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孟憲清

(中國民間著名鑑藏大師)

鎖定
孟憲清先生1957年出生於北京故宮東華門,“萬隆合”第四代傳人。自幼隨父學藝,受家庭薰陶,成為一代古玩鑑藏大家。
他所取得的成就與他幾十年默默耕耘是分不開的,説起孟憲清先生的收藏經歷,可謂一言難盡,從小孟憲清先生就喜歡在一些街坊扔出的垃圾堆裏找寶貝,插隊後用糧票和老鄉換寶貝,改革後去大江南北尋寶貝。其父親經常教育他這些東西都是國家的寶貝,見到了要儘量保護下來,不要糟踐了。二十幾年前孟憲清先生在湖北孝感出差,在當地的一個鋪子裏發現一個白瓷碗上書“樞府”二字,當即他斷定此物應為元代樞密院的器物。於是,他與老闆商量將其買下,一件珍貴的文物就這樣被保護了下來。像這樣的故事發生了很多,幾十年以來幾乎天天都在發生。
孟憲清先生認為,要想很好的瞭解古玩,瞭解鑑定知識,必須走在一線。幾十年以來孟憲清先生一直沒有離開市場,在實踐中摸爬滾打,積累鑑定經驗,增長鑑定知識。他經常去一些古玩市場與行業人交流,看看現在新的仿品到什麼樣的地步,隨時刷新自己的眼力。用他的話説,古玩是一門比較科學,稱為眼學。只有真假新舊不停的反覆比較眼力,才能不斷地提高。玩古玩就不能離開一線,否則很容易被作假者打眼。孟憲清先生一直信奉“活到老學到老”這一至理名言。他一直認為在古玩這個行業誰也不是老師,總有不知道的事情。
中文名
孟憲清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57年
出生地
北京故宮東華門

孟憲清個人簡介

孟憲清 孟憲清
其父孟海泉10歲拜投貢茂林門下,為“萬隆合”第三代傳人,苦學八年後出師,以鑑賞、修復古銅器為業,一時間聲名鵲起。一身銅器技藝練得爐火純青。解放後人民政府相邀,成為故宮博物院第一代青銅器修復鑑定專家。為故宮修復大量文物珍品。
如:越王勾踐劍、三羊樽、乾隆枴杖等,均出自孟老先生之手。孟老先生複製的國寶“馬踏飛燕”前往香港展出時,真品與複製品放在一起竟難壞了工作人員,分別不出誰真誰假。只有請孟老先生前往用一根紅繩做了記號才分別出來。孟海泉先生一生坎坷,出入儉樸。將自己全部的精力都放在青銅器的鑑定與修復上。幾十年如一日的揣摩中國古代銅器技藝,破譯失傳千年的錯金銀技藝,使它重現天日。這門技藝在2005年被評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
孟海泉膝下三子一女,長女孟憲君,長子孟憲升,次子孟憲忠,幼子孟憲清,均受傳銅器鑑定修復技藝,為“萬隆合”第四代傳人。四人幼承父訓,專研銅器鑑定修復,保護中國這門傳統技藝並將之發揚光大,尤以幼子孟憲清風格獨具。孟憲清先生幼時常伴父親身邊,父親對之言傳身教,天資聰穎,勤奮好學。自幼在故宮修復廠玩耍,從小就接觸來自全國各地文物,常年與古玩相伴。
長年累月的耳濡目染使他對古玩有着天生的感悟能力。當有人問起他的師傅是誰時,孟憲清説:“我也不知道我的師傅是誰,如果有的話那也就是古董。”他對古玩的痴迷程度,達到驚人的地步。都説盧溝橋的獅子難數,他為弄清盧溝橋的獅子自己騎自行車來回十幾次最終數清盧溝橋的獅子。為了知道九龍子的確切模樣,他當年從東華門走路到北京郊區的九龍口臨摹九龍子。
受大畫家黃永玉相邀,為做出洪亮的大鐘,幾乎天天在大鐘寺觀摩每一口鐘。他往往為了證實一個典故,搞清一件東西,不惜千里跋涉,深入窮山惡水只為求個明白。用他自己的話講,心裏只要擱下跟古玩有關的事,萬萬是無法安睡的。
孟憲清先生與其父親一樣將畢生的精力用於文化傳承上。不同的是他在繼承父業的同時,把眼光放在更加廣闊的文化遺存上。他的鑑藏與別人不同,他説古玩的靈魂在於“墓氣”,就是指一個老,鑑藏古玩首先要學會認老。在孟憲清先生的收藏品中沒有門類限制,只要是老的漂亮東西他都收藏。在古玩藝術品中無論是銅器、玉器、瓷器、雜項,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性——老。

孟憲清個人榮譽

正因為孟憲清先生對古玩的這種核心認識才使其現在自成一派,享譽業內:
1980年 擔任北京夏藝工藝美術廠高級技師。
1982年 馬來西亞《星洲日報》專題報道家學淵源,及其複製的青銅器精品。
1991年 應邀參加中國第一屆文物節。
1992年 參與“中日青年交流中心”中國第一屆國際拍賣會。
1999年 受北京社科院高啓祥院長和錢光培教授委託,多次參與考古研究所一些重要文物的實物鑑定工作,得到院領導高度讚賞。
2000年 中國收藏家網聘為鑑定專家顧問。
2001年 吉林電視台《找你》攝製組到京拍攝收藏家電視專訪片。
2002年 在海口駐京辦事處舉辦個人文物收藏展,引起極大反響。
2003年 《北京日報》刊登人物專訪,普及青銅器收藏基礎知識。
2005年 破格特聘為山東大學美術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
2005年 應邀參加首圖舉辦地紅山文化研討會。
2005年 特聘為青島拍賣中心名譽鑑定師。
2005年 應邀參加山東泰安召開的中國民間元青花研討會。
2005年 鑑定出英國皇室之物,受到英國皇室高度讚賞。
2006年 受青島博物館之邀參與文物鑑定工作。
2007年 四川金融投資報特聘專家。
2007年 在青島為市民做義務鑑定,《青島日報》專題報道。
2007年 國家勞動保障部頒發高級雜項鑑定評估師。
2008年 北京寶瑞通典當行首席鑑定評估師。
2008年 青島電視台《金融與投資》專家顧問。
2009年 特聘為世界珍品收藏協會高級顧問。
2009年 世界書畫藝術家聯合會特聘會員和古玩鑑賞專家。
2009年 世界華人書畫藝術院特聘院士兼文物鑑評專家。

孟憲清人物評價

他所取得的成就與他幾十年默默耕耘是分不開的,説起孟憲清先生的收藏經歷,可謂一言難盡,從小孟憲清先生就喜歡在一些街坊扔出的垃圾堆裏找寶貝,插隊後用糧票和老鄉換寶貝,改革後去大江南北尋寶貝。其父親經常教育他這些東西都是國家的寶貝,見到了要儘量保護下來,不要糟踐了。二十幾年前孟憲清先生在湖北孝感出差,在當地的一個鋪子裏發現一個白瓷碗上書“樞府”二字,當即他斷定此物應為元代樞密院的器物。於是,他與老闆商量將其買下,一件珍貴的文物就這樣被保護了下來。像這樣的故事發生了很多,幾十年以來幾乎天天都在發生。
孟憲清先生認為,要想很好的瞭解古玩,瞭解鑑定知識,必須走在一線。幾十年以來孟憲清先生一直沒有離開市場,在實踐中摸爬滾打,積累鑑定經驗,增長鑑定知識。他經常去一些古玩市場與行業人交流,看看現在新的仿品到什麼樣的地步,隨時刷新自己的眼力。用他的話説,古玩是一門比較科學,稱為眼學。只有真假新舊不停的反覆比較眼力,才能不斷地提高。玩古玩就不能離開一線,否則很容易被作假者打眼。孟憲清先生一直信奉“活到老學到老”這一至理名言。他一直認為在古玩這個行業誰也不是老師,總有不知道的事情。
記得有位收藏愛好者説過,一名優秀的鑑定家,首先是一名收藏家。説起孟憲清先生的收藏可以説是琳琅滿目,種類繁多,而最值得一提的就是他對古玉的鐘愛。孟先生痴玉,被譽為玉瘋子。至於為什麼痴玉他自己也説不清楚,他經常説玉是有靈性的一種東西,有人性,可以佩戴在身上任人把玩。玉器就是華夏文明的百科全書,要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就要先了解中國的玉文化。孟先生藏玉與他人不同,他是按照文化層來收藏的,囊括上至8000年以前興隆窪文化、查海文化歷經夏商周春秋戰國漢魏隋唐宋元明清洋洋大觀。有查海的玉珠串、紅山的鷹形杯、良渚的旋紋手鐲、齊家的鑲綠松石玉磬、龍山的神秘人面、三星堆的太陽鳥、夏朝的戈、商代的鳥形佩、西周的琥、春秋的璧、戰國的飛虎、漢代的舞人璧、魏晉的伏羲女媧、唐朝的普賢騎象、宋代的龍硯、元代的文字佩、明朝的龍鳳牌、清朝的萬壽無疆插屏。歷代的珍品如數家珍。
北京社會科學院院長高啓祥先生曾經這樣評價孟憲清先生:他是一個天生為古董而生的人,他的本事不是幾年的大學教育可以培養出來的。只有真正做到讀萬卷書,行千里路才能有這番學識。
如今,孟憲清先生成立“九鼎公銅器藝術中心”傳承發揚家族傳統技藝,成立“北京孟海泉收藏俱樂部”。為廣大收藏愛好者服務,儘自己的力量保護先祖留下的遺產,懷着大愛之心尋找華夏文明的遺存。
記者等一行此行採訪意義非常重大,孟憲清先生出於真誠和信賴,在採訪過程中,一邊侃侃而談其鑑藏經歷與感受,一會又拿一件件稀世之寶展示給記者們看,還逐一介紹其來龍去脈以及收藏價值,無不令記者們大飽眼福,併為其價值連城,瞠目結舌,不可思議!記者們欣賞了好多件珍寶,被折服的是它的稀世與貴重,但真令記者感到貴重的是孟憲清一番肺腑之言: “這些藏品不是我個人的,這是人類共有的財產,我只不過是一個探寶者,一個保管員而已。”
出於記者內心之佩服和尊崇,興奮之餘,當即書作“求真去偽,拾遺補缺。弘揚文化,延續歷史。鑑藏鰲頭,國寶精髓。藝高品清,千古流芳”八句話贈送給孟憲清先生,以示他“鑑藏”平生之精神寫照。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