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金華村

(湖南省寧鄉市道林鎮金華村)

鎖定
金華村隸屬於寧鄉市道林鎮,位於道林鎮南部。金華村之名取之於老地名金華山,也取之於原金華鄉地名。
中文名
金華村
外文名
Jinhua village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寧鄉市道林鎮
面    積
17.1166
電話區號
0731
郵政編碼
410615
氣候條件
中亞熱帶大陸性氣候
人口數量
5890 人(截止於2018年)
車牌代碼
湘A

金華村簡介

金華村隸屬於寧鄉市道林鎮,位於道林鎮南部。東鄰湘潭市雨湖區鶴嶺鎮,南接湘潭縣雲湖橋鎮黃金村、古湖村,西與大屯營鎮大屯營村交界,北與靳水村河東新村毗連。
金華村之名取之於老地名金華山,也取之於原金華鄉地名。由原石壩寺、岐界、大界、金華山四個村合併而成。2005年石壩寺與岐界村合併為奇石村,大界村與金華山村合併為金華村;2015年區劃調整時由奇石村和金華村合併而來,統一稱金華村。
現下轄73個村民小組,總面積17.1166平方公里,人口5890人(2018年),主要民族為漢族。
金華村地理位置優越,區位優勢明顯,距湘潭市區僅24公里,距潭邵高速收費站不足6公里,滬昆高速高鐵和x088線橫貫全村;村級公路總長30公里,已經完成水泥硬化路面22公里,瀝青路面2公里,環村交通網絡基本形成。
近年來,金華村村支兩委一班人緊密圍繞鎮黨委、政府“主動融入長株潭,全面建設新道林”的戰略目標,調動社會各方人才,求真務實,鋭意創新,全村經濟社會各項事業有了長足的發展。金華村以水稻種植業為主,全村有水稻種植大户20餘户,通過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烤煙生產,種植烤煙700餘畝。同時以古鎮發展為契機,大力發展鄉村旅遊業,全村特色產業遍地開花。共有優質葡萄園15畝、苗圃基地600畝、原生態大棗林100畝,養殖了優質黑山樣300頭、土雞1000餘羽,還有最具鄉村特色的休閒農莊和最具道林特色的酸棗糕等農產品。這些產業帶動了當地羣眾再就業,也帶動了我村經濟發展,村民收入水平和幸福指數不斷提高。

金華村村民小組

金華村金華片

金華山組、青龍山組、樟樹塘組、瓦槽門組、新屋組、太吉塘組、石頭庵組、塘灣組、金牛橋組、周家衝組、窯上組、上塘灣組、大毛坪組、趙家衝組、關公廟組、曾家山組、求復塘組、新屋組、灣裏組、水汀組、老屋組、墓山衝組、泉塘坳組、金畝衝組、腳頭衝組、吉家衝組、雲岫寺組、楊家灣組、肖家咀組、白洋塘組、小衝塘組、南湘園組、泥家咀組、安田組、廟門前組、下山灣組、金家坳組、下洞衝組、上洞衝組、大塘衝組、毛安寺組

金華村奇石片

上蘭組、中蘭組、下蘭組、長塘組、圳邊組、上古樓組、下古樓組、上灣組、下灣組、朱林組、茶園組、上岐組、下岐組、西衝組、元沙組、古竹組、沙塘組、新沙組、上譚組、下譚組、成家組、文家組、李家組、直坑頭組、合心組、謝家塘組、橋上組、土家組、毛家組、羅漢寺組、老地壩組、伏林塘組

金華村片區河長

新屋組、灣裏組、水汀組、廟門前組、下山灣組、金家坳組、下洞衝組、上洞衝組、大塘衝組、毛安寺組
山塘62口、河壩12座
村片區河長:崔澤洪
片區管理員:張建明
周家衝組、窯上組、上塘灣組、大毛坪組、趙家衝組、關公廟組、曾家山組、求復塘組、墓山衝組、老屋組、泉塘坳組、金廟衝組、腳頭衝組、楊家灣組、肖家咀組、白洋塘組
山塘99口,河壩8座
村片區河長:崔立華
片區管理員:崔正光
東至:湘潭縣
南至:湘潭縣
西至:大屯營鎮
北至:靳水村、河東新村
面積:7223畝
金華村村幹部分工分片明細
姓名:崔澤洪(黨總支書記)
主管:村全盤工作,負責招商引資
分管:新屋組、水汀組、灣裏組、廟門前組、下山灣組、金家坳組、上洞衝組、大塘衝組、毛安寺組、下洞衝組
姓名:崔立華(紀檢書記,金華村黨支部書記)
主管:統計、財務、協税、精準扶貧、檔案
分管:周家衝組、窯上組、上塘灣組、大毛坪組、趙家衝組、關公廟組、曾家山組、求復塘組、老屋組、墓山衝組、泉塘坳組、金畝衝組、腳頭衝組、楊家灣組、肖家咀組、白羊塘組
姓名:羅進軍(村主任)
主管:農業、農電、林業、國土、公路建設、安全生產
分管:謝家塘組、土家組、毛家組、羅漢寺組、橋上組、老地壩組、伏林塘組、安田組
姓名:劉嬌(婦聯主任)
主管:計生、衞計、食安
分管:上岐組、下岐組、西衝組、元沙組、古竹組、沙塘組、新沙組、上譚組、下譚組
姓名:許巧林(民政專幹)
主管:醫保、農合、殘聯、危改
分管:金華山組、青龍山組、石頭庵組、樟樹塘組、瓦槽門組、新屋組、太吉塘組、金牛橋組、塘灣組
姓名:黃小平(治調主任,環衞專幹)
主管:綜治、環衞、老年、企業
分管:上蘭組、中蘭組、下蘭組、長塘組、圳邊組、上古樓組、下古樓組、上灣組、下灣組、朱林組、茶園組
姓名:劉定(組織委員,奇石黨支部書記)
主管:黨建、宣傳、文化、青年、教育、武裝、民兵
分管:成家組、文家組、李家組、合心組、直坑頭組、雲岫寺組、吉家衝組、小衝塘組、南湘園組、泥家咀組

金華村民生專欄

黨員吳速超捐資近20萬元參與村級建設
今年40歲的吳速超,自幼家境貧寒,白手起家,依靠自己的能力成為某建築企業老闆,十幾年前,在自己並不寬裕的時候,就捐出2萬元為村上修建水泥路,改善村民出行條件。今年10月,得知支村“兩委”要為村裏安裝路燈,他隨即捐資12萬元。金華村此次擬安裝路燈200餘盞,涉及31個村民小組,直接受益羣眾500餘户,目前已進入招投標階段。
據瞭解,近年來,吳速超已累計為村級各項建設事業捐資近20萬元。
黨員帶頭疏通4公里溝渠為1200畝農田“解渴”
今年下半年,金華村乾旱少雨,全村860户2300餘人,以及500頭牲畜面臨飲水困難,近2000畝稻田如得不到及時灌溉,將面臨絕收或欠收。該村黨總支高度重視,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積極開展抗旱自救,並幫助協調解決羣眾抗旱工作中遇到的各種困難問題。打破用水界線,積極協調羣眾飲水、骨幹山塘用水、農田灌溉,全村用水矛盾得到及時化解。
金華村黨總支委員、村主任羅建軍向記者介紹,自“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深入開展以來,該村以黨建為龍頭,帶動各項工作積極開展。以後,也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守思羣眾所思、急羣眾所急的初心和使命,繼續深入羣眾,為民辦實事。 [1] 

金華村美麗屋場

2021年5月底,金華村支村“兩委”班子成員來到歧界山召開美麗宜居村莊建設宣傳發動會。
本着“誰受益,誰籌資投勞”的原則,6月3日,歧界山組村民村民通過了歧界山美麗宜居村莊建設方案,並選出3名項目建設理事會成員,黨員崔龍慶為會長。“一定會盡自己最大的能力搞好美麗宜居村莊建設,不辜負羣眾的信任。”崔龍慶當場立下了“軍令狀”。
“組上8名黨員第一時間站出來,白天帶頭進行除雜清淤,晚上上門動員羣眾拆除圍牆、讓出土地,收拾整理自家房前屋後環境衞生。”崔龍慶告訴記者。
村民許冬華養鴨30多年,家裏有100多羽鴨子,駐村幹部幫他全部銷售出去,他也配合理事會工作拆除了鴨棚;因為他家的菜地靠村莊廣場中心位置,他又無償讓出部分菜地用來擴寬道路;村民歐文武、周春元無償拆除了自家圍牆,歐文武還讓出土地用來拓寬道路、建設綠化帶;村民許夕均、許界勝、張海清拔掉自家菜地的蔬菜,支持美麗宜居村莊建設;70歲的老黨員付楚華自告奮勇監督項目施工、動員羣眾,並通知在外地工作的兒女共捐款5000元……
為了做到錢款、用工透明公開,打消村民疑慮,理事會還成立了財務監督委員會,從46户村民中選出監督組成員,每個子項目建設都由理事會、監督組簽字,並交村委會審核,再進行公示,羣眾的籌資用途、投工等情況一目瞭然。
金華村 金華村
“到目前為止,村民已經籌資10多萬元;投勞172個大工,小工245個工日,摺合工資63800元。”崔龍慶告訴記者,歧界山美麗宜居村莊建設已經順利完成拆違治亂、農户房前屋後的衞生清理、道路兩旁和主要地段的綠化、廣場和其他擋土牆的護砌等工作任務,道路黑化、廣場硬化、亮化等工作馬上就要進行,一個全新的歧界山美麗宜居村莊即將亮相。 [2] 

金華村著名人物

謝英
同治《寧鄉縣誌》:“謝英,字楚華,宋處士。幼聰警有志,所居有石柱高聳,廣可兩三丈,平坦光瑩,不生草樹,英讀書其上,刻志勵學,博通經史百家。將應舉,聞嶽忠武被害,度其時不可為,遂隱居道林山中,教授鄉鄰子弟,日以課讀書著書自娛。孝宗朝有薦英才可用者,遣使,累闢託病不起。明初祀鄉賢,著書見後目。”
同治《寧鄉縣誌》中關於謝英的記載 同治《寧鄉縣誌》中關於謝英的記載
謝英著:
《志伊錄》三卷、《白雲養素稿》五卷、《循吏龜鑑》六卷,是書見凌迪知姓譜,舊志誤吏為例。
同治《寧鄉縣誌》中關於謝英著書目錄的記載 同治《寧鄉縣誌》中關於謝英著書目錄的記載

金華村名勝古蹟

金華村金華山普濟寺

同治《寧鄉縣誌》:“在縣南九十里。唐貞觀時,遺址。明,崔、許、黃、陶四氏重建,崔廷仕新佛造鐘。康熙初,四姓後裔捐資修葺,餘銀置田五十畝外,墾荒七畝。乾隆中,徽商孫時泰等因所捐栲木嶺田毗連構訟,經寧、潭行白雨令合勘會詳。咸豐年,徽商張逢吉等冒稱施主,崔篤誼、許務本、黃倫敍、陶敦仁等稟各上憲四氏之裔稟各上憲,飭孫令勳斷四姓所捐五十七畝與徽商所捐五十七畝互立合約,鉗印詳結。同治五年(1866),住持僧修整下棟,建立山門,因用虧欠,邀四姓入寺,聽其加規彌補。”
同治《寧鄉縣誌》中關於金華山普濟寺的記載 同治《寧鄉縣誌》中關於金華山普濟寺的記載
同治《寧鄉縣誌》中關於金華山普濟寺的記載 同治《寧鄉縣誌》中關於金華山普濟寺的記載

金華村四先哲祠

民國《寧鄉縣誌》:“在縣南九十里四都球琪團。本唐時,金華山普濟寺。同、光以來逐僧,四都崔、許、黃、陶四氏輪管。民國十年(1921),黃伯衡倡議加捐建前棟,更名四先哲祠,祀漢崔子玉瑗、許叔重慎、黃叔度憲、晉陶元亮潛。每歲仲秋,上丁致祭,後殿仍供佛像,民國十六年(1927)毀。”
四先哲祠
四先哲祠舊址所在地 四先哲祠舊址所在地
四先哲祠舊址所在地殘存石墩 四先哲祠舊址所在地殘存石墩

金華村崔氏雲岫祠

為少州公供祠,始建於公元1700年前,上面刻有“金雲餠閣,玉秀開懷”。解放前這裏居有佃農任玉濤等人,守護族產,解放後田分給了農民,房屋正堂上中下三排用作大界鄉政府,東側變為學校,(原為崔氏族校)其他房屋分給了任,劉兩户。1955並鄉空置,1956年為大界診所,1960年臨時醫院。1971年籌建原道林三中(金華中學),將祠堂有用材料全部拆除,現剩殘存房屋及圍牆。
金華村崔氏雲岫祠舊址
崔氏雲岫祠舊址(1) 崔氏雲岫祠舊址(1)
崔氏雲岫祠舊址(2) 崔氏雲岫祠舊址(2)
崔氏雲岫祠舊址(3) 崔氏雲岫祠舊址(3)
崔氏雲岫祠舊址(4) 崔氏雲岫祠舊址(4)
崔氏雲岫祠舊址(5) 崔氏雲岫祠舊址(5)
崔氏雲岫祠舊址(6) 崔氏雲岫祠舊址(6)
崔氏雲岫祠舊址(7) 崔氏雲岫祠舊址(7)
崔氏雲岫祠舊址(8) 崔氏雲岫祠舊址(8)
崔氏雲岫祠舊址(9) 崔氏雲岫祠舊址(9)
崔氏雲岫祠舊址(10) 崔氏雲岫祠舊址(10)
崔氏雲岫祠舊址(11) 崔氏雲岫祠舊址(11)
崔氏雲岫祠舊址(12) 崔氏雲岫祠舊址(12)

金華村石柱書聲

同治《寧鄉縣誌》:“石柱嶙峋,其上方廣,藉其平瑩為讀書堂,謝徵士之遺躅。風晨月夜,往往有咿唔聲。”
乾隆《寧鄉縣誌》中關於石柱書聲的畫像 乾隆《寧鄉縣誌》中關於石柱書聲的畫像
同治《寧鄉縣誌》中關於石柱書聲的記載 同治《寧鄉縣誌》中關於石柱書聲的記載

金華村石柱

同治《寧鄉縣誌》:“石柱在縣東南八十里秀士鄉大界嶺旁,一小山窕而長,石巖中聳一石,形如柱,方高三丈,石累石,推之顫搖不墜,中有縫,可用線劃過以左右互動,故也。頂平坦光瑩,上有棋枰樣,宋處士謝英讀書其上,四都得名以此。”
同治《寧鄉縣誌》中關於石柱的記載 同治《寧鄉縣誌》中關於石柱的記載
民國《寧鄉縣誌》:“一曰謝英台,相傳英讀書處也。台方高兩丈餘,腹有裂縫,廣寸許土,人言以長線橫過無阻。而上面撼之不動,頂平廣數丈。台北為仁恤庵山。”
同治《寧鄉縣誌》中關於石柱的記載 同治《寧鄉縣誌》中關於石柱的記載

金華村大界嶺

同治《寧鄉縣誌》:“大界嶺在縣南九十里,過嶺為湘潭境。五體皆備,正面周圓平正屹然玉屏,又名玉屏山。”
同治《寧鄉縣誌》中關於大界嶺的記載 同治《寧鄉縣誌》中關於大界嶺的記載
民國《寧鄉縣誌》:“凡旗杆嶺、謝英台、大界嶺餘脈,皆北盡於喬頭沖水之南。其地古名秀士鄉,以表異謝英也。其域長廣皆五六里。”

金華村讀書堂

同治《寧鄉縣誌》:“讀書堂在縣南七十里長衝宋處士謝英故居,基址猶存。”
同治《寧鄉縣誌》中關於讀書堂的記載 同治《寧鄉縣誌》中關於讀書堂的記載

金華村龍王廟

《訪冊》:“龍王廟在四都九區大界嶺,清嘉慶五年(1800),寧、潭眾姓崔天仁、劉萬春創建。道光、同治時,三次重修。光緒九年(1883),崔姓人家儲款名同養堂,後購田三畝三分,並增建廟宇,有碑記雲。”

金華村所獲榮譽

2021年11月,被中共湖南省委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領導小組辦公室授予“湖南省省級鄉村振興示範創建村”稱號。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