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胡喬木

鎖定
胡喬木(1912年6月1日—1992年9月28日),本名胡鼎新,“喬木”是筆名。江蘇鹽城人,清華大學、浙江大學肄業,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2年轉入中國共產黨。馬克思主義理論家、政論家、社會科學家,我黨思想理論文化宣傳戰線的卓越領導人。 [13] 
曾任中央黨史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中央黨史研究室主任(1980-1982),中央文獻研究室主任(1980-1982),新華社社長,人民日報社社長,中央宣傳部常務副部長,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中共中央副秘書長,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國務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等職。參與編輯《毛澤東選集》(1-4卷)、領導修訂《毛澤東選集》(1-4卷)第二版,參與起草《關於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等重要文件,協助審定《鄧小平文選》等。著有《中國共產黨的三十年》,審定《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等,著作編為《胡喬木文集》。 [13] 
中文名
胡喬木
別    名
胡鼎新
國    籍
中國
出生地
江蘇鹽城
出生日期
1912年6月1日
逝世日期
1992年9月28日

胡喬木人物生平

少年時的胡喬木喜歡讀書,也喜歡寫詩,曾相繼在揚州省立八中、揚州中學(高中)上學。 [1] 
1930年,胡喬木高中畢業後考入清華大學物理系。 [1] 
胡喬木
胡喬木(6張)
曾任共青團北平西郊區委書記,共青團北平市委宣傳部部長。
參與領導北平學生和工人的抗日愛國運動。
1935年後,任中國社會科學家聯盟書記,中國左翼文化界總同盟書記,中共江蘇省臨時工委委員。
1937年後,任安吳青訓班副主任,中共中央青委委員,中國青年聯合會辦事處宣傳部部長。
1941年任毛澤東秘書,中共中央政治局秘書。
1945年參與起草了《關於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
1948年後任新華通訊社社長。
建國後,歷任新華社社長(1949年10月1日至10月19日),新聞總署署長,中共中央宣傳部副部長,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秘書長,中共中央副秘書長。參與起草了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54年)。
1956年當選為中共第八屆中央委員、中央書記處候補書記。
1975年後任國務院政治研究室負責人。
1977年後任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顧問、名譽院長,中共中央副秘書長,毛澤東著作編輯出版委員會辦公室主任,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主任。 [2] 
1978年補選為中共第十一屆中央委員。
1980年當選為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
1982年當選為中共第十二屆中央政治局委員。主持起草了《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等重要文件。 [3] 
1987年當選為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委。
曾任中共中央黨史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中央文獻研究室主任。是第一、二、三、五屆全國人大常委。 [4] 
1992年9月28日,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無產階級革命家、傑出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政論家和社會科學家、中國共產黨思想理論文化宣傳戰線的卓越領導人胡喬木同志因病在北京逝世,終年81歲。 [10] 
1992年10月4日,遺體火化;10月26日骨灰撒在延安地區。 [4] 

胡喬木人物家庭

父親:胡啓東(原名胡應庚) [5] 
妻子:谷羽(原名李桂英) [6] 
兒子:胡石英 [7] 
女兒:胡木英 [8] 

胡喬木人物著作

胡喬木傳 胡喬木傳
《中國共產黨的三十年》,《胡喬木文集》、《關於人道主義和異化問題》、詩集《人比月亮更美麗》。 [3-4]  《詞十六首》,《賀新郎·看〈千萬不要忘記〉》、《沁園春·杭州感事》、《詩詞二十六首》。 [9] 

胡喬木人物評價

胡喬木被毛澤東戲稱為“靠喬木,有飯吃”。
鄧小平則讚譽胡喬木是“中共中央第一支筆”。 [11] 

胡喬木後世紀念

1994年,《回憶胡喬木》、《胡喬木文集》出版發行。 [4] 
2007年9月5日,“《胡喬木與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座談會”在北京舉行。《胡喬木與中國社會科學院》一書全面客觀地評價了首任院長鬍喬木對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建設、對發展和繁榮中國社會科學所做的傑出貢獻,並對胡喬木一生在理論上的卓越貢獻,特別是在中共黨史研究、新聞學研究、文字改革和漢語規範化研究、文學藝術研究以及對國際國內重大問題等方面的理論造詣均有深入而客觀的評價,可説是對胡喬木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的全面總結。全書30餘萬字,共三部分,即綜述、回憶和文獻資料。書中還選取了五幅喬木生前工作照和一幅手跡。 [12] 
2015年1月,81.5萬字的《胡喬木傳》上下冊面世。 [7]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