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尤三姐

(中國古典文學《紅樓夢》中人物)

鎖定
尤三姐,中國古典文學名著紅樓夢》中人物,是尤氏繼母和前夫的女兒,尤二姐的妹妹,亦稱作尤小妹。尤三姐模樣風流標致,自有一種萬人不及的風情體態。
賈珍賈蓉父子垂涎尤氏姐妹的美貌,賈璉偷娶尤二姐為妾。尤三姐決定不再身陷污泥,她用潑辣作為武器,讓賈珍父子不敢再輕視她。她看中柳湘蓮後,就託付姐夫賈璉與之定親。但因寧國府污濁不堪,柳湘蓮認為尤三姐也是個不乾淨之人,要索回定情禮,剛烈的尤三姐在奉還定情禮時自刎
中文名
尤三姐
別    名
尤小妹
飾    演
周月(87版《紅樓夢》)
性    別
登場作品
紅樓夢
姐    姐
尤氏(無血緣)、尤二姐
未婚夫
柳湘蓮
姐    夫
賈璉
結    局
奉還柳湘蓮的定情禮時自刎

尤三姐人物情節

《紅樓夢》劇照 《紅樓夢》劇照
尤二姐和尤三姐是賈珍妻子尤氏的繼母(尤老孃)和前夫所生的兩個女兒,實際上不姓尤,與尤氏異父異母。尤三姐容貌風流標致,性格剛烈自持。
寧國府賈珍、賈蓉父子貪戀美色,長期和尤二姐、尤三姐保持不正當關係。為了生計,尤老孃出賣自己的女兒,得到大量錢財。對此,軟弱的尤二姐貪圖誘惑,甘心成為賈珍父子的奴隸,而尤三姐雖然也被迫屈從,但內心痛恨賈府的荒淫糜爛,對自己的失身也非常自責,渴望擺脱賈府。 [1] 
賈珍之父賈敬因迷信仙術,食用丹藥中毒致死,正趕上賈珍外出,鳳姐患病,府裏辦喪事缺少人手,尤氏便把繼母和兩個妹妹接來,幫忙照料家中事務。不久賈璉偷娶尤二姐為妾。賈珍不肯放過三姐,遭到三姐怒斥。三姐以美色為武器,瘋狂戲弄賈珍、賈璉、賈蓉,此後每天索要金銀、美食,剪碎綾羅綢緞,發泄心中的悲憤。 [2]  賈珍等人再也不敢和尤三姐胡來,只想把她嫁出去了事。
哪想尤三姐心中早就愛上了一個人,名叫柳湘蓮。此人性格豪爽,孤芳自傲,和寶玉十分要好。前幾年因為打了薛蟠,遠逃他鄉。三姐已暗中發誓,非湘蓮不嫁。幾年來,一直等着他,賈珍、賈璉知道三姐的心事後,只好隨她去了。
一次,賈璉出外辦事,在路上正好碰到已經言歸於好的柳湘蓮和薛蟠。賈璉便把親事向湘蓮説了,湘蓮一口應允,並立即解下“鴛鴦劍”作信物。賈璉便把劍帶給了尤三姐。三姐將劍拔出鞘來一看,原來是兩把合體的,一把刻着“鴛”,一把刻着“鴦”。三姐喜出望外,把劍掛在繡房的牀前,每天都要望上幾眼,自喜終身有了依靠。
幾個月以後,湘蓮進京,和賈寶玉談起此事,略帶疑慮地問寶玉:“我平素和她沒什麼來往,她為何對我如此鍾情?”寶玉忙説:“你以前總是説要個絕色,如今這尤三姐果真是天下無雙,你為什麼又多心呢?”湘蓮又問起尤三姐的來歷,當他聽説三姐竟然住在寧國府,心中一驚,跺腳嚷道:“這事不好了,斷乎做不得了!你們東府裏除了那兩個石頭獅子乾淨,只怕連貓兒狗兒都不乾淨。我不做這剩王八。”兩人不歡而散。
柳湘蓮趕忙找到賈璉,説:“我姑姑已經給我訂下親事,沒有辦法,只得請奉還寶劍。”賈璉一聽着了急,叫道:“婚姻大事豈能當做兒戲?既然已經定好,那就不能隨意反悔!” [3] 
尤三姐在房內聽得一清二楚,知道湘蓮一定是聽了什麼閒話,把自己也當作了下流人物。在封建時代,女性被男性侮辱,社會輿論反而會指責女性,男子可以公然尋花問柳,女子卻沒有改過自新的機會。柳湘蓮自己經常嫖妓賭博,卻鄙視成為賈珍玩物的尤三姐。見湘蓮也無法理解自己,她徹底絕望了,從牀上摘下鴛鴦劍走出來説道:“你們也不必再説了,還你的定禮。”説完淚如雨下,一手把劍遞給湘蓮,一手按住劍柄,使勁一拔,把劍往頸上一橫,揉碎桃花紅滿地,玉山傾倒再難扶。 [4] 
賈璉揪住了湘蓮就要送官,被尤老孃勸阻。湘蓮擦淚嘆道:“這等標緻,這等剛烈,我真是沒有福哇!”等買下了棺木,湘蓮眼看着入殮,又撫棺大哭了一場,這才告辭而去。
湘蓮恍恍惚惚地走着,好像看見尤三姐迎面走來,手裏捧着鴛鴦劍説道:“我痴情等了你五年,想不到你卻是冷麪之人。我只好以死表痴情,今後再也不能相見了。”説完灑淚而別。湘蓮忙上前拉住,三姐一甩手便去了。湘蓮放聲痛哭,只見前面有一座破廟,門前坐着一個道士。湘蓮抽出寶劍,剪了頭髮,跟隨道士出家。

尤三姐人物評價

曹雪芹筆下那一個個鮮活的生命中,尤三姐以她萬人不及的絕代風華和倔強剛烈的個性,格外耀人眼目。她在書中並不是一個重要人物,只佔了三四回的篇幅,卻是最讓人感到痛快淋漓和跌足扼腕的人物。她以那樣激烈的方式,讓我們為之叫絕,為之嘆息,為之流淚。縱觀她短短的一生,大致經歷了可嘆的三個階段。 [5] 
沉淪中的自持
尤三姐出身寒門,因着一層尷尬的姻親關係,來到了寧國府。她與尤氏既不同父,也不同母,賈珍賈蓉等也從未把她當作親戚來看。 [1]  在他們眼中,尤氏姐妹就是兩朵令人垂涎的野花,摘不到手不肯罷休。面對這樣的情況,一心想攀上高枝的尤二姐是樂在其中的,她渴望有朝一日能借此擺脱貧困卑下的生活。而尤三姐卻比尤二姐多了幾分清醒、自持。尤家的生活全靠賈府接濟,因而尤三姐不敢公然得罪賈珍、賈蓉之流,只能忍辱與其虛與委蛇,假顏歡笑。
對她而言,為了生存而犧牲尊嚴,這是不得已而為之。但在內心深處,她對這些浪蕩子弟是打心底鄙夷的,言談舉止間掩飾不住地嫌惡。“賈蓉只管信口開河,胡言亂道,三姐兒沉了臉,早下炕進屋裏,叫醒尤老孃。”“那三姐兒卻只是淡淡相對。”“那三姐兒雖向來也和賈珍偶有戲言,但不似他姐姐那樣隨和。所以賈珍雖有垂涎之意,卻也不肯造次了。”她不願做任他們擺佈的羔羊,守着自己的尊嚴底線,在烏煙瘴氣的寧國府裏生活着。
醉裏且貪歡笑,醒後一滂沱 [5] 
在賈府這麼一個骯髒混亂的地方,容不得尤三姐這樣的女子留着一絲一毫的尊嚴。她們必須是玩偶,任其擺佈;她們必須是微塵,任其踐踏。那些無恥的男人竟要求三姐也和二姐一樣,做賈珍的地下情人!
尤三姐不是尤二姐,當她明白躲閃和忍受都無法逃開他們的魔爪時,她終於爆發了。像火山噴發,像長堤決口,所有隱忍的屈辱,積鬱的不滿噴泄而出,唇舌似劍,刺破了他們衣冠禽獸的堂皇外衣;厲言如鞭,抽打着他們荒淫無恥的醜惡靈魂。整個賈府,有誰敢這樣痛斥賈珍賈璉?尤三姐為了自己最後的一點尊嚴和骨氣,毫不留情地將他們罵得體無完膚,這一幕是何等地大快人心!
置之死地而後生,撕破臉後,尤三姐反而變得無懼無畏起來。可是,這樣的生活令她無望,她不知道自己的未來在哪裏。於是,她對陷住她的泥潭——賈府及賈家的男人憤恨起來。她要報復。
報復
一個沒有社會地位的弱女子,報復的工具只能是她最原始的資本了。尤三姐是個美人,堪與釵、黛相比。但她又不似釵、黛美得抽象,她美得生動、明豔。賈珍所見過的上下貴賤若干女子,“皆未有此綽約風流者”。正是她的傾城美貌帶給她屈辱的生活,她以此來報復那些垂涎她的男人。
那些混慣風月場的老手被她擺弄得多麼狼狽,“弟兄兩個竟全然無一點能為,別説調情鬥口齒,竟連一句響亮話都沒了”,“欲近不敢,欲遠不捨”,尤三姐的手段令人拍手叫絕。“那三姐兒天天挑揀穿吃,打了銀的,又要金的;有了珠子,又要寶石;吃着肥鵝,又宰肥鴨;或不趁心,連桌一推;衣裳不如意,不論綾緞新整,便用剪子鉸碎,撕一條,罵一句。”尤三姐就這樣折騰得賈珍等不得消停。 [5] 
可是,金銀珠寶買不來生活的希望,肥鵝肥鴨填不滿心底的空洞,綾羅綢緞掩不住身上的污跡。她的痛苦,不止是來自於最底層生活空間的壓迫,更深的創痛來自於她對自己的譴責。她可以不在乎別人的側目,卻逃不開自己對自己的審判。這種放浪形骸的生活並不是她自己想要的,仇恨是一柄雙刃劍,割傷了別人,也刺痛了自己。如花的年紀,卻失去了對未來的憧憬。在她輕狂豪爽的背後,藏了多少辛酸的淚水。
聘嫁
聘嫁,像一枚火種,引燃了五年前對柳湘蓮的驚鴻一瞥和痴心暗戀。他就像一個熊熊燃燒的火炬,在尤三姐的面前照出了一條光亮的令人神往的道路。 [2] 
“若有了姓柳的來,我便嫁他。從今兒起,我吃常齋唸佛,伏侍母親;等來了嫁了他去;若一百年不來,我自己修行去了。”尤三姐對柳湘蓮的執着並不是愛情,柳湘蓮的乾淨、剛直對她在賈府的生活是一種救贖,是幫她出泥潭的橋,是渡她出苦海的舟。她覺得,和柳湘蓮在一起就會擁有一份乾淨、平和的生活。
這個幸福的嚮往令她打消了報復之心,斂去了放浪形骸,真個“非禮不動,非禮不言”起來。她以為這樣就可以斬斷昨日種種,把一個清清白白的自己交給柳湘蓮,交給未來的美好生活。 [5] 
等待後的絕望
賈璉帶回來的鴛鴦寶劍讓尤三姐那個苦苦等待的夢更加絢爛起來,她沒有想到,事情會如此稱心如意,因而喜出望外。她每天望着牀頭的劍,除了自喜終身有望,更重要的是終於可以可以逃離這種讓她自己都嫌惡自己的生活,終於可以得到解脱。三姐設想過萍蹤浪跡的柳湘蓮不來,她就出家,可她卻沒有想過:柳湘蓮並不接受她。她以為,柳湘蓮會懂她的,懂她的無奈,懂她的掙扎,懂她的痛苦。可是柳湘蓮畢竟不是洞悉一切的神,他只是一個凡夫俗子,無法容忍自己的妻子不貞潔,無法擺脱封建時代的思想枷鎖。於是,他來索劍了。三姐知道,這種事情是解釋不清楚的,就是盡傾黃河之水也洗不淨自己身上的污垢啊。
賈府的生活就像是一個深深的烙印,昭示着她是一個不潔的女人,沒有人想信她內心的貞潔自守,連柳湘蓮也不信——她惟一的希望,惟一的夢啊。一剎那間,橋斷了,深深泥潭,誰來拉她?舟漂了,茫茫苦海,如何泅渡?活着就只剩下一具屈辱的軀殼。絕望中,她想到了鮮血。只有鮮血才能洗清身上不白的污垢,還自己一個清淨的女兒身 [5] 
以死抗爭
只一句“還你的定禮”,尤三姐劍鋒一橫,倒在了柳湘蓮腳下。 [4]  那一道冰冷的劍光,映亮了柳湘蓮的眼睛,也劃亮了整座紅樓,那是一個女子為了有尊嚴地存在而作出的無聲的吶喊,剛烈的抗爭。“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她是一朵花,就要綻放,熱烈而燦爛地綻放;她是一把火,就要燃燒,狂野而盡情地燃燒;她是一柄劍,就要揮舞,恣意而無畏地揮舞。終於,花兒零落了,火光黯淡了,劍氣消彌了,生存的價值和生命的意義卻熠熠閃光了。斯人已逝,只餘一縷香魂在眾人的評説中,悠然飄蕩。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