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宦鄉

鎖定
宦鄉(1909年11月2日—1989年2月28日),字鑫毅,筆名範慧、範承祥,出生於貴州遵義老城。中國外交部原部長助理。 [6] 
1945年冬至1949年初,參加中國共產黨地下活動,曾任上海文匯報副總編,天津進步日報(原大公報)黨組副書記、總主筆,中國人民政協會議籌備處副秘書長兼新聞處長(1949年1月至1949年11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進入外交部工作。1949年11月至1954年10月,外交部歐洲司司長。1954年10月至1962年6月,中國駐英國代辦處常任代辦。1962年7月至1966年6月,外交部部長助理兼研究室主任。1976年1月至1978年9月,駐比利時、盧森堡、歐共體大使。1978年10月至1986年7月,中國社會科學院黨委書記、副院長、顧問。1982年7月起兼任中國法學會副會長及國務院國際問題研究中心總幹事、黨組書記(1986年8月),中國太平洋經濟合作全國委員會會長,台灣研究會會長,《世界經濟報》名譽社長等職。政協第一屆全國委員。1982年6月當選為黨的十二大代表,1983年6月當選第六屆全國人大代表、人大常委會委員。1989年2月去世。 [1] 
中文名
宦鄉
別    名
範慧
範承祥
性    別
國    籍
中國
出生地
貴州遵義
出生日期
1909年11月2日
逝世日期
1989年2月28日
政治面貌
中共黨員
鑫毅

宦鄉人物生平

宦鄉,貴州遵義人,生於1909年11月2日。他在青年時期就具有愛國主義和民主主義思想。1938年他出於抗日救國的熱情,出任國民黨政府第三戰區《前線日報》總編輯,在此期間他逐步接受了中國共產黨的思想影響。皖南事變後,曾利用當時的身份,從上饒集中營救出馮雪峯等同志。1948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出任外交部歐非司司長,1954年奉調為我國第一任駐英國代辦。1962年回國後任外交部部長助理兼政策研究室主任。“文革”期間受到迫害。1976年恢復工作,出任駐歐洲共同體、比利時、盧森堡大使。1978年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1982年起任國務院國際問題研究中心(1988年更名為中國國際問題研究中心)總幹事。
宦鄉還曾擔任全國人大外事委員會委員、中國太平洋經濟合作全國委員會會長、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會長、全國台灣研究會會長、中國國際法學會會長、《世界經濟導報》名譽社長等職。此外他還是聯合國發展規劃委員會委員、各國議會聯盟執行委員、太平洋經濟合作會議常務委員會委員、摩洛哥王家科學院院士、倫敦經濟研究院榮譽研究員、英國格拉斯哥大學榮譽法學博士。
1989年2月28日,宦鄉因病在上海逝世,享年80歲。宦鄉同志在上海治病期間,趙紫陽、萬里、胡啓立等同志曾多次委託上海方面或派專人前去慰問。
3月16日,遺體告別儀式在北京醫院舉行。趙紫陽、鄧小平、楊尚昆、李鵬、陳雲、萬里、彭真、鄧穎超、徐向前、聶榮臻、江澤民、宋平、胡耀邦、薄一波、李一氓李德生楊得志、肖克、餘秋裏、宋時輪、張勁夫、張愛萍、陸定一、嚴濟慈倪志福王任重王光英、洪學智、劉華清、朱熔基、汪道涵、許家屯等同志及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中聯部、中組部、中宣部、統戰部、外交部、安全部、公安部、國防部、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貴州和遵義的黨政機關等單位送了花圈。 [2] 

宦鄉人物爭議

有關宦鄉的出生年月,一説是1909年11月2日; [2]  一説是1910年11月。 [1] 

宦鄉人物事蹟

開明民主主辦《前線日報》
《前線日報》創刊於1938年10月1日。3個月後,宦鄉由其妻舅許聞天介紹加入報社工作。不久,宦鄉任副社長兼總編輯。抗日期間,宦鄉是個無黨無派民主人士,不滿意國民黨的法西斯統治,同情和傾向共產黨。第三戰區政治部內的文化特務千方百計反對他,想取而代之,控制《前線日報》,頑固反共。但因宦鄉兼任長官部的秘書,精通英文,第三戰區司令長官顧祝同與盟國官員講話都請他當翻譯,顧不同意撤掉宦鄉。宦鄉頭腦清醒,工作謹慎,在《前線日報》長達8年時間裏,不僅把報紙辦得具有進步民主性質,還掩護了一批社內的地下黨員,更以他的身份和努力,使被囚在上饒集中營中的馮雪峯、吳大琨得以保釋出獄。
《前線日報》不出對開一大張,而採取四開兩張的形式,這是宦鄉的高明籌劃。第一張以國內外要聞為主,中央社的電訊是不能不登的。他利用第二張着意發展副刊,名目繁多,有報紙雜誌之稱。除由報社專職副刊編輯編輯綜合性副刊外,還請一些進步的學者和大學教授兼編各種專刊,如詩刊由著名詩人覃子豪主編,漫畫由張樂平為隊長的政治部漫畫宣傳隊負責,文藝評介則由暨南大學文學系教授許傑主持。這些副刊、專刊體現出“五四”運動以來民主與科學的優良傳統,很受讀者歡迎。張恨水、曹聚仁、老舍、孫伏園、臧克家、王西彥、張駿祥等名家和千家駒、王芸生、王造時、沙千里、費孝通、章乃器等學者都給該報副刊寫過文章。
抗日勝利後的1945年10月1日,《前線日報》遷往上海。報社成立董事會,報紙由官辦轉為民營。宦鄉仍主持筆政。他想把報紙辦成一張民主進步的報紙,因此延聘一些開明進步人士任編輯,為專欄寫作。電訊除中央社以外,亦有采用新華社的。報紙仍然維持雜誌化的特點和鮮明的風格。報紙質量在滬報中亦有好評,發行號稱5萬份。但宦鄉的意圖受到社內反動頑固勢力的抑制,言論不能直書胸臆,隨着國民黨政治危機的與日俱增,他無法貫徹自己的辦報方針,因此於1946年初拂袖而去,加入《文匯報》工作。 [4] 
力主調整和增設國際問題研究機構
1978年9月,宦鄉以近70歲的高齡被中共中央任命為中國社會科學院黨組成員、副院長。根據院領導的分工,他主管國際方面的科研和對外學術交流工作。
1980年7月12日,宦鄉向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黨委第一書記胡喬木並院黨委呈送了《關於調整和增設國際問題研究機構的報告》(簡稱《報告》)。《報告》中説:“我們認為,關於國際問題的研究,是全國學術工作中極為薄弱的環節,也是社會科學院工作中極為薄弱的環節,遠遠不能適應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在發展對外關係和進行國際鬥爭上無法做好黨和國家的得力助手。現在,全國還沒有一個對國際問題進行比較系統和全面研究的機構,這和我們國家的地位也是很不相稱的。如果不及早抓起,不但改變不了目前的落後狀態,而且勢必加大同客觀需要和國外的差距。”“總之,設置機構的問題已屬刻不容緩,必須在現有基礎上積極創造條件,而不能等待一切條件完全具備後才去解決。”接着,《報告》還就調整和增設國際問題研究機構提出了設想。
這個《報告》得到了胡喬木和院黨委的支持。社科院於1980年8月11日向國務院上報了《關於調整和增設國際問題研究機構的報告》。當年11月28日,國家編制委員會向社科院發出《關於成立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及蘇聯東歐研究所等六個研究所增加編制問題的通知》。
與此同時,宦鄉在胡喬木的支持下與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的領導磋商,達成了將該部所屬的三個研究所,即蘇聯所、西亞非洲所、拉丁美洲所整建制劃歸社科院的協議,並於1980年12月19日向中共中央報送了《關於中聯部三個研究所劃歸社會科學院建制的報告》。中共中央很快批准了這份《報告》。
就在社科院“國際學科片”籌建工作緊張而有序地推進時,中共中央於1981年初相繼發出文件,其中包含了國民經濟調整緊縮的精神。院內有的同志對國際關係研究新設研究所提出了不同意見。1981年2月16日,宦鄉給胡喬木、鄧力羣並梅益、馬洪、彭達彰寫了一封關於儘快建立國際關係研究各所的長信,闡述了他對中共中央精神的理解,強調了在社科院內建立起國際關係研究各所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明確提出了“國際研究各所可以聯合成為一個‘國際關係片’”的動議。胡喬木和院黨委採納了他的意見,“國際學科片”的籌建工作得以繼續推進。
1981年6月4日,宦鄉主持召開第一次“國際學科片”全體工作人員大會,並作國內外形勢報告。這次大會標誌着社科院“國際學科片”的初步建成。 [6] 

宦鄉社會評價

宦鄉在我國報界、外交界和學術界,都有着不可磨滅的地位。朱鎔基 評) [6] 
他是一位知識淵博、多學科的專家,是一位思想活躍、富有創造性的學者。他善於把國際問題的研究同國內四化建設的需要結合起來,不僅為外交工作服務,而且為改革開放政策作出貢獻。他勇於獨立思考、敢於提出和堅持自己的政治見解和理論見解。徐達深 評) [5] 
宦鄉長期從事世界經濟和國際政治和研究,造詣極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他的研究工作和學術活動進入一個新階段,為貫徹執行改革開放政策作出了重要貢獻,多年來他發表了大量具有獨到見解的研究報告和學術論著。他卓越的學術成就,使他成為我國當代最著名的國際問題專家,在國際上也享有崇高的聲譽。
宦鄉同志忠於黨、忠於人民、忠於馬克思主義。卧病以後他仍全神關注國際形勢和國家大事,一再提出對形勢的分析和政策建議。宦鄉同志一直關心祖國統一大業,生前作了很多工作,在他生病期間仍念念不忘為實現海峽兩岸人民的統一願望盡力。(《人民日報》發) [2] 
參考資料
  • 1.    歷任副部長及部長助理  .外交部[引用日期2023-07-13]
  • 2.    《宦鄉遺體告別儀式昨在京舉行》,《人民日報》1989年3月17日,第2版
  • 3.    宦鄉  .上海交通大學校史博物館[引用日期2023-07-13]
  • 4.    《宦鄉與》,《上饒日報》2017年6月10日,第3版
  • 5.    《沉痛悼念宦鄉同志》,《人民日報》1989年3月27日,第5版
  • 6.    蘇振蘭:《蜚聲中外的國際問題專家宦鄉》,《黨史博覽》2012年第11期,第50-5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