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寧鄉十景

鎖定
寧鄉市境內丘陵起伏,河流交錯,古蹟遍佈,奇景甚多,自古就是文人墨客的流連之地。舊時有“寧鄉十景”之説,極具詩情畫意。
中文名
寧鄉十景
外文名
Ten sceneries of Ningxiang
地理位置
湖南省寧鄉市
氣候條件
中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寧鄉十景十景簡介

寧鄉十景
《嘉慶志》載:標題勝景,分著名目,昉自米南宮瀟湘八景”,後人競效之。一鄉一邑莫不有景雷同剿襲,頗為大雅所譏。然案天下志書皆以相傳已久,姑從菅蒯之例。西寧十景創於明臣袁經正德己巳(1509)志稿,以後修志者俱錄之。明臣陶汝鼐補註。今仍其舊。
嘉慶《寧鄉縣誌》中關於“寧鄉十景”的介紹 嘉慶《寧鄉縣誌》中關於“寧鄉十景”的介紹

寧鄉十景十景名目

“寧鄉十景”名目摘自〈 康熙〉、〈乾隆 〉、〈嘉慶 〉版《寧鄉縣誌》,其中〈同治 〉版中“玉潭橫秀”為“玉潭環秀”。1983版《寧鄉縣文物志》亦收錄“寧鄉十景”。
1983版《寧鄉縣文物志》 1983版《寧鄉縣文物志》
寧鄉十景:玉潭橫秀、天馬翔空、飛鳳朝陽、靈峯夜月、湯泉沸玉、大溈凌雲、石柱書聲、香山鍾韻、樓台曉色、獅顧嵐光
嘉慶《寧鄉縣誌》中的寧鄉十景
1 1
2 2

寧鄉十景十景詳情

寧鄉十景玉潭橫秀

玉潭橫秀
城區東南溈江河畔有一蘚花巖。溈水從上流來,朝陽河、化龍溪自城中流入,巖下歷久成深潭。兩岸綠樹成陰,巖上青松滴翠,倒影入水,水碧如玉,遂名玉潭。潭上一橋飛架,橋下漁舟競渡,綠波金梭,風景極為秀麗。入夜,萬家燈火映入河中,漁歌晚唱,短笛橫吹。清人王文沅有詩讚美:“玉潭千足水,日夜起微波。月湧江心闊,風牽石瀨多。寒流依鳳藻,錦浪織龍梭。借問青春柳,秋時竟若何。”
《〈 康熙志〉、〈乾隆志 〉》載:蘚花巖陽春台下,石壁澄潭,岸松映碧,漁家十數,垂柳臨磯。舊所建玉潭橋處也。《〈 嘉慶志〉、〈同治志 〉》載:蘚花巖下,石壁澄潭,岸松映碧,漁家十數,垂柳臨磯。舊所建玉潭橋處也。
玉潭橫秀
乾隆版《寧鄉縣誌》中的玉潭橫秀 乾隆版《寧鄉縣誌》中的玉潭橫秀
嘉慶版《寧鄉縣誌》中的玉潭橫秀 嘉慶版《寧鄉縣誌》中的玉潭橫秀
同治版《寧鄉縣誌》中的玉潭橫秀 同治版《寧鄉縣誌》中的玉潭橫秀

寧鄉十景天馬翔空

天馬翔空
夏鐸鋪鎮境內有天馬山。山高勢挺,儼然天馬翔空。《寧鄉縣誌》稱:“兩山並立騰聳,如天馬並首翔空。天馬山側有一小山名石柱山,如同拴馬石柱。當地神話傳説:地脈至此化為神馬,破上欲飛,天帝降而跨其上,神馬欲化龍飛入東海。天帝怒其不馴,擲鞭化為石柱,羈縻其身,於是天馬山長年永在。天馬山不但地勢險峻壯觀,且山上翠竹蒼松,遠望若青鬃直豎。兩山之間今為公路,昔為關隘,土壘石門,遺蹟尚在。當年一夫當關,萬夫莫入,為寧鄉東邊之屏障。相傳三國蜀之大將關羽曾在此陳兵禦敵。如今山下尚有關王塘、關王廟等遺蹟。清人趙維藩曾作詩記其趣:“地靈推出山為馬,天帝乘將上碧空。只恐夜深龍化去,故教石柱鎖雲鬃。”
《康熙志》載:石嶙關兩山騰聳,驤首行空,形家曰天馬也。當縣之東南,入郡必經之路,昂霄扼要,風氣尤良。《乾隆志》載:石龍關兩山騰聳,驤首行空,形家曰天馬也。當縣之東南,往來必經之路,昂霄扼要,風氣尤良。《嘉慶志》載:兩山騰聳,驤首行空。當縣之東南,入省必經之路,昂霄扼要,風氣尤良。《同治志》載:兩山騰聳,驤首行空。當縣之東南,入省必經之路,昂霄扼要,風氣尤佳。
天馬翔空
乾隆版《寧鄉縣誌》中的天馬翔空 乾隆版《寧鄉縣誌》中的天馬翔空
嘉慶版《寧鄉縣誌》中的天馬翔空 嘉慶版《寧鄉縣誌》中的天馬翔空
同治版《寧鄉縣誌》中的天馬翔空 同治版《寧鄉縣誌》中的天馬翔空

寧鄉十景飛鳳朝陽

飛鳳朝陽
飛鳳山在城區化龍溪北。山如鳳凰兩翼伸展,似飛鳳朝陽。飛鳳山下當年建有學宮,宮前有奎星閣,宮後有藏書樓,學宮中有講經堂和文廟,廟前有荷池。相傳化龍溪旁龍鳳交配,地盡飛去,故建文廟、奎星樓鎮之。破四舊後建寧鄉縣委招待所,又別是一番景色。清人陳清有詩讚頌此景:“紅日生滄海,丹山起鳳凰。青山補佩雍,桐竹滿高崗。”
《〈 康熙志〉、〈乾隆志 〉、〈嘉慶志 〉、〈同治志 〉》載:山在邑之中南向,舒翼若飛鳳狀,學宮冠其上。《一統志》載:寧之飛鳳山,蓋名勝雲。
飛鳳朝陽
乾隆版《寧鄉縣誌》中的飛鳳朝陽 乾隆版《寧鄉縣誌》中的飛鳳朝陽
嘉慶版《寧鄉縣誌》中的飛鳳朝陽 嘉慶版《寧鄉縣誌》中的飛鳳朝陽
同治版《寧鄉縣誌》中的飛鳳朝陽 同治版《寧鄉縣誌》中的飛鳳朝陽

寧鄉十景靈峯夜月

靈峯夜月
寧鄉東北雙江口鎮(原朱良橋鄉),古為洞庭湖尾。境內小源村有一靈峯山,又稱道山。林谷清幽,江流環繞。每當夜月當空,靜影沉璧,景色極為幽美。山下有靈峯書院,為宋代大學士胡安國胡宏父子講學處。朱熹、張等大儒也曾來靈峯書院講學。明人胡燦端曾有詩記其景:“峯以昔賢傳,用映峯增色。峯與月依然,昔賢難再得。”昔賢就是指胡氏父子和張、朱熹等理學大師。
《〈 康熙志〉、〈乾隆志 〉》載:(靈峯:一名道山)當林谷最幽之處,拔起千雲,江流其趾。胡五峯先生悦之,遂留築室。張南軒來從公講學於此,以是得名。至今明月空山,輒作蓬萊道山之思雲。《嘉慶志》載:當林谷最幽之處,拔起千雲,江流其止。胡五峯築室,張南軒從公講學。至今明月空山,令人神恬氣靜。《同治志》載:當林谷清幽之處,拔起千雲,江流其止。胡五峯築室,張南軒從公講學。至今明月空山,令人神恬氣靜。
靈峯夜月
乾隆版《寧鄉縣誌》中的靈峯夜月 乾隆版《寧鄉縣誌》中的靈峯夜月
嘉慶版《寧鄉縣誌》中的靈峯夜月 嘉慶版《寧鄉縣誌》中的靈峯夜月
同治版《寧鄉縣誌》中的靈峯夜月 同治版《寧鄉縣誌》中的靈峯夜月

寧鄉十景湯泉沸玉

湯泉沸玉
寧鄉市西南55公里灰湯鎮,有著名的灰湯,這裏羣山籠翠,泉水蒸騰,熱氣沖霄如同石灰撒過,故名灰湯。灰湯泉水從沙石中進發湧出,晶瑩潔白,水泡如珠,此起彼落,蔚為奇觀。明人陶汝鼐稱之為“湯泉沸玉”,《寧鄉縣誌》中記載:其泉有三坎,上沸,中熱,下温。上可毛羽,中可滌洗裳,下可供休浴。“湯泉沸玉”旁有紫竹林,相傳為三國蜀相蔣豌讀書處;另有相公潭、相公橋,都是蔣琬當年垂釣,洗馬故地。清代王文清有詩記敍湯泉沸玉這一奇景:“歷亂珠璣灑洞邊,天公醖釀此山泉。炎州脈旺蒸珠沫,水宅胎深沸玉涎。可借流膏調鼎鼐,豈從寒井吐雲煙。不貪不醴成千古,爐灶橫空不計年。晉代詩人薛宣遊覽至此,就曾留下了“水飲温泉分地脈,雨來雲湧抑神功”的名句;宋代著名理學家朱熹偶遊至此,不禁被這裏的風光所吸引,浴畢,即吟出一首詩來:“飛峯上靈秀,眾壑下清美。逮茲勢力窮,猶能出奇偉。誰燃丹黃焰,(can)此玉池水。客來爭解帶,萬念付一洗。”明代劉絢拿它與華清池相比:“華清勝蹟傳千古,此地相將伯仲間。”
《康熙志》載:泉濱山江,白石入江中墳起,陷處若釜泉沸出,數孔間如燖㷍不可掬。凌冬望之,十里外見青煙如燎。蠲痾愈疾,嘗有奇功。其上有蔣琬廟,至今在陶子賦焉。《乾隆志》載:泉濱山溪,白石入溪中墳起,陷處若釜泉沸出,數孔間如燖㷍不可掬。凌冬望之,十里外見青煙如燎。蠲痾愈疾,嘗有奇功。其上有蔣琬廟,至今在陶子賦焉。《嘉慶志》載:泉濱山溪,白石入溪中墳起,陷處若釜泉沸出,數孔間如燖㷍不可掬。凌冬望之,十里外見青煙如燎。蠲痾愈疾,常有奇功。其上有蔣琬廟,士人祀之。
湯泉沸玉
乾隆版《寧鄉縣誌》中的湯泉沸玉 乾隆版《寧鄉縣誌》中的湯泉沸玉
嘉慶版《寧鄉縣誌》中的湯泉沸玉 嘉慶版《寧鄉縣誌》中的湯泉沸玉
同治版《寧鄉縣誌》中的湯泉沸玉 同治版《寧鄉縣誌》中的湯泉沸玉

寧鄉十景大溈凌雲

大溈凌雲
寧鄉市西部大溈山,海拔800多米,方圓70多公里,被稱為寧鄉眾山之嶽,又是寧鄉安化桃江3縣市的天然分界線。因山高林密,雲氣蒸由,氣勢磅薄,故有大溈凌雲之譽。據説瀏陽也有個溈山,唐宰相裴休任湖南觀察使時:特將瀏陽之韻山叫小溈山,將寧鄉溈山叫大溈山。大溈山上有唐代興建的佛教古剎密印寺,寺中有萬佛殿,藏有許多佛教界藝術珍品。山中有唐代大詩僧齊己的故居齊己庵,還有裴休墓、仙人視、蘆花瀑布、來木並、白果含檀等溈山八景諸名勝。前清舉人周在武有詩題《大溈凌雲》:“大消十萬丈,上與浮雲齊。山勢長不改,雲飛東復西。雲去山有風,雲來山有雨。風雨無定期,雲情竟如許。”
《〈 康熙志〉、〈乾隆志 〉》載:溈山,邑治準之,去地可數十。浮屠梵剎,自古傳燈,海內稱祖庭之一。幹雲薄霧,勢絕塵寰,高寒入空,夏可擁褐矣。《嘉慶志》載:溈山,邑治準之,可高出數十里。自古方丈傳燈,海內稱祖庭之一。幹雲薄霧,勢絕塵寰,高寒入空,夏可擁褐。《同治志》載:溈山,邑治準之,可高出數十里。自古方丈傳燈,海內稱祖庭之一。幹雲薄霧,勢絕塵寰,高老入空,夏可擁褐。
大溈凌雲
乾隆版《寧鄉縣誌》中的大溈凌雲 乾隆版《寧鄉縣誌》中的大溈凌雲
嘉慶版《寧鄉縣誌》中的大溈凌雲 嘉慶版《寧鄉縣誌》中的大溈凌雲
同治版《寧鄉縣誌》中的大溈凌雲 同治版《寧鄉縣誌》中的大溈凌雲

寧鄉十景石柱書聲

在寧鄉東南45公里的道林鎮金華村。石柱山四周岩石林立,石柱山高聳其間,山形如台,方高兩丈有餘,頂寬平數丈,腰裂縫隙,有搖搖欲墜之勢,臨柱頂卻有堅定不可動搖之感。風晨月夕,柱台常傳出咿唔之聲,儼然有人朗讀詩文,半里之內,靜聽者能聞其聲。山旁有秀士湖和秀士塘,相傳為宋代隱士謝英遊釣之處。“石柱書聲”以形奇,聲奇,加上謝處士之奇行奇聞而成為全縣勝地。清代詩人周書作詩記其事:“亭亭石柱高頭,曾有幽人讀未休。誰遣六丁輕借力,移將此柱砥中流。”
《 康熙志〉、〈乾隆志 〉》載:石柱嶙峋,其上方廣,藉其平瑩為讀書堂,謝徵士之遺躅也。往往風晨月夜,若有吚唔之聲。《〈 嘉慶志〉、〈同治志 〉》載:石柱嶙峋,其上方廣,藉其平瑩為讀書堂,謝徵士之遺躅。風晨月夜,往往有吚唔聲。
石柱書聲
乾隆版《寧鄉縣誌》中的石柱書聲 乾隆版《寧鄉縣誌》中的石柱書聲
嘉慶版《寧鄉縣誌》中的石柱書聲 嘉慶版《寧鄉縣誌》中的石柱書聲
同治版《寧鄉縣誌》中的石柱書聲 同治版《寧鄉縣誌》中的石柱書聲

寧鄉十景香山鍾韻

香山鍾韻
城區小西門外有小山,山中古木參天,百鳥爭棲。綠蔭深處有一古寺,始名香山館,後為和尚所居,遂稱香山寺。寺內有古佛3尊,塑像高逾兩丈,全身貼金,光彩照人。一佛居中,閉目養神,左右兩佛,展眉放眼,大有呼之欲出之態。殿壁描龍畫虎,絢麗多姿。自唐貞觀(627-649)年間建館起,香山館即為遊覽勝境。寺前有古並一曰,水清如鏡,冬暖夏涼。井中有金鯉,雙雙對對,雄追雌逐,見人不避。寺中最引人入勝的是左右各懸一鍾,各重1500公斤,鐘上鑄雲雷紋,工藝精巧。每叩一聲,響徹全城。鐘聲隨早晚晴陰雨雪變化而異,晴則鍾音洪亮,雨則鐘聲悠揚,陰則鍾韻低沉,晨敲則聲脆,晚叩則聲清。開元(713-741)中,宰相裴休曾居香山館研究過佛學,詩人竇常亦曾來此觀賞,留下了《香山館聽子規》詩:“楚塞餘春聽漸稀,斷猿今又淚沾農。雲埋老樹空山裏,彷彿千聲一度飛。”
《〈 康熙志〉、〈乾隆志 〉》載:香林山,古旃檀生處,當縣治之西隅,有霜鍾洪響昏曉落煙闤間晴雨,異音架上金欄覆之,不知始何代也。《〈 嘉慶志〉、〈同治志 〉》載:香林山,古旃檀生處,當縣治之西隅,有雙鍾洪響昏曉落煙闤間晴雨,異音不減姑蘇城外寒山寺
香山鍾韻
乾隆版《寧鄉縣誌》中的香山鍾韻 乾隆版《寧鄉縣誌》中的香山鍾韻
嘉慶版《寧鄉縣誌》中的香山鍾韻 嘉慶版《寧鄉縣誌》中的香山鍾韻
同治版《寧鄉縣誌》中的香山鍾韻 同治版《寧鄉縣誌》中的香山鍾韻

寧鄉十景樓台曉色

樓台曉色
城區東門原稱迎薰門,出迎薰門不遠,有樓台山,山上有窯頭寨,寨上有樓台遺蹟。相傳樓台為明代“寧鄉王”所建,故此山名樓台山。當年山上層林疊翠,朝霞照山,青紫影映,曉色宜人。詩人劉端詩曰:“山勢聳樓台,消曙色常好。東方曰瞳,簾箔尚清杳。彷彿驪山宮,依稀蓬萊島。有酒當躋攀,何須問長老。”
《〈 康熙志〉、〈乾隆志 〉、〈 嘉慶志〉、〈同治志 〉》載:層巒疊翠,山曰樓台;東拱迎薫門,竦碧壓江,送青排闥,每朝暉初起,雲霞之色照人。
樓台曉色
乾隆版《寧鄉縣誌》中的樓台曉色 乾隆版《寧鄉縣誌》中的樓台曉色
嘉慶版《寧鄉縣誌》中的樓台曉色 嘉慶版《寧鄉縣誌》中的樓台曉色
同治版《寧鄉縣誌》中的樓台曉色 同治版《寧鄉縣誌》中的樓台曉色

寧鄉十景獅顧嵐光

獅顧嵐光
城東1.5公里,有一石山名獅顧。縣誌稱“兩山環抱,似雄獅搏鬥後喘息之狀。獅峯蹲踞,瀕臨溈河,嵐翠續紛,朝旭夕曛,每多佳氣。”明代詩人劉端數次登獅顧山,仰觀山風,俯視溈水,流連不忍歸去,作詩道:“城東有名山,如獅蹲江濱。嵐光浮上下,映帶玉潭水。雨過雲山濕,欲飛飛不起。杖屢趁晚晴,微風亂山紫。”
《〈 康熙志〉、〈乾隆志 〉》載:獅峯蹲踞白石關下,若搏象之餘回矚林表,以其濱江抱寺,嵐翠繽紛,故朝旭夕陰,每多佳氣。《嘉慶志》載:獅峯蹲踞白石關下,若搏象之餘回矚林表,以其濱江抱寺,嵐翠繽紛,故朝旭夕曛,每多佳氣。
獅顧嵐光
乾隆版《寧鄉縣誌》中的獅顧嵐光 乾隆版《寧鄉縣誌》中的獅顧嵐光
嘉慶版《寧鄉縣誌》中的獅顧嵐光 嘉慶版《寧鄉縣誌》中的獅顧嵐光
同治版《寧鄉縣誌》中的獅顧嵐光 同治版《寧鄉縣誌》中的獅顧嵐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