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小腦幕切跡疝

鎖定
腦疝的形成是由於顱內壓力的持續增高使一部分腦組織向阻力最小的方向移位,並被擠進一些狹窄的裂隙,造成該處腦組織、神經、血管受壓,產生相應症狀。小腦幕切跡疝是由於幕上一側的病變,使顳葉內側的海馬鈎迴向下移位,擠入小腦幕裂孔,壓迫小腦幕切跡內的中腦、動眼神經、大腦後動脈和中腦導水管,由此產生一系列臨牀症狀、體徵和後果,即小腦幕切跡疝,或顳葉鈎回疝。
西醫學名
小腦幕切跡疝
所屬科室
外科 - 神經外科
發病部位
腦部
主要病因
外傷,感染等
傳染性
無傳染性

小腦幕切跡疝發病原因

常見病因有:(1)外傷所致顱內幕上血腫,如硬膜外血腫、硬膜下血腫及腦內血腫;(2)感染,如顱內膿腫;(3)顱內腫瘤尤其是顱後窩、中線部位及大腦半球的腫瘤;(4)顱內寄生蟲病及各種肉芽腫性病變。

小腦幕切跡疝發病機制及病理生理

當幕上一側的佔位病變增長不斷引起顱內壓增高時,患側大腦半球內壓力高於其他部位,可使顳葉內側的海馬迴和鈎迴向下移位,擠入小腦幕裂孔,壓迫小腦幕切跡內的中腦、動眼神經、大腦後動脈和中腦導水管,中腦急性受壓,發生變形、水腫、缺血,甚至出血,腦幹內網狀結構上行激活系統受損,產生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同側大腦腳(錐體束)和動眼神經受壓,造成同側瞳孔散大、對側肢體上運動神經元癱瘓症狀和體徵;大腦後動脈受壓狹窄,其供血區域發生梗死,加重腦水腫,且疝出的腦組織如不能及早獲得還納,可因血液迴流障礙發生充血、水腫以致引起嵌頓、出血、水腫和壞死,更嚴重壓迫腦幹;中腦導水管部分或完全受壓,產生急性腦積水,使顱內壓增高腦疝演變更加嚴重。 [1] 

小腦幕切跡疝臨牀表現

小腦幕切跡疝的臨牀症狀和體徵分為早期、中期和晚期,症狀如下:

小腦幕切跡疝早期臨牀表現

1)顱內壓增高,患者在原有病變基礎上,出現劇烈頭痛、頻繁嘔吐、躁動不安等表現;2)意識障礙顱內壓增高失代償以後,病人意識進行性加重,安靜轉為煩躁不安,進而轉為嗜睡、意識朦朧或淺昏迷;3)瞳孔變化,瞳孔兩側不等大,患側最初動眼神經受到刺激,興奮性增高,出現一過性的瞳孔縮小,進而逐漸開始散大,對光反應遲鈍;4)錐體束徵,一般表現為輕度的對側上下肢肌力稍弱和肌張力增高等;5)生命體徵改變,輕微的脈搏、呼吸減慢。

小腦幕切跡疝中期出現顳葉鈎回疝的典型症狀

1)意識障礙進行性加重,由嗜睡轉入半昏迷狀態,眼球內斜,對呼喚已無反應,但強刺激尚有反應;2)瞳孔改變,腦疝同側的瞳孔明顯散大,對光反射消失,此時對側瞳孔大小仍可正常,但對光反射多已減弱,眼球尚能左右擺動;3)生命體徵出現Cushing反應,呼吸深而慢,脈搏慢而有力,血壓升高,體温稍上升;4)錐體束徵,由於同側大腦腳受壓,出現對側上下肢癱瘓,包括中樞性面癱、肌張力高、腱反射亢進和病理反射陽性。有時由於腦幹背推擠向對側移位,致使對側大腦腳與對側小腦幕遊離緣相擠,造成腦疝同側的偏癱。

小腦幕切跡疝晚期臨牀表現

晚期又稱中樞衰竭期:1)意識呈深昏迷,對一切刺激尚有均無;2)雙側瞳孔均明顯散大,對光反射消失,眼球固定不動,多呈去腦強直狀態;3)生命中樞開始衰竭,出現潮式或嘆息樣呼吸,脈搏頻而微弱,血壓和體温下降,最後呼吸先停止。此時進行心臟按壓使之復跳,輔助呼吸和給予升壓藥物,則心跳血壓仍可維持一段時間。

小腦幕切跡疝急救措施及治療

腦疝是由於急劇的顱內壓增高造成的,一旦有腦疝表現,應求早期診斷,由於腦疝晚期腦幹受損嚴重,即使積極搶救,預後仍不良,因此在做出腦疝診斷的同時,應按顱內壓增高的處理原則,快速靜脈輸注高滲液降低顱內壓,以緩解病情,爭取時間。當確診後,根據病情迅速完成開顱術前準備,着重去除病因,如手術清除顱內血腫或切除腦腫瘤;梗阻性腦積水,應立即性腦室穿刺外引流等。腦疝患者在病灶被切除後,疝出的腦組織大多可以自行還納,表現為散大的瞳孔已縮小,患者意識狀態好轉。如難以確診或雖確診而病因無法去除時,可選用下列姑息性手術,以降低顱內高壓和搶救腦疝:

小腦幕切跡疝側腦室體外引流術

經額、眶或枕部快速鑽顱或錐顱,穿刺側腦室並安置引流管行腦脊液體外引流,以迅速降低顱內壓,緩解病情。特別適用於嚴重腦積水患者,這是常用的顱腦手術前的輔助性搶救措施之一。

小腦幕切跡疝腦脊液分流術

腦積水的患者可施行側腦室-腹腔分流術。側腦室-心房分流術現已較少應用。導水管梗阻或狹窄者可行池分流術或導水管疏通術,可選用側腦室-枕大池分流術或導水管疏通術。

小腦幕切跡疝減壓術

小腦幕切跡疝時可採用顳肌下減壓術;枕骨大孔疝時可採用枕肌下減壓術;重度顱腦損傷致嚴重腦水腫而顱內壓增高時,可採用去骨瓣減壓術,但目前已較少應用;以上方法稱為外減壓術。在開顱手術中可能會遇到腦組織腫脹膨出,此時可將部分非功能區腦葉切除,以達到減壓目的,稱為內減壓術。 [2] 
參考資料
  • 1.    王忠誠 主編.王忠誠神經外科學: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63-65
  • 2.    周良輔 主編.現代神經外科學: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188-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