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客家民歌

鎖定
客家民歌是一種以客家語為創作、傳唱載體,以客家民間生活及習俗為題材,在客家聚集地區廣泛流傳的民間歌曲。客家民歌既是漢族民歌的重要分支,在中國民歌體系中也佔據重要位置。客家民歌,和客家民謠統稱作客家民間歌謠。
2017年梅州客家三寶組合多次登上央視、衞視演唱客家新山歌《客家山歌刮出名》、《排排坐唱山歌 [1] 
中文名
客家民歌
題    材
客家民間生活及習俗
性    質
民間歌曲
載    體
傳唱
著名歌手
張振坤陳善寶劉果林 [2] 
著名組合
客家三寶

客家民歌分佈範圍

客家民歌主要分佈於有客家羣體分佈的地區。主要包括廣東東北部、福建西南部以及江西東南部三省交界地帶。粵東閩西贛南等三省交界地帶是客家大本營,是客家的密集區,客家文化在這個地區比較深厚,客家民歌也比較豐富,富有特色。同時,客家民歌也隨着客家羣體的遷移而流傳到全國乃至世界各地。湖南瀏陽、四川成都東山、廣西貴港、台灣新竹、苗栗、東南亞客家分佈地等地方都有客家民歌的流傳。

客家民歌民歌分類

客家民歌可以分為兩大類:山歌兒歌
客家山歌的內容廣泛,語言樸素生動。歌詞善用比興,韻腳齊整。歌詞句式為7字4句,每句為“2、2、3”的組合。詞曲不固定,一般都是即興編唱。可以一曲多詞,反覆演唱。她曲調豐富,大致有號子山歌、正板山歌、四句八節山歌、快板山歌、疊板山歌、五句板山歌等。客家山歌有勞動歌、勸世歌、行業歌、耍歌、逞歌、虛玄歌、拉翻歌、謎語歌和猜調、小調、竹板歌等。
兒歌客家地區很受歡迎,幾乎所有客家聚集地區都有兒歌的分佈。各地客家的兒歌既有共有曲目,又有本地特色曲目。如《月光光》:月光光,秀才郎;騎白馬,過蓮塘;蓮塘背,割韭菜;韭菜花,結親家;親家面前一口塘,打條鯇魚八尺長;大頭拿來熬湯食,尾巴拿來入學堂;入個學堂四方方,搬條凳子讀文章……

客家民歌採茶歌

採茶歌是最典型、也是傳唱最廣的客家山歌。採茶歌,流行於江西湖南湖北廣西安徽福建等地,尤以贛南地區為盛。採茶歌還被髮展成“採茶戲”。
採茶歌發展歷史
採茶歌贛南山區十分盛行,其演唱形式比較簡單,先是一人乾唱,無伴奏,後來發展成為以竹擊節,一唱眾和的“十二月採茶歌”的聯唱形式,便是將採茶歌引入庭院户室演唱的開始。明萬曆年間已有民間進入豪紳官吏府第演唱(見石城縣崖嶺熊氏六修宗譜《熊體甫先生傳》)。明中葉以後,“十二月採茶歌”聯唱在贛南民間燈綵及其他藝術形式的影響下,進一步發展成有紙紮茶籃,扇子,手帕等道具,邊唱邊舞的採茶燈,又叫“茶籃燈”。
採茶歌的流傳
贛州地區戲曲志載:“採茶戲贛南老家誕生後,除在江西省廣為流傳外,還分數支先後向閩,粵,湘,桂等省流動。其路線為:1.自贛南傳入閩西後分為2支:一支沿武夷山流傳導贛東,贛中和贛北,甚而過長江,傳入湖北黃梅;另一支流行到漳州一帶,並傳到台灣,成為歌仔戲形成的基本因數。2.自貢水流域進贛江中下游的萬安,遂川一帶,然後沿羅霄山脈向贛西及湘中流動。3.經粵東粵北傳入湘南及桂南。”
採茶歌歌詞
歌詞一
天頂哪哩落雨仔呀彈呀雷囉公伊呀
溪仔底哪哩無水仔呀 魚囉這個亂呀撞囉啊
愛着哪哩阿孃仔呀不呀敢囉講伊呀
找仔無哪哩媒人仔呀 鬥囉這哩牽呀空囉啊
大隻哪哩水牛仔呀細呀條囉索伊呀
大仔漢哪哩阿孃仔呀 細囉這個漢呀哥囉啊
大漢哪哩阿孃仔呀不呀識囉寶伊呀
細仔粒哪哩幹樂仔呀 較囉這哩賢呀翔囉啊
歌詞二
眾姐妹:
三月鷓鴣滿山遊,四月江水到處流,
採茶姑娘茶山走,茶歌飛上白雲頭。
草中野兔竄過坡,樹頭畫眉離了窩,
江心鯉魚跳出水,要聽姐妹採茶歌。
採茶姐妹上茶山,一層白雲一層天,
滿山茶樹親手種,辛苦換得茶滿園。
春天採茶抽茶芽,快趁時光掐細茶。
風吹茶樹香千里,蓋過園中茉莉花,
採茶姑娘時時忙,早起採茶晚插秧,
早起採茶頂露水,晚插秧苗伴月亮。
採茶採到茶花開,漫山接嶺一片白,
蜜蜂忘記回窠去,神仙聽歌下凡來。
歌詞三
百花開放好春光,
採茶姑娘滿山崗。
手提着籃兒將茶採,
片片採來片片香,
採到東來採到西,
採茶姑娘笑眯眯。
過去採茶為別人,
如今採茶為自己。
茶樹發芽青又青,
一棵嫩芽一顆心。
輕輕摘來輕輕採,
片片採來片片新。
採滿一筐又一筐,
山前山後歌聲響。
今年茶山好收成,
家家户户喜洋洋
歌詞四
太陽出山樂悠悠,
鳥兒叫連天,
拿起鋤來上南山,
草上的露水還沒幹。
風和日麗好天氣,
白雲似柳絮,
茶園滿山嫩又綠,
採茶的姑娘心歡喜。

客家民歌各地客家民歌

客家民歌,有引人行正的勸歌,有談情説愛的情歌,有歌頌山鄉風貌的讚歌,有測驗智慧的考歌,也有揭露鞭撻舊社會的罵歌。其形式又分為賽歌、對歌、盤歌和兒歌。例如,惹人和歌的歌頭有:“日頭不出天不晴,月亮不出夜不明,畫眉不叫山不旺,歌子不唱冷冰冰。”又如,描繪客家人生活,有用口代替鑼鼓的客家鑼鼓民歌:“擔子好擔且當且背難駝,大字好寫叮噹且當哐,且,冬羅墨難磨。布鞋好穿且當且底難打,白米好吃叮噹且當哐,且,鼕鼕羅禾難作。”瀏陽客家人能唱100首至500首民歌的,到處可以找到。例如中和鄉雅山村73歲的婦女杜桂英,一字不識,筆者在蒐集客家民歌時,她3天唱了530餘首客家民歌。她13歲開始在本村與人對歌,17歲後遠離村寨外出賽歌,曾在橫山、雙衝尾等地多次賽歌獲勝。
梅州客家民歌
梅州客家山歌是梅州市境內6縣1市1區近500萬人口用客家語演唱的民歌,它流傳於廣東省東北部客家地區並流播到海外梅州籍客家人聚居地。 梅州客家山歌於宋、明期間伴隨着客家民系的形成而傳播繁衍,是中原文化與梅州土著文化融合的產物。它的歌詞詩味很濃,類似竹枝詞,有“國風”和“吳歌”的餘韻。 梅州客家山歌共有腔調近百種,音調高揚綿長,平穩流暢,起伏不大;音區較高,音域較窄;級進較多,跳進較少;節奏自由,節拍多樣,常有多種節拍混合而歌。 梅州客家山歌有數萬首歌詞流傳於民間,內容包括勞動歌、時政歌、儀式歌、禮俗歌、情歌、其他生活歌和兒歌等,涵蓋了客家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以情歌的數量最多,內容最精彩,文學價值也最高。
贛南客家民歌
贛南客家山歌,最具地方風格的是“興國山歌”有固定的“過山溜"。興國山歌,有固定的歌頭格式:“哎呀嘞——哎”,音調既高且長,迴盪山谷,意在引人注意。中間是字多腔少的數板性音調,然後又經過一個固定的句式:“心肝格”或“心肝哥(妹)” ,預示着歌唱將要結束。如:“哎呀嘞哎!打只山歌過橫排,橫排路上石崖崖;行了幾多石子路,心肝格,着爛幾多禾草鞋。”過山溜,產生於龍南縣揚村鄉。過去這裏山高林密,人煙稀少,常有虎豹出沒,人們走山路時,便唱起過山溜:“喔喂,打嗒——啊喂......"聲音激越高亢,可傳數里.以此一則邀集同伴,二則驚散猛獸,故一般都用假嗓高腔或真假嗓結合唱, 技巧性很高,難度較大。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