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安吉拉·卡特

鎖定
安吉拉·卡特(Angela Carter,1940年5月7日—1992年2月16日),英國著名女作家,作品風格獨樹一幟,混合魔幻現實主義女性主義哥特式黑暗系童話,想象奇異詭譎,語言瑰麗璀璨,充滿戲仿的狂歡。
她曾於1969年獲毛姆獎,1983年擔任布克獎評委,被《時代》週刊譽為20世紀最傑出的作家之一。代表作品有:長篇小説《愛》《霍夫曼博士的魔鬼慾望機器》《新夏娃的激情》《馬戲團之夜》《明智的孩子》等,短篇小説集《染血之室與其他故事》,短篇小説合集焚舟紀》等。 [1] 
中文名
安吉拉·卡特
外文名
Angela Carter
國    籍
英國
出生日期
1940年5月7日
逝世日期
1992年2月16日
代表作品
焚舟紀》,《新夏娃的激情

安吉拉·卡特個人經歷

安吉拉‧卡特 安吉拉‧卡特
安吉拉‧卡特(Angela Carter,1940-1992),英國最具獨創性的作家之一,書寫風格混雜魔幻寫實、哥特式女性主義。以黑暗系童話為主。曾獲得切特南文學節獎、詹姆斯·泰特·布雷克紀念等獎項。
安吉拉‧卡特於1940年在英國伊斯特本(Eastbourne)出生。二十歲結婚,在克羅伊登廣告(Croydon Advertise)工作,並在布里斯托爾(Bristol)大學英國文學系進修。1969年離婚,遷居日本兩年。
1976至1978年,她成為大不列顛藝術協會研究員,在雪菲爾大學開設寫作課程,1980至1981年則是布朗大學寫作設計的客座教授,並曾在美國及澳洲四處旅行、教學,但定居倫敦,於東安格里亞大學(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任教,作家石黑一雄當時受教於她。 [2] 

安吉拉·卡特人物評價

卡特生前未獲得主流批評界的充分重視,但她頗受大學生和大學學者追捧,被稱為“校園聖者安吉拉”。僅1992~1993年,英國學術界博士論文開題報告中就有40餘篇以卡特為研究對象,這使她成為20世紀英國文學批評界最時髦的話題。90年代後卡特成為當代經典作家,被認為是“1945年後最重要的英國小説家之一”,一些批評家甚至認為“離開卡特就無法談論英國的後現代主義”。肖爾沃特在《她們自己的文學》中認為卡特是繼承英國女性作家傳統的關鍵人物,如果説I.默多克、萊辛、德萊博和拜厄特在60年代引領了英國女性寫作的“文藝復興”,那麼卡特則在70年代開啓了女性寫作的“後現代意識”,是“新興小説家”的代表。當A.布魯克納這樣的新現實主義作家(與卡特同時入圍布克獎),仍在關注婚姻、財務、女性氣質,續寫資產階級女性的悲哀和憂傷時,卡特就憑藉強烈的政治參與意識和社會觀察動機,並以激進的姿態對經典和正統進行後現代戲仿。整體而言,卡特的作品具有顛覆性、叛逆性、懷疑性和邊緣性;風格是奇幻式的、哥特式的、怪誕的、神話性的、夢魘般的、狂歡化的;她的作品語言綺麗,充滿文學性。 [4] 

安吉拉·卡特個人作品

作品集
1965 《影舞》
1967 《魔幻玩具鋪》(獲約翰‧勒維林‧里斯獎)
1968 《數種知覺》(獲桑姆塞‧毛姆獎
1970 《英雄與惡徒
1971 《愛》
1972 《霍夫曼博士的地獄慾望機器》
1984 《馬戲團之夜》
1991 《明智的孩子》
短篇小説集
焚舟紀》是英國著名女作家安吉拉·卡特的短篇小説全集,一套共五本四十二個短篇。五個集子依次是《煙火》、《染血之室》、《黑色維納斯》、《美國鬼魂與舊世界奇觀》和《別冊》。這些短篇多以童話、民間故事、文學經典為藍本,文學女巫卡特以奇絕想象力和非凡敍事技巧將之加以戲仿、混釀、改裝和重塑,並以通透戲謔的視角呈現出童話背後的冷僻真相,傳奇之中的幽暗細節,為幻想世界打上現實投影,極具顛覆性卻又不損奇幻之美,懾人之餘又令人迷醉,形成融魔幻現實主義女性主義哥特風格和寓言色彩為一體的獨特寫作模式。 [3] 
國內出版情況
焚舟紀 焚舟紀
魔幻玩具鋪》《馬戲團之夜》
《明智的孩子》
《愛》
焚舟紀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