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孝子河

鎖定
孝子河是長江二級支流,發源於重慶市南川區興隆鎮,經巴南區石龍鎮石灘鎮南川區神童鎮石蓮鎮等鎮,在陡溪橋下游進入萬盛經開區,在温塘大沙壩流入綦江區,經永城鎮石角鎮,在三江街道匯入綦江。孝子河是萬盛境內及以上河段的稱呼,綦江區境內稱蒲河。孝子河全長89公里,萬盛境內長29.01公里,陡溪橋以上長38.64公里。孝子河大致流向為先由南向北,折而由東向西,再折而由北向南,再折而由東向西。 [1] 
中文名
孝子河
別    名
蒲河
所屬水系
長江水系
流經地區
重慶市南川區巴南區萬盛經開區、綦江區
發源地
重慶市南川區興隆鎮
主要支流
綠水漕、清溪河、魚田河、劉家河、養生河、洗布河 [1] 
河    長
89 km
主要水庫
雙河場水庫、下澗口水庫 [1] 

孝子河河流文化

名稱由來
孝子河是蒲河的上游。蒲河(又稱蒲渡河)古稱葛溪,得名不詳,或與兩岸居住的僚人有關(唐代瀘州一帶的僚人為“葛僚”)。而“蒲河”這個稱謂,有關專家認為是“濮河”之訛,意指該河兩岸原住民為濮人濮人就是僰人,為古代巴人一支。綦江上游舊稱“夜郎溪”,下游稱“僰溪”,説明古代綦江流域的土著多為僰人濮人)及後來的僚人時期稱渝南一帶僚人為“南平僚”),以致河名帶有相關文化印記。
孝子河得名較晚,清咸豐版《南川縣誌》載有“孝子河”條目,據此推算,其得名大概在清代中後期,即乾隆嘉慶道光年間。在此之前,孝子河名曰水潈溪,因該河發源於南川水潈(即今興隆鎮)。又稱平灘河,因清嘉慶九年,萬盛場下游不遠處(疑今兩河口大橋處)修建了一座小石橋,叫平灘橋,後被水沖毀。
關於孝子河的得名,據民國版《南川縣誌》載:“此水發源名水潈溪,至萬盛場西南始名孝子河。相傳昔有周孝子,傭力求食,母再醮(再嫁)而貧,仍待孝子奉養。每得米,必徒涉此河以饋。一日水盛漲,孝子念母切,仍亂流以往,被水捲去數里,竟得生,人皆以為純孝之報,故以名河。”
這應該是一個真實故事。故事中的周孝子是萬盛場人,家裏很窮,靠幫人打短工維生,但他十分孝敬母親,在洪水暴漲之際,因擔心母親捱餓,於是冒險蹚水過河,被洪水捲去數里,竟得以生還。人們認為是他的孝行感動了上天,於是把這條河改名為“孝子河”。
一個連名字都沒留下的下力漢,竟然憑自己樸實的孝行,讓一條河更名“孝子河”,這在非常重視忠孝觀的古代,實在是一件了不起的事,也是桑梓無尚的道德榮耀。故修志者讚道:“匹夫匹婦,生沒蓬蒿。一日能養(孝敬奉養),萬載名標。” [1] 

孝子河治理開發

航運功能
孝子河的河牀很淺,灘多水急,本不適於行船。令人想不到的是,從清道光年間至上世紀50年代初,孝子河竟然一直有航運。
過去,萬盛場盛產煤焦(俗稱“焦炭”“炭花”)、火焙紙,還有等產品。同時,萬盛場也是南川貴州正安等地山貨的集散地,這些大宗貨物要運往重慶,光靠人力背運,實在費時費力。人們便打起了孝子河的主意。
據民國版《南川縣誌》載:“萬盛場外,堰(築堰)設閘蓄水,小船運焙紙、焦炭,出綦江之蒲渡河。”
從清道光年間開始,就有本地商人用小船將炭花販賣到綦江等地,船叫“胡豆殼船”,載重僅3噸;同治後期,本地船幫成立,組織人員清淘河牀,並從兩岸向河中壘成兩道“堰梁”,便於行船。清末至抗戰期間,航運日繁,自流井鹽幫、橋淮幫紙號、東林煤礦及多家小煤窯集資,先後在孝子河中修建了6道閘壩,一段段提高水位。這6道閘壩分別位於三元橋、兩河口、汪家溝、泰山石(桃子立交橋下游)、碰頭巖、温塘。第一道閘壩就築在三元橋下,碼頭在周家灘(原區水廠處)。萬盛場周邊的炭花、火焙紙、礬磚和南川貴州方向來的土特產,均集中在此裝船。小木船往來於萬盛場至蒲河魯峽洞之間。
閘壩蓄水後,一次可放行幾十艘船。每艘船載重6-9噸(谷口河以下河段可載重11噸),有3個人操作,船頭船尾各一人撐槳,另有一人前後照應。冬季水枯,船隻常常擱淺,雖三九嚴寒,船工也要赤身下水背船。
抗戰時期,重慶兵工廠需用萬盛的焦煤來鍊鋼,孝子河航運更顯重要。東林煤礦及周邊小煤窯的煤,均通過孝子河運至蒲河魯峽洞。魯峽洞河窄灘急,所有貨物要在此卸貨,再用人力轉運至下游楊柳灣上較大的船,經綦江長江運至重慶。南桐煤礦的煤,則通過輕便小鐵路或人力揹負,運至楊柳灣上船。最繁忙時,上游孝子河有船300多艘,下游蒲河則達到2000多艘。一艘艘小木船,載着兵工廠急需的焦煤,在湍急的河水中穿梭不停。小小的孝子河,也為中華民族的抗戰大業立下了汗馬功勞。
孝子河航運一直持續到1953年,三江至萬盛的鐵路通車後才停止。 [1] 

孝子河橋樑涵洞

巴南境內沙河壩處,有一座建於清光緒年間的鐵門閂橋,橋面由兩塊巨石連接,巨石間嵌有一塊鐵鑄的燕尾榫,實為奇特。
在南川境內,有建於民國七年(1918年)的陡溪橋,是一座古色古香的石礅木構廊橋,為昔日南平至石蓮、青山的大道,該橋橋身於前幾年毀損,今又重建。
三元橋無疑是孝子河最重要的文化地標。據記載,該橋建於清咸豐元年(1851年),由萬盛場富商鄧九先賣地捐資,動員地方士紳集資建成。橋為3孔石拱橋,橋身長約50米,橋孔跨度12.8米,橋兩頭有石梯若干,橋面有石欄杆,欄杆中部有座小巧的土地廟,欄杆兩端有石獅子。橋身兩面各有3個石鑿圓圈,分刻“三元橋”3個字,祈福萬盛子弟科舉連中解元、會元、狀元,“三元及第”。中間橋孔上,曾懸有一柄7尺長的“斬龍劍”,以鎮壓洪水“出蛟”。三元橋建成後,極大方便了兩岸交往,促進了萬盛場的繁榮。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因修建川湘公路,三元橋被改為公路橋,橋上的石欄杆、石獅子、土地廟、功德碑全被拆除。1949年後,三元橋又歷經4次改擴建,一直萬盛城區交通要津。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