲路遠,下二句傷時晚,分兩層寫,更覺縈紆。
清代宋宗元網師園唐詩箋》:末二句,邈然。
清代宋顧樂《唐人萬首絕句選評》:寄興高遠,情景俱足。 [5] 

山中作者簡介

王勃(649—676),唐代詩人,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麟德初應舉及第,曾任虢州參軍。後往海南探父,因溺水受驚而死。少時即顯露才華,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以文辭齊名,並稱“初唐四傑”。他和盧照鄰等皆企圖改變當時“爭構纖微,競為雕刻”的詩風(見楊炯《王子安集序》)。其詩偏於描寫個人生活,也有少數抒發政治感慨、隱寓對豪門世族不滿之作,風格較為清新,但有些詩篇流於華豔。其散文《滕王閣序》頗有名。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輯有《王子安集》。 [6] 
參考資料
  • 1.    彭定求 等.全唐詩(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67
  • 2.    張國舉 等.唐詩精華註譯評[M].長春:長春出版社,2010:22-23
  • 3.    梁川 等.唐詩三百首鑑賞[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8:9-10
  • 4.    蕭滌非 等.唐詩鑑賞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24-26
  • 5.    陳伯海.唐詩匯評(上)[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104
  • 6.    蕭滌非 等.唐詩鑑賞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1399
  • 7.    崔鍾雷主編.唐詩三百首[M].長春:吉林美術出版社,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