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姚歸耕

鎖定
姚歸耕,土壤肥料學家。長期致力於中國肥料試驗和教學工作。參與並完成中國歷史上首次地力測定,為肥料田間試驗奠定了基礎。積極倡導,並建立了中國第一批肥料長期定位試驗地,為研究土壤肥力演變和合理施肥提供了科學基地。
中文名
姚歸耕
別    名
姚叔舫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06年2月15日
逝世日期
1992年6月17日
畢業院校
金陵大學
出生地
江蘇省吳縣

姚歸耕人物生平

姚歸耕簡介

姚歸耕,原名姚叔舫,1906年2月15日生於江蘇省吳縣的書香門第,受江南文化薰陶,自幼好學,以優秀成績畢業於蘇州桃花塢中學。因對農業發生興趣,為明志,改名為“歸耕”。1929年考入當時以農科著名的金陵大學,在農學院以農藝為主修專業。該專業以農作物育種為重點,重視遺傳學作物育種技術。姚歸耕在就讀期間,通過生產實踐和農村經濟調查後發覺,中國廣大農民素以農田本質的優劣為農耕的基礎,因而特別重視肥料的收集和使用;對農民為積制肥料每年要消耗大量勞動的情況感觸尤深。因而他更注重土壤學和肥料學的學習。當時,這兩門課程的主講教授是張乃鳳
1933年畢業後,留校任農藝系助教,指導學生進行土壤學和肥料學實驗。當時,我國對土壤、肥料的化驗尚缺乏經驗。為搞好教學和科研,姚歸耕潛心鑽研土壤和肥料的分析技術。此時,張乃鳳正在研究餅粕肥效,向各榨油廠徵得百餘個大豆餅粕樣品,在姚歸耕襄助下,用開氏法測得大豆餅粕全氮含量都在5%—6%之間。為驗證其肥效,又進行了豆餅硝化試驗。結果表明,在春季氣温漸高的條件下,將大豆餅粕埋入土壤一週後,即可檢得硝酸根離子的存在,3周內硝化過程最為旺盛,1個月後分解殆盡。由此指導農民用餅粕作為冬麥的追肥和早稻的基肥,使餅粕成為當時農業生產中的一種高效的商品肥料。有關餅粕硝化試驗結果,後經葉和才簡要總結,於1935年在金陵大學學報上刊出。

姚歸耕研究工作

1933年春,張乃鳳引進英國生物統計學家裏休(R.A.Risher)的生物統計理論和田間試驗設計技術,率同姚歸耕在金陵大學農場設置了一個肥料田間試驗,按肥料三要素搭配成8個處理設計方案進行實施。姚歸耕一面在學校擔任課程實驗和分析化驗工作,同時每天騎自行車往返於校本部和太平門外實習農場之間,親自下地操作和觀測,獲得了滿意的試驗結果。這是現代生物統計理論及其田間試驗設計技術在我國肥料田間試驗的開創性嘗試,對以後的全國性肥料試驗影響至深。
1935年2月,姚歸耕轉入中央農業實驗所工作。當時,我國使用的化肥主要是由外商輸入的硫銨(即硫酸銨)。由於肥效顯著,沿海各省農民競相購用,但由於缺乏科學知識,不知硫酸?中僅含氮素一種有效養分,在民間流傳“硫酸銨會破壞土質,農作物對這種肥田粉是愈施愈饞”的説法。此時,我國民族化工實業家範旭東、侯德榜等正擬在南京建廠生產硫酸銨,為澄清傳聞的真相,決定在建廠前先資助中央農業實驗所進行試驗。中農所聘請張乃鳳任該所土壤肥料系主任,主持這一試驗。以此為契機,張、姚師生再度合作共事,詳細擬訂了按全國各大土類進行肥料田間試驗的方案。為確保試驗能達到預期目的,決定利用與金陵大學農藝系有合作關係的農事試驗場、所進行,這些場、所都有農藝系歷屆畢業同學主持技術工作。1935年春,張乃鳳安排好試驗方案後去國外參加國際土壤學大會,委託姚歸耕負責實施,從各省試驗地小區面積和排列、肥料種類和數量,乃至包裝和運輸,無不周密安排,以確保試驗順利進行。這一試驗布及14個省,歷時3年,共取得156個三要素肥料試驗結果。結果表明,我國當時的農田中90%以上缺氮,40%以上缺磷,15%左右缺鉀,為當時化肥生產和施用提供了科學依據。後經張乃鳳整理成文,於1941年在《土壤季刊》上以《地力之測定》為題發表。這是我國肥料界的開創性工作,不僅推動了化學肥料的廣泛施用,而且奠定了我國肥料田間試驗的基礎。張乃風、姚歸耕和各省農事試驗場、所的合作者為此付出了巨大的勞動和智慧。

姚歸耕抗戰貢獻

1937年,中央農業實驗所得到中英庚款基金會資助,聘請英籍專家利查遜(H.L·Richardson)來華擔任肥料試驗的技術諮詢。利氏抵華時,抗日戰爭已經開始,國民政府及其所屬機關紛紛內遷。中農所遂派姚歸耕陪同利氏赴西安、武功、蘭州等地的農事試驗場(站)參觀訪問,調查考察土壤分佈和肥料試驗,最後抵達成都的中農所試驗站。為開展專業工作,姚歸耕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借用四川省農業改進所土壤肥料研究室一隅建立肥料研究室,並與農改所彭家元、陳禹平合作,以油菜為供試作物,進行粗骨粉肥效試驗和三要素肥料試驗。結果表明,成都平原農田土壤缺磷,粗骨粉肥效極為顯著。這一成果經示範推廣,深得農民信任,粗骨粉銷售量大增,對抗日戰爭時期缺乏肥源的四川省農業作出了貢獻。同時,也推動了四川省各地農事試驗場(站)開展三要素肥料田間試驗。為擴大試驗地區,中農所派姚歸耕去雲南、貴州兩省主要農區開展合作試驗。由於三要素肥料試驗的設計合理,又在農家田間進行,其結果具有很好的代表性。雲南省的一些試驗結果反映出紅、黃壤農田上磷肥的肥效甚至超過氮肥,從而加速了西南地區對當地豐富的磷礦資源的開發利用。從1938年到1942年,姚歸耕在物資、經費乃至交通條件極其困難的情況下,不辭辛勞地奔波於西北、西南諸省,把肥料試驗的科學技術奉獻給華夏大地。
1947年1月,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為開發長江三峽水利資源,委託美國墾務局進行揚子江流域規劃。規劃中有培訓中方技術人員的計劃,姚歸耕被派往美國墾務局任實習工程師,一方面接受技術培訓,另方面參與有關農業部分的設計。不久美方中止了三峽工程的設計和人員培訓,於同年7月撤銷有關組織。姚歸耕經原金陵大學美國專家推薦,被聯合國糧農組織聘任為特約專家,曾為該組織撰寫一篇有關中國肥料情況的專題報告,後在該組織的專刊上發表。這是中國肥料科學在國際上交流的首批學術論文之一。1948年1月,姚歸耕放棄優厚待遇,轉入美國北卡羅來納州農學院研究生院進修。同年,他奉調回國,任國民政府行政院下設的農村復興委員會技正,繼續從事肥料科研和推廣工作。1949年4月,有人勸姚歸耕隨中央農業實驗所去台灣,鑑於國民黨的無能和腐敗,他毅然決定留在上海迎接解放。

姚歸耕教學生涯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姚歸耕在上海出任華東區農林部技正。1950年調往北京,任中央農業部土地利用局技正,參與全國土地利用的技術行政工作。1951年,他應陳恩鳳邀請到上海復旦大學農學院農化系任教授,主講肥料學、土壤學、土壤化學、土壤物理學和田間試驗設計等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從此開始了他的教學生涯。
1952年,全國高等院校院系調整,姚歸耕同復旦大學農學院教師一起北上,任瀋陽農學院教授,組建農業化學教研室,任室主任,繼而任土壤農化系副主任、主任。他不僅親自擔任主要專業課的教學任務,更注意教師的梯隊結構、培養和課程建設。從農業化學學科需要出發,增設“生物化學”和“同位素農業應用”兩門課程。1964年,在他的倡議和主持下,組織全國重點農業院校擬定了“農業化學研究法”教學大綱。以後的事實表明,生物化學和同位素農業應用已成為農業院校必修的專業基礎課,而農業化學研究法則是土壤農化專業的必修專業課。與此同時,姚歸耕又根據農化學科發展的需要,在瀋陽農學院農場建立了新中國第一塊長期定位試驗地,專門觀測不同施肥處理時棕壤肥力的影響,並在中國土壤學會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暨學術年會上報告了定位試驗方案和試驗的初步結果,引起全國同行的注意,推動了這一學科基本建設的開展。定位試驗不是一二年可以得到結果的課題,對土壤肥力的影響需要長期觀測才能覺察,在科研經費不很充足的情況下,還要頂住來自“定位試驗短期內不出成果”觀點的壓力。姚歸耕倡議設置了這一試驗,又以他的毅力和耐心,雖幾經起落而始終堅持,體現了他在學術上的執著追求和遠見卓識。

姚歸耕研究員

50年代初期,中國科學院瀋陽林業土壤研究所在瀋陽成立,姚歸耕兼任該所農化研究室研究員,主持沈撫灌區污水灌溉研究和應用,提出在東北大豆產區施用微量元素鉬肥,均獲得實質性成果,開創了我國工業污水合理農用和大面積施用微量元素肥料的先例。1958年,姚歸耕還兼任遼寧省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研究所所長,以他積累的學識和經驗,指導遼寧省化肥試驗網的建設。隨着農業生產的發展,他否定了當年日本學者認為東北地區農田土壤不缺磷的論斷,率先在遼寧省進行磷肥的試驗和推廣應用。歷史已經證實這一決策是正確的。遼寧省乃至整個東北地區的糧食產量隨着氮磷肥的合理配施而增長。

姚歸耕被迫害

由於肩負教學、科研雙重任務,使姚歸耕積勞成疾,身患肺病,手術切除肺葉大部。“文化大革命”期間,又蒙受不白之冤,定位試驗地被毀,他本人被迫退休。粉碎“四人幫”後,冤案得以平反。1979年,年逾古稀的姚歸耕穫準復職,他以更大的熱情投入教學和科研,主動承擔指導“植物營養與施肥”專業碩士研究生的任務,為農業現代化培養高級科技人才。在他主持下,又重建了瀋陽農學院棕壤長期定位試驗地,並組織了東北地區長期定位試驗學術討論會,促使長期定位試驗向縱深發展。如今,長期定位試驗地已成為教學、科研人員和研究生進行科學研究的主要基地,在闡明不同施肥條件下的土壤肥力演變規律和合理施肥方面,提供了短期試驗所無法比擬的科學結論。當人們在定位試驗地採集供試樣品時,都不由得想起了姚歸耕。
姚歸耕於1991年享受國家特殊津貼。1992年6月17日姚歸耕教授與世長辭,終年87歲。他為後人留下了開發不盡的長期定位試驗所藴含的科學寶藏。

姚歸耕人物簡歷

1906年2月15日 出生於江蘇省吳縣。
1933年 畢業於金陵大學農學院農藝系。
1933—1935年 任金陵大學農學院農藝系助教。
1935—1942年 任中央農業實驗所技士。
1942—1944年 任江蘇省立教育學院附屬農科教員、代理科主任。
1945—1946年 任農林部上海農場技師。
1947年1月 任美國墾務局實習工程師。
1947年7月 任聯合國糧農組織特約專家。
1948年1月 入美國北卡羅來納州農學院研究生院進修。
1948年11月 任國民政府行政院中國農村復興委員會技正。
1949年11月 任華東區農林部技正。
1950年3月 任中央農業部土地利用局技正。
1951年2月 任上海復旦大學農化系教授。
1952—1986年 歷任瀋陽農學院土壤農化系教授,土壤農化系副主任主任、兼任農業化學教研室主任。
1953—1966年 兼任中國科學院瀋陽林業土壤研究所研究員。
1958—1966年 兼任遼寧省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研究所所長。
1955年 加入中國民主同盟
1951—1983年 先後當選為中國土壤學會第一至四屆理事會理事。
1985年 當選為中國農學會中國土壤肥料研究會副理事長。
1986年10月 退休。
1992年6月17日 在瀋陽逝世。

姚歸耕主要論著

Yao Kwei—keng.Fertilizer in China.FAO Monograph on Special Topic by Agricultural Specia1ist,1947,10.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