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小蘿蔔頭

(中國年齡最小的革命烈士)

鎖定
小蘿蔔頭(1941年3月15日—1949年9月6日),本名宋振中,乳名森森,別名小蘿蔔頭,江蘇邳縣(今邳州市)人,為宋綺雲徐林俠的幼子。 [8-9] 
1949年9月6日,宋振中被國民黨特務殺害於重慶歌樂山下的松林坡,年僅8歲,為中國年齡最小的烈士。 [8]  重慶解放後,宋振中被追認為革命烈士 [1] 
中文名
小蘿蔔頭
性    別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籍    貫
江蘇邳縣
出生日期
1941年3月15日
逝世日期
1949年9月6日
本    名
宋振中
乳    名
森森

小蘿蔔頭人物生平

1941年,宋振中出生於江蘇邳州。宋振中八個月的時候,就隨父母被帶進監獄,由於終年住在陰暗、潮濕的牢房裏,八九歲卻只有四五歲孩子那麼高,成了一個大頭細身子、面黃肌瘦的孩子,難友們都疼愛地叫他“小蘿蔔頭”。 [1] 
1949年9月6日,宋振中被國民黨特務殺害於重慶歌樂山下的松林坡,年僅8歲,為中國年齡最小的烈士。同其父母一起並稱“一門三烈”。 [8] 
小蘿蔔頭住過的牢房及其照片

小蘿蔔頭人物事蹟

小蘿蔔頭隨母入獄

“小蘿蔔頭”的父親叫宋綺雲,與母親徐林俠一樣,都是中國共產黨黨員。“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被黨組織派到楊虎城處工作,擔任《西北文化日報》的社長和總編輯。西安事變前夕,宋綺雲參加草擬張、楊,抗日救國八項主張等文件,徐林俠籌備婦女救國會,並協助宋綺雲開展革命活動。事變發生後,宋綺雲利用《西北文化日報》,全面介紹事變的起因、經過,積極評價事變的實質和意義,廣泛宣傳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主張。
1936年12月11日晚,他被楊虎城叫到辦公室參加一個緊急會議。第二天,發生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1941年,已經是國民黨第四軍少將參議的宋綺雲,被特務們以一封假電報騙他回家,誰知,剛進家門的宋綺雲,就被蹲守特務們秘密逮捕了。宋綺雲被捕後,妻子徐林俠每天步行30多里,到西安城四處打聽丈夫的下落。看着徐林俠四處奔走,特務們又故技重施,讓徐林俠送來換洗的衣服。雖然明知這很可能是陷阱,但徐林俠還是抱着還沒斷奶的“小蘿蔔頭”去了西安,只是這一去就再也沒有回來。
“小蘿蔔頭”和媽媽一到西安,就被關押進了重慶“白公館”的女牢。這裏牢房狹窄矮小,陰暗潮濕,終年不見陽光。離牢門不遠的地方,放着一個大便缸,臭氣燻得人喘不過氣來,被關在這裏面的人們,每天都聞着這種味道吃飯、入睡,在狹小的牢房裏,惡臭引來了蒼蠅、蚊子、臭蟲。除了刺鼻的臭味之外,還有時常傳來的恐怖聲音,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就從那裏傳來難友們的慘叫,以及特務毫無人性的狂吠。被關押在這裏的人們,每天只能分到一碗用黴米糠和爛白菜幫子煮成的臭水湯。由於長期的營養不良,宋振中變了模樣,他細胳膊細腿皮包着骨頭,小小的身軀卻頂了個大腦袋,難友們憐愛地給他起了個綽號,叫“小蘿蔔頭”。 [6] 

小蘿蔔頭監獄成長

雖然在襁褓中就不幸被捕,但徐林俠卻從沒忽視對宋振中的教育。她經常給幼小的宋振中講革命故事,讓他從小就擁有正確的善惡是非觀念。
在徐林俠的教育下,宋振中表現出遠超同齡人的成熟。據解放後曾任寧夏回族自治區委統戰部部長的胡春浦回憶,1947年胡被抓進白公館後,因為患有嚴重的胃病,根本吃不下糟糕的牢飯,只能躺在陰暗的地鋪上,兩天都不能動彈。當時僅7歲的宋振中從門縫裏看見這種情況後,告訴了徐林俠。徐林俠遂把自己做苦工掙下的掛麪,下了一大碗,讓宋振中給胡春浦送來。
這樣的行為讓胡春浦十分感動,在寫給宋振中家人的信中,他曾深情地寫道:“在我經受酷刑之後,最痛苦、最困難的時候,是‘小蘿蔔頭’給我送來了一碗麪條,是這碗麪條暖了我的身,也暖了我的心,使我知道在獄中有黨組織、有同志在關心我、鼓勵着我,這給我增加了鬥爭和戰勝敵人的信心!” [7] 

小蘿蔔頭黨組織的小交通員

宋振中對外面的渴望不僅是希望自己能像同齡人一樣自由奔跑,更希望能和同齡人一樣在課堂內學習。原來,隨着宋振中的成長,宋綺雲和徐林俠提出要求,希望他能外出讀書,但這個要求卻被獄方斷然拒絕了。面對這樣的情形,宋振中所在的息烽監獄秘密黨支部經過研究後,決定採用絕食和罷工的方式來幫助他們。經過大家的不懈努力,獄方終於答應讓宋振中在監獄內接受教育,並指派愛國將領黃顯聲將軍擔任他的老師。
據史料記載,從1947年底到宋振中犧牲,他一直都在黃顯聲處學習文化。“在那一年多的時間裏,黃顯聲不僅給‘小蘿蔔頭’講地理,告訴他中國有多大,還通過講述歷史故事的方式,讓他對共產黨和馬克思主義有充分的認識。”王浩説。
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宋振中還利用自己的年齡優勢成為獄中黨組織的交通員,為黨組織做了不少工作。據史料記載,從息烽監獄轉到白公館監獄後不久,宋振中結識了同被囚禁於此的陳然。在瞭解陳然的經歷後,宋振中幫助他與地下黨組織取得聯繫,並把黃顯聲將軍摘錄的消息提供給他,由他進行簡單編髮後,再由宋振中把這些寫有消息的小紙片送到各個牢房。這些小紙片也被難友們親切地稱為“獄中挺進報”,它們的存在使堅持獄中鬥爭的同志們受到了極大鼓舞。 [7] 

小蘿蔔頭手攥鉛筆

隨着解放戰爭節節勝利,國民黨反動統治已經風雨飄搖,然而,對於秘密關押的“政治犯”,蔣介石命令:一律不準釋放。1949年8月25日,蔣介石下達了分批處決“政治犯”的密令。1949年9月6日,小蘿蔔頭一家倒在了血泊裏,他們被殺害後,就地被埋在小屋裏,特務們還在地面澆灌了水泥,沖洗了地面上的血跡,以掩蓋自己的罪行。犧牲時,小蘿蔔頭甚至不滿9歲,距離新中國成立僅24天。重慶解放後,當小蘿蔔頭的遺骸被發現時,他的兩隻小手死死地握在胸前。裏面握着的,是獄中的老師送給他的那一小截鉛筆。 [6] 
小蘿蔔頭的鉛筆 小蘿蔔頭的鉛筆

小蘿蔔頭所獲榮譽

重慶解放後,宋振中被追認為革命烈士。 [1] 

小蘿蔔頭人物生活

家庭成員
成員
姓名
備註
父親
中共黨員、革命烈士
母親
徐林俠
中共黨員、革命烈士
哥哥
宋振鏞 [1] 
-
宋綺雲(左)、徐林俠(右) 宋綺雲(左)、徐林俠(右)

小蘿蔔頭人物評價

這個不到9歲、頭大身子小的孩子,一生沒見過外面的世界,不知道真正的糖是什麼樣,卻可以分辨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共青團中央評) [6] 
為獄中的難友送麪條,散發“獄中挺進報”,讓革命之火在獄中燎原……他們一家三口不僅用生命捍衞革命理想,也為新中國的成立貢獻了力量。(《重慶日報》評) [7] 

小蘿蔔頭後世紀念

小蘿蔔頭紀念場所

“小蘿蔔頭”宋振中雕像
1989年6月,新中國建國40週年前夕,上海首座“小蘿蔔頭”宋振中雕像在海倫路上當時的兒童公園(現為愛思公園)誕生。21世紀初,因市政規劃此地將建造軌道交通四號線,且愛思公園需要進行改造,“小蘿蔔頭”宋振中雕像,暫遷至崑山公園,現落成在歐陽路67號虹口區青少年活動中心。 [5] 
小蘿蔔頭紀念館
2005年,小蘿蔔頭紀念館在小蘿蔔頭的家鄉江蘇邳州市八路鎮岠山腳下建成。八路鎮鎮政府為建紀念館籌資800萬元。該館建築面積約2160平方米,分主展廳和附廳。主展廳共展示記錄“小蘿蔔頭”和父親宋綺雲、母親徐林俠事蹟的圖片200餘幅及部分實物。 [2] 

小蘿蔔頭紀念作品

紀錄片《小蘿蔔頭》
2018年5月30日,由江蘇省廣播電視總枱出品,南京電影製片廠、邳州市委宣傳部等聯合承製的3集電視紀錄片《小蘿蔔頭》在央視四套《國家記憶》晚8點播出,每集30分鐘。該片經過近一年的前期拍攝和後期精心製作打磨,全片系統還原小蘿蔔頭一家的革命蹤跡和堅定的革命意志,在六一兒童節之際,紀念這位“永遠的小朋友”。 [4] 
音樂劇《小蘿蔔頭》
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由雲南藝術學院出品,雲南藝術學院藝術實踐中心和元動劇團聯合創作打造的大型音樂劇作品《小蘿蔔頭》於2019年9月28日晚8點在雲南藝術學院實驗劇場拉開帷幕。
該劇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最小的烈士宋振中為人物原型,圍繞着他“孤獨成長”“獄中求學”“栽種石榴樹”“幫瘋老頭越獄”和“訣別”等事件串聯起了一組組擁有着崇高精神信仰和不屈靈魂的共產主義革命者羣像,引領着觀眾在劇場中見證並重温了英雄先輩們的感人事蹟,同時也收穫了“紅巖精神”的洗禮。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