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尼尼微戰役

鎖定
尼尼微之戰是602-628年的拜占庭-波斯戰爭中的決定性戰役。拜占庭的勝利導致了之後薩珊波斯的內戰,並且恢復了自己在中東地區原有的領土。然而,帝國權力和威望的恢復並沒有持續很久,接下來的數十年間,崛起於阿拉伯半島的哈里發國家再次將帝國推向了毀滅的邊緣。
中文名
尼尼微戰役
外文名
希臘語:Η μάχη της Νινευής
指揮官
希拉剋略;拉赫扎德赫
兵    力
拜占庭25,000~50,000人;波斯12,000人
結    果
拜占庭獲勝
發生時間
627年12月12日
地    點
尼尼微附近
參戰方
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

目錄

尼尼微戰役背景

莫里斯一世皇帝被福卡斯謀殺後,萬王之王庫思老二世以為恩人報仇為藉口向拜占庭宣戰。
但自公元 622年以來,希拉剋略皇帝就吹響了反攻波斯入侵的號角。依靠軍事貴族與基督教會支持,發起了收復耶路撒冷的首次聖戰。彼時的薩珊波斯軍隊,已成功佔據了敍利亞埃及小亞細亞半島的大部分地方。足以向海對岸的君士坦丁堡發起全面進攻。
哈扎爾人的加盟 讓東羅馬解決了兵源危機 哈扎爾人的加盟 讓東羅馬解決了兵源危機
此後的數年時間裏,他親率重新編練的軍隊在亞美尼亞高加索地區遊走,連續三次擊敗波斯名將沙赫巴勒茲。不僅使戰線逐步往東反推,也讓羅馬帝國的威名被當地人所重新認同。以至於到公元 625年末,帝國又取得重大外交進展,將實力強大的北高加索蠻族卡扎爾人(可薩人)拉攏至己方陣營。次年夏季,留在君士坦丁堡的守軍也力挫阿瓦爾人-波斯聯軍的圍攻(君士坦丁堡戰役),迫使多瑙河以北的蠻族退出戰爭。最後,利用薩珊君臣之間的矛盾,讓波斯名將沙赫巴拉茲選擇避戰自保。
當君士坦丁堡圍城戰進行時,希拉剋略與突厥汗國結成了同盟,他贈送給突厥首領--統葉護可汗大量珍貴的禮物,並且承諾將紫色寢宮出生的公主--尤多西婭·艾彼法尼婭許配給他。作為回報,在626年,這些突厥人連同高加索的可薩汗國派出了四萬大軍進入波斯帝國劫掠和破壞,並引起了最後一次波斯突厥戰爭
希拉剋略的大膽機動 將戰火直接燒到波斯腹地 希拉剋略的大膽機動 將戰火直接燒到波斯腹地
公元 627年,東羅馬-卡扎爾聯軍在高加索戰區發動反撲,西突厥統葉護可汗的軍隊也猛攻第比利斯。他們只用半年不到的時間,就肅清了當地所有的薩珊駐軍和親波斯勢力,兵鋒直插對手的北方要地阿特洛帕特尼。雖然卡扎爾人因不願長時間離境征戰而撤走,但希拉剋略已將當地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東羅馬軍隊的前鋒,甚至一度遠至米底名城埃克巴塔納。鑑於雙方進行戰略決戰的條件成熟,這位軍人皇帝便決定南下美索不達米亞,繼續把戰火燒進波斯的經濟重區。
當年10月初,希拉剋略指揮精鋭部眾從拉萬杜茲隘口進入查馬伊塔地區。他讓士兵在那裏休整了1周,然後向西翻越扎格羅斯山脈的峻嶺。最後在12月1日渡過大扎布河,到達位於平原地帶的尼尼微附近。此舉極大震撼了泰西封宮廷,深怕自己的京畿核心遭兵禍毀滅。貴為大王的庫思老二世,此前已派遣大將沙赫拉普拉幹領軍到高加索迎戰。無奈後者的部隊只有1000騎兵,根本擋不住羅馬人行動。

尼尼微戰役過程

過度擴張也讓庫思老遭遇到兵源匱乏 過度擴張也讓庫思老遭遇到兵源匱乏
此後,庫思老不得不另外想辦法抽調兵力。然而,由於自己和前敵司令沙赫巴拉茲的關係決裂,讓後者帶走了幾乎所有能征善戰的薩珊部隊。面對這種無兵可遣的尷尬,只能將王室直屬的不死軍精鋭部隊送上前線。出於懦弱和推卸責任考慮,庫思老也不敢親自上陣搏殺,轉而任命水平二流的拉扎特斯(拉赫扎德赫)擔任指揮官。
希拉剋略時代的東羅馬步兵 希拉剋略時代的東羅馬步兵
拉扎特斯早年就在沙赫巴拉茲麾下擔任要職,所以並非沒有軍事經驗。但突如其來的重大責任,還是完全超越其應有的能力水準。自羅馬軍隊從9月中行動以來,他的部隊就一直處在疲於奔命狀態,每次都被希拉剋略牽着鼻子亂走。對手剛離開查馬伊塔時,他就希望提前給入侵者製造障礙。但羅馬士兵卻焚燬了沿路莊稼,反過來給波斯追擊者的糧草供應造成很大麻煩。等到希拉剋略準備西渡大扎布河,波斯人又誤判以對方會繼續向西撤回本國領土。不僅匆忙分兵試圖阻擋,還特意聯絡國王採取其他措施夾擊。直到羅馬東征軍因尼尼微的地勢平坦、利於交戰而停下腳步,拉扎特斯才終於領悟到敵方的真實意圖。
隨即,拉扎特斯派斥候探查對手動向。但波斯偵察兵卻被羅馬軍隊的雄壯威武所震懾,將回報給主帥的敵軍數量擴張到90000之眾。結果又陰差陽錯地讓拉扎特斯覺得自己沒有勝算,做出暫緩攻擊的正確決定。人數僅有12000人的薩珊軍隊,開始在敵營所在河流的下游3英里處修築堡壘,作為自己轉入防禦的依託。主帥則數次寫信催促國王派遣更多援軍前來支援,企圖用長期消耗戰略將羅馬人困死在尼尼微。倘若上述策略能夠順利實施,那麼對遠道而來的希拉剋略無疑會受到沉重打擊。幸運的是,庫思老二世在這個關鍵節點上又犯下致命失誤。他確實竭力派出了3000名具裝騎兵增援,但卻開始對自己任命的主將失去信任。遂以解除職務等恐嚇手段,威脅後者立即發兵交戰。
希拉剋略與他的護衞和侍從 希拉剋略與他的護衞和侍從
很快,羅馬士兵又在12月初的一次偵察中俘虜了多名薩珊將官。其中就有拉扎特斯本人的執劍手。他經受不住嚴刑拷問,將國王已派出3000援軍的情報透露給對手。希拉剋略立即意識到問題嚴重性,決定迅速向波斯人發起攻勢。另一方面,被國王命令逼上梁山的波斯主帥也顧不得權衡利弊,硬着頭皮接受羅馬皇帝挑戰。雙方便在當年的12月11日,各自進發到尼尼微古城外15英里的空曠原野,準備這場決定兩大強國命運的終極決戰。

尼尼微戰役結果

6-7世紀 羅馬步兵的組成部分趨於簡化 6-7世紀 羅馬步兵的組成部分趨於簡化
12月12日黎明,希拉剋略就下令全軍吃完早飯,在日出時分的薄霧籠罩下佈置作戰隊形。他按照羅馬傳統,將全部步兵都部署在中軍位置的密集方陣中。其中,披甲持盾的重步兵居於一線,身後是彎弓搭箭的輕裝射手。部分最精鋭士兵被單獨安排在三線,擔任整條戰線的預備隊。皇帝自己也負責人馬具裝的東方化重裝騎兵,並將更多普通騎兵配置到全軍兩翼。
雖然,東羅馬帝國已因多年戰亂而陷入凋敝。但依靠總動員湊出的部隊數量,還是遠勝匆匆集結的波斯對手。加上臣屬的亞美尼亞高加索同盟騎兵,總兵力至少在20000人以上。尤其是馬鐙技術的引入,讓原本騎術並不嫺熟的羅馬人也可以在混戰中獲得更大穩定性。等於是變相削弱了薩珊軍隊的非對稱優勢。
波斯貴族 波斯貴族
拉扎特斯方面也按照波斯傳統,將重裝步兵配置在中線一線,身後是大量裝備複合弓的射手。來自各地方的基層貴族,在兩翼組成主要的騎兵陣線。指揮官本人則帶率領最精鋭的不死軍具裝騎兵,擔任全軍的總預備隊。雖然數量少於希拉剋略的部下,但精鋭程度卻超越了王朝歷史上的大部分軍隊。在大名鼎鼎的不死軍力量外,還以成批來自高加索與裏海南岸的山民構成步兵主力。他們的訓練、裝備和戰術都勝過兩河流域的村鎮炮灰,也被羅馬對手留下了不錯評價。
希拉剋略在戰鬥中親自引導騎兵衝鋒 希拉剋略在戰鬥中親自引導騎兵衝鋒
戰鬥開始後,希拉剋略自恃有兵力優勢,大膽下令一線部隊直接發起進攻。這也是羅馬軍隊所多年未有的情況。過去,由於財力和兵源退化,他們已習慣於等弓箭手釋放完全部的箭矢再進行搏擊。但在經歷漫長的對波斯戰爭後,富有經驗的新軍已不再怯於靠身後的同伴提供殺傷。
軍人出身的皇帝更是一馬當先,完全不像是晚期帝國的那些文弱同行。拉扎特斯則只能讓弓箭手以遠程火力阻滯對手的攻勢。但由於開戰時間過早,微弱的陽光根本不足以穿透戰場上薄霧。這些自然屏障嚴重限制了視野,使波斯人引以為傲的箭雨失去了準頭。隨着氣勢洶洶的羅馬步兵靠近,就只能以最為原始機械的方式主導佔據進展。
此時,拉扎特斯也能將希望寄託於手中的精鋭騎兵。但長期為波斯所壟斷的馬戰優勢,也因時代的變遷而不再明顯。除了前文提到過的馬鐙,許多羅馬騎兵本身就來自邊區的歸化蠻族,屬於歐亞草原地帶的遊牧民後裔。雖然數量很可能不及波斯,但身邊還有大量的亞美尼亞與高加索同盟協助。後兩者經常為波斯人作戰,在裝備上與老東家趨同,也非常熟悉自己的對手實力。加上必不可少的數量優勢,就很快壓制着薩珊軍隊的兩個側翼。
菁英騎兵間的碰撞 左右着雙方的戰局發展 菁英騎兵間的碰撞 左右着雙方的戰局發展
混戰中,希拉剋略剛衝入敵陣,就立即引起薩珊指揮層注意。有個貴族軍官迅速趕來挑戰,卻被皇帝用矛頭刺落馬下。緊接着,第二個波斯貴族殺到,又被希拉剋略以強勁的體魄掀翻。倒是第三個挑戰者出招極快,幾乎正中皇帝臉頰,但還是騎槍擦傷了嘴唇。希拉剋略也抓住對方出招時的破綻,以迅猛的反擊將之殺死。由於有3名將領被陸續殺死,這一側的波斯騎兵也瞬間士氣大跌。面對步步緊逼的羅馬-亞美尼亞聯軍,逐步離開原先的戰鬥位置。
眾多來自北部山區的步兵 讓薩珊軍隊堅持到了下午 眾多來自北部山區的步兵 讓薩珊軍隊堅持到了下午
但意外的是,原本被羅馬人所輕視的波斯步兵,卻在戰鬥中表現得異常頑強。由於羅馬士兵本身的步戰水平經歷了漫長退化,所以在很多方面都不再如古典盛世的先輩那般優越。反倒是波斯北部的山區士兵,依舊保留着古樸的希臘化與波斯傳統。不僅有多枚標槍的齊射,還有堅固的盾牆抵擋衝鋒。因此,在數量相當的前提下,兩軍的主要陣線就完全交織在一起。就連部分得勝後迂迴突擊的羅馬騎兵,也被他們瘋狂地驅逐出去。整場戰役也就從早晨被一直拖延到當天下午。但波斯陣線早已千瘡百孔,士卒大都盡顯疲態,失敗也只不過是時間問題。
眼看這樣戰鬥無法打開局面,希拉剋略再次選擇變陣。依靠手裏更多的騎兵,從翼側包抄了對方陣線。拉扎特斯雖然努力派出最後的部分預備騎兵,還是因數量劣勢而無力迴天。面對不斷從身後殺來的敵軍,大部分指揮官都選擇戰鬥到底,並在全軍失去秩序後遭屠殺殆盡。
希拉剋略的羅馬軍隊在尼尼微獲得完勝 希拉剋略的羅馬軍隊在尼尼微獲得完勝
這場歷經11個小時的慘烈搏殺,就這樣以希拉剋略的完勝而宣告結束。羅馬一邊僅以50人戰死(可能沒有計算高加索士兵)、千人受傷的輕微代價,就殺死了6000名敵軍,並俘虜了另外的4000多人。有少量波斯騎兵突圍成功,一直在戰場逗留到晚上7點,才返回營地收拾細軟跑路。
戰後,東羅馬士兵清點戰場,發現自己收穫頗豐。他們從屍堆中找到尚未被毀損的28面波斯戰旗,以及堆積成山的鎧甲、頭盔和各類其他護具。當然,戰利品還包括貴族軍官們的黃金劍囊,上面大都鑲嵌了名貴珍珠。戰死的主帥拉扎特斯,也留下了用120塊金片鑲嵌的盾牌。
希拉剋略洗劫了達斯塔格德-——庫思老的宮殿所在,收穫了巨大的財富並收回了歷年戰爭中被波斯奪走的300噸黃金。庫思老二世已經提前逃到了埃蘭的羣山之中,並試圖重整力量保衞泰西封。希拉剋略暫時無法攻擊泰西封,因為納拉萬河上的橋樑倒塌了。
尼尼微之戰的結局 也預示着薩珊波斯的滅亡 尼尼微之戰的結局 也預示着薩珊波斯的滅亡
早已厭倦窮兵黷武政策的波斯人,在戰敗後不久推翻了大王庫思老二世,擁立他的兒子卡瓦德-西羅埃為萬王之王。庫思老二世在地牢中忍受了5天飢餓後死亡,他在第五天被用弓弦緩慢地勒死。卡瓦德立刻向希拉剋略求和,結束了帝國與羅馬之間的漫長戰爭。在和約中,拜占庭收回了所有被佔領的土地,所有被俘的士兵。並且獲得了一大筆戰爭賠款。最重要的是,他們迎回了真十字架和所有614年在耶路撒冷被奪走的聖物。這場戰役最終為羅馬波斯戰爭劃上了句號。
不久,來自南方沙漠的阿拉伯穆斯林將迅速抓住這次重大機遇。由於波斯貴族們不願重蹈尼尼微戰役的覆轍,也就成批拒絕為君主參戰,最終促成了薩珊帝國的完全毀滅。

尼尼微戰役影響

尼尼微之戰不是一場徹底的勝利,因為拜占庭人沒能佔領波斯營地。然而,這次重大的勝利已經足夠摧毀波斯人的抵抗。再也沒有一支波斯軍隊能阻止希拉剋略的勝利大進軍,他洗劫達斯塔格德——霍斯勞二世的宮殿所在,收穫巨大的財富並收回歷年戰爭中被波斯奪走的300噸黃金。霍斯勞二世已經提前逃到埃蘭的羣山之中,並試圖重整力量保衞泰西封 。希拉剋略暫時無法攻擊泰西封,因為納拉萬河上的橋樑倒塌。
然而波斯軍隊背叛並推翻霍斯勞二世,擁立他的兒子卡瓦德·西羅埃為萬王之王。霍斯勞二世在地牢中忍受5天飢餓後死亡,他在第五天被用弓箭緩慢的射死。卡瓦德立刻向希拉剋略求和。希拉剋略沒有乘機摧毀波斯,因為他知道自己的帝國也已經精疲力竭。在和約中,拜占庭收回所有被佔領的土地,所有被俘的士兵。並且獲得一大筆戰爭賠款。最重要的是,他們迎回真十字架和所有614年在耶路撒冷被奪走的聖物。這場戰役最終為羅馬--波斯戰爭劃上句號。
尼尼微之戰不是一場徹底的勝利,因為拜占庭人沒能佔領波斯營地。然而,這次重大的勝利已經足夠摧毀波斯人的抵抗。再也沒有一支波斯軍隊能阻止希拉剋略的勝利大進軍,他洗劫達斯塔格德——霍斯勞二世的宮殿所在,收穫巨大的財富並收回歷年戰爭中被波斯奪走的300噸黃金。霍斯勞二世已經提前逃到埃蘭的羣山之中,並試圖重整力量保衞泰西封。希拉剋略暫時無法攻擊泰西封,因為納拉萬河上的橋樑倒塌。
然而波斯軍隊背叛並推翻霍斯勞二世,擁立他的兒子卡瓦德·西羅埃為萬王之王。霍斯勞二世在地牢中忍受5天飢餓後死亡,他在第五天被用弓箭緩慢的射死。卡瓦德立刻向希拉剋略求和。希拉剋略沒有乘機摧毀波斯,因為他知道自己的帝國也已經精疲力竭。在和約中,拜占庭收回所有被佔領的土地,所有被俘的士兵。並且獲得一大筆戰爭賠款。最重要的是,他們迎回真十字架和所有614年在耶路撒冷被奪走的聖物。這場戰役最終為羅馬--波斯戰爭劃上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