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安市城

(城市名稱)

鎖定
安市城 [9]  是一個古代城市的名稱,中國的遼東故土,南北朝、隋朝時期曾為高句麗所割據 [8]  [1] 
中文名
安市城
修建時間
戰國時期
高遷時間
漢時
所在地點
遼寧省鞍山市海城市營城村
歷史背景
戰國時期,安市屬燕國遼東郡
漢時置安市縣。
十六國(317一420年)是先後隸屬於前燕、前秦、後燕遼東郡。
南北朝(420一585年)北朝之際,為高句麗所割據。
唐太宗貞觀年間,高句麗進攻新羅,新羅王向唐告急。唐命高句麗停戰,蓋蘇文拒絕。645年(唐貞觀19年),唐太宗親率10萬軍隊親征高句麗,攻破高句麗的玄菟、橫山、蓋牟、磨米、遼東、白巖、卑沙、麥谷、銀山、後黃等城,打到安市城時,唐軍因為“遼左早寒,草枯水凍,士馬難久留,且糧食將盡”而班師。 [2-3]  唐太宗親征高句麗,唐軍總共損失接近2000人,戰馬死了八千匹,唐軍打下高句麗10座城,遷7萬人入中國,還斬首4萬多級(通常殺敵數遠多於斬首數),唐軍還繳獲大量馬、牛、裝備、物資。唐軍多次大勝,其中單是在安市城外擊敗高延壽高惠真的那次勝利,唐軍不僅消滅了15萬高句麗軍,還繳獲馬5萬匹,牛5萬頭,鐵甲萬領,以及其他大量裝備。 [4-7] 
公元671年,唐將李績等攻陷安市城後,滅亡高句麗
唐高宗總章元年(668年),置安市州,屬安東都護府
參考資料
  • 1.    高句麗“安市城”地點再探  .鞍山師範學院學報[引用日期2021-01-29]
  • 2.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九十八 唐紀十四:上以遼左早寒,草枯水凍,士馬難久留,且糧食將盡,癸未,敕班師。先拔遼、蓋二州户口渡遼,乃耀兵於安市城下而旋,城中皆屏跡不出。城主登城拜辭,上嘉其固守,賜縑百匹,以勵事君。
  • 3.    《新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五:“始行,士十萬,馬萬匹;逮還,物故裁千餘,馬死十八。船師七萬,物故亦數百。”
  • 4.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九十八 唐紀十四:凡徵高麗,拔玄菟、橫山、蓋牟、磨米、遼東、白巖、卑沙、麥谷、銀山、後黃十城,徙遼、蓋、巖三州户口入中國者七萬人。新城、建安、駐蹕三大戰,斬首四萬餘級,戰士死者幾二千人,戰馬死者什七、八。
  • 5.    《新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五:高麗(高句麗)北部傉薩高延壽、南部傉薩高惠真引兵及靺鞨眾十五萬來援……帝夜召諸將,使李勣率步騎萬五千陣西嶺當賊,長孫無忌、牛進達精兵萬人出虜背狹谷,帝以騎四千偃幟趨虜北山上,令諸軍曰:"聞鼓聲而縱。"……帝望無忌軍塵上,命鼓角作,兵幟四合,虜惶惑,將分兵御之,眾已囂。勣以步槊擊敗之,無忌乘其後,帝自山馳下,虜大亂,斬首二萬級。延壽收餘眾負山自固,無忌、勣合圍之,徹川梁,斷歸路……延壽等度勢窮,即舉眾降。入轅門,膝而前,拜手請命……獲馬牛十萬,明光鎧萬領。高麗震駭,後黃、銀二城自拔去,數百里無舍煙。
  • 6.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九十八 唐紀十四:高麗(高句麗)北部耨薩延壽、惠真帥高麗、靺鞨兵十五萬救安市……上夜召文武計事,命李世勣將步騎萬五千陳於西嶺;長孫無忌將精兵萬一千為奇兵,自山北出於狹谷以衝其後。上自將步騎四千,挾鼓角,偃旗幟,登北山上,敕諸軍聞鼓角齊出奮擊……上望見無忌軍塵起,命作鼓角,舉旗幟,諸軍鼓譟並進,延壽等大懼,欲分兵御之,而其陳已亂……龍門人薛仁貴著奇服,大呼陷陳,所向無敵;高麗兵披靡,大軍乘之,高麗兵大潰,斬首二萬餘級……延壽等將餘眾依山自固,上命諸軍圍之,長孫無忌悉撤橋樑,斷其歸路。己未,延壽、惠真帥其眾三萬六千八百人請降,入軍門,膝行而前,拜伏請命……獲馬五萬匹,牛五萬頭,鐵甲萬領,他器械稱是。高麗舉國大駭,後黃城、銀城皆自拔遁去,數百里無復人煙。
  • 7.    《資治通鑑》:貞觀十九年……凡徵高麗(高句麗),拔玄菟、橫山、蓋牟、磨米、遼東、白巖、卑沙、麥谷、銀山、後黃十城,徙遼、蓋、巖三州户口入中國者七萬人。新城、建安、駐蹕三大戰,斬首四萬餘級,戰士死者幾二千人,戰馬死者什七、八。
  • 8.    統計用區劃代碼  .國家統計局[引用日期2021-09-20]
  • 9.    古地名。亦省稱安市(《新唐書·高麗傳》將安市城與安市記為二地,疑誤)。名襲用漢遼東郡安市縣舊稱。故址一般認為在今遼寧海城縣東南營城子(一作英城子山城),但説法不一,或説在該省營口縣東南湯池鎮;舊説在東遼河與西遼河會合處;或説在遼寧鳳城縣鳳凰山。——見高文德主編:《中國少數民族史大辭典》,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90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