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

鎖定
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是雲南省昆明市轄縣。地處雲南省東北部,是滇東北之要衝,滬昆鐵路,崑曲、嵩待高速公路從縣內經過,境內鄉鄉通了油路,交通比較便捷。全縣轄3個街道辦事處、9個鎮、4個鄉, [1]  2縣人民政府駐仁德街道。區域面積3588.38平方千米, [23]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3年末,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常住人口為46.36萬人。 [22]  [28] 
2018年9月29日,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經雲南省委、省政府研究,批准退出貧困縣。 [2] 概述圖片來源 [3]  )2020年7月,全國愛衞會確認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為2019年國家衞生縣城。 [4] 
2023年,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GDP)1670175萬元,比上年增長5.5%。其中:第一產業完成增加值385155萬元,增長4.4%;第二產業完成增加值312531萬元,增長7.7%,其中工業實現增加值234894萬元,增長8.5%;第三產業完成增加值972489萬元,增長5.4%。三次產業結構為23.1:18.7:58.2;人均GDP達36057元(按常住平均人口計算)。民營經濟增加值856504萬元,比上年增長5.8%,佔全縣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51.3%。 [29] 
中文名
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
行政區類別
自治縣
所屬地區
西南地區
地理位置
雲南省東北部
面    積
3588.38 km²
下轄地區
3個街道辦事處、9個鎮、4個鄉
政府駐地
仁德街道
電話區號
0871
郵政編碼
655200
氣候條件
亞熱帶高原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46.36 人(2023年末常住人口) [28] 
著名景點
紅軍長征柯渡紀念館北大營萬畝草山等
機    場
昆明長水國際機場
火車站
功山火車站、塘子站甘海子火車站
車牌代碼
雲A
地區生產總值
1670175 萬元(2023年)
行政代碼
530129
人    口
460739人(2020年11月1日零時常住人口) [25] 
縣委書記
高宇明 [26] 

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建制沿革

夏商時期,尋甸屬梁州,周武王時,梁州合於雍州,尋甸為雍州邊裔。 [5] 
春秋戰國之際,楚國勢力在今湖南、湖北一帶強大起來,向西發展,與滇池地區的部落發生了聯繫。楚威王(前339年至公元前329年)時,派將軍莊蹻帶兵至滇,以兵威定,屬楚,因道塞不通而未還。遂“以其眾王滇,變服、從其俗以長之”。尋甸屬於古滇國的範圍。莊蹻之後,“分侯支黨,傳數百年”。遠道而來的楚兵與古滇國內各部落通婚雜居,世代相襲。 [5] 
統一中國後,開西南夷,鑿五尺道,置官設吏。五尺道從今曲靖延伸到今尋甸的易隆。 [5] 
《史記·西南夷列傳》記載,秦漢時期,活動於滇東北地區的部落主要有滇、勞浸、靡莫等,都“魋結、耕田、有邑聚”。勞浸、靡莫在滇部落東北,多次侵犯漢朝使者吏卒,與漢王朝抗衡。漢武帝為控制滇王,統治滇中、滇東北地區,於元封二年(前111年)派巴、蜀兵擊滅勞浸、靡莫這兩個與滇“同姓相扶”的聯盟部落,才使滇王服從漢王朝,建立益州郡。尋甸因為勞浸、靡莫分佈的集中地帶而被稱作牧靡縣(牧靡即靡莫之轉)。 [5] 
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風光 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風光
蜀漢時期,諸葛亮徵南,改益州郡為建寧郡。諸葛亮曾在今縣城東南關嶺上設“本徵部”與當地“南蠻”會盟,並立會盟碑,尋甸稱仲札溢源部,為僰刺二個少數民族的分佈地區。 [5] 
魏晉南北朝末時,尋甸屬河州郡。晉泰始七年(271年),武帝司馬炎把原來益州的建寧、興古、雲南及交州的永昌這四郡合為寧州,統四十五個縣。尋甸屬建寧郡,為牧麻縣(牧麻即秦漢時的牧靡,靡;音麻)。 [5] 
南朝大寶二年(551年),爨地分為東西二境,東爨境內的民族以“烏蠻”為主,習稱東爨烏蠻,西爨境內民族以“白蠻”居多,習稱西爨白蠻。東西二爨的範圍,據樊綽《雲南志》記載,今曲靖、昆明、馬龍、晉寧、玉溪地區、安寧、祿豐為西爨的腹心地區;今昭通地區、瀘西、尋甸、嵩明、南至建水為東爨之地。尋甸處於東西二爨之間,為“烏蠻”“白蠻”的雜居地。
大寶元年(550年),東川、會澤一帶的“烏蠻”首領新丁奪取尋甸,傳至四世孫時,尋甸稱為新丁部。 [5] 
武德元年(618年),尋甸稱升麻。 [5] 
唐天寶九年(750年),蒙氏立六詔,尋甸因新丁訛為潯甸部,改升麻為尋甸,尋甸之名始見於史書。
南詔興起,勢力逐漸從滇西發展到滇東,對原來的東爨“烏蠻”進行統治。南詔叛唐後,尋甸“烏蠻”勢力發展,自成一部,稱為仁德部(仁地部、新丁部),為南詔三十七蠻部之一。 [5] 
五代後晉天福元年(936年)尋甸部改為仁地部,西部為沙摩部。 [5] 
南宋立仁德萬户府。 [5] 
至元八年(1271年)改稱仁德府,後改潯甸府、州。 [5]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仁德府個改為潯甸軍民府。 [5] 
明宣德六年(1431年)潯甸軍民府改為仁德府,領馬龍、高明二縣,復為美、歸厚二縣。 [5] 
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地圖
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地圖(4張)
成化十二年(1476年)仁德改為尋甸府,劃出馬龍、高明二州,裁為美、歸厚二縣為二十馬頭,編户七里。“改土歸流”,設置流官。 [5] 
清康熙八年(1669年)改潯甸州,屬曲靖府。
清雍正八年(1730年),置迤東兵備道,後又改為迤東兵備道兼水利道,道台駐尋甸縣城,管轄13府。
民國1912年以此地多水患,故眾議刪去水點,改為尋甸。
民國二年(1913年)降州為縣,設尋甸縣。 [5] 
新中國建立後,屬曲靖專區管轄,1956年設尋甸回族自治縣。
1958年嵩明、尋甸合併,仍稱尋甸縣。
1960年撤銷尋甸回族自治縣,稱尋甸縣;1961年又恢復為嵩明、尋甸兩縣建制。
1979年1月成立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
1979年12月20日,正式成立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仍屬曲靖地區。
1998年12月6日,曲靖市管轄的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劃歸昆明市管轄。 [5] 
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 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

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行政區劃

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區劃沿革

2000年,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轄6個鎮、11個鄉。 [6] 
2006年,撤銷城關鄉,將其所屬行政區域劃歸仁德鎮管轄,仁德鎮人民政府駐原城關鄉政府駐地。 [6] 
2009年11月8日,撤銷塘子鎮、金所鄉,將其所屬行政區域劃歸仁德鎮管轄。
2011年4月29日,撤銷仁德鎮,設立仁德街道辦事處。 [6] 
2017年1月5日,仁德街道析置為仁德街道、塘子街道、金所街道。 [7] 

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區劃現狀

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轄3個街道辦事處(仁德街道塘子街道金所街道),9個鎮(羊街鎮倘甸鎮柯渡鎮功山鎮七星鎮河口鎮先鋒鎮雞街鎮鳳合鎮),4個鄉(甸沙鄉金源鄉六哨鄉聯合鄉)。 [8] 
昆明市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行政區劃
鄉鎮/街道
面積(平方公里)
村(居)民委員會
仁德街道
131.29
學府、東發、南鍾、月秀、勝利、建設、和平、北觀、中橋、道院
塘子街道
152.24
雲集、團結、塘子、麥場、易隆、三支龍、鍾靈、壩者
金所街道
283.28
金所、澤鐵、竹溝、張所、小多姑、天生、草海子、擺宰、清海、新田
羊街鎮
162.47
羊街、長衝、甸心、甸龍、甜蕎地、黃土坡、三營莊、新街、多合、大留所、納郎、清水溝
倘甸鎮
211.93
馬街、魯嘎、碑莊、新華、海子、白章、新平、德著、竹園、虎街、罵秧、計施寬
柯渡鎮
273.23
柯渡、磨腮、可郎、新沙、新莊、猴街、樂朗、甸尾、新村、丹桂、長箐、松林、木刻
功山鎮
404.65
功山、棵松、八岔哨、菜地、三保、甸頭、以則、朵馬嘎、橫山、羊毛衝、楊柳、白龍、雲龍、尹武、綱紀、哨上
七星鎮
124.96
七星、臘味、江外、必寨、高田、江格、戈必
河口鎮
437.98
魯衝、小街、營河、魯撒格、化桃箐、海嘎、白石巖、雙龍、撒米落、水冒天、沙谷渡、米德卡、十甲、黑箐、北大營、糯基
甸沙鄉
207.45
甸沙、海尾、麥地心、蘇撒坡、興隆、治租、老村、紅果樹、魯六
金源鄉
172.25
金源、滄溪、小村、妥託、高峯、安秧、安豐、龍潭、瓦房
先鋒鎮
157.81
普魯、富魯、魯土、窯上、大窩鋪、大竹箐、白子村、木龍馬、打磨箐
六哨鄉
248.13
板橋、白櫟、橫河、馬鞍山、恩甲、拖期、五村、五星、大村、龍泉、龍街
雞街鎮
226.72
雞街、澤和、恥格、極樂、黑山、南海、拖姑、古城、彩己、北屏、四哨
鳳合鎮
230.41
牛街、楊家灣、合理、大箐、務嘎、集成、積水、龍池、發來古、新城、大麥地、多姑、駐基
聯合鄉
166.71
馬店、松棵、北河、聯合、三界、法安、凹子、落水洞
注:參考資料 [7]  [9] 

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地理環境

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位置境域

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位於東經102°41′—103°33′,北緯25°20′—26°01′,在昆明市東北部,橫跨金沙江、南盤江兩流域之間。東臨馬龍區 [21] 沾益區會澤縣,有公路穿山越嶺相連;西與富民縣祿勸縣相依;北與東川區、會澤縣接壤,有東川鐵路相通;南接嵩明縣,川原平衍。總面積3588.38平方千米。 [10]  [23] 

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地形地貌

尋甸縣 尋甸縣
尋甸縣境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呈向東南傾斜階梯狀。以烏蒙山系的梁王山、小海樑子等山脈為主,山間點綴着低凹谷地或湖盆。全縣山區、高寒山區佔總面積的87.5%。北部受金沙江水系的河流強烈切割,河谷深切,山勢陡峻;中部地勢略高,山頂渾圓平坦,東南部低中山丘原之間散佈各類大小不等的山間盆地(壩子)。 [10] 
尋甸縣東有小尖山,小涼山,鳳梧山;西有大黑山,九龍山;南有老黃山;北有石老虎山等。有名的山峯90餘座。位於中部的六哨鄉平均海拔在2500米以上。阿旺和金源兩地交界處的巨龍樑子,高達3294米,突兀於羣巔之上。位於西部的雞街、馬街和東南部七星、河口區,海拔在2500米以下。最低點是金源鄉滄溪鄉小樹棵,海拔僅有1450米。

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氣候水文

  • 自然氣候
尋甸縣風景 尋甸縣風景
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由於地形高差大,氣候屬低緯高原季風氣候,冬春兩季受平直西風環流控制,大陸季風氣候明顯,乾旱少雨;夏秋季主要受太平洋西南或印度洋東南暖濕氣流控制,海洋季風突出,多雨,涼爽潮濕。5-10月為雨季,11月至次年4月為旱季。明顯的特點有兩個,一是河谷區與高山區氣候差別大,二是四季基本分明。 [11] 
  • 水文條件
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有大小20餘條河流和一個天然湖泊——清水海。這些河流和湖泊,宛若鑲嵌在綠樹叢中的玉帶和寶石,使江山生色。主要河流有牛欄江、柯渡河、四甲河、功山河、大白河等。最大的河流牛欄江是金沙江水系的重要支流,源於嵩明縣嘉麗澤,自南而北,貫穿縣境,長約70公里,經塘子、城關、七星、河口四個鄉鎮,流入會澤縣。 [11] 

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自然資源

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土地資源

尋甸縣 尋甸縣 [12]
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山地面積佔總面積70%以上。有大小不等的壩子80多個,點綴在羣山與河谷之間。其中仁德壩子較大,面積有85.9平方公里。壩子裏田地相連,村落依山傍水。水田面積在萬畝以上的壩子,5個(仁德、果馬、馬街、雞街、牛街),千畝以上的河谷槽壩有10個(七星、金所、河口、功山、金源、柯渡、先鋒、尹武、可郎、擺宰)。這些壩子和河谷槽區的總面積20餘萬畝,佔總耕地面積的30%左右,是水稻包穀的主要產區。其餘均屬山區、半山區和高寒山區。

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礦產資源

尋甸境內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煤、磷、三大資源,且儲量大、品位高,開發前景比較廣闊。褐煤資源:褐煤主要分佈於先鋒鄉金所鄉。保有儲量3.33億噸,其中的優質煤2.9億噸,灰份為9.42%——9.81%,接近木炭灰份,屬特低灰份煤,含油率9.2%——10.4%。 [13] 
磷礦資源:尋甸境內隱含有豐富的磷礦資源,先鋒——擺宰磷礦帶近東西向,長約35公里,寬20公里。由磨腮、先鋒、擺宰三個礦區組成。礦帶礦區P2O5平均品位22.33%——30.15%,礦帶儲量2億噸以上。已開發先鋒、擺宰兩個礦區,年採掘量5——8萬噸,平均品位P2O530%,露天開採。 [13] 
硅藻土礦:主要分佈在先鋒鎮富樂閣一帶6平方公里範圍,儲量1.9億噸,SiO2平均含量50%,一級品8500萬噸,二級品9700萬噸,掩層厚度平均大3——5米之內,適宜露天開採。 [13] 

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交通

尋甸是雲南省及昆明市通往四川、貴州兩省的重要通道,縣城距昆明90公里、曲靖87公里、昆明航空港70公里,屬現代新昆明一小時經濟圈範疇。嵩待高速公路、213國道、東川鐵路支線貫通南北,崑曲高速公路、320國道、貴昆鐵路,7204公路、銅礦公路過境。 [14] 

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人口

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規模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常住人口為460739人。 [22]  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457068人相比,增加3671人,增長0.8%,年均增長0.09%。16個鄉鎮(街道)中,常住人口超過5萬人的有1個,在1萬人至5萬人之間的有14個,少於1萬人的有1個。其中,人口居前5位的仁德街道、倘甸鎮、羊街鎮、金所街道、功山鎮合計人口占全縣總人口比重為50.63%。 [25] 
2023年末全縣户籍總人口579271人,其中:男性296253人,女性283018人;城鎮人口131208人,鄉村人口448063人;少數民族人口144462人,佔總人口的比重為24.9%,其中回族73166人,比重為12.6%;彝族55566人,比重為9.6%;苗族7535人,比重為1.3%。 [29] 
截至2023年末,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常住人口為46.26萬人。 [28] 

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民族

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有彝族、白族、傣族、壯族、苗族、回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納西族、瑤族、藏族、景頗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錫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諾族德昂族水族、滿族、獨龍族等民族分佈。 [6] 
根據《尋甸縣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截止2020年11月1日零時,全縣常住人口中,漢族人口為357257人,佔總人口的77.54%;各少數民族人口為103482人,佔總人口的22.46%。其中,回族人口為51202人,佔總人口的11.11%,彝族人口為42723人,佔總人口的9.27%。 [25] 

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彝族風俗

彝族是我國具有悠久歷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人口為7762286人,有諾蘇、納蘇、羅武、米撒潑、撒尼、阿西等不同自稱。主要分佈在雲南、四川、貴州三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的西北部。其分佈形式是大分散,小聚居,主要聚居區有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雲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貴州畢節地區和六盤水地區。
彝族是六七千年前中國古代生活於西北氏羌族羣的後裔。彝族以大分散、小聚居為特點,與其他民族交錯而居。彝族有自己的文字和語言。  
農業是廣大彝族地區的主要經濟部門,農作物主要有玉米、蕎麥、土豆、小麥、水稻、大麥、燕麥、元根等。農具主要有犁、耙、條鋤與板鋤。彝族屬山地民族,主要以種植玉米、馬鈴着、養麥等農作物為生。雲南的彝族約有470.57萬人,其中位於雲南西部的楚雄彝族自治州和南部的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是雲南境內彝族人口最為集中的地區。
彝族歷史上一個重要特徵,是長時期保持着奴隸佔有制度。公元前2世紀的西漢及其以前,彝族先民社會已出現遊牧部落與定居農業部落的分化。東漢至魏晉時期,各彝族先民地區繼續分化出一批叟帥、夷王,表明在征服濮人等部落的基礎上,昆明部落已基本完成從原始部落向奴隸佔有制度的過渡。
彝族人民能歌善舞。彝族民間有各種各樣的傳統曲調,諸如爬山調、進門調、迎客調、吃酒調、娶親調、哭喪調等。有的曲調有固定的詞,有的沒有,是臨時即興填詞。山歌分男女聲調,各地山歌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彝族樂器有葫蘆笙、馬布、巴烏、口弦、月琴、笛、三絃、編鐘、銅鼓、大扁鼓等。彝族舞蹈也頗具特色,分集體舞和獨舞兩類,其中多為集體舞,如“跳歌”、“跳樂”、“跳月”、“打歌舞”和“鍋莊舞”等。動作歡快,節奏感強,通常由笛子、月琴、三絃伴奏。
風俗習慣
彝族服飾,各地不盡相同。涼山、黔西一帶,男子通常穿黑色窄袖右斜襟上衣和多褶寬褲腳長褲,有的地區穿小褲腳長褲,並在頭前部正中蓄小綹長髮頭帕,右方扎一鉗形結。婦女較多地保留民族特點,通常頭上纏包頭,有圍腰和腰帶;一些地方的婦女有穿長裙的習慣。男女外出時身披擦爾瓦。首飾有耳墜、手鐲、戒指、領排花等,多用金銀及玉石做成。
土掌房是彝族獨特的民居建築。彝族的“土掌房”與藏式石樓非常相似,一樣的平頂,一樣的厚實。所不同的,是它的牆體以泥土為料,修建時失用夾板固定,填土夯實逐層加高後形成土牆(即所謂“乾打壘”)。平頂的製作也與石樓相似,也具備曬場的功能。土掌房分佈在滇中及滇東南一帶。這一帶土質細膩,乾濕適中,為土掌房的建造提供了大量方便易得的材料和條件。  
彝族住房多為三間或五間。正中一間為堂屋,是家庭成員聚會之所,亦為接待客人之所。靠牆壁左側,設一火塘,火塘邊立石三塊成鼎狀,鍋支其上,稱為“鍋莊”。鍋莊嚴禁人踩踏跨越,否則認為不吉。鍋莊上方,以蔑索吊一長方形木架,上鋪竹條,作烘烤野獸乾肉或蒜頭、花椒、辣子之用。火塘用以煮飯、燒茶、取暖和照明。彝族一家老幼,常圍火塘而坐,敍天倫之樂,火塘成為彝族傳遞文化的場所。一般彝族人家,則在火塘邊鋪一草蓆,身裹披氈而眠。
逢年過節,或貴客登門,主人要殺雞宰羊甚至殺豬待客。同時,他們殺牲不用刀,殺雞鴨用手捏死,殺羊、豬則用木棒等捶擊頭部,於是俗稱“打牲”,或曰“打羊”、“打豬”。有趣的是,宰殺之前,主人要請客人先驗看牲畜,以示主人的城意和對客人的尊敬。烹煮時,主人把剁成拳頭大小的肉塊下鍋燉煮。吃起來又鮮又香,十分可口。因肉塊似砣,又因用手託着吃,故曰“砣砣肉”。
彝民嗜酒,男女老少皆能飲酒,他們喝酒時,常先把酒倒進大碗裏,你喝一口遞給我,我啜一口傳給他,大家依次輪流喝着這一碗酒。於是,人稱彝家這種喝酒方式為“轉轉酒”。
彝族的婚戀奇特而有趣,最有趣的是,舉行過“換裙禮”的少女,方可在“玩場”中與心上人結交戀愛,以及媒人説親和吃酒定親、讓新娘捱餓、親朋通宵哭嫁、向迎親者潑水、搶背新娘、洞房博鬥等傳統婚俗。
少女換裙帶禮:彝族姑娘進入成年時(一般多在15歲),依俗要舉行隆重的“換裙禮”。換裙禮儀式上,姑娘要讓姐妹們把她原來的單辮子改梳成雙辮子,盤於頭頂。還要把原先佩帶兩耳的白墜片或穿耳舊線扯下,換上紅瑪瑙似的珊瑚珠或銀光閃閃的耳墜,以示吉祥。最後,姑娘脱去原先的紅白兩色童裙,換上繡了花邊的上衣和黑、藍、黃、白等五彩相間的有褶拖地長裙。換上新裙後,姑娘便可到“玩場”跳舞唱歌,參加社交活動,開始尋找自己的心上人了。
背新娘:按照彝家俗規,新娘出閣時,雙腳不得落地沾土,否則便有子嗣不蕃之虞,須由接親的小夥子來背新娘,並扶她上馬。迎娶歸途上還有種種規矩:倘山高路窄無法騎馬時,須由接親的小夥子輪流揹負新娘而行;過河涉水,更得由人背過河,新娘的繡花鞋萬萬不能沾水。
洞房裏的打鬥:“按照彝族習俗,洞房之夜,新娘如果不反抗搏鬥,將被人嘲笑:“這是不會反抗的女人!”據説,他們日後生下的孩子,祖先將不予承認,死後還進不了“陰間”呢!因此,待宴客散去,洞房裏的一對新人,還有一番打鬧搏鬥。他們摔摔打打,撕衣抓臉,從洞房裏傳出來的砰砰之聲,震得四鄰皆聞。
彝族熱情好客。他們宴客時,往往只有男主人陪客,或讓客人先吃,女主人等客人吃完了才吃。所以,作客彝家,切不可把酒菜都吃光了。同時,就餐後告辭時,客人要贈送一些禮物或留下一些錢,以示答謝。
宗教信仰與重要節日
來源廣,歷史久,分支多,造就了彝族文化的豐富性;大雜居,小聚居,分佈廣,鑄就了彝族文化的差異性。崇虎、尚黑、敬火、愛武,是彝族文化的幾個明顯特點。而彝族的十月太陽曆。可與聞名於世的瑪雅文明相媲美。
彝族宗教具有濃厚的原始宗教色彩,崇奉多神,主要是萬物有靈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自然崇拜中,最主要是對精靈和鬼魂的信仰。
彝族的節日主要有“火把節”、“彝族年”、“拜本主會”、“密枝節”、“跳歌節”等。“火把節”是彝族地區最普遍而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一般多在夏曆六月二十四日或二十五日。每到火把節,彝族男女老少,身穿節日盛裝,打牲畜祭獻靈牌,盡情跳舞唱歌、賽馬、摔跤。夜晚,手持火把,轉繞住宅和田間,然後相聚一地燒起篝火,翩翩起舞。
火把節——彝族的狂歡節
“火把節”一般在農曆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六日晚上舉行,是彝族盛大的節日。當夜幕降臨後,人們揮動火把,成羣結隊繞村串寨,翻山過田,互相往對方的火把上撒松香粉,打火把仗,漫山遍野照耀得如同白晝。照彝族的習俗,在火把上撒松香粉,使火把“嘭”地騰起一團絢麗的火花,並揚起一股香氣,是表示一種美好心願:後輩對老輩撒,是尊敬,祝福長壽;長輩對晚輩撒,是愛撫,祝願吉利;同輩互撒,是親密友愛;青年男女互撒,則是戀愛的開始。  
火把節是彝族人民特有的傳統佳節,自漢唐起,已沿襲一千多年。火把節一般於每年農曆二十四日舉行,歷時三天。有關火把節起源的記載和傳説有數十種,內容豐富,優美動人。其中較為普遍的幾種説法是:
一、相傳天上的恩梯古茲(彝族神話中的天神)派嘍羅到凡間危害眾生和莊稼,人們在支格阿魯(彝族神話中的英雄)率領下毫不畏懼,在農曆6月24日這天用火把焚燒了害蟲,戰勝了天神,於是彝族人民把這天定為火把節,代代相傳。
二、書倫撰修《西昌縣誌》載:……唐開元間,有鄧耿詔者,六詔之一也。南詔欲並五詔,因星迴節召五詔令飲於松明樓。鄧耿妻慈善,懼難止夫勿行,不聽,乃以鐵釧約夫,背而別。比至南詔,火其樓,諸詔尋夫骸不可識,獨慈善以釧故將其骸以歸。南詔異其惠,以幣聘之,善以夫未葬為辭,既葬乃於櫻城自守。南詔以兵圍之,三月食盡,善盛服端坐餓以死,南詔尋悔,旌其城曰德源。今滇俗6月24日,比户所松焉。燎長丈餘,入夜爭先燃之,用以照田祈年,以炬之明暗卜之豐歉。戚友會聚,剁牲飲酒,夷漢同之……。正如《西昌縣誌.文藝志》(建昌竹枝詞)所載:赴宴先知去不回,柴樓煙冷尚餘哀,而今火樹沿成俗,忍使冰心化作灰;慧心早卜去難回,贈到金盃隱自哀。千古人猶照亮節,吞來六詔已成灰。
三、遠古的時候,天上的一個大力士和地上的一個大力士摔跤,天上的大力士被地上的大力士戰勝,狼狽地逃到天上,在天神面前拔開弄是非,於是天神不分青紅皂白,遷怒於人間,遣派大量的害蟲到地上糟踏莊稼,危害人民,人們點燃火把到田間驅除蟲害,戰勝了天神,這天正好是農曆的六月二十四日,彝族人民把這天定為火把節。
路南、圭山等地的彝族,節日期間,人們彈着大三絃,跳起“阿細跳月”,同時舉行摔跤、鬥牛等活動;楚雄、彌勒等地的彝族,也舉行傳統的“祭火”儀式。節日之夜,在彝族聚居的大山深處,到處是“火樹銀花不夜天”,景象十分壯觀。
賽裝節——彝族少女的時裝表演
楚雄彝州有兩個地方有賽裝節。一個是永仁縣直苴村的賽裝節,時間為每年的農曆正月十五日。一個是大姚縣三台鄉的賽裝節,時間為每年的三月二十八日。  
賽裝節為居住分散,平時很難有機會相聚相識的青年男女提供了一個表白愛情的機會。而姑娘們最能顯示自己的,就是看誰的衣服最漂亮。彝族女子的服裝,全靠手工桃花和刺繡,做一套衣服往往要花一兩年的時間。因此,誰的衣服多、花樣好,誰就會被看作是勤勞能幹、心靈手巧的人。  
與過去的賽裝方式不同、現在,人們已不再把所有衣服都穿在身上,而是不停地更換新衣,有的姑娘一天要換五六套衣服。於是,賽裝節上也就多了一個景緻:在山管邊、青樹下,老人們搭起無數帳棚,烹煮着食物,忠實地為自己的姑娘守護着服裝。  
賽裝節從一開始就有比賽的性質,這可謂是最早的時裝表演。所不同的是,彝族少女既是服裝的設計者,也是製作者,更是表演中的“時裝模特”。
打歌——最受歡迎的全球民間舞蹈
每逢收穫、婚嫁或節慶,生活在雲南的彝族,少則數十人,多則數百上千人,圍着一堆堆熊熊的烈火,以四周沉寂肅穆的青山和深邃神秘的天幕為背景,合着蘆笙、短笛、月琴和樹葉吹奏的音樂節拍,男女手拉手,圍成圓圈,逆時針方向踏足而歌,通宵達旦,興盡方休。  
1986年,美國國際民間藝術組織曾把這種民間自娛性的歌舞列為最受歡迎的“全球十大民間舞蹈”之一。  
“打歌”遍及雲南,不僅彝族,就連白族、納西族等民族中都盛行這種歌舞形式,只是叫法不同而已,如有“打歌”、“左腳舞”、“踏歌”、“跳蘆笙”等名稱。  
據考證,“打歌”系“踏歌”轉音而來。早在漢唐之際,“踏歌”就曾是我國中原及南方民間十分活躍的民俗性歌舞。而云南晉寧石寨山出土的銅鼓形貯貝器上所鑄的“滇族羽舞”和江川李家山出土的18個垂尾人連臂環舞的銅釦飾以及凝固在雲南滄源等地崖畫上的舞蹈圖紋,其舞蹈圖案都與彝族的“打歌”形象相同,這也許可作為彝族“打歌”起源古老悠久的佐證。  
至今,在雲南巍山縣巍寶山龍譚殿的壁畫上還保留着一幅清代人繪製的“踏歌圖”,其情形與今天巍山彝族的打歌非常相似。
與瑪雅文明相媲美的彝族十月太陽曆
曆法是人類文明的標誌。聞名世界的瑪雅文化其精髓之一便是曆法。以前,中國大部分地區都通行農曆。但在我國的彝族,至今還保留着一種鮮為人知的古老的歷法——彝族十月太陽曆。據推測,此種曆法源淵於遠古伏羲,大約有上萬年的歷史。它把中國的文明史追溯到埃及、印度、巴比倫三個文明古國之前。  
彝族十月太陽曆以12屆相輪迴紀日,3個屬相週期為一個時段(月),即36日為一月,30個屬相周為一年。1年10個月,360日,10個月終了,另加5日“過年日”,習稱“過十月年”,全年為365天。每隔3年多加1天,即閏年(閏日),為366天。 
據考證,彝族的向天墳,其實就是古人用以觀天象星斗的天文台,與彝族太陽曆有着十分密切的聯繫。彝族十月太陽曆是悠久神秘的古老曆法,它與中國儒、道、陰陽學説有深厚的淵源關係,至今還有許多“密碼”有待破譯和研究。
爬花房——彝族男女的婚戀
“爬花房”是楚據彝族特有的風俗。姑娘年滿16歲,父母就為她另蓋一間小草樓,讓其單獨在其中過夜,而年滿20歲的男青年,可以在夜晚爬上心愛姑娘的草樓談情説愛。他們在一起吹響蔑,對調子,互訴愛戀之情。即使同時有幾對青年男女也是如此,大家並無拘束。一旦愛情成熟,男女雙方只要徵得父母同意就可以結婚,雙方父母一般不會干涉兒女們的選擇。  
雲南小涼山彝族的婚禮相當別緻。結婚時,男方要備馬,攜帶酒、布、肉、養面等禮物去迎新娘。女方村裏的姑娘,可使出渾身本事向迎親的客人潑水,捉住拼命戲樂。送親的人全要男子,新娘至男方門前,要到太陽落山方可進門。進門前,由一人託着裝有羊肉、養把把和酒的木碗,在新娘頭上繞一圈,以示婚後生活富裕。然後,新娘由表兄弟背進屋去。   
“跳菜”——彝族的歌舞伴餐
“跳菜”,即舞蹈着上菜。它是雲南無量山、哀牢車山彝族民間一種獨特的上菜形式和宴賓時的最高禮儀,是舞蹈、音樂與雜技完美結合的歷史悠久的傳統飲食文化。   
宴賓時,通常用方桌沿兩則一溜擺開,賓客圍坐三方,中間留出一條“跳菜”通道。三聲大鑼拉開“跳菜”序幕:大鑼、蘆笙、三絃、悶笛、樹葉等民樂齊奏;在姑娘小夥“嗚哇哩——噻噻”的吆喝聲中,只見頂着托盤的彝家男子雙手拱揖,腳步忽高忽低,忽急忽緩,另一個人頭頂和雙臂各撐一菜盤(共24碗)緊隨其後入場。他們合着古樸淳厚的民樂協奏曲,臉上做着滑稽州怪相,跳着歪來複去而又輕鬆、優美、流暢、連貫的舞步,一前一後登場。兩位手舞毛巾的搭檔,則怪態百出,形如彩蝶戲花般忽前、忽後、忽左、忽右地為其保駕護航。一對搬菜要上菜四桌,搭檔把32碗菜擺成回宮八卦陣,每碗菜都像一粒“棋子”。自有定位,全按古已有之的規矩逐一落巢,絲毫不亂。 [30] 

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經濟

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綜合

2012年,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完成生產總值56.9528億元,比上年增長16.6%,其中:第一產業完成增加值165365萬元;第二產業完成增加值185692萬元,其中工業實現增加值158222萬元;第三產業完成增加值218471萬元。三次產業結構由2011年的29.6:29.9:40.5。調整為29.0:32.6:38.4;人均GDP達12341元(按常住平均人口計算),比2011年增長15.9%。 [15-16] 
2019年,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GDP)133.03億元,比上年增長5.2%。其中,第一產業完成增加值31.47億元,比上年增長6.5%;第二產業完成增加值20.17億元,比上年下降3.1%,其中,工業實現增加值13.83億元,比上年下降0.9%;第三產業完成增加值81.39億元,比上年增長7.5%。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28.4:25.8:45.8調整為23.6:15.2:61.2;人均GDP達27854元(按常住平均人口計算)。非公經濟創造增加值60.10億元,佔全縣地區生產總值的45.2% 。 [23] 
2020年,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GDP)1437654萬元,比上年增長4.0%。其中:第一產業完成增加值383477萬元,增長6.9%;第二產業完成增加值243161萬元,增長21.5%,其中工業實現增加值174828萬元,增長26.6%;第三產業完成增加值811016萬元,下降2.3%。三次產業結構為26.7:16.9:56.4;預計人均GDP達31219元(按預計常住平均人口計算)。非公經濟增加值647616萬元,比上年增長4.0%,佔全縣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45.0%。 [24] 
2023年,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GDP)1670175萬元,比上年增長5.5%。其中:第一產業完成增加值385155萬元,增長4.4%;第二產業完成增加值312531萬元,增長7.7%,其中工業實現增加值234894萬元,增長8.5%;第三產業完成增加值972489萬元,增長5.4%。三次產業結構為23.1:18.7:58.2;人均GDP達36057元(按常住平均人口計算)。民營經濟增加值856504萬元,比上年增長5.8%,佔全縣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51.3%。 [29] 

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第一產業

鍾靈山生態農業觀光園 鍾靈山生態農業觀光園
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是首批“雲南省高原特色農業示範縣”和“崑曲綠色經濟示範帶”縣區之一。 [17] 
2012年,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94972萬元,比2011年增長8.9%。其中:農業產值131931萬元,林業產值12084萬元,牧業產值142216萬元,漁業產值5632萬元。實現農林牧漁增加值165365萬元。 [15-16] 
2023年,全縣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661284萬元,比上年增長4.6 %(可比價),其中農業總產值為386724萬元,比上年增長6.1%;林業總產值為11723萬元,比上年增長32.1%;畜牧業總產值為231444萬元,比上年增長0.1%;漁業總產值為22553萬元,比上年增長34.1%;農林牧漁專業及輔助性活動產值為8840萬元,比上年增長5.8%。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388383萬元,比上年增長4.4%。
全年糧食播種面積874414畝,同比增長0.7%;經濟作物播種面積641376.95畝,同比下降1.0%。全年糧食總產量245062.9噸,同比增長0.9%;烤煙產量32737.25噸,同比增長62.6 %;蔬菜產量600702.9噸,同比下降0.7%;肉類總產量79079噸,同比增長5.2%,其中豬牛羊肉產量74293噸,同比增長2.9%。 [29] 

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第二產業

尋甸是新興的重化工業與能源基地,於2006年被列為雲南省40個工業發展重點縣和雲南省8個特色產業園區之一。 [14] 
尋甸縣工業擁有16户中型企業156户小型企業。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8户,分別為雲南金柯製藥有限公司、雲南國能化工有限公司、雲南先鋒煤業開發有限公司、雲南邦力聖電力器材有限公司、雲南南磷集團雲嶺建材有限公司、雲南南磷集團尋甸磷電有限公司、昆明東山水泥生產有限公司、雲南旭東磷化集團旭東化工有限公司、尋甸天浩稀貴金屬股份有限公司、尋甸供電有限公司、雲南常青樹化工有限公司、尋甸縣騰隆焦化有限公司、尋甸龍蟒磷化工有限責任公司、雲南昆明奕標水泥有限公司、尋甸浩恆磷礦經貿有限公司、雲南南磷集團電化有限公司、雲南滇木人造板有限公司、雲南正江化工有限公司。 [14] 
2012年,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工業完成總產值68.69億元,比2011年增長29.85%。完成工業增加值15.22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完成總產值56.84億元,佔全縣工業總產值的82.7%。 [15-16] 
2023年,全縣規模以上工業完成總產值969974.5萬元,比上年增長14.4%(現價);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0.5%;實現利税總額130390.00萬元,同比下降36.2%,其中,利潤總額87535.60萬元,同比下降38.9%。全縣資質內建築企業實現產值154018.6萬元,同比增長7.6%(現價)。實現增加值77829萬元,比上年增長5.4%;實現利潤2354.5萬元,同比增長5.6 %;上繳税金4838萬元,同比下降9.7%。 [29] 

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第三產業

2012年,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187697萬元,比2011年增長16.33%。其中:批發、零售業完成143592萬元,比2011年增長了26.3%,住宿、餐飲業完成44105萬元,下降7.4%,其中餐飲業下降了8.38%。按城鄉分:城鎮完成97736萬元,比上年增長20.83%,鄉村完成89961萬元,比上年增長11.79%。 [15-16] 
2023年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98819.8萬元,比上年增長9.4%。其中:限額以上企業(單位)完成37395.0萬元,比上年增長7.1%,限額以下企業(單位)完成861424.8萬元。 [29] 

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特產

尋甸的名優土特產主要有清真牛乾巴、板栗、蜂蜜等,農產品有玉米、稻穀、洋芋、蕎子、大豆、烤煙、油菜、小麥、大麥、蠶豆、芸豆,其中烤煙、芸豆、洋芋等在國內外均佔有一定市場。清水海引進北歐先進養鱒模式,培養出紅肉彩虹鱒魚。清海村委會建設1080畝車釐子生產示範基地。

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旅遊

尋甸縣旅遊
尋甸縣旅遊(4張)
尋甸境內旅遊資源豐富。河口鄉米羅溶洞羣經比利時洞穴專家和國內專家考察,給予“西南第一洞”的美稱,具有較高的科學價值和遊覽價值;滇東北最大的天然湖泊高原明珠清水海,四面青山、草山環抱,是昆明理想的水源地;塘子鎮有鍾靈山國家級森林公園,諸葛亮南征遺址關索嶺、會盟碑等遺蹟;河口北大營萬畝草山別具濃郁的澳洲情調,讓許多遊客驚歎不已;七星的鳳龍灣景區綿延10多公里,有盼歸山、小三峽、大滴水瀑布羣等景點,山水環抱,景色迷人;長征時期,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率領的紅一方面軍和賀龍率領的紅二方面軍二、六軍團先後經過尋甸,紅軍長征柯渡紀念館正實施紅色旅遊開發。 [18] 

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所獲榮譽

2018年12月,入選第六批“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示範區(單位)”。 [19] 
2020年6月30日,入選“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20] 
2020年7月,全國愛衞會確認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為2019年國家衞生縣城。 [4] 
2022年5月9日,入選第五屆雲南省文明城市候選名單。 [27]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