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寧新街道

鎖定
寧新街道,隸屬廣東省梅州市興寧市,位於興寧市興田街道東南,東連永和鎮坭陂鎮,南靠刁坊鎮,西鄰福興街道,北毗寧中鎮,總面積29平方千米。 [1-2]  截至2019年,寧新街道轄5個社區、12個行政村; [3]  總人口103163人。 [2]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正式命名為寧新鄉。建國前夕至建國初期隸屬寧中區,後有分有合。1961年7月,始獨立建置。1979年,稱寧新公社。1987年,成立寧新鎮人民政府。 [4]  2004年11月,經廣東省人民政府同意,興寧市撤銷寧新鎮,成立寧新街道辦事處。 [5-6] 
2018年,寧新街道一般公共財政預算本級收入1950萬元,農村人均年純收入10190元、比增9%。 [7] 
中文名
寧新街道
外文名
ningxinjiedao
行政區類別
街道
所屬地區
廣東省梅州市興寧市
面    積
29 km²
下轄地區
5個社區、12個行政村
政府駐地
文峯一路
電話區號
0753
郵政編碼
514500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性氣候
人口數量
10.32 萬(2019)
車牌代碼
粵M

寧新街道歷史沿革

寧新街道
寧新街道(3張)
寧新早在清時期,便有寨仔腦、花羅墩、小洋鋪等村堡建置。
民國時期建立過東四方、洋新鄉,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正式命名為寧新鄉。
建國前夕至建國初期隸屬寧中區,後有分有合。
1961年7月,始獨立建置。
1979年,稱寧新公社。
1983年,體制改革,稱寧新區。
1984年,成立鄉人民政府。
1987年,成立寧新鎮人民政府。 [4] 
2004年11月,經廣東省人民政府同意,興寧市撤銷寧新鎮,成立寧新街道辦事處。 [5-6] 

寧新街道行政區劃

寧新街道區劃沿革

1979年,轄東風、城南、文星、橫湖、新村、洋裏、陽光、大圳、高陂、大路、寨仔、黃嶺、大嶺、水樓共14個生產大隊。
1984年6月,撤銷生產大隊建制,改設東風、城南、文星、橫湖、橫新、洋裏、陽光、大圳、高陂、大路,寨仔、黃嶺、大嶺、水樓共14個鄉。
1987年,改設村民委員會14個。
1989年,改設管理區辦事處14個。
1999年3月,改設村民委員會14個。
2000年,轄村民委員會14個、圩鎮居委會1個、村民小組500個。 [1] 

寧新街道區劃詳情

截至2019年,寧新街道轄5個社區、12個行政村。 [3] 
寧新街道區劃詳情
社區
東風社區
城南社區
佛嶺社區
洋嶺社區
/
行政村
橫新村
寨仔村
橫湖村
洋裏村

寧新街道地理環境

寧新街道位置境域

寧新街道位於興寧市興田街道東南,東連永和鎮坭陂鎮,南靠刁坊鎮,西鄰福興街道,北毗寧中鎮,總面積29平方千米。 [1]  [2] 

寧新街道地形地貌

寧新街道地處城郊寧江盆地,地勢由東北向西南傾斜,海拔100米至130米。 [1] 

寧新街道氣候

寧新街道年均降雨量為1520. 9毫米。年均氣温20.6℃~22.3℃,最低氣温為1月2.1℃,最高氣温為7月39.2℃。年均日照時數2000小時以上。 [1] 

寧新街道人口

截至2010年,寧新街道總人口91667人。 [8] 
截至2019年,寧新街道總人口103163人。 [2] 

寧新街道經濟

2018年,寧新街道一般公共財政預算本級收入1950萬元,農村人均年純收入10190元、比增9%。 [7] 

寧新街道交通運輸

寧新街道轄區內有205國道、S225線、梅河高速公路貫穿全境,梅河高速公路興寧境內東出口站在轄區洋裏村,形成了便利的交通網絡。 [2] 

寧新街道社會事業

寧新街道教育事業

寧新街道境內的中學有興寧市寧新中學
2018年,寧新街道投入21萬元,完善學校教育教學設施,支持15萬元建設寧中中學運動場。 [7] 

寧新街道社會保障

寧新街道2019年度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參保46675人,參保率達99.2%。年度受理醫保報銷861人次,報銷金額310萬元;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17335人,領取待遇6310人;辦理被徵地農民社保8925人,投保7710萬元;全年核減低保户240户,至年底有480户享受低保;發放醫療救助、臨時救助等各類資金92.5萬元;發放耕地地力保護補貼11296.3畝、金額99.2萬元;發放水庫移民補助款160人、金額9.6萬元;投入3萬元採買應急救災物資;投入10萬元,建立洋里社區康園中心。 [7] 

寧新街道脱貧攻堅

2018年,寧新街道共收到6.3.1資金188.31萬元,使用157.9萬元,佔比83.85%;扶持種養髮展項目和產業幫扶項目97個、51.4456萬元;下撥就業、產業以獎代補16.3萬元;教育幫扶93人次全部落實到位;危房改造34户已全部竣工驗收;貧困人口100%參加城鄉居民醫療保險;69人享受大病救助,共12.5萬元。按照精準識別標準,新納入7人,清退16人。截至2018年底,全街道建檔立卡貧困户202户、353人,完成脱貧325人,佔比92%。 [7] 

寧新街道歷史文化

  • 特色古民居
寧新街道被興寧市人民政府授予興寧市特色古民居保護單位的古民居有:洋嶺村廉記大饒屋、黃嶺村黃嶺大劉屋大圳四角樓羅雅達、洋領村張仁興屋、文星村羅保和屋、文星村塔下胡屋(朝議第)、洋裏村寶源屋 [13]  大路村老逢昌羅屋、陽光村下逢昌羅屋、城南居委宮巷裡黃屋、寨仔村善羅屋 [14] 

寧新街道風景名勝

  • 花螺墩長興圍
客家人從中原南遷而來,要在人生地不熟的環境中生存繁衍,只能採取家族羣居,建築對外封閉、內部敞開的居住地,這就是客家圍龍屋。興寧圍龍屋有大有小,一般是三棟兩橫一圍屋,正中一大門,兩旁一小門。大的也有多橫層、多圍層的,其小門也跟着層數增多而增多。如葉塘黃雀湖黃屋、寧新東興圍(九廳十八井)均為三層圍龍,合水官塘下黃屋有四層圍龍,寧新花螺墩長興圍羅屋計有六層。
花螺墩長興圍羅屋的結構為三堂八橫六圍龍,堂分上中下三堂,橫為三堂兩側縱列的房門對着堂屋的橫屋,圍是堂屋後面半月形的圍屋的橫屋,圍是堂屋後面半月形的圍屋。 [9]  2009年8月10日,被興寧市人民政府授予興寧十大古民居保護單位。 [13] 
  • 李和美
李和美,座落於佛嶺居委會,建成於清光緒六年(1881年)。 李和美是該屋祖先經營的商鋪商號,意為和氣生財、善德為美 。據載,李和美屋創建人李捷賢,字舉亭,先後被誥命中憲銜加二級、資政大夫,賞戴花翎提舉銜,誥封三代二品 。
該屋坐東北向西南,面積8200平方米,建築佔地面積5368平方米,為三堂六橫一圍的圍龍屋結構,全屋主屋與屋後半圓圍龍及門前半圓形水塘,成橢圓佈局。全屋有房間102間、大小廳15個、天井22個、廊亭6個、大門1個、小門6個,左右兩邊均有斗門樓,為雙套式二進斗門。門前禾坪寬闊,約有1200平方米,半月形水塘有1250平方米。屋宇主體建築規整大氣,石柱挺立,抬梁頂架,雕樑畫棟,鎏金裝飾,穿花貼金,門上框雕刻兩方形户對,門兩側有鼓形門當一對。 [10]  2009年8月10日,被興寧市人民政府授予興寧十大古民居保護單位。 [13] 
李和美屋 李和美屋
  • 東昇圍
東昇圍(九廳十八井),位於寧新街道東風居委,始建於元朝初期,是興寧歷史最悠久的圍龍屋。為三堂六橫三圍圍龍屋,分佈面積9170平方米。主體建築面闊83.8米,進深76.1米,建築佔地面積5850平方米,有9廳190間房18個天井。該屋以建築年代久遠而富含意義,具有興寧古代客家民居建築特色。2009年8月10日,被興寧市人民政府授予興寧十大古民居保護單位。 [13]  [15] 
東昇圍(九廳十八井) 東昇圍(九廳十八井)

寧新街道著名人物

羅孟郊
羅孟郊(1092—1153年)字耕甫,號休休,循州興寧(今廣東省梅縣地區興寧寧新區人)。他祖先居住在江西省南昌。羅孟郊早年喪父,服侍母親很孝順。他少年時非常聰穎,二十歲時,在興寧神光山附近的羅嶺草舍裏,勤奮攻讀。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他考中舉人,宣和六年(1124年)考中進士,在朝廷任大學博士職。因得罪秦檜,秦檜恨之入骨,主使御史羅汝楫奏謗羅孟郊。紹興二十二年(1152年),羅孟郊被貶謫到江西興軍(軍是宋朝行政區劃名稱)。到興國後,第二年,他便在貶所逝世,終年六十二歲。高宗下詔複用張浚、胡詮、羅孟郊等五十三人。朝廷得知羅孟郊已逝世,追贈他為禮部尚書,敕葬興國甘棠山。
羅孟郊生當金人南侵,宋主昏庸、奸臣掌權,秦儈殺民族英雄岳飛,陰謀賣國求和之際,他目擊時艱,力主抗金復國,反對投降,主使陳東等冒死上書。此義舉雖未能挽宋室於沉淪,但他一片忠貞、不畏權奸的凜然正氣和愛國精神值得人民崇敬。 [11] 
羅香林
羅香林故居 羅香林故居
羅香林(1906年—1978年)字元一,號乙堂,祖籍廣東興寧寧新鎮水樓村下石陂窩祖屋。著名歷史學家、客家研究開拓者。早年畢業於清華大學歷史系,師從梁啓超、王國維等著名學者。歷任中山大學、香港大學、珠海書院教授,獲香港大學終身名譽教授銜。生平著書41種,發表學術論文近300篇。他首創族譜學,乃繼甲骨學、敦煌學、簡犢學之後,開拓了歷史研究新領域;其《客家研究導論》《客家源流考》《客家史料彙編》等開創性著作,為客家研究之學奠定基礎。抗日戰爭期間,羅香林任廣州中山圖書館館長,費盡心力,將館藏善本與重要圖籍,舶運至柳州石龍,使之免罹戰火。羅香林畢生獻身學術,盡瘁教育,弘揚中華文化,人稱其為梅州八先賢之一。 [12]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