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紀陟

鎖定
紀陟(生卒年不詳),一作紀騭 [11-12]  ,字子上,丹陽秣陵人。三國時期孫吳官員,尚書令紀亮之子。 [1]  曾在孫峻要逼令孫和自盡時,勸孫和上書辯白自己的冤屈。 [2]  後為光祿大夫 [3]  ,奉命出使魏國,不辱使命。 [6] 
全    名
紀陟
別    名
紀騭
子上
所處時代
三國
主要成就
出使魏國
最高官職
光祿大夫 [1]  [3] 
籍    貫
丹陽秣陵

紀陟人物生平

紀陟屏風隔座

紀陟,一作紀騭,起初擔任中書郎孫峻派遣他責問南陽王孫和,並逼迫他自殺。紀陟秘密讓孫和端正言辭為自己申訴。孫峻發怒。紀陟恐懼,閉門不出。孫休時期,紀陟的父親紀亮擔任尚書令,而紀陟擔任中書令,每次朝會時,朝廷都用屏風隔開他們的座位。後來紀陟外任豫章太守。 [2]  [11-12] 

紀陟出使曹魏

甘露元年(265年)三月,孫皓派遣光祿大夫紀陟、五官中郎將弘璆與曹魏派來説明利害的使者一同前往北方,並寫信給司馬昭説:“知道您以超過世人的才幹,位居宰輔的職任,有移化引導皇帝的功勞,辛勤至極。孤以不德,順承皇統,想與賢良之士共同拯救亂世,而由於道路阻隔沒有實現這一緣分,您的美意真切明顯,深沉執着。現派光祿大夫紀陟、五官中郎將弘璆前來宣明我的誠意。” [3] 
紀陟、弘璆進入魏境便詢問避諱風俗,壽春的將領王布向他們炫耀騎射,問他們:“吳國的君子也能像這樣麼?”紀陟回答道:“這是軍人騎士做的事情,士大夫君子並不做這樣的事。”王布大為羞慚。 [6] 

紀陟不辱使命

四月,紀陟、弘璆抵達曹魏朝廷,獻上方物,並表達請和之意。 [4-5] 
二人到洛陽,得到魏帝接見,陪臣詢問道:“你們來時吳王怎麼樣?”紀陟答道:“來時皇帝車駕親臨,百臣跟隨,膳食無恙。”司馬昭設宴款待他們,羣臣畢至,陪臣向紀陟二人介紹:“這是安樂公,這是匈奴單于。”紀陟回答:蜀國國君喪土,為皇帝禮遇,地位如同三代,無人不感激此大義;匈奴邊遠難至之國,為君王所包容,親在坐席,這真是恩威遠著啊。”司馬昭又問紀陟:“吳國的邊防守備怎樣?”紀陟答道:“從西陵到江都,佈防五千七百里。”司馬昭又問:“邊防這麼長,恐怕難以堅固。”紀陟回答:“邊防歲長,緊要處不過幾處,猶如人雖有八尺之軀沒有不受傷的,但防風護寒的地方也只有幾處而已。”司馬昭聽了大為讚賞,更加禮遇敬重他。 [6] 
紀陟、弘璆在洛陽,一直待到了司馬昭去世。十一月,二人被遣返東吳。 [7] 

紀陟個人作品

《隋書·經籍志》記載有吳中書令紀騭集三卷。 [13-14] 

紀陟親屬成員

紀陟父親

紀亮,仕吳為尚書令。 [2] 

紀陟兒子

紀孚,因父紀陟功勳,得以特封都亭侯。 [8] 
紀瞻,字思遠。 與顧榮、賀循、閔鴻、薛兼併稱“五俊”。西晉時歷任大司馬東閣祭酒、鄢陵相等職,後棄官返鄉。東晉建立後,官至尚書右僕射,深受晉明帝司馬紹倚重。王敦之亂時擔任領軍將軍,卧護宿衞六軍。平叛後,受任驃騎將軍、散騎常侍。不久逝世,獲贈驃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諡號穆。此後更為追封華容子。 [9] 

紀陟孫子

紀景,紀瞻長子,早卒。 [9] 
紀鑑,紀景之弟,歷任太子庶子、大將軍從事中郎,先於紀瞻去世。 [9] 

紀陟曾孫

紀友,紀景之子,官至廷尉 [9] 

紀陟軼事典故

孫皓在位時,諸臣凡是父親涉及到孫和之事的,家屬都被遷徙到東治。唯獨紀陟有密旨,他的兒子紀孚還被特封為都亭侯。 [8] 

紀陟相關爭議

紀陟對王布,稱騎射“士大夫君子未有為之”一事,史書記載王布“大慚”。 [6] 
三國志集解》作者盧弼認為:“《禮記·射義篇》詳載天子、諸侯、卿、大夫、士之射禮,故曰‘射者,所以觀盛德也’。惟賁軍之將,亡國之大夫,不為人所齒者,不得與射。蓋古者尚武精神,寓於揖讓周旋進退之中。吳處東南,習於文弱,紀陟乃謂此軍人騎士肄業所及,真不知古義,可謂行人失辭矣。此可以覘風尚所趨,亦為國家積弱之原,學者通經致用,不可不辯。” [15] 
又紀陟對司馬昭,稱“人雖有八尺之軀靡不受患,其護風寒亦數處”一事,南朝宋史學家裴松之認為:“人有八尺之體靡不受患,防護風寒豈唯數處?取譬若此,未足稱能。若曰譬如金城萬雉,所急防者四門而已。方陟此對,不猶愈乎!” [6] 

紀陟史料記載

紀陟的事蹟主要在《吳錄》、《晉紀》,詳見裴松之注《三國志·三嗣主傳》甘露元年。
《三國志·卷四十八·吳書三·三嗣主傳第三·裴松之注》 [10] 
參考資料
  • 1.    《晉書·卷六十八·列傳第三十八》:紀瞻,字思遠,丹陽秣陵人也。祖亮,吳尚書令。父陟,光祿大夫。
  • 2.    《吳錄》:陟字子上,丹楊人。初為中書郎,孫峻使詰南陽王和,令其引分。陟密使令正辭自理,峻怒。陟懼,閉門不出。孫休時,父亮為尚書令,而陟為中書令,每朝會,詔以屏風隔其座。出為豫章太守。
  • 3.    《三國志·卷四十八·吳書三·三嗣主傳第三》:是歲,魏置交阯太守之郡。晉文帝為魏相國,遣昔吳壽春城降將徐紹、孫彧銜命齎書,陳事勢利害,以申喻皓。甘露元年三月,皓遣使隨紹、彧報書曰:"知以高世之才,處宰輔之任,漸導之功,勤亦至矣。孤以不德,階承統緒,思與賢良共濟世道,而以壅隔未有所緣,嘉意允著,深用依依。今遣光祿大夫紀陟、五官中郎將弘璆宣明至懷。"
  • 4.    《三國志·卷四·魏書四·三少帝紀第四》:二年春二月甲辰,朐䏰縣獲靈龜以獻,歸之於相國府。庚戌,以虎賁張脩昔於成都馳馬至諸營言鍾會反逆,以至沒身,賜脩弟倚爵關內侯。夏四月,南深澤縣言甘露降。吳遣使紀陟、弘璆請和。
  • 5.    《晉書·卷二·帝紀第二》:夏四月,孫皓使紀陟來聘,且獻方物。
  • 6.    裴松之注《三國志·卷四十八·吳書三·三嗣主傳第三》:【幹寶晉紀曰:陟、璆奉使如魏,入境而問諱,入國而問俗。壽春將王布示之馬射,既而問之曰:"吳之君子亦能斯乎?"陟曰:"此軍人騎士肄業所及,士大夫君子未有為之者矣。"布大慚。既至,魏帝見之,使儐問曰:"來時吳王何如?"陟對曰:"來時皇帝臨軒,百寮陪位,御膳無恙。"晉文王饗之,百寮畢會,使儐者告曰:"某者安樂公也,某者匈奴單于也。"陟曰:"西主失土,為君王所禮,位同三代,莫不感義,匈奴邊塞難羈之國,君王懷之,親在坐席,此誠威恩遠著。"又問:"吳之戍備幾何?"對曰:"自西陵以至江都,五千七百里。"又問曰:"道里甚遠,難為堅固?"對曰:"疆界雖遠,而其險要必爭之地,不過數四,猶人雖有八尺之軀靡不受患,其護風寒亦數處耳。"文王善之,厚為之禮。臣松之以為人有八尺之體靡不受患,防護風寒豈唯數處?取譬若此,未足稱能。若曰譬如金城萬雉,所急防者四門而已。方陟此對,不猶愈乎!】
  • 7.    《三國志·卷四十八·吳書三·三嗣主傳第三》:陟、璆至洛,遇晉文帝崩,十一月,乃遣還。
  • 8.    裴松之注《三國志·卷四十八·吳書三·三嗣主傳第三》:【吳錄曰:皓以諸父與和相連及者,家屬皆徙東冶,唯陟以有密旨,特封子孚都亭侯。孚弟瞻,字思遠,入仕晉驃騎將軍。弘璆,曲阿人,弘諮之孫,權外甥也。璆後至中書令、太子少傅。】
  • 9.    卷六十八 列傳第三十八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4-02-15]
  • 10.    卷四十八 吳書三 三嗣主傳第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4-02-15]
  • 11.    《太平御覽·卷二百二十·職官部十八》引《吳錄》曰:紀騭字子上。景皇時,騭父亮為尚書令,騭為中書令,每朝會,詔以屏風隔其坐。
  • 12.    《初學記·卷十一·職官部上》:【隔坐 奕世】《吳錄》曰:紀騭,字子上。景皇時,騭父亮為尚書令,騭為中書令。每朝會,詔以屏風隔其坐。
  • 13.    《隋書·卷三十五·志第三十·經籍四》:吳中書令《紀騭集》三卷(梁有錄一卷。又有《陸景集》一卷。亡。)
  • 14.    卷三十五 志第三十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4-02-15]
  • 15.    《三國志集解·卷48》:【◎《周禮·地官·保氏》:掌養國子,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馭,五曰六書,六曰九數。《禮記·射義篇》詳載天子、諸侯、卿、大夫、士之射禮,故曰“射者,所以觀盛德也”。惟賁軍之將,亡國之大夫,不為人所齒者,不得與射。蓋古者尚武精神,寓於揖讓周旋進退之中。吳處東南,習於文弱,紀陟乃謂此軍人騎士肄業所及,真不知古義,可謂行人失辭矣。此可以覘風尚所趨,亦為國家積弱之原,學者通經致用,不可不辯。】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