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寧陽鎮

鎖定
寧陽鎮,是山東省泰安寧陽縣原下轄鎮,位於寧陽縣西部,屬縣城駐地鎮,北與伏山鎮罡城鎮接壤,南與泗店鎮為鄰,東接葛石鎮鄉飲鄉,西靠東疏鎮。總面積50.4平方公里,鎮機關駐地位於縣城交通路西側。濟(南)微(山)公路、蒙(陰)館(陶)公路交匯於城區。
2010年,撤銷寧陽鎮,設立文廟街道八仙橋街道。至此,寧陽鎮鎮名已成為歷史。 [1] 
中文名
寧陽鎮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山東省泰安市寧陽縣
地理位置
寧陽縣西部
面    積
50.4 km²
下轄地區
6個居委會,35個行政村
政府駐地
寧陽縣城交通路西側
電話區號
0538
郵政編碼
271400
人口數量
8.5萬人
現    狀
已撤銷

寧陽鎮歷史沿革

寧陽鎮系周朝城國故地。漢代屬寧陽縣。清代縣城周圍為坊廓地,西部為臨邑社、青川社,東部為韋周社。抗日戰爭至解放初屬第一區。1951年城周圍為第八區,1957年1月改名為城關鎮。1958年城關鎮與泗店人民公社合併建衞星人民公社,1959年改為城關人民公社。1982年又改為城關鎮,1984年,城關鎮改為城關區。1985年11月撤區建立寧陽鎮。2010年,撤銷寧陽鎮,設立文廟街道八仙橋街道 [1] 

寧陽鎮行政區劃

合併圖冊
合併圖冊(2張)
寧陽鎮下轄6個居委會,35個行政村,分別是:西關居委會、邢家莊居委會、南關居委會、北關居委會、東關居委會、連家橋居委會,泥家村、石橋村、關王廟村、小吳家村、花石橋村、李家莊村、許家莊村、楊家莊村、吳家東和村、李家樓村、青川中村、青川寺村、青川圍子村、大屯村、大廟臨邑東村、大廟臨邑西村、周家臨邑村、王家臨邑村、郭家臨邑村、徐馬高臨邑村、張陳臨邑村、路家臨邑村、沙嶺店村、紅廟村、任家村、楊家集村、杜家村、鞏家堂村、廖家橋村、張家莊村、南滿莊村、象到莊村、北許家莊村、西滿莊村、北滿莊村。

寧陽鎮自然狀況

寧陽鎮自然風光
寧陽鎮自然風光(2張)
該鎮屬典型的“泰萊肥寧”平原,地勢平坦,氣候温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年平均氣温13.4℃,無霜期為207天,降雨量常年為713毫米左右。土壤以黃壤土為主。東西最大距離11公里,南北最大距離9公里,總面積5131.8公頃,其中耕地面積2748公頃。有3條主要河流流經境內,地下水資源豐富。適合種植的糧食作物主要有玉米、小麥、高粱等。經濟作物主要有棉花、花生、大豆等。全鎮植被面積4105公頃,覆蓋率80%。

寧陽鎮人口民族

全鎮轄41個行政村,總人口8.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9萬人,非農業人口4.6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4.37‰。男女性別比例為105:100,人口密度1667人/平方公里。全鎮少數民族有回族、壯族、朝鮮族、滿族、撒拉族、仡佬族、達斡爾族等,少數民族人口總數為986人,佔全鎮總人口的1.16%。全鎮有張、劉、李、孟、郭、寧、程、許、王、陳、周、馬、謝等56個姓氏,其中張姓最多。

寧陽鎮經濟發展

寧陽鎮綜述

建國初期,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80.01萬元,1978年為860.9萬元,2000年為9.98億元。2000年完成地方財政收入1544.97萬元;年末社會金融各項存款餘額6.4億元。該鎮工業發展迅速,形成了以造紙、機械、建材、蠶用化工、製鞋、農副產品加工為支柱,門類齊全、結構合理的工業體系。全鎮工業企業81家,其中省級企業集團1家,產值過億元的3家,總資產3.5億元。境內駐有飛達化工有限公司、華潤紙業公司、華興紡織公司、寶瓶實業公司、繅絲廠、華振飼料公司、晶陽面粉有限公司等20餘家縣屬大中型企業,帶動了寧陽鎮農業、工業、交通運輸業、商業、飲食服務業等各項經濟的飛速發展。

寧陽鎮第一產業

寧陽鎮農業 寧陽鎮農業
1946年糧食總產僅336.1萬公斤。1946年夏,實行土地改革,1949年糧食總產達到405.6萬公斤。1978年,糧食畝產385公斤,總產達到1543萬公斤。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全鎮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主動性。按照“鞏固提高、重點發展、加強管理、注重效益”的原則,以治水為主,水田林綜合治理,進行了1233.33公頃耕地的黃淮海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建設,發展高產糧田;以南許管區貧水治理為重點,搞好引汶工程和打井修渠,改造中低產田。1997年、1998年集中人力、物力進行了引汶東干渠工程會戰。1999年全鎮完成各類農田水利建設工程150項,增加灌溉面積333公頃,新打機井76眼,埋設暗管渠2萬米,修路158條,長130公里。購進各種配套工具4324件,農機總值2472萬元,總動力3.3萬千瓦,機械化作業率達到95%,夯實了發展高效農業的基礎。同時,提倡科學種田,實行耕作制度改革,推廣立體種植,2000年,糧食畝產突破1000公斤大關,總產達2818萬公斤。
1990年,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實行種植結構調整,形成四大主導產業:一是棚菜業。重點培植髮展以色列144西紅柿、“李試21號”黃瓜兩個當家品種,銷路十分看好。2000年,已建冬暖式大棚750個,四面採光棚1050個,淡季菜及各類蔬菜面積達到1400公頃。其中,農業高新技術示範園區佔地33.3公頃,園區自成體系,形成了引、育、產、供、銷一條龍的產業化經營模式。二是制種業。通過技術指導和銷售帶動,促進良種培植、繁育和加工,成為山東省泰山種子市場和外地種子供應的種源基地。其中,各類蔬菜制種面積達到167公頃;優質小麥良種繁育面積達到了200公頃。三是桑繭業。2000年,該鎮桑園面積達到87公頃,配套建設養蠶大棚200個。四是花卉苗木業。1999年,在寧陽縣城建設路北端兩側,規劃設計寧陽鎮133.3公頃花卉苗木生產基地。組建了“泰安綠化花卉苗木科技有限公司”,並以此為依託,積極開展招商引資,2000年園區規模已發展到20公頃。
該鎮高度重視畜牧養殖業。始終堅持走好4條畜牧發展路子:一是集體養殖。由集體經營大型養殖,發揮集體經濟實力強的優勢,實現規模效益,並輻射帶動眾多中小型養殖場和農户的分散養殖。二是小區養殖。開闢廢棄地、窯場及沙場,以較低的土地租賃費吸引眾多的養殖專業户投資辦場。2000年,全鎮飼養小區已達到11個。三是大户養殖。發揮大户養殖的典型樣板作用,採取大户帶多户策略,形成產業規模。2000年全鎮養殖大户已達到28家,各類飼養專業户453户。四是專業村養殖。象到村目前養牛户已達52家,佔全村總户數的87%,現大牲畜存欄107頭,由此帶動了整個南許管理區及全鎮的9個專業村養殖。主攻了兩個方向:一是向優質、特色、高效方向發展。加快科學飼養技術及優良畜禽品種引進、推廣。引進優質、特色品種,開闢特種養殖,新發展了肉食狗養殖、美國牛蛙養殖、海狸鼠養殖,銷路十分看好。二是向綜合養殖方向發展。合理進行資源利用,形成養殖食物鏈,獲得最佳經濟效益。
2000年底,全鎮實現農業產值9533萬元,其中種植業6368萬元,林業172萬元,畜牧業2993萬元。

寧陽鎮第二產業

工業:建國前,僅有少數紅爐、白鐵、磚瓦窯、白灰窯等零星私營手工業。建國初,手工業作坊大部分停辦。1955年開始,發展社隊工業,先後建起麪粉廠、磚廠、鞋廠等小型企業。1965年,從業人員超過900人,固定資產原值15萬元。1970年至1977年,先後辦起拖拉機站、農具廠、建築安裝隊、服裝廠、預製料廠、造紙廠等小型企業。8個村建起磚瓦窯場,10個村建起油坊、拖拉機維修廠等小型企業。1978年,鎮辦企業總產值200萬元,村辦企業總產值45萬元。1985年,經濟體制改革,社隊企業改為鄉鎮企業,形成鎮、村、聯户和户等多種形式辦企業。從1986年起該鎮進一步加大投資力度,先後建起化學試劑廠、電器廠、硫酸銅廠、食品加工廠、鋼球廠、塑料廠、玩具廠等10餘處企業。1989年,鎮辦企業總產值430萬元,村辦企業總產值369萬元。90年代後,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大力實施“工業立鎮”戰略,精心篩選出優質項目,採取資金扶持、政策傾向、科技幫扶等手段,膨脹規模和數量,壯大優勢產品。形成造紙、建築建材、機械加工、製鞋、鋼球加工、出口加工六大主導產業。
民營經濟:寧陽鎮民營企業工業園區位於縣城南鄰,南北長約2.3公里,東西寬約2公里,總佔地面積4.6平方公里。2000年已容納了10家民營企業,126家工商業户,已初具規模的民營企業有精工活塞廠、恆新鞋業有限公司、泰山機械廠、南關預製件廠、寧陽縣乳製品廠、寧陽縣奶牛養殖廠。整個園區2000年底完成工業產值2.8億元,銷售收入2.75億元,實現利税1600萬元。
寧陽鎮光明工貿園區位於寧陽縣城西鄰,總面積6.8平方公里,以光明紙業集團、彩山酒業有限公司、華興紡織集團和邢莊木器傢俱城為主體,形成造紙、釀酒、紡織、獸藥、碳素鋼球、機械加工、木器加工、地毯加工、建築建材、化學試劑、運輸、飲食服務等門類齊全的省級鄉鎮企業示範區。目前,區內鄉鎮企業已發展到680多家,固定資產達到3.5億元,從業人員9600人。園區基礎設施完備,交通、通訊便利,服務體系健全,環境優美,政策優惠。2000年園區內總產值達到3.5億元,利税2000萬元。
2000年全鎮共有從業人員9686人,完成工業總產值7.08億元,創利税4001萬元。
建築業:寧陽鎮建築安裝公司下屬8個房地產開發企業,11個建築公司。總公司現有員工3844人,各類專業技術人員769人,佔地面積6.7萬平方米,建築面積2.8萬平方米,資產總額1.41億元,有建築一級企業1個,二級企業2個,三級企業8個。近年來,承建了縣內外多處建築工程,其中縣中醫院病房樓、工商銀行住宅樓、礦產局宿舍樓、地税局辦公室列入省優質樣板工程,電業局2號樓獲“省級安全文明示範工地”榮譽稱號。

寧陽鎮第三產業

建國前,境內西關、北關、東關、邢莊等幾個有集市的大村,均處交通要道,商業、飲食業、錢莊等店號比較多。建國初,區政府發動羣眾入股辦起城關聯村供銷合作社,集體商業日益壯大。1955年,供銷社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公私合營。1978年之後,個體私營商業、飲食業日趨繁榮。1987年,有國營網點20處,集體網點61處,個體網點發展到780户。此外,農村尚有小商販310餘户。90年代,個體私營經濟步入快車道,國營集體商業服務網點大多實行集體承包或私人承包。近年來,按照區域化、特色化、一體化的要求,規劃並進行了西關農貿市場、邢莊家具城、北關小商品市場、種子技術市場交易大廳、城北農副產品批發市場的開闢和建設,協助縣裏規範完善了富源巷商城。1996年至1999年,全鎮共投資7000萬元,完成了1.1萬平方米的商業網點、商業區、專業市場和商品樓及其它配套設施建設任務,形成全方位、多層次開發格局,完善了城市功能。至2000年底,全鎮個體工商户達到2147户,個體運輸户達到328户,商業服務機構286家,各類服務網點367處,第三產業從業人員5676人,年末固定資產原值4.73億元,實現總產值1.5億元,創利税4990萬元。
特色產業
廖橋小磨香油:寧陽鎮廖橋村生產。已有200多年的歷史,用本地所產芝麻經小石磨加工製成。產品色澤純真清亮,味道清香可口,且營養豐富,獨具特色,成為餐桌佳品,不僅在當地頗受歡迎,還暢銷全國各地,並遠銷中國香港地區、日本等國家和地區。1989年獲省名優特產品稱號,1993年列入齊魯名食。1998年以“御膳香油”註冊,並納入神童山食品開發系列。
杜村豆腐:寧陽鎮杜村生產的豆腐歷史悠久,遠近聞名。全村90%以上的農户從事生產加工,其工藝是寧陽一絕。該產品清白如玉、質嫩味美,深受歡迎。

寧陽鎮社會進步

寧陽鎮科教文衞

寧陽鎮科教文衞 寧陽鎮科教文衞
1905年境內有私塾11處,學生200餘人。1907年開始興辦學堂,建初等小學1處。1915年後,限制私塾,發展新教育。1935年,興辦初級中學城關聯中學校,招生30餘人。至1949年,境內小學30處,在校生1100人。適齡兒童入學率45%。建國後,教育事業迅速發展,幼兒教育、普通教育、成人教育全面展開。各行政村都創辦自己的農民業校,在掃除青壯年文盲的基礎上,多數學員達到初中文化水平。80年代全鎮學校房舍、設備均達到市級標準。90年代,鎮黨委、政府加大對教育的投資力度,改善辦學條件,完善教學設施,先後投資890萬元,建起2處高標準中學和8幢教師公寓。進一步加強素質教育,成功舉辦了全鎮三屆中小學藝術節。1987年鎮投資56萬元,建起成人教育中心校,培養農村各類技術人才累計5345人。2000年,全鎮有小學12所,在校生5600人;中學2所,在校生3200人。學生入學率、鞏固率及學校設施均達到省級標準,先後為國家輸送大學生1057名,其中本科460名,專科597名。
自1983年以來,該鎮科技工作緊緊圍繞全鎮經濟建設這一中心,強化科技綜合管理,大力實施“科技興鎮”戰略,促進了全鎮經濟的快速增長。一是科技興農邁出較大步伐,科普示範基地建設全面開展並日益規範。在該鎮廟東、廟西、紅廟、王臨等村建立了黃瓜制種基地,由天津黃瓜研究所提供技術指導。幾年來,所種的紗網黃瓜制種喜獲成功,畝產都在60公斤以上,最高達100多公斤,每畝收入都在4500元以上。在廟東、徐馬高、周臨邑等村建立了農業高新技術開發區,以名、優、稀、特、高價值作物為主導產品,依據城郊優勢,大力發展淡季菜生產,取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畝收益都在萬元以上。二是鎮村企業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先導,加大技改資金投入。近年來,共投入3億多元,進行新產品開發,增加科技含量,嫁接改造傳統產業,以此激發企業活力,提高企業產品的產量、質量和檔次。科學技術為該鎮經濟發展插上騰飛的翅膀。三是加大科技推廣和應用力度,擴大與科研單位、大專院校的合作,搞好科技引進。至2000年底,全鎮共引進技術人才100名,取得各類科技成果41項,共有科技人員2150人。
基督教堂 基督教堂
寧陽鎮歷史悠久,數千年來,勞動人民在社會實踐中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建國後,羣眾文化更加活躍和繁榮。1965年建寧陽鎮廣播放大站。1976年建鎮文化站,是年成立城關電影隊。1987年,寧陽鎮廣播放大站改為寧陽鎮人民廣播站,配備了編播人員,開始自辦節目。1989年建立寧陽鎮機關綜合檔案室。1990年,建立寧陽鎮檔案管理站。90年代,部分行政村和學校建圖書室、閲覽室。境內有影劇院2座,錄像放映點10個,工人文化宮、老幹部活動中心各1處。1992年,各行政村都建起高標準文化大院。1994年,北關村投資88萬元,新建古樓一座,系民族形式古典建築。村裏還組織50人的文娛隊表演高蹺、竹馬等十幾個傳統文娛節目,於傳統節日、喜慶活動時演出。
建國前,境內醫療條件差,只有七八名中醫,幾個大村才有中藥鋪。1953年,成立衞生工作者協會。1958年,成立大聯營診所,衞生技術人員增加到45人。1965年,建立衞生保健站,1968年,改為衞生院。70年代初,把醫療衞生工作重點放在農村,加強社、隊衞生機構建設。到1970年,城關衞生院有病牀50張,配齊透視、手術、化驗等器械,各村成立衞生室,配上赤腳醫生。1973年,城關衞生院專設腫瘤科,用自制毛白楊血注射液治療腫瘤。1982年,城關衞生院三層門診大樓竣工使用,建築面積2000平方米。1989年,建立鄉村醫生基金會,是農村衞生協會所屬的福利性組織。1990年,城關衞生院改為寧陽縣中醫院,佔地2公頃,建有門診樓、病房樓、急診樓各一幢,總建築面積8217平方米,醫務工作者78人,病牀100張。1992年,成立寧陽鎮合作醫療管理委員會,在全鎮實現了合作醫療制度。1998年,寧陽縣中醫院六層高標準病房大樓竣工使用,建築面積4000平方米,病牀增加到350張,醫務工作者增加到310人。先後投資700萬元,購置彩超、腦CT等先進醫療設備,改善了醫療條件,並分設痔瘻專科、急救中心、內科、外科等20多個科室,形成了門類齊全的二級甲等中醫醫院,年門診病人1.23萬人次,住院2778人。1999年,被泰安市人民政府授予“市級衞生先進單位”榮譽稱號。2000年,有鎮衞生室1處,村級衞生室41處,病牀436張,鄉村醫生72人。
該鎮大力實施全民健身計劃,廣泛開展全民性的體育活動,積極發展競技體育,提高體育運動水平。境內有大型體育場1處,各村及鎮辦企業都設有健身活動場所。各學校、村體育活動空前活躍,體育競賽形成制度。1999年,寧陽鎮被省農委、省體委聯合授予全省“億萬農民健身活動”先進鄉鎮稱號。

寧陽鎮人民生活

民生設施
民生設施(2張)
建國前,廣大羣眾過着半飢半飽的生活,年均糧食80公斤,經濟收入不足40元。建國後,隨着經濟的恢復和發展,農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57年人均糧食290公斤,人均收入46元。20世紀70年代,農村吃粗吃飽以玉米、地瓜為主糧,80年代吃細以小麥麪粉為主食,90年代吃好以麪食為主食,加雞、魚、肉、蛋。穿着方面,70年代穿青、藍、白單色調衣服,如今穿着色彩豐富,樣式新穎,逐步向高檔次發展。如今有90%以上的農户建設磚石結構的新居。邢莊、南關、西關建起居民樓,郭臨村、北關村68户住進二層高檔小康樓。全鎮人均住房面積30平方米,電話裝機總量7000餘部,移動電話1000餘部,閉路電視普及率80%。80年代普及自行車,90年代摩托、機動三輪、各種汽車已逐步成為代步工具。1994年,全鎮已實現“四通”(户户通電、通自來水、村村通程控電話、通油漆路),60%的農民加入社會保險。由於機械化、電器化的實現,農民勞動強度大大降低,農村婦女形成“三個月種田,三個月遊玩,六個月掙錢”的習尚。男子作為剩餘勞力投入工業和第三產業。1994年投資350萬元,在鎮敬老院建起一座高標準的老年公寓大樓,可滿足全鎮老年人的生活、住宿、娛樂需求,受到省、市政府表彰。1999年,該鎮被評為泰安市小康鎮。200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3184元。

寧陽鎮鎮村建設

寧陽鎮-鎮村建設 寧陽鎮-鎮村建設
建國前,鎮村建設無規劃。房屋質量、標準不一,街巷多為泥土路面,部分為石板路面,呈兩側高、中間低。每逢下雨,泥漿遍地。縣城民用建築多為草頂土牆,矮門小窗,眾口之家擁擠於陋室之中。
20世紀50年代,主要街道拓寬、取直,東門至西門鋪設石板路面。60年代,剷平修整,路面結構全部採用三合土(沙、石灰、土)修成。道路兩旁修建了簡易排水溝。1971年至1972年,主要道路鋪設瀝青,原有狹窄道路進一步拓寬、取直。民用建築有了很大發展,許多草頂土房換成了瓦房,土牆抹上石灰,農民生活得到改善。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城區面貌發生很大變化。1985年,縱貫整個城區的5條主要街道,路面用瀝青或水泥鋪設。城區道路總長16公里,總面積12.8萬平方米。四關六村村民房全為磚石混合結構的新式瓦房,富裕之家開始建設樓房。其他大部分行政村的農房都是磚石結構的瓦房,村莊都拓寬、取直了主要街道。
1996年7月,縣城建設大會在寧陽鎮召開,出台了一系列優惠政策,確立了“富規劃,窮建設”的新一輪建設和改造思路,建立起投資主體多元化、投資渠道多元化的靈活機制。以四關六村為主體,積極投入城區開發中去。在廣泛進行商業網點、商業區、商品樓及其配套設施建設的基礎上,主要進行了東出口路面硬化及兩側開發,南關兒童樂園建設完善,金陽、文化、交通等路的拓寬改造和開發;積極配合參與了金陽廣場清場、興隆街東段拆遷還建、建設路中南段打通拆遷還建、文化路西段拆遷等工程;還按照城區向東、向南延伸的戰略調整規劃設計,參加了東外環和南外環等貫穿該鎮的5條城區框架土路建設。並出資300萬元,硬化路面7000平方米,壘砌牆體1300平方米,治理小巷85條,使城區髒、亂、差的面貌徹底改觀,順利通過了創建衞生縣城和精神文明先進縣驗收。

寧陽鎮大事記

寧陽鎮-大事記 寧陽鎮-大事記
1941年4月,縣委書記許國(城關鎮許莊人)在戰鬥中犧牲(被偽軍殺害)。
1942年,大旱。農曆8月,發生蝗災。莊稼顆粒無收。民以樹皮、野草充飢,路有屍骨,餓殍隨地可見。
1950年12月,開展“抗美援朝,保家衞國”運動,積極動員參軍。發動愛國捐獻活動。
1957年,全鎮開始添置農業機械,邢家莊大隊購置了第一台140型12馬力座式柴油機。
1959年6月7日,冰雹襲擊寧陽鎮。砸毀農田763.93公頃,農作物受災面積達803.27公頃。
1964年7月30日至9月6日,全縣普降暴雨,全鎮淹沒農田2880公頃,倒塌房屋7403間,砸傷23人,砸死、砸傷牲畜26頭,損失112萬元。
1969年4月,大旱。全年降雨量只有380.9毫米,農作物減產30%左右。
1975年11月,萬餘人會戰治理滿莊河。
1976年10月,寧鄉公路竣工通車,經鎮內4個村,長4.5公里;整治南許萬畝澇窪地。
1978年11月,蒙(陰)汶(上)公路建成通車,經鎮區9公里。
1980年5月,鎮西片幾個村發生小麥粘蟲,個別麥田麥葉被吃光。麥後,接着危害串種玉米,不少玉米被吃得缺苗斷壟,發動幹部羣眾進行重種。
1982年1月,召開城關公社第九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改城關公社為城關鎮。
是年2月,寧花路鋪油,竣工通車。
1986年,根據縣委統一部署,全鎮開始村級整黨。
1987年7月,天氣乾旱,造成玉米大面積減產,受災面積達407公頃,31個村總計減產67.08萬公斤。
1989年,寧陽鎮法律服務所被省司法廳榮記一等功。
1991年,參加全省檔案法制研討會的各地、市、縣檔案局局長在省檔案局副局長徐壽甫的率領下到鎮機關檔案室和南關村、關王村參觀指導檔案工作。
1993年,寧陽鎮機關檔案室晉升為省一級先進單位。
1994年,寧陽鎮中外泰美玩具刺繡有限公司進行質量評審驗收,一次驗收合格,獲得玩具產品出口許可證,開闢了寧陽縣及全市的出口自營的先河。
1997年,山東省副省長張瑞鳳到寧陽鎮光明造紙廠視察指導工作。
1998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山東省委書記吳官正到寧陽鎮光明造紙廠視察鄉鎮企業生產經營情況。

寧陽鎮組織建設

寧陽鎮中共地方組織建設

1938年3月17日,許國、徐其昌、張啓光、胡振景在寧陽縣罡城區高橋村由林甫、王沖天二同志介紹入黨,為城關區最早的中共黨員。同時組成了抗日動員委員會和中共黨支部。由許國擔任支部書記,曹廣生擔任組織委員,張啓光擔任宣傳委員,徐其昌擔任武裝委員。1938年12月建立了中共鞏堂村黨支部、中共廖橋村黨支部。1945年5月,中共寧陽縣工委派曹廣生擔任第一屆中共寧陽第一區委指導員。至1949年,共有共產黨員94人,建立黨支部8個。1976年,中共黨員總數達到922人,黨支部總數達到44個。1997年9月,寧陽鎮被中共山東省委組織部授予“《山東黨員電教》播放收看先進單位”稱號。1999年8月,寧陽鎮被中共泰安市委授予“泰安市農村基層組織整頓工作先進單位”稱號。2000年,寧陽鎮黨校被評為“山東省先進基層黨校”。近年來,以加強農村黨支部班子建設為重點,圍繞落實“五個好”的目標要求,抓班子,強隊伍,促發展,調整充實了20個村的黨支部。2000年底,全鎮黨員人數發展到1937人。連續5年被中共泰安市委、泰安市人民政府命名為“市級文明單位”和“精神文明示範點”。

寧陽鎮基層政權建設

1937年10月城關為一區,設區公所,下轄六鄉一鎮。1952年11月,寧陽八區與一區合併,下轄十一鄉,58個行政村,8093户。1957年1月,將原屬十里區和和平、杏連、關橋三鄉組建為城關鎮,屬寧陽縣直轄。1958年11月,恢復管理委員會。1982年12月成立寧陽鎮人民政府至今。
中共領導下的羣眾組織。抗日戰爭時期,建立一區民眾抗日總動員委員會。工人團體有城關抗日救國會,建國後,改稱城關工人聯合會,簡稱工會。農民團體在土地革命時期有城關農民協會,抗戰時期稱城關農民抗日救國會。1964年11月,成立城關貧下中農協會,簡稱貧協。婦女團體在抗戰時期有城關婦女抗日救國會,簡稱婦救會,建國後稱城關民主婦女聯合會,1957年11月改稱城關婦女聯合會。青年團體在抗戰時期稱城關青年抗日救國會,簡稱青救會。1946年改稱城關青年抗日救國會。1949年9月建立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城關委員會。1957年1月改為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城關委員會。1955年4月成立城關工商聯合會。1982年10月,成立城關科學技術工作者協會。1983年5月成立城關個體勞動者協會。近年又成立了城關計劃生育協會。

寧陽鎮人物簡介

許國(1919~1941),寧陽鎮廖橋村人。1938年3月參加革命工作,1938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0年3月擔任中共寧陽縣工委書記,1941年,與敵人遭遇,壯烈犧牲,年僅23歲。
徐其昌(1914~1943),寧陽鎮南關村人。1936年3月參加革命工作,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7年跟隨馬繼孔縣長參加山東西區人民抗敵自衞團,任八路軍六支隊政治部文印股長。後任寧陽縣工委書記、齊河縣獨立營政委,1943年犧牲於齊河縣豆根莊,時年29歲。
王現倫,1955年生,寧陽鎮獸醫站職工,中共黨員,大專文化。他研究的家畜去勢劑,在1988年北京國際發明博覽會上獲銅牌獎,1989年榮獲省科技進步三等獎、市、縣科技進步一等獎。

寧陽鎮榮譽稱號

全國農業技術推廣先進鄉鎮、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先進單位;山東省億萬農民健身活動先進鄉鎮、山東省農村倡新風活動組織獎、全省《山東黨員電教》播放收看先進單位、山東省尊師重教先進單位、山東省老幹部工作先進集體、山東省第一次農業普查先進單位、山東省創安工作先進鎮;泰安市首批小康鎮、泰安市文明單位、泰安市鄉鎮企業明星鄉鎮、泰安市精神文明建設示範點、泰安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鄉鎮、泰安市模範鄉鎮政府、泰安市農村基層組織整頓工作先進單位、泰安市農業綜合開發先進單位、泰安市優質畜牧產品生產基地、泰安市先進基層黨組織、泰安市安全文明鄉鎮、泰安市土地管理先進單位、泰安市徵兵工作先進單位、泰安市衞生先進單位、泰安市民政工作全優鎮、泰安市雙擁模範單位等。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