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字)

鎖定
寺,漢語常用字(一級字) [1]  ,讀作sì,會意兼形聲字,最早見於西周金文 [2]  。本義為持取,即“”的本字、古字;可通“”,義為季節;可通“”,義為等待;可通“”,義為痔瘡;可通“”,義為依仗;可通“”,義為心志。《説文》訓寺為廷,即官府、朝廷,是假借義,寺廟是廷的引申義。
(基本信息欄參考資料: [3] 
中文名
拼    音
注    音
ㄙˋ
結    構
上下結構
總筆畫
6
部    首
土、寸
字    級
常用字、一級字 [1] 
平水韻
去聲·四寘 [4] 
筆順編號
121124
統一碼
基本區 U+5BFA
五筆86&98
FFU
倉頡碼
GDI
鄭    碼
BDS
四角號碼
4034₁

字源演變

字形演變 字形演變 [2]
寺,會意兼形聲字。西周金文作從又從之,之亦聲。形旁又為手之象,表示寺字本義與手有關;形旁兼聲旁之本指事字,表示腳趾到達某地,其在寺字中既表示手之所之,又表聲,寺與之為齒舌鄰紐、之部。兩個部件結合會手之所之,即持取意。春秋時構件又或作寸,又與寸屬於形義皆近偏旁之互用。戰國時形旁又或加口,或承春秋作寸,或從西周仍作又;聲旁之已遠離象形。《説文》釐定作從寸,之聲(之亦表義)。隸變後楷書作寺,主要是筆勢變化。 [2] 
寺的本義為持取,即“持”的本字、古字。《石鼓文》:“秀(㨨,抽也)弓寺射。”馬王堆漢墓帛書《十六經》:“除民之所害,而寺民之所宜。”通“時”,季節。《長沙子彈庫楚帛書》:“三寺是行。”通“侍”,侍從。雲夢秦簡《秦律十八種·傳食律》:“上造(秦爵第二級)以下到官佐、史毋(無)爵者,及卜、史、司御、寺、府,䊪(糲)米一斗。”《包山楚簡》2.209:“出內(入)寺王。”通“待”,等待。雲夢秦簡《日書》甲種:“寺其來也。”馬王堆漢墓竹簡《天下至道談》:“不寺其莊(壯)”。通“邿”,《説文》訓“附庸國”,故址在今山東濟寧。寺季故公𣪘:“寺季故公乍寶𣪘。”通“痔”,痔瘡。馬王堆漢墓帛書《足臂十一脈灸經·足》:“脽痛,寺生。”通“恃”,依仗。𠫑羌鍾:“武侄寺力。”(勇武堅定,憑藉實力)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甲本:“(生而)弗有也,為而弗寺也。”通“志”,心志。馬王堆漢墓帛書《十六經·正亂》:“盈其寺。”《説文》訓寺為廷,即官府、朝廷,是假借義,寺廟是廷的引申義。 [2] 

詳細釋義

拼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名詞
古代官署的名稱。秦以官員任職之所,通稱為寺。
government house
漢書·元帝紀》:“瑰敗豲道縣城郭官寺及民室屋,壓殺人眾。”顏師古注:“凡府庭所在皆謂之寺。”
左思吳都賦》:“列寺七里,俠棟陽路。”劉逵注:“府寺相屬,俠道七里也。”李善注引《風俗通》:“今尚書、御史、謁者所止皆曰寺。”
《左傳·隱公七年》“發幣於公卿。”唐孔穎達疏:“自漢以來,三公所居謂之府,九卿所居謂之寺。”
清·王士禛《香祖筆記》卷十一:“今九卿自大理、太常已下宮署皆名曰寺,沿東漢之舊也。”
佛教廟宇之稱。
temple
宋·趙彥衞《雲麓漫鈔》卷六:“漢明帝夢金人,而摩騰、竺法始以白馬陀經入中國,明帝處之鴻臚寺。後造白馬寺居之,取鴻臚寺之義。隋曰道場,唐曰寺。本朝則大曰寺,次曰院。”
唐·杜牧江南春絕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
寺宇、寺剎、寺主、寺庵、寺寢
指祠堂或其他宗教教徒禮拜、講經的處所。
monastery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汾水》:“水出界休縣之綿山,北流逕石洞寺西,即介子推之祠也。”
《宋史·外國傳六·高昌》:“復有摩尼寺,波斯僧各持其法。”
明史·西域傳四·天方》:“有禮拜寺,月初生,其王及臣民鹹拜天,號呼稱揚以為禮。”
禮拜寺、摩尼寺
姓。



動詞
“持”的古字,守持。

兩週金文辭大系·邾公牼鍾》:“至於萬年,分器是寺。”郭沫若考釋:“寺,持也,守也。”

“持”的古字,握持。

《石鼓文》:“秀弓寺射。”

“持”的古字,支持、扶助。

馬王堆漢墓帛書《十六經·成法》:“除民之所害,而寺民之所宜。”

shì
名詞
“侍”的古字,奄人,內監。古代皇宮內供使令的小臣。
eunuch
《詩·大雅·瞻卬》:“匪教匪誨,時維婦寺。”
北魏·楊炫之《洛陽伽藍記·昭儀尼寺》:“太后臨朝,閽寺專寵。”
清·顧炎武《日知錄·寺》:“三代以上,凡言寺者皆奄豎之名。”
寺人
參考資料: [3]  [5]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寺,廷也。有法度者也。從寸之聲。祥吏切 [3] 

説文解字注

寺,廷也。
廴部曰:廷、朝中也。《漢書》注曰:凡府庭所在皆謂之寺。《釋名》:寺、嗣也。治事者相嗣續於其內。《廣韻》:寺者、司也。官之所止有九寺。按經典假寺為侍。《詩瞻卬傳》曰:寺、近也。《周禮》注曰:寺之言侍也。凡《禮》《詩》《左傳》言寺人皆同。若漢西域白馬駝經來。初止於鴻臚寺。遂取寺名。初置白馬寺。此名之不正者也。
有法度者也。從寸。
《考工記》曰:市朝一夫。注云:方各百歩。知天子三朝各方百歩其諸侯大夫之制未詳。歩必積寸為之。言法度字多從寸。又部曰:度、法制也。
𡳿聲。
祥吏切。一部。 [3] 

康熙字典

《廣韻》《集韻》《韻會》𠀤祥吏切。音嗣。《説文》:廷也,有法度者也。從寸聲。徐曰:寸,法度也,守也。《釋名》:寺,嗣也,官治事者相嗣續於其內也。《唐書·百官表》:漢以太常,光祿,勳衞尉,太僕,廷尉,大鴻臚,宗正,司農,少府為九卿。後魏以來,卿名雖仍舊,而所蒞之局謂之寺,因名九寺。
又《漢書注》:凡府廷所在,皆謂之寺。
又漢明帝時,攝摩騰自西域白馬馱經來,初止鴻臚寺,遂取寺名,為創立白馬寺。後名浮屠所居皆曰寺。
又宦寺。《詩·秦風》:寺人之令。傳:內小臣也。令,使也。
又《周禮·天官》:掌王之內人及女宮之戒令。鄭注寺之言侍也。按註疏蓋以侍釋寺義,非。轉音時吏切,讀若侍,《正譌》:合寺、侍為一,非。《集韻》:或作。 [6] 
考證:《周禮·天官》:寺人,掌王之內人。注:寺之言侍也,取親近侍御之義。謹按此所引文義未全,謹照原增改為:掌王之內人及女宮之戒令 [10]  。鄭注寺之言侍也。 [3] 
《説文解字》書影 《説文解字》書影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中國大陸-中國台灣-中國香港-日本-韓國) 字形對比(中國大陸-中國台灣-中國香港-日本-韓國)

書寫演示

書寫演示 書寫演示

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韻書集成

字形
韻書
聲調
韻目
字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全濁
祥吏切
zi
集韻

船/常
全濁
時吏切
ʥie

全濁
祥吏切
zie
韻略






時吏切







祥吏切

增韻






時吏切







祥吏切

中原

去聲
支思



全清

中州

去聲
支思





詞恣切

洪武



全濁
時吏切
ʒie



全清
相吏切
sie
參考資料: [7] 

上中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dz
i̯əɡ
先秦
王力系統
z
ǐə
先秦
董同龢系統
z
jəɡ
先秦
周法高系統
r
jiəɣ
先秦
李方桂系統
r
jəgh
兩漢
西漢


兩漢
東漢




jəї


jəї
南北朝
齊梁陳北周隋
脂之

jei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z
i
隋唐
擬音/王力系統

z
ǐə
隋唐
擬音/董同龢系統

z
i
隋唐
擬音/周法高系統

z
i
隋唐
擬音/李方桂系統

z
ï
隋唐
擬音/陳新雄系統

z
ǐə
參考資料: [8-9]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