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太白草藥

鎖定
太白草藥在《國家藥典》中大多沒有收載,藥材公司不經營,中醫處方不使用。長期以來,僅僅民間草醫們用其防病治病,享有很高的信譽,廣泛流行於陝、甘、川地區,在防病治病、特別是疑難雜症的治療中發揮者很大的作用。其歷史文化淵源流長。草醫們師傳口授,代代相傳,所以他們擁有着寶貴的用藥經驗和祖傳秘方。 [1] 
中文名
太白草藥
拼    音
tài bái cǎo yào

太白草藥草藥簡介

由於太白草藥生長環境地處高原、氣候寒冷缺氧、四季晝夜温差極大、生長的藥材生命力極其堅韌、生物活性物質含量高出平原及人工栽培藥物的幾十倍,療效顯著。草醫們以原生藥為主,採用傳統的炮製加工習慣,以保護原生藥的氣、色、味、質、礦物結晶、植物元素,使藥物精華等不被破壞。

太白草藥分佈

太白草藥是號稱“世界藥用植物寶庫”陝西省太白山,高山灌叢草甸藥用植物,分佈於海拔3300米至3767米高寒地帶的蠍子七盤龍七、桃兒七、駱駝七、金牛七、長蟲七、太白三七、太白茶、太白黑膏貼等號稱<太白七藥> 具有散寒疏風、祛風除濕,通經活絡;養血熄風、理氣化痰、軟堅散結;活血化瘀、祛瘀生新、透骨止痛;填精益髓、補腎壯陽,強筋除痹等功效,是治療疑難病症的特效太白地區草藥,絕對不同於其他地區一般的中草藥。

太白草藥藥物原理

1. 補充人體所需要的營養,延緩衰老。
太白草藥中的很多生藥有補腎壯陽,填精益髓的藥物含有豐富的維生素類、多種氨基酸和能促進新陳代謝的多種酶,還有多種礦物質和微量元素,都是人體所必需的物質,也是皮膚營養中不可缺少的成分,因此,具有消除疲勞、防止衰老和美容的作用。
2. 促進中樞神經,增強抗病能力。
太白草藥中有些芳香藥物具有興奮高級神經中樞,使精神振奮,思想活躍,增強思維和記憶能力,消除疲勞。有些補氣藥物能增強人體單核-吞噬細胞系統的吞噬功能,提高人體細胞免疫功能;有些補陽藥物能促進抗體形成;有些補陰的藥物能起到延長抗體存在時間的作用,因此、能增強抗病能力。
3. 促進新陳代謝,提高機體功能。
太白草藥中有些散寒疏風、祛風除濕的藥物刺激腎臟的排泄功能具有促使發汗、消炎鎮痛、消腫散結、強心利尿、解毒的作用。有些通經活絡、活血化瘀的藥物,具有祛瘀生新、擴張血管、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微循環、降低血粘度、緩解血管及平滑肌痙攣的作用。
4. 調節內分泌失調,保持功能平衡。
太白草藥中有的藥物能夠升氣養血、疏利濕能調節內分泌失調、保持機體各個系統功能平衡。

太白草藥藥物優點

1、按照太白地區的草醫傳統用藥習慣,是將原生藥切成很細的絲或碎片,不用煎煮,直接用開水沖泡而成的飲劑,立即便可服用,所以就叫“太白草藥茶”。是按病情、藥物的性能等特點配方而成。具有製作簡便易行、有效成分溶出量大、飲服方便、服用後易被機體吸收、作用迅速、效果明顯等優點。
2、因其以水為溶媒,或泡或衝,藥物一般均較細小,故溶媒的接觸面積大,又由於盛藥常用杯子為溶器,保温性能好,20min內一般能使温保持在40-60C0之間,可將藥物中的酶迅速殺滅,避免有效成分的分解、破壞和揮發,又易使有效成分溶出,還可多次重複沖泡飲服,有療效持久的特點,因此,藥茶易於被病人所接受和歡迎。

太白草藥相關報道

陝西省秦嶺終南山的主峯,終年積雪,寒光四射,故稱太白山(周代稱太乙山),太白山遍地藥草,從古至今吸引着從醫的聖人、郎中。相傳上古時代的"神農嘗百草,一日遇七十毒"就發生在秦嶺北坡長安、周至、寶雞沿山一帶。唐代著名的上林苑是皇家種藥狩獵的場地,就在終南山腳下的户縣、周至沿山一帶。東漢著名藥醫家韓康,拒漢恆帝之封,隱居太白山研究醫藥。唐朝蘇敬在《唐本草》中載:茯苓和茯神“雍州南山亦有”。隋末著名醫學家孫思邈居太白山10餘年,從事醫藥研究、採集、栽種和炮製中草藥,研究藥性,為民治病,著有《千金異方》,收載藥物800餘種,並詳細記載了200餘種藥物的採集、炮治、主治功能。後人為紀念孫思邈對醫藥學的功績,稱為藥王,稱太白山為“藥山” 。
太白山藥用植物多達3000多種。許多藥用植物都有着有趣的民間傳説。一種草藥因形似鹿蹄,具有強骨壯髓、修骨化刺、祛風除濕等功能的“鹿蹄草”則相傳是一隻金鹿的傑作。相傳很久以前,王母娘娘跟前的一隻金鹿私自跑到太白山遊玩,王母娘娘發現後立即派神兵捉拿,金鹿使盡神力,躍起四蹄,奔向天涯海角,直到海南島的南端才被玉索套住拉回。金鹿奔馳時,留在太白山上的蹄印變成鹿蹄草,而金鹿被捉住的地方,至今仍叫鹿回頭。祖師麻植物名黃瑞香,是一種落葉灌木,有祛風除濕、温中散寒、活血止痛的功效,民間有“打得順地爬,離不開祖師麻”的諺語。太白山草藥經過千百年的臨牀實踐,師傳口授,在民間已形成獨特的醫療理論體系和太白草藥的配伍理論。草醫們所編著的《太白草藥性賦》、《太白草藥湯頭歌》和《太白草藥性歌括》,是太白草藥醫療理論和草藥配伍理論的集成。它不僅在民間的衞生保健上起着一定的作用,更重要的是為我們研究新藥源提供了基礎,而太乙山”黑膏,正是建立在太白山草藥的文化基礎上,根據家鄉流傳的奇方,保密配方為基質,外加遠紅外陶瓷粉,使古法工藝巧妙結合生物提純技術,研製的新一代黑膏。
【太乙山】膏藥源自唐代藥典《唐新本草》。據史料記載:顯慶二年,長安朝廷,年老大臣常年入朝跪拜,腰椎、膝關節軟骨退化嚴重,多患骨關節病,參拜時“彎腰跪地”疼痛難忍,而經當朝太醫謝季卿熬製黑膏,敷於患處,不久病患全除。後因朝廷動亂,太醫年老隱居終南太白山中,邊修道研醫,邊採集草藥治療民疾,而其奇方在民間流傳甚廣。終南太白山周代統稱:太乙山,故名【太乙山】黑膏。
中國第一部藥典《唐新本草》有記載
孫思邈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醫學家之一,被後世尊奉為"藥王"。同時他也是一位地位很高的道教人物,在中國道教史上影響很大,後來甚至被尊為神仙,在很多道教宮觀裏都有"藥王殿"。他醫德高尚,重視養生,濟世活人,是一位真正的道士。 孫思邈是中國陝西耀縣人,公元581年出生於一個貧窮農民的家庭。他從小就聰明過人,受到老師的器重,長大後開始愛好道家學説。由於當時社會動亂,孫思邈隱居陝西境內的秦嶺太白山中,並漸漸獲得了很高的聲名。當時的朝廷下令徵孫思邈為國子監博士,被他拒絕了。
孫思邈在太白山研究道教經典,探索養生術,同時也博覽眾家醫書,研究古人醫療方劑。他選擇了"濟世活人"作為他的終生事業,為了解中草藥的特性,他走遍了深山老林。孫思邈還十分重視民間的醫療經驗,不斷積累走訪,及時記錄下來,終於完成了他的不朽著作《千金要方》。
中國古代的唐朝(618-907年)政權建立後,孫思邈開始接受朝廷的邀請,與政府合作開展醫學活動。公元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國家藥典《唐新本草》。公元682年孫思邈無疾而終。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