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家給人足

鎖定
家給人足,是漢語的一則成語,出自西漢·劉安淮南子·本經訓》。 [1] 
這則成語意思是家家户户生活富足,衣食充裕(給:富裕,充足)。其結構為聯合式,在句子中可作謂語、定語,含褒義。 [1-2] 
中文名
家給人足
拼    音
jiā jǐ rén zú
近義詞
豐衣足食人足家給家給民足飽食暖衣
反義詞
民不聊生缺衣少食一窮二白貧病交加
出    處
《淮南子·本經訓》
注    音
ㄐㄧㄚ ㄐㄧˇ ㄖㄣˊ ㄗㄨˊ
語法功能
作謂語、定語

家給人足成語出處

西漢·劉安《淮南子·本經訓》:“衣食有餘,家給人足。” [1] 
後人由此剪裁出成語“家給人足”。 [1-2] 

家給人足成語故事

戰國時期,出現了一個儒家的反對派,它就是墨家。墨家的創始人墨子名翟,相傳原來是宋國人,後來長期住在魯國。作為一個學派的創始人,人們可能以為他是讀書人出身。其實不然,他是工匠出身,有一雙勤巧的手,有製造機械的技能,並且懂得軍事。墨子自稱“賤人”,但對詩、書非常熟悉。他曾經學過儒學,只因不滿它繁瑣的“禮”,後來才另立新説,提出“非儒”的主張。和春秋戰國時期其它學派不同,墨家學派的成員多半和墨翟一樣,來自下層社會,出身於平民小生產者,過着簡樸的生活。他們住的是低矮的土房,屋頂上蓋的是沒有修剪過的茅草。他們吃的是粗茶淡飯,用豆葉子做湯;盛飯用泥土碗,盛湯用瓦器。夏天穿粗麻衣,冬天披鹿皮襖。墨家的成員就過着這樣艱苦的生活。他們互相救助,嚴守紀律,服從首領。如果在別的諸侯國做了官,要把俸祿的一部分交給墨家團體;誰的行動違反了墨家精神,誰就可能被召回。墨家的人死了,只用三寸厚的桐木板做個簡陋的棺材,喪禮也非常簡單。 以上就是墨子提出的“節用”、“節葬”等主張,也就是節制生活用度,反對鋪張浪費;辦喪事要節省人力和物力。這些都是對貴族奢侈享樂生活的抗議。 墨子非常重視發展生產,強調“耕勤者生,不耕勤者不生”。這説明他已經意識到勞動生產是人類生活的基礎。
墨子死後二百多年,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引述了他父親司馬談對各學派的主要觀點,其中對墨家的評價很高。司馬談特別肯定了墨家“強者節用”的主張。雖然諸子百家各有各的主張,但墨家的這個主張是誰也否定不了的,也是它勝過別人的地方。 [3-4] 

家給人足成語寓意

家給人足就是人人飽暖、家家富足,類似於今天所説的小康社會。墨家“強者節用”的主張,也就是加強農業、節省用度的主張,是實現人人飽暖、家家富足的辦法。這是墨家勝過別人的地方。墨子主張“強者節用”以實現家給人足的節用思想是中國思想史上一筆無形財富,其藴含的厲行節儉無論對修身、持家還是治國,都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 [4-5] 

家給人足成語運用

成文用法
家給人足形容家家户户生活富足,衣食充裕。多用於書面語,含褒義。這則成語在句子中可作謂語、定語,可修飾“狀況”“水平”等名詞。 [6] 
運用示例
唐·房玄齡等《晉書·陶侃傳》:“是以百姓勤於農殖,家給人足。” [1] 
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九十回:“五穀豐登,家給人足,一連十餘年都是豐收年歲。 ”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