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富陽市實驗小學

鎖定
富陽市實驗小學,即: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實驗小學,是一所公立小學。
在2014年12月13日,浙江省富陽市獲國務院批覆撤市設區(杭州市富陽區);2015年2月15日,撤市設區正式掛牌後 [1]  ,學校正式由“富陽市實驗小學”更名為“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實驗小學”。
學校創建於1905年10月。 [2]  據《富陽縣誌》記載:“唐建縣學,宋置學院,明設社學,清立義學。民間尊師崇教,耕讀傳家之風,綿延不絕”。1905年,知縣陳承澍敢為天下先,改春江書院為縣官立高等小學堂,開啓富陽近代教育的先河。
一百多年來,學校已培養出了一大批人才,著名文學家郁達夫、法學家洪文瀾即是該校早期的畢業生。 [3] 
中文名
富陽市實驗小學
簡    稱
富陽實小
創辦時間
1905年10月
辦學性質
公辦學校
主管部門
杭州市富陽區教育局
校    訓
求知 求會 求新 求實
地    址
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富春街7號
知名校友
郁達夫 王龍勝
所屬地區
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
教師數量
110餘名
學生數量
3000餘名

富陽市實驗小學學校簡介

富陽市實驗小學校名變更

學校自建成後,幾經易名:春江書院、富春高等小學堂、迎燻鎮完全小學、城關鎮中心小學。1994年富陽撤縣設市後,被富陽市政府命名為“富陽市實驗小學”,再到如今的“杭州市富陽區實驗小學”。 [4] 

富陽市實驗小學教學規模

全校現擁有鸛山虎山兩個校區 [4]  ,教學班40個,教師110餘名,學生近3000餘名,是一所較大規模的城鎮全日制小學。

富陽市實驗小學教學成果

學校把實現教育現代化作為新時期發展的總目標,把“一流的師資、一流的管理、一流的設施、一流的質量”確定為辦學目標,把“求知、求會、求新、求實”確定為校訓,各項工作取得了全面進展,榮獲浙江省文明單位、浙江省文明學校、浙江省德育工作先進集體、浙江省綠色學校等多項榮譽稱號。 [5] 

富陽市實驗小學校風校訓

校  訓:求知 求會 求新 求實
校  風:團結 協作 勤勉 文明
教  風:嚴謹 民主 務實 進取
學  風:全面 主動 樂學 創新
隊  風:誠實 勇敢 團結 活潑
做集體的主人:學會關心 學會自律 學會負責
做學習的主人:學會主動 學會思考 學會創造
做生活的主人:學會勞動 學會自理 學會交往
培 養 目 標:合格加特長

富陽市實驗小學榮譽獎項

富陽市實驗小學單位獲獎

2008年 浙江省文明單位 [6] 
2017年 杭州市第七批依法治校示範校 [7] 
2018年 杭州市文明校園 [8] 
2018年 2017年度富陽區第五屆“滴水未來”志願者培育工程-先進公益集體 [9] 
2020年 2019年度杭州市藝術特色學校、科技特色學校 [10] 

富陽市實驗小學教師獲獎

2018年 2017年度富陽區第五屆“滴水未來”志願者培育工程-愛心園丁(盛美文、張美瓊 老師) [9] 
2018年 2017年度富陽區第五屆“滴水未來”志願者培育工程-優秀校外輔導員(楊文珍、包琪芬、黃鑫、錢星妹老師) [9] 
2018年 2017年度富陽區第五屆“滴水未來”志願者培育工程-關心下一代先進工作者(王迪峻、何曉豔 老師) [9] 
2019年 高級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高級教師 餘歡 老師) [11] 
2020年 高級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高級教師 彭東平 老師) [12] 

富陽市實驗小學學生獲獎

2018年 2017年度富陽區第五屆“滴水未來”志願者培育工程-愛心小天使(杜言哲、鮑伊寧、董樂、馮曉語、張可怡) [9] 

富陽市實驗小學其他情況

富陽市實驗小學視頻介紹

《杭州市富陽區實驗小學》 [13] 
《杭州市富陽區實驗小學建校110週年宣傳片》 [14] 

富陽市實驗小學校志概述

浙江省富陽市實驗小學校志(1905-2005)》內容摘要如下:
鸛山毓秀,春江長流,座落於富春江畔,鸛山西側的富陽市實驗小學自1905年(光緒31年)創辦至2005已歷時整整一個世紀。百年來,伴隨時代的變遷,社會的進步,學校雖步履維艱,但其規模日趨擴大,設施日趨完善;雖經營慘淡,至嘔心瀝血,但畢竟為各時期造就了大批有用之材,贏得了廣泛讚譽。
據《富陽縣誌》記載:“唐建縣學,宋置學院,明設社學,清立義學。民間尊師崇教,耕讀傳家之風,綿延不絕”。富春大地深厚的文化底藴,崇教尚學的民俗民風,復時值維新變法,近代西學東漸的歷史潮流,為新型學校的創建營造了良好的氛圍。1905年,知縣陳承澍奉諭旨改春江書院為縣官立高等小學堂。從此富陽有了近代意義上的高級小學教育。
學堂初創時期確定“端正趨向,造就通材”的辦學宗旨。富陽最早加入中國共產黨的華林、近代著名文學家郁達夫、法學家洪文瀾為此時期學生。
民國早期,學校已辦得頗具特色。1916年(民國5年)省巡按使屈映光簽署發文稱:“富陽縣立高等小學校教授詳盡,成績甚優,為富邑之佳極”,傳諭嘉獎校長金守淦、教師周荀儒。1925年(民國14年)“五卅慘案”發生後,校長金湘臣、教師喻正潮、陳樹滋、俞廉明、周錫、高榮枝等積極聲援上海工人、學生的政治鬥爭,發起成立“愛國十人團”、“晨鐘講演團”、“演進講演團”、“五卅慘案後援會”,開展以“抵制日貨,勸用國貨”為內容的反帝愛國活動。1926年(民國15年),《浙江教育季刊》載文通報:“富陽縣立第一高等小學校校舍寬敞、整潔,佈置適宜;圖書儀器均屬豐富,教具合用,表簿完備;學生課外閲覽室、營業室、足球網球亦見齊備。學生人數頗稱發達,春秋四級共一百十五人,舉動活潑,秩序亦佳,各科成績可觀”。在當時已是一所在省內辦得較好的為數不多的學校了。校長孫瑞桓因辦學有方而受到嘉獎。
1926年~1927年大革命時期,該校的教師、學生陸樹鋆、沈炳銓金達如、金守先、唐朝佐、朱鑑等,都是中共富陽黨組織創始時期的著名人物,曾以公開或隱蔽、合法或非法的方式從事革命活動,“四·一二”事變後都遭到殘酷迫害。有的致死,如金達如,新中國成立後,他被追認為革命烈士。
1937年(民國26年)12月,日軍進逼富陽,形勢嚴峻,人心驚惶,學校被迫停辦,部分校產由當時任校長的金守庚轉移至王洲大廟。直到1939年(民國28年)3月,經縣政府批准,借用場口景山小學校舍(校址在場口學堂山,時景山小學遷往常安小剡),招收流散學生,才得以復學,定名為富陽縣立場口臨時小學。此後,臨時小學為躲避日軍侵擾,日機轟炸,經常轉輾于山區,實際上處於時停時辦狀態,甚為窘迫。
抗日勝利後,1946年(民國35年)3月,在迎薰鎮(即今富陽鎮)方氏宗祠覆校,並在城西設立分部。因原有校舍被日軍燒燬,再加戰後民生凋敝,學校經費籌措不易,有時連教員薪酬都無着落,故規模不大,場舍狹小,設施極為簡陋;但畢業於浙大的女校長俞雷芸還是把學校辦得甚有起色。
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接管學校,立即着手改造工作,學校第一任領導華鑑清就是在縣長李慶安親臨,主持籌建了校務委員會後委任的;與此同時,發動並組織師生走出校門,讓他們投身民主建政等一系列的政治鬥爭,從中改變自身的精神面貌。1950年學校遷至文廟後殿,並建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和教育工會組織。1952年9月開始,經費納入財政開支,教職員為國家工作人員,學校經營便一無後虞。貫徹教育向工農開門的方針,規模便按計劃不斷擴大,並附設了幼兒班。1953年貫徹政務院指示,教學確定為學校日常的中心工作,各種形式的教研活動便隨之進一步開展起來,各項規章制度也隨之建立起來。1955年學校被確定為貫徹《小學生守則》的試點學校,隨後被確定為縣重點小學。後來又建立黨支部,從此,學校步入了正常發展時期。
1957年起學校貫徹毛澤東“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以及當時國務院提出的“教育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和“兩條腿走路”的方針,規模進一步擴大,不僅班級、人數驟增,而且創辦附設民辦初中,教育教學改革的試驗更是“遍地開花”。不過,辦教育畢竟不能光憑主觀願望,一時熱情。在“整風反右”運動中有兩名教師錯劃為右派,而此後很長一段時期,學校的德育工作轉到側重於階級鬥爭這門“主課”,《小學生守則》明令廢除。1961年,貫徹“調整、充實、鞏固、提高”的“八字”方針後,較“大躍進”時期,教育秩序得到較為有力的整頓,教學質量有所回升。
1966年7月,開始“文化大革命”,縣委工作組進駐學校。學生建立“紅小兵”組織,教師相繼成立各種名目的“戰鬥隊”,內鬥不息。寒假期間造反派“奪權”,校領導班子“靠邊站”。1968年5月富陽鎮教育系統成立“革委會”,學校冠名“五·七”,“工人宣傳隊”進駐,六名家在農村的教師被遣“回隊任教”。學校成立紅小兵文藝宣傳隊,常在城鄉演出,社會影響較大。1970年辦起“戴帽”初中班;繼而創辦文藝班,培養了一批文藝苗子。1975年學校還進行“三算”(筆算、口算、珠算)結合的教改試驗。但是,“文革”期間,總體上説,學校教育教學工作處於無政府狀態。
1976年10月,“四人幫”被粉碎,學校撥亂反正,認真落實知識分子政策,極大地調動了教師的積極性。1977年再次被確定為縣重點小學。1978年撤銷校革委會,恢復黨支部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學校教育、工會、少先隊大隊部等羣眾組織也相繼重建,並恢復活動。與此同時,學校修訂並完善原有的而在“文革”時期中止了的各項規章制度,例如為了把貫徹執行重新修訂頒發的《小學生守則》確定為日常德育的中心工作,學校制定了相關的學生行為規範細則、教師的崗位職責,等等。學校進入恢復發展時期。
為了培養好已被耽誤了的在校學生,學校得首先提高處於“青黃不接”期的教師的水平(其中包括教育理念、業務能力等)。於是邀請上海、杭州等地的知名教師來校借班上課,對外舉辦大型教研活動,讓學校新老教師上講台接受評點,各教研組積極開展課題務實、要求明確、形式多樣的實驗活動。當時某些學科的成果,走出了縣界,獲得地區級的首肯,例如數學學科的“三過渡”經驗;至於學校的傳統體育強項諸如小足球、男女小籃球、汽步槍射擊,還有游泳,更是稱雄省內,併為省乃至國家輸送體育苗子。學生的書畫作品頻頻在省、全國獲獎,還送往國外參展。1980年、1982年,國家教育部、省教育廳領導來校調研、考察,對學校的各項工作予以肯定,給以鼓勵。學校先後接待了本地區七市縣和外省市的同行數千人次,前來聽課、參觀。從此聲譽雀起。
鄧小平同志“三個面向”發表後,追隨社會的改革步伐,在教育思想大討論中,學校領導、教師們的教育教學思想有了質的飛躍,辦學理念、奮鬥目標也有了新的提升。1985年,學校有了省特級教師,教育教學的改革實驗,許多已有省級的水平;開始接待外國同行來校舉辦聯誼活動,成為對外開放單位。1992年,學校成為實驗小學,確定了以綜合改革為導向,以教育科學實驗為重點,力爭創優秀實驗小學的辦學新目標。學校工作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僅1992年這一年,學校先後接待了本地、本省市、外省市的教師、校長、行政領導一千餘人次參觀、聽課。學校不僅讓骨幹、而且還推新秀上講台,開設公開課、觀摩課、教研課、聽取評點,使他們擴大視野,提高水平,增強能力。
這期間,學校的教育教學研究課題,開始從個人經驗總結型向整合的具有前瞻性的實驗型轉化,不少課題開始瞄準前沿。學校傳統的體育強項、書畫繼續盛而不衰,音美等學科教學亦始展“小荷風采”,而數學教學成績非凡,參加全國奧林匹克比賽,多人多次榮獲多個獎項(其中1995年不僅有一、二等獎,還有三人得滿分獎)。
1993年,現任領導班子和全體教職員工與時俱進,投入了創建現代化實驗小學的艱鉅工程,提出“教育思想現代化,教育手段現代化,教育設施現代化,教育質量現代化”的奮鬥目標和“合格加特長”的培養目標。如今一所現代化示範性實驗小學的新姿正在展現。
1996年起,學校相繼是省文明單位,“八運”、“九運”的全國羣眾體育先進單位,杭州市綠色學校。
學校業已建成了完備的計算機網絡系統,實現了學校工作、教育教學工作的現代化、信息化管理
經過各種形式的在職自學、進修、培訓,學校教師的學歷獲得了顯著提升,一百一十三名在職教職工,其中大專以上學歷已佔近五分之四。絕大多數教師能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這一有效的輔助教學手段,其中能熟練製作多媒體優質課件的不在少數,學校成為名副其實的省“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一批有素質、有特長的新秀業已成為骨幹。
學校的教科研工作繼續長足進步,立項課題既有校級、市(縣)級的,還有省市級的;而研究課題之多,範圍之廣,參與之普遍,水平之高,成果之豐碩,前所未有。
這幾年為上一級各類學校(包括外語、體育、藝術類專業學校)輸送一批又一批“合格加特長”的新生,例如,2003年,杭州外國語學校面向全省招生,本市錄取八名,全是該校的,為全省各縣(市)之最。與此同時,學校還向兄弟單位輸送了一批懂學校管理,諳熟教學業務的高水平的骨幹教師,其中兩名已是省特級教師。
在學校迎來百年華誕之際,本市迄今一次性投資最大(3000萬元)、校區面積最大(50畝)、設施最齊全的虎山校區亦已竣工。它與鸛山校區為姐妹校區,學校採取一體化、網絡化管理模式,教師統籌調配,實現師資的最大優化;並且具有更為現代化、人性化特色:小班化教學,每班不超過35人;一年級開始外語教學、現代信息技術教學。
回眸富陽市實驗小學百年發展歷程,學校在艱難中前進,在曲折中發展。現任校長楊平兒正帶領全體教職工,以更加堅定的信念和更加飽滿的激情,以百年校慶為契機,為把學校辦成一所名副其實的高起點、高水準的浙江省先進示範性實驗小學而努力奮鬥。

富陽市實驗小學學校地址

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富春街7號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