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姬路城

鎖定
姬路城(Himeji-jo)是一座位於日本兵庫縣姬路市姬山(海拔45.6米)的古城堡,是該市主體象徵,由於其純白色的外牆和蜿蜒屋檐造型猶如展翅欲飛的白鷺,因而也被稱為白鷺城,是世界文化遺產。姬路城和松山城和歌山城合稱日本三大連立式平山城,由於其保存度高,被稱為“日本第一名城”。有很多時代劇和電影也在這裏進行拍攝,或以姬路城作為已不復存在的江户城的象徵。
姬路城最早建成於1346年(正平元年),現存建築大多建於17世紀早期,城堡由83座建築物組成,它擁有高度發達的防禦系統和精巧的防護裝置。姬路城是17世紀早期建築保存最為完好的典範,而日本在這個時代的防禦建築技術則達到頂峯。包括主要城堡主樓的8座建築被視為國寶,其餘74座建築被確認為國家的重要文化財產。保存完好的建築物和外圍工事在給世人展示了偉大遺產的同時,又體現了日本城堡建築的精緻和戰略防禦技能。
中文名
姬路城
外文名
Himeji-jo
地理位置
日本姬路市中心
別    名
白鷺城
築城年份
1346年
築城者
赤松貞範

姬路城世界文化遺產

姬路城基本資料

遺產名稱:姬路城(Himeji-jo)
入選時間:1993年
遴選依據:文化遺產(i)(iv)
地理位置:N34 49 60 E134 41 60
遺產面積 : 107 ha
緩衝區面積: 143 ha
遺產編號:661

姬路城遺產描述

日本姬路城
日本姬路城(4張)
姬路城是一座位於日本兵庫縣姬路市的城堡,為該市主體象徵,是日本現存的古代城堡中規模最宏大,風格最典雅的一座代表性城堡。相較於日本的其它古城,姬路城保存得相當完好,幸運地避開了二戰與其它許多災害的破壞。城址內的 74 座建築物,包括一座塔樓與城門,均被指定為日本重要的文化遺產。姬路城最顯眼的特點就是城堡外牆上一層厚厚的白色灰泥,讓姬路城能夠有效抵擋炮火,也賦予了城堡漂亮的外觀。作為日本最具象徵意義,且保留度最為完整的城堡,姬路城既是日本政府指定的國寶及國家特別史蹟,也是日本首批世界文化遺產之一。姬路城是日本100名城之一,與熊本城、松本城合稱為日本三大名城;由於其保存度較完好(城內的天守為日本的12座現存天守之一),也被稱為“日本第一名城”。
1993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依據標準(i)(iv),姬路城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批准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遴選依據標準(iv):姬路城是木結構建築的傑作。它將其有效的功能作用和巨大的美學吸引力結合在一起,無論是使用白色粉刷灰泥,還是在建築質量和多個屋頂層之間的微妙關係中。
遴選依據標準(iv):姬路城代表了日本木結構城堡建築的頂峯,並保留了它所有重要的特徵。

姬路城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姬路城堡是17世紀早期日本城堡建築保存最為完好的例子,整個城堡由83座建築物組成,展示了幕府時代高度發達的防禦系統和精巧的防護裝置。這些建築在保證了防禦功能的同時也體現了極高的美學價值,是木結構建築的典範之作。城堡的白色外牆、建築物的佈局和城堡屋頂的多層設計都顯得氣勢恢弘,雄偉壯觀。 [1-3] 

姬路城日本第一名城——日式城堡建築的巔峯

姬路城和熊本城、松本城合稱日本三大名城;和松山城、歌山城合稱日本三大連立式平山城。由於姬路城保存度高,被稱為“日本第一名城”。姬路城作為日本著名的建築,凝結了日本無數人對古代建築的熱愛,每年有無數遊客來到姬路城觀看這座日本文明世界的建築,如果有研究日本古建築的,姬路城是必定會去的地方。
姬路城是木建築的傑作,該城堡是一個強權的象徵,代表日本盛行的封建主義。姬路城是一個典型的17世紀早期的城堡設計和佈局,包括83個建築物,只有第一個東大門裏有豐臣秀吉(日本戰國時代、安土桃山時代大名、封建領主,繼室町幕府之後,近代首次統一日本的日本戰國三英傑之一)所建的城堡,其它的都由池田輝政(安土桃山時代與江户時代前期的大名。歷任美濃國池尻城、大垣城、岐阜城,三河國吉田城城主,播磨國姬路藩初代藩主)在1601年以後建造。池田輝政將固若金湯的軍事防禦和柔美典雅的建築藝術,奇蹟般地融為一體,在日本城堡建築中是個創舉。姬路城擴建工程用木材387噸,75000塊瓷磚和大量重達1噸的巨大岩石。改造後的姬路城佔地面積擴展為約230萬平方米,足以監視播磨、備前、淡路三國,據説這三國所有城池的護城河的水加在一起都不如姬路一城。
姬路城的中心是天守閣。天守閣位於城內最高的地方,其包括一個主天守和三個附屬城堡。天守閣是一個系統的瞭望塔。牆上設有成對的凸碉,它們和腰檐相互穿插,重疊錯落。城堡外部是厚厚的白灰牆,不單是為了美觀,還能提高耐火性和防彈能力,石垣呈陡斜狀,石垣的上部向外翹出,使人難以攀登。由於它較高的地勢,在日本姬路市內每一個部分,都可以看見它。
除了天守閣,最有特點的就是姬路城的迴廊。迴廊中每隔一個開間(約2米)就有一箇中柱,如加上中間支柱,那就每隔半間(約1米)就有一根柱子;此外,各個角隅架設和支柱同樣尺寸的對角斜柱以增加耐震性,可説是極堅固的構造。初期的“天守”只有下方是“大壁構造”(像土倉庫牆壁,從正面看不到柱子),嗣後為了美觀和防護上需求,在牆壁上全部塗上白色灰漿,窗格也在裝上鐵板後同樣施作。引人注目的外觀與白色的牆壁貼滿了這個偉大的木結構城堡,像一個展翅欲飛的白鷺,這也是姬路城的別稱白鷺城的來源。

姬路城日本的“不戰之城”

姬路城自建立之日起,經歷了幕府末期的戰亂、明治時代的廢城令、二戰時的轟炸,每次都化險為夷。建於1333年的姬路城,1931年被指定為日本國寶,與熊本城、名古屋城並列為日本三大名城。16世紀時的藩主以此作為戰略據點,城堡內錯綜複雜的結構,特別是三層樓的天守閣,由許多立柱以及宛如迷宮的彎曲通道所連接,能發揮防禦作用,阻止敵人入侵,並讓敵軍陷入混亂。這樣的設計是為了防止敵人進入最高的天守閣以及位於城堡中心的要塞。特別以螺旋式的建築方式加強建造,其低矮門框及城樓內機關滿布的構造,都令城池難以攻陷,所以姬路城建城5百年來從未受過攻擊,贏得了「不戰之城」的稱號。199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選為世界文化遺產,也是全日本第一個獲得世界遺產之處。
池田輝政 池田輝政
日本的戰國時代塑造了許多時代英雄,在這些戰功顯赫的歷史人物背後,一座座城池也被歷史的年輪所記載,姬路城就是其中一座。從十三世紀開始到十八世紀,先後有十三個家族成為這座城堡的主人,歷時530年。在十六世紀後半葉幾乎統治全日本的武將豐臣秀吉(1536-1598 年)建造了完整的城牆,這就是現今姬路城的基礎。1601年池田輝政入住姬路城,他對姬路城做了最大程度的修建。1618年池田氏轉封鳥取城。接手城堡的是本多忠政,此後姬路城又歷經了郡山松平氏、山形松平氏、榊原氏、越後松平氏、再又經過本田氏、榊原氏,酒井氏等家族的掌管,直到明治時期。在江户時代(1603-1867 年)初期,這座城堡歷經了九年的大規模翻新,形成了目前所看到的宏偉外觀。1871年,天皇下令廢藩置縣,120多座城堡被拆毀。姬路城也沒有逃過被拍賣的命運,買下它的商人最初是想將天守閣解體賣掉屋頂的瓦片,但由於沒有銷路,姬路城幸運地逃過了被解體的危機。廢城令後,日本全國倖存的戰國城堡只有60多座,這些城池要塞後來多被作為日軍軍事駐地,成為二戰時美軍空襲轟炸的目標。當時中國建築學家梁思成在日本文物保護地圖上,曾標註下古京都和奈良的故事已傳為佳話,除此之外,其它城堡大半在這次轟炸中被毀,姬路城卻是個例外。1945年7月3日“姬路大空襲”,整個城下町全被炸成灰燼,只有姬路城毅然聳立。 [2-3] 

姬路城建設沿革

1333年(元和3年)赤松則村在姬山上建下了稱名寺,並開始在姬山上建造城堡。
1346年(正平元年)赤松貞範築造姬路城。
1441年(嘉吉元年)嘉吉之亂爆發,赤松氏沒落,山名氏佔領了姬路城。
1467年(應仁元年)在應仁之亂中,赤松氏重新奪回姬路城。赤松氏家臣小寺氏入城。
1545年(天文11年)原城代小寺則職接任家督移往主城御着城,姬路城城代為黑田重隆,後由黑田重隆・職隆父子於1555年~1561年間把原居館規模的姬路城發展為中世城郭的規模。
1567年(永祿10年)職隆之子黑田孝高擔任城代。
1568年(永祿11年)青山・土器山之戰中,赤松政秀髮兵軍3000人對黑田軍(職隆・孝高父子)約300人,在劣勢中固守姫路城將赤松軍擊退。
1573年(天正元年)黑田孝高(官兵衞・如水)一直擔任城代職務。
1576年(天正4年)織田信長命羽柴秀吉作為先鋒(名義上的總大將為信忠),往中國地方征討毛利氏,並開始攻擊播磨,小寺氏站在毛利一方,其家臣黑田孝高卻叛至織田一方,並於1580年獻城。
1580年(天正8年)羽柴秀吉 於攻打毛利家之際佔領姬路城,並由家臣黑田孝高(黑田官兵衞)築起三層的天守閣。山崎之戰後分別由豐臣秀長及木下家定擔任城主。
1600年(慶長5年)池田輝政因關原之戰的戰功,獲得播磨一國52萬石,並於1601年起花費八年動用民夫4、5千萬人次,修築播磨的主支城,姬路的城郭(除西丸)於此時完成。
1617年(元和3年)池田輝政轉封至鳥取城,由伊勢桑名藩的本多忠政入城,控制此重要關卡。
1618年(元和4年) 構築西之丸,城的全貌大致完成。
1749年(寬延2年)酒井氏上野前橋入城。
1882年(明治15年) 備前丸因失火被毀。
1910年(明治43年) 明治大修理展開,耗了9萬圓以修理天守閣。
1919年(大正8年) 陸軍省修理西之丸。其後,第十連隊轉移往岡山。
1928年(昭和3年) 指定為歷史遺蹟,由文部省管理(實際管理者為姬路市)。
1931年(昭和6年) 天守閣被指定為“國寶”。後來,渡櫓等亦被指定為國寶。
1934年(昭和9年) “昭和大修理”開始。
1944年(昭和19年)太平洋戰爭戰局惡化,修理中斷。
1945年(昭和20年)7月3日姬路大空襲,城內中彈。在姬路本城遺址的中學校舍雖被燒燬,但城的本體卻奇蹟地免祝融之禍。
1950年(昭和25年)大修理。
1955年(昭和30年)天守閣以外的修理完結。
1956年-1964年(昭和31-39年) 天守閣大維修。
1993年(平成5年)被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成為日本第一個登錄的世界遺產
2009年(平成21年)10月,開始了正式命名為“國寶姬路城大天守保存修理工事”的維修工程。該工程主要着重在外觀的整修與內部耐震結構的加強,期間以臨時搭建的鷹架屋將整個大天守包覆,雖然在整修期間遊客並無法進入大天守內參觀,但相關單位特別規劃了維修工程的參訪行程,讓遊客搭乘鷹架屋內的臨時電梯登頂,近距離觀賞大天守的外觀。
2015年(平成27年)三月,國寶姬路城大天守保存修理工事完成。 [4] 

姬路城建築佈局

姬路城建築佈局圖 姬路城建築佈局圖
姬路城的建築呈三重螺旋形排布,由中心部分的大天守閣(高46.4公尺)、三座小天守閣(東小天守閣、西小天守閣、乾小天守閣)共83座建築羣的連接而成,設計複雜精巧。 [5] 

姬路城文物遺存

姬路城天守閣

姬路城天守閣屬於連立式天守閣,由大天守閣和三座小天守閣組成,大天守閣採用四箱疊加的建築構造,是地下一層、地上六層的七層建築,各層之間用兩根木柱(長25米,最大直徑95釐米)貫穿其間。 [5] 
姬路城天守閣
姬路城天守閣(6張)
基礎結構:天守閣最基礎部分是地基,目的在於防止嚴重的地面沉陷以及保護由地震帶來的損傷,當這個基礎工作已結束時,圬工業已完成。圬工有三種施作工法:“Kirikomihagi、Uchikomihagi以及Nozura”:過程中K工法累積石塊到傾斜三十度,U工法傾斜三十六度以及N工法傾斜四十五度,其危險之處在於尚未完成前可能產生的崩塌,直到傾斜約四十度時。姬路城牆使用這種大麴線型建造的目的在於分散主城塔(天守閣)負擔於城牆上超過5700噸的垂直向重量,同時符合強大地震時所需,並且這種曲狀結構可避免雨水停留在邊緣角落,使得雨水可以一併集中在集水管,同時,這種構造在磚石未上灰漿或其他灰泥前可避開碰觸,並防止水殘留在凹陷處,牆體中央部分的圖樣類似小孩子的胡亂堆砌,曲型牆結構創造最大麴度,也為它創造更多的美感經驗。
柱樑結構:由三面石牆圍起來的地基建築加上其上面的六層,總共七層,正中有東西兩根從地基建起而直達第六層的大柱(直徑為0.95公尺、高為25公尺)。整體構造是採用堆積重疊的軸結構,用通柱分別自地基至第二層,從三層至四層,由五層至六層構成三個共同體,然後用橫樑來鞏固通柱,以形成各層的地板結構;而橫樑和通柱上的大梁則插入中央的大柱,如此可使三個共同體得以結合成一體。
迴廊:每隔一個開間(約2公尺)就有一箇中柱,如加上中間支柱,那就每隔半間(約1公尺)就有一根柱子;此外,各個角隅架設和支柱同樣尺寸的對角斜柱以增加耐震性,可説是極堅固的構造。初期的“天守”只有下方是“大壁構造”(像土倉庫牆壁,從正面看不到柱子),嗣後為了美觀和防護上需求,在牆壁上全部塗上白色灰漿,窗格也在裝上鐵板後同樣施作。
屋頂:在山形牆上加上鋸齒或波浪狀斜板,美化各層的外觀而使之看來富有變化。 [5] 

姬路城防禦設施

狹間 狹間
由姬山(45.6公尺)與周邊平地構成的“高台平山城”(總海拔92公尺),周圍築有壕溝城池,石垣和城壁固守着城堡。同時,各個城郭區域或各條通道之間均有石垣和城壁相隔,牆壁上有稱為“狹間”的孔洞,用於放置鐵炮和弓箭,使外敵不可能輕易進入。石垣呈陡斜狀,這種特點被稱為“扇形斜坡”,上部向外翹出,使人難以攀登。灰瓦白牆,為了防火外部牆壁全部塗以白色灰漿。 [5] 

姬路城文物價值

姬路城堡是17世紀早期日本城堡建築保存最為完好的例子,整個城堡由83座建築物組成,展示了幕府時代高度發達的防禦系統和精巧的防護裝置。這些建築在保證了防禦功能的同時也體現了極高的美學價值,是木結構建築的典範之作。城堡的白色外牆、建築物的佈局和城堡屋頂的多層設計都顯得氣勢恢弘,雄偉壯觀。
姬路城作為日本幕府時代的一座藩國領主衞城,代表着江户時代日本最高造城技術。姬路城的結構嚴密,固若金湯,它的三重螺旋型戰略防禦工事包括外部、中部和內部壕溝。防禦工事修築得精巧,從3條同心圓護城河開始,城壕環繞高大麴折的石城郭,城郭之間設置幾座大門和瞭望塔。城牆和瞭望塔上有射箭、打槍的小孔;城堡中內庭的道路,千迴百轉,好似迷魂陣,從頂樓上卻可以看得清楚。屋頂上裝飾着動物狀、巨大而華麗的鯱鉾,突出在屋檐上,作為防火的辟邪物。最大的城堡主樓海拔92米。三座較小的城堡主樓被獨特的系列防禦牆精巧地聯為一體。起伏蜒綿的山牆與白色的灰泥牆達到一種優美的平衡,給予人們寧靜、雅緻的感覺。 [5] 

姬路城文物保護

姬路城文物級別

1993年(平成5年)12月11日,姬路城被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成為日本第一個登錄的世界遺產。 [6] 
同時,姬路城的許多建築被日本文部科學省指定為國寶。 [7] 
番號
類型
名稱
數量
管理者
所在地
時代
1
建造物
姬路城大天守閣 [7] 
1
文部科學省(姫路市)
本町68
桃山
2
建造物
姬路城西小天守閣 [7] 
1
文部科學省(姫路市)
本町68
桃山
3
建造物
姬路城乾小天守閣 [7] 
1
文部科學省(姫路市)
本町68
桃山
4
建造物
姬路城東小天守閣 [7] 
1
文部科學省(姫路市)
本町68
桃山
5
建造物
姬路城渡櫓 [7] 
4
文部科學省(姫路市)
本町68
桃山

姬路城保護措施

修復中的天守閣
修復中的天守閣(4張)
姬路城在歷史上曾多次修復,在2009年(平成21年)10月,姬路市開始了正式命名為“國寶姬路城大天守保存修理工事”的維修工程,目的在外觀的整修與內部耐震結構的加強,大天守閣上將近7萬5千枚的瓦塊被全部換成新的,牆壁的灰漿也被重新塗刷,被稱為“平成大修理”。
2015年(平成27年)三月,歷時五年多的姬路城大天守保存修理工事完成,並開始接待遊客 [4] 

姬路城旅遊指南

入城門票
成年人1000日元,小學生、中學生300日元,小學以下免費
開城時間
9時~16時(17時閉門),夏季(4月27日~8月31日)9時~17時(18時閉門)
休城日
12月29日至30日
地址
姫路市本町68番地
交通
從JR京都站乘新幹線約60分鐘、從JR新大阪站乘新幹線約45分鐘、從JR姬路站步行約15分鐘,乘巴士在“姬路城大手門前”站下車後步行5分鐘即可到達姬路城,無專用停車場(附近有收費的公營停車場) [8]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