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尉(拼音:wèi,yù,yùn)是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2]  。此字始見於戰國文字。“尉”本義指熨燙,是“熨”的初文。熨燙可以使織物平展,引申用於社會政治,就有憑藉武力或法律使地方安穩下來的意義。所以古代掌管軍事或刑獄的官員多稱為尉。“尉”自上對下使織物平展的本義引申用於人際關係,就引申為通過安撫問候來安定人心的意義,即慰問,這一意義後作“慰”。 [3-4] 
複姓尉遲的“尉”讀作yù。
中文名
拼    音
wèi,yù、yùn
部    首
五    筆
NFIF [1] 
倉    頡
SFDI [1] 
鄭    碼
XMBD [1] 
筆    順
橫折、橫、撇、橫、橫、豎鈎、點、點、橫、豎鈎、點
字    級
一級(編號:2471) [2] 
平水韻
去聲五未(wèi),入聲五物(yù、yùn) [5] 
注音字母
ㄨㄟˋ,ㄩˋ、ㄩㄣˋ
總筆畫數
3+8
統一碼
5C09 [1] 
四角碼
7420₀ [1] 
造字法
會意字
字形結構
合體字,左右結構
異體字
叞、㷉、𤈫

文字源流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15]
會意字。“尉”,戰國文字寫作圖1,小篆寫作圖2。可見“尉”字中左下角的“小”,在小篆中本寫作“火”;右邊的“寸”,本寫作“又”。“又”表示手。“尉”字構形中的“𡰥”,意思是平。以手持火,則是原始熨斗形象的真實寫照。當時的熨斗就是把火盛於鬥中使鬥受熱,然後手持斗柄來熨燙繒帛的,因此,“尉(熨)”後代又稱作“尉(熨)鬥”或“火斗”(《通俗文》:火斗曰尉)。如此,“又持火”在組字中的作用也就明瞭了。 [4] 
還有一説,“尉”最早是古代的一種治病的方法。將小扁石放在火上燒熱,置入醋中使温度降低,取出摁壓病痛部位,利用熱醋作用治療,叫做尉。馬王堆漢墓帛書《五十二病方‧牡痔》載:“燔小隋(橢)石,淬醯中以尉。”這種治療方法與熨斗的作用方法類似,可備一説。 [16] 
由於“熨斗”在熨燙東西時,是通過加熱,然後用力下按的方式來完成的,所以在“尉(熨斗)”這個詞的深層詞義結構中,隱含着一個十分突出的詞義特徵,即“從上按下使平”。於是,在思維聯想的基礎上,“尉(熨斗)”這個詞產生了“鎮服”“懾服”之類的新義。如:《資治通鑑·陳宜帝太建十二年》:“穆使渾奉尉鬥于堅曰:‘願執威柄以尉安天下。’”其中“尉安”之“尉”正是“鎮服”“懾服”義。值得注意的是,此段引文中的進言者在奏請楊堅“執威柄以尉安天下”時,正是手捧“尉(熨斗)”來作為象徵的。可見,在古人的觀念中,“尉(熨斗)”正形象地表示了“權柄”的意思;而“熨燙”之類行為和動作、則正形象地表示了“鎮服”“懾服”之類的意義。二者雖有具體、抽象之別,但其中隱含的“從上按下使平”的意義特徵,卻使二者具備了相互聯繫的契合點,從而使“尉(熨斗)”這個詞有了產生“鎮服”“懾服”之類意義的動因,並進而成為事實。而肩負完成“鎮服”“懾服”任務的使命者,恰恰是武官,於是乎“尉(熨斗)”這個詞,在此基礎上又連帶着產生了“武官”之類的意義。“尉”作為武官的稱謂,自春秋戰國開始使用,歷經兩漢唐宋,直至明清,到了現代才轉用為表示軍官的一個等級,專門成為軍銜的一種稱謂。從詞義發展角度説,當屬於又轉移之列。
對被統治者的“從上按使平”,除了憑藉“威柄”和“武力”外,還可以從思想上説服,從心靈上撫慰。因此,“尉”又產生了“安慰”“慰問”等意義。如:《資治通鑑·晉穆帝永和八年》:“謝尚不能撫尉張遇,遇怒,據許昌叛。”
“尉”由原本表示“熨斗”這一單一的意義,發展成為表示多種意義,進而分化成不同的詞。這使得文字的負荷加大,為了避免書面表達上易造成混淆的不必要麻煩,在文字的寫法上也作了適當分工:表“熨斗”的“尉”下加“火”字,寫成“熨”;表“安慰”的“尉”下加“心”字,寫成“慰”;表“武官”及“軍銜”的“尉”仍寫成“尉”。在讀音上後來也有了分工:“熨”讀作yùn,“慰”和“尉”讀作wèi。 [4]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wèi
名詞
古代官名(多為武職)。
《左傳‧閔公二年》:“羊舌大夫為尉。”
《史記‧秦始皇本紀》:“分天下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監。”
太尉廷尉都尉;縣尉;校尉
現代實行軍銜制國家所採用的軍銜名稱。在“士”之上,“校”之下。參看“尉官”。
動詞
指擔任尉官。
宋·蔡絛《鐵圍山叢談》卷四:“李鬱林佩,政和初出官。尉芮城時,因公事過河鎮。”
“慰”的古字。安撫;慰問。
comfort
《漢書‧韓安國傳》:“且縱單于不可得,恢所部擊,猶頗可得,以尉士大夫心。”
《後漢書‧楊賜傳》:“宜惟夏禹卑宮,太宗露台之意,以尉下民之勞。”
形容詞
通“蔚”。茂盛;盛大。
宋·郭彖《睽車志》卷六:“上有銀杏樹,大數圍,枝幹尉茂,覆地甚廣。”
名詞
姓氏用字。參看“尉姓”。
-
見例詞
yùn
動詞
“熨”的古字。熨燙。
iron
馬王堆漢墓帛書《五十二病方‧牡痔》:“燔小隋石,淬醯中以尉。”
《資治通鑑‧陳宣帝太建十二年》:“穆使渾奉尉鬥于堅。”

(表格信息來源:《漢語大詞典》 [6]  《現代漢語詞典》 [7]  《漢語大字典》 [8]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十】【火部】於胃切(wèi)
(㷉/尉)從上案下也。從𡰥;又持火,以尉申繒也。
【註釋】徐鉉等注:今俗別作熨,非是。申:伸展。 [9] 

説文解字注

從上按下也。按者,抑也。《百官公卿表》應劭注曰:“自上安下曰尉,武官悉以為偁。”《張釋之傳》曰:“廷尉,天下之平也。”《車千秋傳》:“尉安黎庶。”師古曰:“慰安之字本無心,後俗所加。”
從𡰥,又持火。會意。𡰥,古文仁。𡰥,又猶親手也。於胃切,十五部。
所㠯申繒也。合二徐本訂。説手持火之意也。字之本義如此。引申之為凡自上按下之偁。《通俗文》曰:“火斗曰尉。” [10] 

廣韻

於胃切,去未影 ‖ 尉聲隊2部
尉,候也。《説文》作㷉,雲:“從上案下也。從𡰥、又,持火所以申繒也。”《風俗通》曰:“火斗曰尉。”俗作熨。又尉氏縣,鄭大夫尉氏邑也。亦云鄭之別獄。又姓,《左傳》鄭大夫尉止。於胃切。又紆物切。十二。
【校釋】《風俗通》,段玉裁改作《通俗文》,《太平御覽》卷七百十二:“《通俗文》曰:火斗曰熨。”
紆物切,入物影 ‖ 尉聲物2部
尉,《説文》作㷉,從𡰥,又持火,所以申繒也。亦姓,古有尉繚子著書。又虜複姓,有尉遟氏。其先魏氏之別尉遟部,因而氏焉,後單姓尉。唐有將軍尉遟敬德。又於魏切。
【校釋】又持火,原訛作“火持火”,據《廣韻》各本及《説文》改。 [12] 

康熙字典

【寅集上】【寸部】 尉;康熙筆畫:11;部外筆畫:8
古文:㷉
(wèi)《廣韻》於胃切。《集韻》《韻會》《正韻》紆胃切,並音畏。
《説文》:從上按其下也。從𡰥從火,從又持火,所以㷉繒也。隸作尉。《廣韻》:𠋫也,安也。
又官名。黃震曰:尉,古司寇官,至秦漢改今名。義取除奸,安良民也。《後漢·光武紀》:廷尉,秦官,聽獄必質於朝廷,故曰廷尉。尉,平也。《史記·張釋之傳》: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
又《百官志》:太尉,秦官,掌軍事。應劭曰:自上按下曰尉,武官悉以為稱。
又縣尉。《漢官儀》:大縣兩尉,長安四尉,分左右部。五代時,尉皆軍校為之,建隆閒詔諸縣,置尉一員,在主簿下。
又姓。鄭大夫尉止。
又尉遲,複姓。
(yù)又《集韻》於勿切,音鬱。《風俗通》:火斗曰㷉。《韻會》:《説文》持火所以申繒,音畏。今俗又加火作熨,音鬱。
《正字通》:尉本作𤈫,或書作㷉。俗從小作尉。慰安之慰亦借㷉。申繒用火,從小者,從火之譌。㷉鬥作熨,非。 [11]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書寫提示

尉字書寫筆順 尉字書寫筆順
左下“示”的第四筆楷體是點。左右旁寬窄相當,頂部“屍”低,底部“寸”低。右旁“屍”從上、左包圍“示”;㇕(橫折)的豎段在豎中線;“示”,兩橫分列橫中線上下,末筆點在豎中線。“寸”,橫筆與亅(豎鈎)相交於橫中線上方;亅(豎鈎)的起筆高、收筆低;點筆在橫中線下側。 [17] 

書法欣賞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ʔ
i̯wəd
王力系統
0
ǐwəi
董同龢系統
ʔ
juə̆d
周法高系統
ʔ
jwər
李方桂系統
·w
jədh
西漢


東漢


南北朝
北魏後期北齊

jwəi
齊梁陳北周隋

jwəi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ʔ
jwe̯i
擬音/王力系統

0
ǐwəi
擬音/董同龢系統

ʔ
juəi
擬音/周法高系統

ʔ
iuəi
擬音/李方桂系統

·
jwĕi
擬音/陳新雄系統
ʔ
ǐuəi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4]  [18]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去聲
八未

合口呼
全清
於胃切
ʔjuəi
入聲
八物

合口呼
全清
紆物切/於魏切
ʔjuət
集韻
去聲
八未

合口呼
全清
紆胃切
ʔiuəi
入聲
九迄

合口呼
全清
紆勿切
ʔiuət
禮部韻略

去聲





紆胃切

增韻

去聲





紆胃切


入聲





紆勿切

中原音韻

去聲
齊微

合口呼

全清

ui
中州音韻

去聲
齊微





汪貴切

洪武正韻

去聲
七隊


次濁
紆胃切
ouei

入聲
二質


全清
紆勿切
ʔyət
分韻撮要
陰去
第二威偉畏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3-14] 
參考資料
  • 1.      .漢典[引用日期2018-09-17]
  • 2.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1-11-09]
  • 3.    時學祥,趙伯平主編;中國中央電視台海外中心專題部編.語林趣話 精選本[M].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2007.01:401-402
  • 4.    劉乃叔.尉·熨斗·軍銜[J].咬文嚼字,1998,(第6期):37-38
  • 5.    平水韻 五未  .搜韻網[引用日期2021-11-09]
  • 6.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 第2卷[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1:1278
  • 7.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 第7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09:1369;1605
  • 8.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551
  • 9.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1381
  • 10.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4卷[M]. 北京:中國書店, 2010.12:1617
  • 11.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234
  • 12.    餘乃永校注. 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07:359;475
  • 13.    尉的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21-11-09]
  • 14.    尉的上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1-11-09]
  • 15.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893
  • 16.    何金松著.漢字文化解讀[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07:214
  • 17.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361
  • 18.    尉的中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1-11-10]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