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孫彧

(三國時期曹魏官員)

鎖定
孫彧(生卒年不詳),三國時期曹魏水曹掾,原為孫權支屬,壽春之戰被俘後投降魏國,任水曹掾,兼給事黃門侍郎,賜爵關內侯。 [1]  魏元帝鹹熙元年(264年),司馬昭派遣他與徐紹一起使吳,陳述事勢利害,以申喻孫皓 [2] 
全    名
孫彧
所處時代
三國
爵    位
關內侯 [3] 
官    職
水曹掾、給事黃門侍郎 [3] 

孫彧人物生平

孫彧,原為吳將,在壽春之戰與徐紹皆投降了曹魏。 [2] 
魏鹹熙元年(264年)十月,相國司馬昭遣相國參軍徐紹、散騎常侍水曹屬孫彧帶着書信出使東吳,向吳主孫皓陳述國事形勢的利害,並致以馬錦等物,以示威懷。朝廷下詔:“古代賢明的君主能夠平定戰亂,造福百姓,開創宏業穩定江山。文治武功雖是不同的方面,但皆可成就功業。他們有的能手執兵器親自征討叛臣逆子,有的能統率大軍抵禦強暴的侵犯;至於造福於民,總是先創辦文教,教給民眾禮儀,除非不得已才動用武力,其盛德在這些方面都是相同的。漢末之際天下大亂,九州分崩,劉備孫權又乘機作亂。我朝三位先帝為了平定戰亂,一天到晚忙不過來,遂使賊寇長時間越禮犯上。今幸賴先帝神靈的保佑,宰輔的勇猛,我王朝大軍得以征討四方,平定巴蜀。近年來江東政權日益衰敗,由於西蜀已經滅亡,他們已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交、荊、揚、越等地的官吏百姓紛紛歸附我朝。又有交趾吳將呂興帶領三郡萬里歸命,武陵邑侯相嚴等聯絡五縣歸降我朝,豫章廬陵山民舉眾叛吳,以助北將軍作為他們首領的稱號。加上東吳國內孫休病死,主帥易人,面對危局,上下各思其保。偽將施績,本是東吳的名臣,卻遭眾人猜忌,處境很是危險。如今的東吳政權,可稱是眾叛親離,人心惶惶,自古至今,沒見過哪個國家有如此明顯的亡國之兆。倘若我大軍出師征討,南抵江漢,東吳都城一帶的百姓也會扶老攜幼迎接王師,這也是不容置疑的。然而大軍出師遠征,畢竟勞民傷財,不如對東吳政權告以威德,示以仁信,使他們明白歸附王朝和避免交戰的好處。朝中相國參軍事徐紹、水曹掾孫彧,都是當年壽春戰役中被俘吳將,徐紹本是東吳南陵督,很有軍事政治才幹;孫彧是孫權的同宗,為人處事以忠良著稱。現在我決定派徐紹為特使、孫彧為副使南返,其使命是宣揚我魏王朝的威德,將我們的建議告訴東吳君臣,以事實促使他們認清形勢。若是他們能覺悟過來,我們可以不動干戈。對重大決策深思熟慮,為古今用兵之道。特任命徐紹兼散騎常侍,加奉車都尉,封都亭侯。孫彧兼給事黃門侍郎,賜爵關內侯。二人身邊的妻妾及家人,留走悉聽自便。完成任務後二人也不必回來了,以此顯示國恩,並表示對二位使者的信任。” [2]  [3-4] 
鹹熙二年(265年),孫皓派遣光祿大夫紀陟、五官中郎將弘璆與徐紹、孫彧一同前往北方,徐紹到達濡須後被孫皓召回處死。 [5] 

孫彧人物評價

曹奐:“相國參軍事徐紹、水曹掾孫彧,昔在壽春,並見虜獲。紹本偽南陵督,才質開壯;彧,孫權支屬,忠良見事。” [1] 
參考資料
  • 1.    卷四 魏書四 三少帝紀第四-三國志(晉)陳壽(南朝宋)裴松之注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1-09-14]
  • 2.    裴松之注《三國志·卷四十八·吳書三·三嗣主傳第三》:晉文帝為魏相國,遣昔吳壽春城降將徐紹、孫彧銜命齎書,陳事勢利害,以申喻皓。【漢晉春秋載晉文王與皓書曰:"聖人稱有君臣然後有上下禮義,是故大必字小,小必事大,然後上下安服,羣生獲所。逮至末塗,純德既毀,剿民之命,以爭強於天下,違禮順之至理,則仁者弗由也。方今主上聖明,覆幬無外,僕備位宰輔,屬當國重。唯華夏乖殊,方隅圮裂,六十餘載,金革亟動,無年不戰,暴骸喪元,困悴罔定,每用悼心,坐以待旦。將欲止戈興仁,為百姓請命,故分命偏師,平定蜀漢,役未經年,全軍獨克。於時猛將謀夫,朝臣庶士,鹹以奉天時之宜,就既徵之軍,藉吞敵之勢,宜遂回旗東指,以臨吳境。舟師泛江,順流而下,陸軍南轅,取徑四郡,兼成都之械,漕巴漢之粟,然後以中軍整旅,三方雲會,未及浹辰,可使江表厎平,南夏順軌。然國朝深惟伐蜀之舉,雖有靜難之功,亦悼蜀民獨罹其害,戰於綿竹者,自元帥以下並受斬戮,伏屍蔽地,血流丹野。一之於前,猶追恨不忍,況重之於後乎?是故旋師按甲,思與南邦共全百姓之命。夫料力忖勢,度資量險,遠考古昔廢興之理,近鑑西蜀安危之效,隆德保祚,去危即順,屈己以寧四海者,仁哲之高致也;履危偷安,隕德覆祚,而不稱於後世者,非智者之所居也。今朝廷遣徐紹、孫彧獻書喻懷,若書御於前,必少留意,回慮革算,結歡弭兵,共為一家,惠矜吳會,施及中土,豈不泰哉!此昭心之大願也,敢不承受。若不獲命,則普天率土,期於大同,雖重干戈,固不獲已也。"】
  • 3.    《三國志·卷四·魏書四·三少帝紀第四》:冬十月丁亥,詔曰:"昔聖帝明王,靜亂濟世,保大定功,文武殊塗,勳烈同歸。是故或舞干鏚以訓不庭,或陳師旅以威暴慢。至於愛民全國,康惠庶類,必先脩文教,示之軌儀,不得已然後用兵,此盛德之所同也。往者季漢分崩,九土顛覆,劉備、孫權乘間作禍。三祖綏寧中夏,日不暇給,遂使遺寇僣逆歷世。幸賴宗廟威靈,宰輔忠武,爰發四方,拓定庸、蜀,役不浹時,一徵而克。自頃江表衰弊,政刑荒闇,巴、漢平定,孤危無援,交、荊、揚、越,靡然向風。今交阯偽將呂興已帥三郡,萬里歸命;武陵邑侯相嚴等糾合五縣,請為臣妾;豫章廬陵山民舉眾叛吳,以助北將軍為號。又孫休病死,主帥改易,國內乖違,人各有心。偽將施績,賊之名臣,懷疑自猜,深見忌惡。眾叛親離,莫有固志,自古及今,未有亡徵若此之甚。若六軍震曜,南臨江、漢,吳會之域必扶老攜幼以迎王師,必然之理也。然興動大眾,猶有勞費,宜告喻威德,開示仁信,使知順附和同之利。相國參軍事徐紹、水曹掾孫彧,昔在壽春,並見虜獲。紹本偽南陵督,才質開壯;彧,孫權支屬,忠良見事。其遣紹南還,以彧為副,宣揚國命,告喻吳人,諸所示語,皆以事實,若其覺悟,不損征伐之計,蓋廟勝長算,自古之道也。其以紹兼散騎常侍,加奉車都尉,封都亭侯;彧兼給事黃門侍郎,賜爵關內侯。紹等所賜妾及男女家人在此者,悉聽自隨,以明國恩,不必使還,以開廣大信。"
  • 4.    《晉書·卷二·帝紀第二》:冬十月丁亥,奏遣吳人相國參軍徐劭、散騎常侍水曹屬孫彧使吳,喻孫皓以平蜀之事,致馬錦等物,以示威懷。
  • 5.    《三國志·卷四十八·吳書三·三嗣主傳第三》:甘露元年三月,皓遣使隨紹、彧報書曰:"知以高世之才,處宰輔之任,漸導之功,勤亦至矣。孤以不德,階承統緒,思與賢良共濟世道,而以壅隔未有所緣,嘉意允著,深用依依。今遣光祿大夫紀陟、五官中郎將弘璆宣明至懷。"紹行到濡須,召還殺之,徙其家屬建安,始有白紹稱美中國者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