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安慶方言

鎖定
安慶方言分為江淮官話和贛語
贛語安慶片:懷寧(大部分)、潛山、太湖、望江、宿松(不含沿江部分地區)、東至(除大渡口鎮)、嶽西(青天到石關一線以南)、桐城(部分)、石台(縣城及西北部)、貴池(西部及東南角)
江淮官話安慶片:安慶市區、樅陽縣、桐城(大部分)、懷寧(高河鎮至月山鎮以東)池州市區、東至(大渡口鎮)
中文名
安慶方言
外文名
Anqing dialect
別    名
安慶話
安慶閒話
別    名
江北話
地理位置
安慶、池州、銅陵
相關文獻
中國語言地圖集》安徽江淮官話語音研究
所屬地區
安徽省西南部

安慶方言贛語安慶片

在我國曆史上,幾乎每次改朝換代都發生戰爭。由於戰火蹂躪以及自然災害頻發,造成社會劇烈動盪,引發了人口的不斷遷徙。歷史上為避亂、逃荒,中原百姓曾多次被迫向外大規模流徙,主要是從黃河流域向長江流域和更偏遠的南方移居。其它因做官、經商、求學、避害等原因而零星遷徙者更是不計其數。這種不斷遷移的直接後果,就是造成了華夏姓氏的廣泛播遷。後來,由於年深日久,歷次移民後裔難以確知其祖籍所在,往往把先祖遷徙最初的集散地作為先人的祖籍,手傳口授,記入家譜,傳給子孫後代。
2000年3月1日《安慶日報·下午版》有一篇《瓦屑壩--安慶人的根》的文章,是上海復旦大學歷史研究所所長葛劍雄教授所撰,文章指出,元代江西饒州路約相當於建國後之鄱陽、餘干、萬年、樂平、德興、景德鎮、浮樑等市縣,屬江浙行省。鄱陽縣就是的江西省鄱陽縣,那裏有一個叫瓦燮坽的地方,那就是瓦屑壩。葛先生認為,自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彭瑩玉、鄒普勝徐壽輝在湖北蘄(qí)州、黃州一帶起義,徐壽輝及其部將趙普勝陳友諒多次率兵沿江而下攻安慶及周圍各縣。朱元璋與陳友諒、趙普勝又多次大戰於鄱陽湖、安慶、池州一帶,直到至正二十四年朱滅陳後安慶才恢復安寧,戰亂長達13年之久,其毀滅性的破壞可想而知,人口必然鋭減,土地大片荒蕪,江西饒州一帶受戰亂較少,人多地少,明初朝廷鼓勵向江淮及其他人口稀少地區移民。
明朝建國後,為恢復被戰爭破壞的各地區的社會經濟,朱元璋決定對江淮地區進行移民。而同時的饒州地區,雖有陳友諒軍騷擾,當地人吳宏、於光組織民眾保土安民,所以人口沒有大的損失。於是朝廷命令遷饒州民眾填實安徽、湖北等地。
瓦屑壩本是鄱陽湖畔的一個古老渡口,是明初江右民系移民皖鄂兩省的集散中心,政府官兵將被安排移民的對象聚集到瓦屑壩,然後上船遣送到安慶府等目的地。因年代久遠,移民後代隨着傳説的遞減,逐漸淡忘了具體祖居地,將記憶的思路定格於“瓦屑壩”,似乎“瓦屑壩”成了原居地,這是一種思鄉情結的歸宿,就像華東等省區只記得“大槐樹”一樣。實際上瓦屑壩移民原居地分佈在江西饒州(鄱陽)、九江兩府各縣。
安慶片主要特點:
1.古入聲上聲全濁聲母今讀陽去,宿松、嶽西、東至例外,宿松有部分全濁上仍讀上聲。
2.山攝合口一等恆韻和鹹攝開口一等覃韻、山攝開口一等寒韻的見組字韻母相同。
3.古全濁聲母入聲字歸屬陽去。古清聲母入聲字嶽西、宿松、東至縣今讀作入聲,其他都歸屬陰去。而且通常入聲只有入聲調而沒有入聲韻,其中宿松有喉塞韻尾,且宿松部分地區有l韻尾
4.古全濁聲母今已清化、讀塞音、塞擦音時,不論平仄都讀送氣聲母;古寒、桓兩韻見溪聲母的字今音韻母相同;古鹹、銜兩韻的端系聲母字的韻母今音也相同。有陰平陽平、陰去、陽去、上聲入聲6個聲調

安慶方言江淮官話洪巢片安慶小片

分佈地區:安慶市區、樅陽縣、桐城
語音特徵:區分平捲舌,有ng聲母,an和ang不分,鹹山攝三分,陰平是低降調21或31,陽平是高升調35,上聲是曲折調213,去聲是高降調52,有兒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