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孔子使子路問津處石碑

鎖定
西漢時期,邾子國屬地邑民在孔子山傍田間耕作鋤地時掘出刻有“孔子使子路問津處”石碑一塊。淮南王劉安即令在掘碑地修亭護碑,在其旁修孔廟紀之,於廟內置學堂設私學,並徵召名儒學士在廟講學,著書立説,教化士民。
現存石碑複製於明早期年間,原立於孔嘆橋北側風亭內,因亭被毀,後移於孔廟內保存。石碑青石材質,通高200釐米,寬66釐米,圓形頂端;中間陰刻“孔子使子路問津處”。 [1] 
中文名
孔子使子路問津處石碑
原立位置
孔嘆橋北側風亭
現立位置
問津書院
原碑時期
西漢
復刻時期
明初
材    質
青石
寬    度
0.66 m
高    度
200cm
刻制方法
陰刻

孔子使子路問津處石碑石碑起源

西漢時期,邾子國屬地邑民在孔子山傍田間耕作鋤地時,掘出石碑一塊,碑上刻有“孔子使子路問津處”八個大字。時淮南王劉安聞知此事,即令在掘碑地修亭護碑,後在旁勘地修孔廟紀之,於廟內置學堂,設私學,並徵召名儒學士在廟講學,著書立説,教化士民。一時家循孔教,人誦儒學,創中國早期廟學之先河。 [1] 

孔子使子路問津處石碑復刻歷史

然在歷史朝代更迭中,孔廟幾度興毀,原碑不知所蹤。現存石碑,據清光緒年間續修《問津院志》記載,複製於明早期年間,原立於孔嘆橋北側風亭內,因亭被毀,後移於孔廟內保存,並加以保護,供後人瞻仰。石碑青石材質,通高200釐米,寬66釐米,圓形頂端;中間陰刻“孔子使子路問津處”,字體端莊厚重,令人頓生敬意;兩側雕刻纏枝花紋,寓意孔學生生不息,幹古傳承。 [1] 

孔子使子路問津處石碑發展歷史

據舊志記載,自劉安因碑建廟立學後,隨着歷代帝王對孔子的尊崇封賜,加之唐杜牧、宋朱熹、元龍仁夫、明熊尚文蕭繼忠王陽明等歷朝名宦和名儒的推崇,孔廟由廟學向書院漸度,講學宗風為之一變,而四方學子慕名而來,分宗立派,百家爭鳴,文人薈萃,使問津書院列楚黃之冠。時與白鹿洞書院、鵝湖書院東林書院首善書院相齊名。
問津書院因此碑而復,尊孔而榮。 [1] 
參考資料
  • 1.    問津書院內問津碑介紹內容: 西漢時期,邾子國屬地邑民在孔子山傍田間耕作鋤地時,掘出石碑一塊,碑上刻有“孔子使子路問津處”八個大字。時淮南王劉安聞知此事,即令在掘碑地修亭護碑,後在旁勘地修孔廟紀之,於廟內置學堂,設私學,並徵召名儒學士在廟講學,著書立説,教化士民。一時家循孔教,人誦儒學,創中國早期廟學之先河。 然在歷史朝代更迭中,孔廟幾度興毀,原碑不知所蹤。現存石碑,據清光緒年間續修《問津院志》記載,複製於明早期年間,原立於孔嘆橋北側風亭內,因亭被毀,後移於孔廟內保存,並加以保護,供後人瞻仰。石碑青石材質,通高200釐米,寬66釐米,圓形頂端;中間陰刻“孔子使子路問津處”,字體端莊厚重,令人頓生敬意;兩側雕刻纏枝花紋,寓意孔學生生不息,幹古傳承。 據舊志記載,自劉安因碑建廟立學後,隨着歷代帝王對孔子的尊崇封賜,加之唐杜牧、宋朱熹、元龍仁夫、明熊尚文、蕭繼忠、王陽明等歷朝名宦和名儒的推崇,孔廟由廟學向書院漸度,講學宗風為之一變,而四方學子慕名而來,分宗立派,百家爭鳴,文人薈萃,使問津書院列楚黃之冠。時與鹿洞、鵝湖、東林、首善書院相齊名。 問津書院因此碑而復,尊孔而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