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尉遲姓

鎖定
尉遲(讀音yù chí)是以部落名命姓。前秦時期苻堅攻滅鮮卑拓跋部族,滅亡代國。後來拓跋邽復國,改國號為魏,史稱北魏。與此同時,鮮卑族中又崛起一支尉遲部落,號尉遲部,如同中華之諸侯國。後來尉遲部隨孝文帝進入中原,被命以族名尉遲為姓,稱尉遲氏。 [1] 
尉遲複姓望族居太原,戰國時秦國置郡(相當於今山西省太原市)。 [2] 
歷史名人有尉遲恭、尉遲琳嘉。
尉遲是西域古國於闐(tian)國(前232—1006年)的國姓,國祚長達1238年。
中文名
尉遲
外文名
Yuchi、Watchi、Uiti [3] 
得姓方式
部落名
得姓始祖
無考
主要郡望
太原 [3] 
主要堂號
太原 [3] 
拼    音
yù chí [3] 
名    人
尉遲恭、尉遲鳳崗、尉遲琳嘉、尉遲僧烏波
地    位
于闐(尉遲氏王朝)國姓

尉遲姓歷史發展

尉遲氏是典型的源出北方少數民族的姓氏,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四百十九位門閥
尉遲氏源於塞人,出自南北朝時期鮮卑拓拔部尉遲氏族,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
尉遲家譜 尉遲家譜
距今一千六百餘年前,西北地區有一個氏族部落號“尉遲”,其祖先是中亞胡人的一個分支,即“于闐“的塞人(斯基泰人),使用印歐語系伊朗語族東伊朗語支的于闐語即于闐塞語,其族首領的世家姓氏叫做“Vi-ca”,漢譯音為“尉遲”,是冠在從漢朝時期開始立國的于闐國名前的頭銜,其意是“征服者”、“勝利者”。
尉遲一族後與鮮卑拓跋部聯合,被稱作“西方尉遲氏”,後逐漸崛起成為一支部落,被鮮卑拓拔部大人稱之為“尉遲部”。之後,尉遲部一直跟隨拓跋部稱霸於北方地區。經過長時期的東征西戰,鮮卑拓跋氏終於建立了北魏政權,當上了中國北方皇帝,而尉遲部也就跟着身價百倍,成為北魏皇室中的世代貴族,也是北魏勳臣八姓之一。
後來,北魏孝文帝為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所折服,在北魏太和十七~二十年間(公元493~496年)將都城從平城(今山西大同)遷往洛陽入主中原後,大力推行漢化改革政策,連皇帝的姓氏都由原來的拓跋氏改為漢姓元氏,同時還下令其餘的鮮卑族人也一律改漢姓。鮮卑尉遲氏部落族人便是在這種情形下,以部落名稱的諧音漢字“尉遲”為姓氏,稱尉遲氏,後逐漸融入漢族之中。 [4] 
北魏時期,北魏恭帝賜陳忻尉遲氏。 [3] 
在隋朝時期,整個尉遲氏家族又進行了第二次漢化過程,許多貴族稱單姓尉氏,平民多稱單姓遲氏,奴僕則稱單姓胡氏,後來還有尉遲氏被隋文帝賜改為楊氏者,如隋朝末期著名的將領楊義臣就是。楊義臣的父親就是隋朝的開國大將尉遲崇,後來在戰場上犧牲,隋文帝出於對尉遲崇功業的追憶,於是下詔:“義臣可賜姓楊氏,賜錢三萬貫,酒三十斛,米麥各百斛,編之屬籍,為皇從孫。”不僅賜予皇室姓氏,還確定了楊義臣在皇族的輩份。 [4] 
至唐朝初期,整個尉遲氏家族即已經完全成為漢族,但仍又一部分族人維持尉遲氏複姓,與同宗同源的尉氏、遲氏、胡氏、楊氏世代相傳。 [4] 
尉遲敬德一族由北方(今內蒙)一帶隨後魏遷至平魯下木角村,後隨祖遷往今朔州、大同、洛陽居住,唐滅隋後舉家(尉遲家族)遷入長安。 [5] 
據2014年8月1日齊魯網報道,在山東濰坊市尉遲322人,主要集中在高密市柴溝鎮柴溝村、馬王村,以及呼家莊鎮龐家村。 [1]  尉遲姓在台灣省排600名以後。 [6]  山西臨猗、永濟、太原、大同、臨汾、河津、芮城,山東諸城、嘉祥,北京,河北肅寧、河間,任丘、萬全、獻縣,河南湯陰,湖北天門、公安,安徽貴池、蕪湖,江蘇泰興、無錫、武進、宜興,上海嘉定,台灣台北、基隆、嘉義、桃園,湖南雙峯,甘肅涇川,天津東麗等地均有此姓。 [3] 
2022年1月24日,公安部户政管理研究中心發佈2021年全國姓名報告。根據報告,複姓“尉遲”27.64%的人口分佈在河北。 [17] 

尉遲姓傳統文化

尉遲姓郡望堂號

  • 郡望
太原府:秦漢太原郡治所在晉陽,在今太原市西南。隋改晉陽為太原,又另設晉陽,與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興國中,改幷州為太原府,移治陽曲(今太原市)。以後宋、金河東路、河東北路,明清以來省會都在此地。 [2-3] 
  • 堂號
太原堂:以望立堂。
鏑餘堂、忠武堂:唐朝時有鄂國公尉遲敬德,戰功累累。有奸臣説他要造反,太宗問他,他回答説:“臣從陛下身經百戰,今之存者,皆鋒鏑之餘也。天下已定,乃更疑臣反乎?”(我隨陛下身經百戰,如今留下的,是槍刀弓箭裏面撿回來的一條剩下的命。如今天下已定,你就疑惑我要造反嗎?)説罷,就脱光衣服往地下一扔,要太宗數數他身上的傷疤,太宗留着淚撫摩着,安慰他。他卒後諡忠武 [2] 

尉遲姓宗祠對聯

  • 四言
望出太原;源自鮮卑。——佚名撰尉遲姓宗祠通用聯 [2] 
全聯典指尉遲姓的郡望和源流。
如皋城築;益州碑留。——佚名撰尉遲姓宗祠通用聯 [2] 
尉遲迥廟碑 尉遲迥廟碑
上聯典出舊日如皋城磚上有“尉遲敬德造”字樣。今靈威觀即當年尉遲敬德行轅。下聯典指北魏尉遲迥都督益州,政績卓著,州人立碑頌德。
  • 五言
兄弟雙公爵,父子兩畫家。——佚名撰尉遲姓宗祠通用聯 [2] 
上聯典指北周蜀公尉遲迥及其從兄吳國公尉遲綱。下聯典指唐代畫家尉遲乙僧與其父跋質那皆以善畫聞名,有大小尉遲之稱。
  • 六言
鄂國表凌煙閣;益州留頌德碑。——佚名撰尉遲姓宗祠通用聯 [2] 
上聯典指唐初大將尉遲恭,字敬德,朔州善陽人,隋末跟從劉武周,後降唐,曾擊敗王世充軍,並參與鎮壓竇建德。武德年間玄武門之變中,助李世民奪取帝位,歷官涇州道行軍總管;襄州都督等,封鄂國公,圖形繪於凌煙閣。下聯典指南北朝時北周代地人尉遲迥,字薄居羅,孝閔帝時,因平蜀有功,封蜀公,駐益州。
  • 七言
益土頌恩威並濟;凌煙表山嶽不移。——佚名撰尉遲姓宗祠通用聯 [2] 
上聯典指北周尉遲迥,有大志,好施愛士。以平蜀功封蜀公。下聯典指唐代尉遲恭,佐太宗中興有功,其圖形繪於凌煙閣。
  • 八言
富不易妻,願辭帝女;情甘讓國,留待唐廷。——佚名撰尉遲姓宗祠通用聯 [2] 
上聯典指唐太宗欲以女妻尉遲恭,尉遲恭以“富不易妻”辭之。下聯典指于闐國王長子尉遲勝天寶中來朝,官至驃騎大將軍,請以該國王位讓弟,自己留唐宿衞。
  • 九言
智勇兼全,累功見忠武;恩威並濟,刻石頌姓名。——佚名撰尉遲姓宗祠通用聯 [2] 
上聯典指唐初大將尉遲恭,字敬德,朔州善陽(今山西省朔縣)人。因戰功卓著,是李世民親信之一。玄武門之變,助李世民奪取帝位。歷任涇州道行軍總管、襄州都督等。太宗欲妻以女,敬德曰:“臣雖不學,聞古人富不易妻,此非臣之所願也。”帝乃止,以功累封鄂國公。卒諡忠武。下聯典指北周蜀公尉遲迥,字薄居,有大志。好施愛士。為是夫銘碑頌之。

尉遲姓家譜文獻

家譜名稱
編纂者
編撰方式
藏地
備註
安徽橫陽尉遲氏宗譜
著者待考
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
安徽省圖書館、安徽省馬鞍山市當塗縣博望鎮橫山村

[浙江紹興]會稽花巖尉氏宗譜六卷
(清)尉承安等纂修。
清光緒三年(1877)紹衣堂木活字本,六冊。
日本東洋文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美國猶他
書名據版心題。
[浙江紹興]會稽花巖尉氏宗譜四卷
尉世德等纂修
1919年崇本堂木活字本,四冊
南開大學
書名據版心題。書籤題花巖尉氏宗譜。八修本。
[江西萬載]尉氏族譜十卷首二卷
尉廣鎂纂修
1960年太原堂木活字本,十二冊
上圖
書名據版心、書籤、書名頁題。
參考資料: [7] 

尉遲姓軼事典故

傳説唐太宗晚上睡覺,半夜聽到有奇怪的聲響,害怕極了,次日告訴羣臣。大將秦叔寶奏曰:“願同尉遲將軍一起戎裝立門外以伺。”太宗准奏。夜果無事。因此命畫工畫兩人圖形全裝,掛在宮掖的左右門。後來兩人都賜葬昭陵,死後也為唐大宗守陵。這樣,手執鋼鞭的尉遲恭和舉着寶劍的秦叔寶,被民間尊為一對門神 [2] 
尉遲恭因為幫助李世民打天下,立下了赫赫戰功。唐太宗李世民想招贅他為駙馬。尉遲恭辭謝説:“我的妻子雖不好看,一起過苦日子多年倒也恩愛。我沒有文化,但聽古人説‘糟糠之妻不下堂’,不能因富貴變心。招駙馬的事兒實在不敢當。”太宗聽了覺得有理,也就作罷了。 [2] 

尉遲姓故居墓葬

  • 尉遲敬德故居
據《朔州志》卷三記載:“上無忌(平魯區下木角鄉上木角村)北有石窯三孔,相傳為鄂國公舊居……”。尉遲敬德故里—平魯區下木角鄉的上木角村,是尉遲敬德少年時代時代居住的地方。 [5] 
  • 尉遲敬德故里碑
尉遲敬德故里碑 尉遲敬德故里碑
山西省朔州市平魯區下木角鄉政府大門外左側,有“唐鄂國公尉遲敬德故里碑”碑樓。尉遲敬德故里碑碑身完整,為青黃石質地,長方形體,高231釐米,寬75釐米,厚18釐米。 [5] 
據傳,此碑為唐代打造而立,即尉遲敬德被封鄂國公之後所立。
  • 尉遲祖墳
據《朔州志》卷四記載:“唐鄂國公墓,在州西(朔州城西)九十里無忌村,石獸猶存”。另:據上木角村雲遊寺碑記(明嘉靖25年)題“古朔迤西皆崇崗峻嶺,錯連百里許,環遠中有鄉上無極(上無忌),重建音寺,門嶺巍峙於東,偏頭雄鎮於西,南北亦有城堡以御其侮,泉甘土肥,居民純實。唐鄂公先冢,英雄遺蹟昭然尚存,故知為大唐古剎地也……”。 [5] 
  • 唐鄂國公尉遲敬德祠
尉遲敬德祠亦稱國公廟,約始建於尉遲敬德被封“大唐凌煙閣二十四功之鄂公”之後。尉遲敬德祠堂所在位置,今朔州市平魯區下木角鄉下木角村東南端,閣兒裏街東側。據村裏老者介紹,當年整個祠堂氣勢雄壯,共分上、下二廟,內有山門、鐘鼓樓、國公祠、樂樓、觀音殿、聖母廟、禪房、東西廂房、石碑、雕塑等。 [5] 

尉遲姓姓氏名望

中國人名大辭典》收錄尉遲姓名人9位。
尉遲迥:字薄居。北周孝閔帝時,因平蜀有功,封蜀公,駐益州。他素有大志,好施愛士,政績卓著,為時人銘碑所頌。 [8] 
尉遲綱:字婆羅,蜀國公尉遲迥之從兄。是宇文泰一手培植出來的將領,驍勇而有膂力,善騎射。卒於北周武帝天和四年(569年),享年五十三歲,諡周太保吳武公。 [8] 
尉遲僧烏波:五代、宋初的于闐國王。
尉古真(生卒年不詳),本姓尉遲,太安狄那(今山西省壽陽縣)人,鮮卑族。北魏時期大臣。
尉遲恭 尉遲恭
尉遲敬德:本名尉遲融 ,《新唐書》作尉遲恭 ,字敬德,朔州鄯陽縣(今山西省朔州市)(墓誌為太安狄那)人,鮮卑族。唐朝開國名將,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9-10] 
尉遲勝:唐朝于闐王珪長子,幼年時就繼承了父親的王位。 [11] 
尉遲乙僧《降魔變》 尉遲乙僧《降魔變》
尉遲乙僧:于闐(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田縣)人,唐代畫家。 [8] 
尉遲熾繁:周宣帝宇文贇皇后,蜀國公迥之孫女。 [8]  [12] 
尉遲惇:北周時期大臣,相州刺史尉遲迥之子。
尉遲運(公元539~579年),鮮卑族,尉遲綱之子;朔州善陽人(今山西朔州市)。著名北朝北周將領。 [8] 
尉遲珪(生卒年待考),于闐人(今新疆和田)。唐朝時期于闐王(今新疆和田)。
尉遲偓(生卒年待考),五代南唐史學家。官給事中,預修國史。 [8] 
尉遲德誠(生卒年待考),字信甫;絳州人(今山西絳縣)。元朝大臣。 [8] 
尉遲鳳崗(1903~1937),字敏鳴,山西朔州人。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少將,第二十一旅副旅長,抗日英烈。 [13] 
尉遲玉珩(1975~),女;祖籍浙江紹興,上海出生。安徽電視台節目主持人。 [14] 
尉遲琳嘉(1982年7月7日~):香港鳳凰衞視主持人。 [15] 
尉遲治平(1944 年4月25日~):文學碩士,華中科技大學中文系教授。 [16] 
(以上為尉遲氏名人)

尉遲姓史籍記載

通志·氏族略·代北複姓》:尉遲與後魏同起,號尉遲部,如中華之諸侯國,孝文改為尉遲氏。

尉遲姓研究考證

北魏時期,尉遲氏改為尉氏。 [3]  隋朝時期,尉遲氏家族又進行了第二次漢化過程,許多貴族稱單姓尉氏。 [4]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