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宿墨

鎖定
宿墨,中國畫技法名。初見於北宋郭熙林泉高致》,有“用墨七法”之説。宿墨是七法之一。指硯中隔宿之墨,當宿墨開始脱膠之際,既粘而又濃黑,含水旁瀋(漫漶),筆痕猶存,自有一種煙雨絪緼之氣。
中文名
宿墨
解    釋
中國畫技法名
初見於
北宋郭熙《林泉高致》

宿墨釋義

宿墨積留在硯台上的陳墨。 宋 王君玉 《國老談苑》卷一:“ 太宗 一日寫書,筆滯,思欲滌硯中宿墨,顧左右鹹不在,因自俯銅池滌之。” 宋 何薳 《春渚紀聞·趙水曹書畫八硯》:“﹝趙竦﹞雲性懶滌硯,又不奈宿墨滯筆。日用一硯,八日而周,始一濯之,則常用新硯矣。” 清 曹寅 《和芷園消夏·滌硯》詩:“宿墨能除硯始靈,多生於此獨忘形。”

宿墨簡介

山水畫家用之以醒畫面精神。現代黃賓虹也將用墨歸納為:“濃、淡、破、漬、潑、焦、宿”,晚年善用宿墨,在濃黑處,再積染一層墨,或點上極濃的宿墨,亦稱“亮墨”。

宿墨特點介紹

宿墨即隔宿之墨,墨汁存放較久,水分蒸發而濃縮,墨色最黑。宿墨常用於最後一道墨,用得好能起“畫龍點睛”作用;但因宿墨中有渣滓析出,用不好極易枯硬污濁,故用宿墨要求具有較高的筆墨功夫。黃賓虹最善宿墨,每於畫面濃墨之處點之以宿墨,使墨中更黑,黑中見亮,加強黑白對比,使畫面更加神彩煥發。

宿墨來源

宿墨來自兩個方面,一種就是研磨好的墨或墨汁放幾天、過夜、甚至脱膠變質爾後再加上水調開使用。另一種是把墨塊放在水裏泡起來,泡成粉碎再用,這一種的效果會更好些。宿墨較有覆蓋力,這樣兩種宿墨的效果都可能有些許小顆粒,畫在紙上會有些許微妙的肌理效果。但宿墨在這個浸泡過程可能會因為天氣原因發出燻人的臭味,畫面完成經常衣服都會被燻臭,很難為一些個敬業的畫家。
據記載,黃賓虹老先生曾經把用墨歸納為七類:“濃、淡、破、漬、潑、焦、宿”,尤其在晚年善用宿墨。經常在濃黑處,再點上極濃的宿墨,亦稱“亮墨”。(運用宿墨古已有之,只是確切年代難以考證而且被人們忽略而而已)。

宿墨製作

宿墨在墨韻的表現上十分的豐富,能寫出“活”的味道,並且能生出一種舊氣,能達到線條質感強,能有效達到水墨分離的效果。
宿墨的製作方法:
1、宿墨的製作可以用一得閣自己製作,方法是先把一得閣煮一下,煮至黏糊狀,有時候會看到盆底沉膠糊了,不要緊,這是把一得閣中膠的成分給破壞了,這是第一步。然後把墨諒幹,幹了再泡開,如此反覆幾次更好用。寫的時候先蘸水,後蘸墨,墨和水的層次便會顯現出來。用有顆粒的宿墨,寫出來的字很有質感。做的時候如果嫌墨少了,千萬不能重新加墨汁。
2、宿墨:將一得閣墨汁倒入瓷碗,擱置於窗台,直至陽光曬成幹塊狀(南方的朋友注意氣候),然後加水使用。開始時水量可少一些。寫完後即又可續水,稍加調試即可使用。這樣能達到線條質感強,能有效達到水墨分離的效果。
3、用墨一般研墨,但研墨一般不立即就用,而是將墨蓋好後放上一、兩天。用的時候,在旁邊放一碟清水,將筆吃飽墨後,筆尖輕點一下清水再寫。
4、用冷開水磨墨,放置幾天幾夜,等自然幹後。[書法用的濕法制宿墨]
5、磨了墨,等墨自然乾透(量要少,要不,怎麼能很快乾呢?),再加水重磨,那種顆粒感就出來了,且不臭。[國畫用的濕法制宿墨]
6、磨出來的墨加些明礬第二天就是宿墨了。
7、先用熱水泡墨條,2、3天后墨條發胖,膠滲出,倒掉水和膠。接着泡幾個回合,墨就泡透了。這時容易臭,需要換涼水,在重複前面。這樣,大部分膠就出來了,墨也損失的差不多了。 直到水清了,放多長時間都沒有異味,這就成了————要費很長時間,但保存卻很簡單,只要有水不幹就行了。中間過程中,那些黑水有時也可用,膠重,沒有筆痕,有特殊效果。反正墨泡透後,也可以邊做變用,一般質次墨無論怎樣做都發臭-------現在還是覺得浪費,不如買老墨,直接用,很好用。
8、拿二塊松煙放在鍋裏一煮,完後找個大口玻璃瓶裝好放在冰箱冷藏,用時挖一些出來,用開水一衝好用的很。
9、把墨塊搗碎後煮(是很臭),然後要放在太陽底下曬。

宿墨宿墨和非宿墨

宿墨和非宿墨有一種色相的和肌理的微妙差別,非宿墨細膩呈現暖味,宿墨顆粒較大、有覆蓋力、色相比較冷。這個差別與油煙墨、全煙墨的差別類似:油煙有光澤,清透分明,全煙無光澤,柔和幽深,兩種交替使用,就用出變化細微的冷暖和肌理,畫面出現的那種微妙效果和感覺頗符合中國人含蓄的審美習慣
本來在傳統的繪畫和書法的創作中對墨的選擇是不一樣的。油煙是用來繪畫用,濃烈處發亮,生漆一般。而全煙無光,深幽沉凝,則是書法的選擇。而現在被運用得更加靈活了。
工筆人物畫的頭髮往往兩種墨色來畫,油煙渲染,滋潤透明;全煙勾髮絲,絲絲有質感;使得髮髻蓬鬆又有光澤,細細把玩時分,細微處的節奏美非常耐人品味。仔細分析一下何家英等高手的作品便知其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