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女性主義

(名詞解釋)

鎖定
女性主義(Feminism)又稱婦女主義(Womanism) [11]  在對社會關係進行批判。
女性主義理論的目的在於瞭解不平等的本質以及着重在性政治、權力關係與性意識(sexuality)之上。
女性主義政治行動則挑戰諸如生育權墮胎權教育權家庭暴力產假、薪資平等、投票權、代表權(Representationpolitics)、性騷擾性別歧視性暴力等等的議題。 [1] 
女性主義探究的主題則包括歧視、刻板印象物化(尤其是關於性的物化)、身體、壓迫與父權
女性主義運動是一個跨越階級與種族界線的社會運動。每個文化下面的女性主義運動各有其獨特性,並且會針對該社會的女性來提出議題,比如蘇丹的性器割除或北美的玻璃天花板效應,以及中國的女性參政問題、女性勞動報酬偏低的問題;女性下崗失業比例偏高的問題;流產和遺棄女嬰問題;婚後居住在男方家所帶來的男女不平等問題;媒體和社會觀念中的父權男權制)思想殘餘問題等。而如強姦亂倫與母職則是普世性的議題。 [1] 
中文名
女性主義
外文名
Feminism
別    名
婦女主義
定    義
進性階層平等而創立和發起的社會理論與政治運動

女性主義定義

女性主義的理論千頭萬緒,歸根結底就是一句話:在全人類消除男女不平等。綜觀女性主義的理論,有些激烈如火,有些平靜如水,有些主張做決死抗爭,有些認可退讓妥協,但是所有的女性主義理論都有一個基本的前提,那就是:女性在全世界範圍內是一個受壓迫、受歧視的等級。
女權運動
女權運動(3張)
女性的第二性地位是如此普遍,如此持久。在這樣一個跨歷史、跨文化的普遍存在的社會結構當中,女性在政治、經濟、文化、思想、認知、觀念、倫理等各個領域都處於與男性不平等的地位,即使在家庭這樣的私人領域中,女性也處於與男性不平等的地位。男權制思想認為,這種男尊女卑的性別秩序不僅是普遍存在的,而且是不會改變的,因為它是自然形成的;而女性主義卻認為,這一性別秩序既不是普遍存在的,也不是永不改變的,因為它並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由社會和文化人為地建構起來的。
在不同的年代和不同的文化當中,男性也受壓迫,但是他們是由於屬於某個階級或階層的成員而受壓迫,而不是由於是男性而受壓迫。女性則不同,除了因為屬於某個階級或階層等原因之外,還僅僅因為身為女性而受壓迫。由男性鑄造的社會將女性視為低下的:她只能通過挑戰和改變男性的高等地位的途徑來改變自身的低下地位。歷史上有許多向統治集團挑戰的革命,但是隻有女性主義是向男權制本身挑戰的。 [2] 

女性主義發展歷史

人類社會史上,人權的概念已有了200多年的歷史,但人權概念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並不包括女權 [3-4]  。早在1791年法國大革命的婦女領袖奧蘭普·德古熱(法語:Olympe de Gouges)發表《女權與女公民權宣言》或稱《女權宣言》的時候,女性主義運動就已經拉開序幕。《女權與女公民權宣言》開宗明義,認為:“婦女生來就是自由人,和男人有平等的權利。”兩年後這個宣言的作者就被她過去的男性同黨推上了斷頭台。 [5] 
法國的《人權與公民權利宣言》和美國的《獨立宣言》中,“人權”(rights of man)的含義只是男人的權利,不包含女人(women)。女權運動即是在這種背景下出現的,意為女人的人權,推動女人的做人之權從邊緣進入主流,使女權成為整個人權的重要內容。 [6-7] 
女性主義批評,作為一種文本批評或話語批評的時尚,則遲至1960年末的政治動盪時期才在西方出現。其實早在上個世紀初,當代女性主義批評的啓蒙者之一,弗吉尼亞·伍爾芙(VirginiaWoolf)就已經注意到,在主流話語中缺乏婦女的聲音,大部分文學作品中的女性其實都只是説着男性作家要她們説的話,做着男性作家要她們做的事。法國女性主義思想家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於1949年提出“人造女性”(即女性是人為建構的)的著名論點,催生了一批女性主義批評家,開始關注大眾傳媒如何與父權制“合謀”建構一個軟弱無能的小女人,這些話語批評家相信,對父權制度的批評不能離開對父權制話語的批評。
女性主義在19世紀漸漸轉變為組織性的社會運動,因為當時人們越來越相信女性在一個以男性中心的社會中受到不平等對待。女性主義運動根源於西方的進步主義,尤其是19世紀的改革運動中。組織性運動的時間是起於1848年在紐約州色內加瀑布市召開的第一次女權大會。 [1] 

女性主義沿革

早期的女性主義者與最初的女權運動通常被稱為“第一波女性主義”(the first-wave),而1960年之後的女性主義被稱為“第二波女性主義”(the second-wave)。也有第三波女性主義(the third-wave),女性主義者之間對於其存在必要性、貢獻與概念意見不一。三個“波”之所以如此稱呼,是因為就像海浪般,一個接一個永不間斷,後來者運用了前行者的貢獻與理論,並加以發展和創新。
婦女解放運動迄今為止,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女性主義兩性平等

19世紀末是婦女解放運動的第一次浪潮,爭論的焦點是要求性別包括男女之間的生命全歷程平等,也就是兩性的平等,也要求公民權、政治權利,反對貴族特權、一夫多妻,強調男女在智力上和能力上是沒有區別的。最重要的目標是要爭取家庭勞動與社會勞動等價、政治權利同值,往往被稱作“女權運動”。

女性主義兩性平權

女性主義的第二次浪潮從20世紀60年代-70年代開始。人們認為,第二次婦女解放運動最早也起源於美國。這次運動一直持續到80年代。其基調是要強調兩性間分工的自然性並消除男女同工不同酬的現象。要求忽略把兩性的差別看成是在兩性社會關係中,女性附屬於男性的基礎的觀點。要求分領域對相應適可公眾開放,等等。
第二次女權主義運動帶來的另外一個結果,就是對於性別研究,女性主義的學術研究興起。因此,也出現了形形色色的女性主義流派。人們在父權意識形態中形成的概念使得他們從男權的角度來描述這個世界,並且把這種描述混同於真理,認為是天經地義的。而女權主義者對這些人們習以為常的概念提出了挑戰。儘管流派眾多,但基本點是爭取兩性壽終平權,徹底消除女性受歧視剝削壓迫乃至誤對(Abusement)的壞狀況。

女性主義兩性同格

提議女性自尊自省自愛自覺自理自治,要求男性輔助女性擺脱矇昧和壓制,走向等位同格。 [1] 

女性主義理論

女性主義理論可以被劃分為宏觀理論和微觀理論兩大類。

女性主義宏觀理論

女性主義宏觀理論包括一些對世界和歷史加以闡釋的宏大敍事,如世界體系理論。這一理論原本只是將世界區分為中心地域、半邊緣地域和邊緣地域,分析這些地域之間的權力關係,完全忽略了女性主義的因素。但是經過女性主義的改造,增加了一些新的理論要點,其中包括不再把女性僅僅作為男性家長家庭的一個成員;不再認為家庭成員的利益總是一致的;分析女性獨立的經濟貢獻,女性在全球經濟中作為非正式勞動力、家庭工人、食品生產者的角色。
再如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女性主義循着馬克思主義的思路,並對它做了女性主義的改造。一個最主要的改造是提出了下列觀點:男權制是先於資本主義制度而存在的,因此推翻資本主義只是結束男性對女性壓迫的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 [2] 

女性主義微觀理論

女性主義的微觀理論也是門類繁多,不勝枚舉:
交換理論:這一理論指出,理性的人一向被假定為自私的、相互隔離的、無情感的行為者,而女性主義理論則做出了另一種假設,它假設人是相互連結的、利他的、有情感的。女性主義還用交換理論解釋男女兩性之間的不平等:男性佔有了份額較女性大得多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知識資源。
網絡理論:女性主義用這一理論分析性別差異與性別不平等。一個人的社會地位是他的社會關係的總和。男女兩性由於從兒時起結識的人就不同,後來的關係網絡也不同,因此造成了兩性發展機會的巨大差異。
角色理論:這一理論涉及女性的家庭與工作的雙重角色衝突問題。這兩種角色一旦發生衝突,女性的工作角色往往要服從家庭角色,女性因此喪失了大量的工作和升遷的機會,致使女性做事業的動力降低。女性比較集中的職業由於缺勤率高、精力投入少,因此變得價值較低,報酬也較低。
地位期望理論:這一理論認為,男女兩性在進入性別混合的目標動力羣體時,由於羣體對男性的期望值高於女性,就降低了女性在羣體互動中的自信心、威望和權力。如果某位女性想反潮流而動,羣體內的兩性都會反對她,敵視她。在這種情況下,性別期望模式得到了鞏固。
符號互動理論:這一理論認為,人的心靈、自我和社會都是通過符號交流和話語製造出來的。正如標籤理論所揭示的那樣,女性往往在社會教化的過程中接受了社會對男尊女卑的定義,於是遇事常常會自責,取悦和討好男性以避免懲罰,久而久之就造成了兩性之間的巨大差別。 [2] 

女性主義形式

女性主義這個詞會讓人覺得這是單獨的一個意識形態,然而事實上女性主義存在有許多流派。由於歷史背景、某些國家裏面女性的法律地位、以及其他因素的影響,女性主義為了達到不同的目的而產生了不同的路線。因此也就存在着各種的女性主義。
其中一個流派是激進女性主義(radical feminism),認為父權是造成社會最嚴重問題的根本原因。這個流派的女性主義在第二波女性主義很受歡迎,儘管在現代已經沒有那麼突出。不過,還是有許多人將“女性主義”這個詞完全等同於激進女性主義所提出的觀點。
有些激進女性主義者提倡性別分離主義(separatist feminism),也就是將社會與文化中的男性與女性完全隔離開來,但也有些人質疑的不只是男女之間的關係,更質疑“男人”與“女人”的意義(詳見酷兒理論)。有些人提出論點認為性別角色、性別認同與性傾向本身就是社會建構(見父權規範 heteronormativity)。對這些女性主義者來説,女性主義是達成人類解放的根本手段(意即,解放女人也解放男人,以及從其他的社會問題一起解放)。
有些女性主義者則認為某些社會問題可能與父權無關,或者父權不是這些社會問題的優先考量(比如説,種族歧視階級劃分);他們將女性主義視為解放運動的其中一種,與其他運動彼此影響。 [1] 

女性主義流派

女性主義批評迄今為止已發展出了多種不同的批評流派。可以從三個層面來區分四個派別。三個層面是:生理、心理層面,政治經濟層面和語言文化層面。根據不同層面,衍生出四種女性主義流派:自由主義流派和馬克思主義流派是較早期的流派,以後出現了激進主義流派和解構主義流派。 [1] 
女性主義主要流派及其別稱
流派名稱
流派別稱
亞馬遜女性主義(Amazon feminism)
-
文化女性主義(Cultural feminism)
-
生態女性主義(Ecofeminism)
-
唯物主義女性主義(Material feminism)
-
存在主義女性主義(Existentialist Feminism)
法國女性主義(French feminism)
自由主義女性主義(liberal feminism)
-
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Marxist feminism)
馬克思恩格斯主義女性主義
社會主義女性主義(Socialist feminism)
-
激進主義女性主義(Radical feminism)
激進女性主義、基進女性主義
性積極女性主義(sex-positive feminism)
性解放女性主義(Sexually liberal feminism)
心理分析女性主義(Psychoanalytical feminism)
精神分析女性主義
女同性戀女性主義(lesbian feminism)
隔離女性主義(Lesbian separationism)、性別分離女性主義(separatist feminism)
第三世界女性主義(Third World Feminism)
後殖民女性主義(Postcolonial Feminism)
跨性別女性主義(Transfeminism)
-
後現代女性主義(post-feminist)
原型女性主義(Proto-feminist)
網絡女性主義(Cyberfeminism)
-
無政府主義女性主義(Anarcha-Feminism)
黑人女性主義(Black feminism)
-
[1]  [8] 
其它女權主義術語相關
【其它流派】
拉美女性主義(Chicana feminism)、全球女性主義(Global feminism)、跨國女性主義(Transnational Feminism)、無神論女性主義(Atheist feminism)、正面肥胖女性主義(fat-positive feminism)、後結構女性主義(Post-structural feminism)。
【宗教類型】
基督教女性主義(Christian feminism)、猶太女性主義(Equality feminism)、伊斯蘭女性主義(Islamic feminism)、摩門教女性主義(Mormon feminism)。
【學科類型】
女性主義人類學(Feminist anthropology)、女性主義考古學(Feminist archaeology)、女性主義建築學(Feminist architecture)、女性主義藝術運動(Feminist art movement)、女性主義犯罪學(Feminist school of criminology)、女性主義經濟學(Feminist economics)、女性主義認識論(Feminist epistemology)、女性主義方法論(即女權主義方法論,Feminist methodology)、女性主義倫理學(Feminist ethics)、女性主義電影理論(feminist film)、女性主義地理學(Feminist geography)、女性主義國際關係學(Feminism international relations)、女性主義法學理論(Feminist legal theory)、女性主義文學批評(Feminist literary criticism)、女性主義哲學(即女權主義哲學,Feminist philosophy)、女性主義政治生態學(Feminist political ecology)、女性主義政治經濟學(feminist political economy)、女性主義政治學理論(Feminist political theory)、女性主義政治哲學(Feminist political philosophy)、女性主義心理學(Feminist psychology)、女性主義科學幻想(Feminist science fiction)、女性主義性學(Feminist sexology)、女性主義社會學(Feminist sociology)、為女性主義技術科學研究(Feminist technoscience)、女性主義形而上學(即女權主義形而上學,Feminist Metaphysics)、女性主義神學(即婦女神學,Feminist theology)。 [8] 
自由女性主義流派
自由主義女性主義在時間上是所有女性主義的流派的起點,在理論上也是其他各派的出發點或修正和改造的對象。其批判對象主要是法律上、形式上的不平等,所以批判力非常有限,改革訴求也顯得過於温和。
自由女性主義過分崇尚男性價值,強調個人先於社會,未顧及個人因種族、年齡、性別階級之異而產生不同的歷史、社會關係以及不同的需求和能力。代表人物有:瑪麗·沃斯通克拉夫特(Mary Wollstonecraft)、瑪格麗特·芙樂(Margaret Fuller)、約翰·穆勒(John Stuart Mill)、貝蒂·弗裏丹(Betty Friedan)等等。 [1] 
激進女性主義流派
激進女性主義先驅:凱特·米利特
激進女性主義先驅:凱特·米利特(6張)
激進女性主義誕生於60年代末、70年代初,它是從男性新左派(New Left)的陣營裏發展出來的,主張女人所受的壓迫是最古老、最深刻的剝削形式,且是一切壓迫的基礎,並企圖找出婦女擺脱壓迫的途徑,所談論的議題多與女人有切身關係。
在70年代初,性別差異被激進女性主義者視為女性受壓迫的主要根源,70年代中期起,陰陽同體觀受到排斥而發展出婦女本位觀,女性異質(female differeces)被視為婦女力量的來源及解放種子,也是社會變革的契機。
馬克思女性主義流派
馬克思與恩格斯 馬克思與恩格斯
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是女性主義與馬克思主義結合的產物,堅持以歷史唯物主義、馬克思主義的婦女解放理論為基石,認為女性解放與社會主義的目標一致。勞動的性別分工或按性別的勞動分工(gender division of labor)是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討論的焦點問題。她們認為資本主義社會通過意識形態,迫使女性從事只有使用價值沒有交換價值的家務勞動,因此女性主義者主張將家務勞動社會化,將其轉化為社會創造利潤的形式。
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理論強調社會關係包括階級、性別、地域等各種形式的關係,而且認為各種社會關係相互聯繫和制約,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精神在性別平等領域的繼承和發揚,成為探討女性地位、作用和貢獻的重要理論工具。
存在女性主義流派
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
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2張)
法國存在主義作家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是20世紀70年代女權運動創始人之一,波伏娃在《第二性》(Le Deuxième Sexe, 1949)中所論述的三個方向:性別差異的起源、性別差異及不平等的內容及衍義以及兩性應如何生活,仍是女性主義的主要討論範圍。
女同性戀女性主義流派
女同性戀女性主義標誌(黑三角)
女同性戀女性主義標誌(黑三角)(4張)
女同性戀理論伴隨著70年代激進女性主義之發展而崛起,到90年代卓然成家,歷經不同歷史時段與種族、階級、文化差異之衝擊,女婦女運動和同性戀運動相互合縱連橫,以凸顯性傾向(sexuality)與性別(gender)、異性戀機制與父權結構之勾連。
阿德里安·裏奇(Adrienne Rich)認為:“所有女人皆為女同性戀;莫妮卡·威蒂格(Monique Wittig)認為:“女同性戀不是女人”;有人認為女同性戀乃膚血乳骨的信誓承諾;有人則以為“女同性戀”乃相當晚近的歷史建構,並不指涉任何文化變異和歷史決定論架構之外唯一永恆存在的女同性戀本質。各家説法紛紜,莫衷一是。 [9] 

女性主義關係

大部分的女性主義者在政治上採取整體觀的行動路線,他們相信馬丁·路德·金所説的:“任何一個地方發生的不公義都是對所有地方公義的威脅。(A threat to justice anywhere is a threat to justice everywhere.)”因此,有些女性主義者通常都會去支持其他社會運動,比如公民權利運動、同性戀權利運動、以及最近的父親權利運動。同時,許多黑人女性主義者如貝兒·胡克斯(bell hooks),批評女性主義運動為白人女性所把持。女性主義者所宣稱的女性不利之處,通常都是西方社會中女性的處境,而和黑人女性生活較沒有關係。這個觀念正是後殖民女性主義的關鍵點。許多黑人女性主義者會比較喜歡使用女人主義(womanism)這個名詞來表示她們的觀點。美國作家艾麗斯·沃克在她的雜文集首次點出這個名詞,亦點出了女人同女性主義微妙關係的本質。
然而,有時候女性主義者會對跨性別運動保持警戒距離,因為後者挑戰了男性和女性之間的差異。跨性者與性別認同為女性的變性者會被排除在某些“只限女性”的場合之外,並且會被某些女性主義者所排拒,因為她們認為一個生下來就是男性的人,不可能真正瞭解女性所受到的壓迫。這種觀點被跨性者批評為跨性別恐懼症(transphobic),並且認為對性別多元者的歧視是另外一種面貌的異性戀主義和父權壓迫。參見跨性別女性主義和性別研究。 [1] 

女性主義影響

女性主義對公民權的影響

女性主義在整個社會取得了不少重要的影響,當中包括女性投票權;較為平等的工資;提出離婚的主動權與“無過失離婚”的出現;安全墮胎與結紮的權利;獲得大學教育的權利等。女性主義法學對中國乃至世界各國的立法都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

女性主義對語言的影響

很多説英語的女性主義者都支持使用無性別意識的語言,例如以“Ms”統指所有已婚和未婚的女性,或在不清楚性別時用“他(he)或她(she)”指明,而不只是用“他”。女性主義者也支持使用包含二性元素的語言,例如以“humanity”取代“mankind”(指人類)。女性主義者希望改變語言的運用,並非希望要求女性有平等權利或在政治論述中取得影響。它可以被視為改變有“性別歧視”元素的語言的嘗試,提出在英語中很多具有重男性色彩的例子(如用“他”(he)形容嬰孩)。女性主義者認為語言直接地影響了現實中的觀念。

女性主義對同性戀的影響

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上半葉的女權運動,是在基督教文明形成後西方世界首次公開討論性的非生殖作用。而同性戀性行為的第一特徵,就是不具有繁殖功能。因此,女性主義公開討論性愛的非繁殖功能,就像是開了一道泄洪閘,為之後的各種性別性向運動奠定了基礎。
歷史上,女權運動和同性戀權利運動一直摩擦多於合作,二者的交集基本侷限在女同性戀上。

女性主義女性就業率增加

女性主義運動帶來了美國和歐洲女性就業率的大幅度上升。1950年代美國婚後女性就業率僅為11%,甚至少於1920年代。經歷了在1960年代、1970年代伴隨着帶有濃烈的左翼色彩的民權運動而出現的女性運動高潮後,1978年美國已婚女性就業率上升到50%。1997年達到61%,在21世紀初頭幾年的經濟繁榮期時,認同“返回家庭相夫教子”的“選擇女性主義”回潮,已婚女性就業率曾經回落到54%,在2008年底世界金融危機爆發後,因為生活壓力增大所迫,美國已婚女性就業率重新上揚,在2010年上升到69%左右,與在改革開放30多年後婚後女性就業率下降到77%的中國大陸已相差不遠。

女性主義女性婚後姓氏自主權的增加

西方國家女子出嫁後從夫姓是一個歷史悠久的習俗。從1960年代後期至1990年代早期,伴隨着女性主義的進展,西方女士結婚後選擇保留其孃家姓氏,或者是用連字號形式顯示其婚後的名稱的百分點有輕微上升的趨勢。近 年來,更多會使用Mrs.“妻子的名字”“丈夫的姓氏”。大體上來説,英美等國家的女性結婚後是否冠夫性,是可以由女性自行決定的。
在某些國家的管轄權限(jurisdictions),妻子的姓氏會自動轉變為丈夫的姓氏以保其法律上的合法地位。現在女士可以容易地更改她的婚後姓名,而這個改變不再是違憲的了。在某些地方,民事訴訟案及憲法的更改使得男士亦可以容易地更改婚後姓名,例如在英屬哥倫比亞。
曾經在學術期刊發表文章而用婚前姓氏的女士,即使在婚後,她們亦不會從夫姓,以保持其訢舊著作對學術界所作出的貢獻。這個慣例在女醫生、女律師事務所及其他專業也很重要。 [10] 
參考資料
  • 1.    李銀河.女性主義:山東人民出版社,2005-01
  • 2.    7本書幫你讀懂女性主義  .湖北網絡廣播電視台[引用日期2020-07-11]
  • 3.    《新英漢大辭典》:()但是,傑佛遜所説的人的權利(rights of man)指的只不過是美國白人男性公民的權利,而不包括婦女和有色人種。
  • 4.    To the rights of man, as proclaimed by the French Revolution, they added the rights of woman and the rights of the child. (在法蘭西革命所宣告的人權之外,他們還加上了婦女的權利和兒童的權利。)
  • 5.    西慧玲.西方女性主義與中國女作家批評: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08-01
  • 6.    鄒曉紅.婦女人權的概念及其歷史演變: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2期
  • 7.    劉大明.法國大革命時期的性別歧視和女權運動:世界歷史,2007年04期
  • 8.    徐耀強.女權主義歷史溯源、主要流派及其當代意義:《當代電力文化》,2015年03期
  • 9.    許慶紅.性、政治與詩歌理念——艾德里安娜·裏奇的女同性戀女性主義:《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 10.    周曉豔.美國第二次女權主義運動研究:《華東師範大學》,2006年
  • 11.    水彩琴.婦女主義理論概述:西北師範大學,2004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