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太浮山

鎖定
太浮山又名獨浮山,亦名彰龍山,是兵家必爭之地,相傳漢代浮邱子在此修行得道而聞名於世,故改名叫太浮山。位於臨澧縣城西南部12公里處,石門縣城東南部約30公里,綿亙於石門、臨澧、桃源、鼎城四縣交接部,有“雞鳴四縣”之説。太浮山東西綿延40餘里長,南北展布16.7裏寬,面積4300公頃,主峯第一峯,謂之太浮金頂,海拔605.5米。太浮山山體為扇形,地勢奇特,有99嶺,33岔,系沅澧之名山。 [1] 
中文名
太浮山
別    名
獨浮山
海    拔
605.5米,兵家必爭之地
面    積
4300 公頃
植    物
16種
地    址
臨澧縣城西南部12公里處,石長鐵路西側

太浮山基本概況

整個太浮山面積4300公頃,最高海拔605.5米,有 99嶺,33岔。其“二十四景”江南聞名。自漢代中葉至清代末年,是佛道兩教興盛和發展時期。宋元時期形成了以桃源桃花源臨澧縣太浮山、石門縣觀國山慈利五雷山四大道教聖地。歷代修建寺廟宏觀,至清末尚有金頂大廟、鐵瓦廟、漢王廟、俗聖觀、王通廟、玉皇廟、浮山寺、二水寺、觀音寺、廣樂寺等,是洞庭48福地之一。歷史上遊人如織、香火鼎盛近二千餘年。2001年批准為國家森林公園。
太浮山風景 太浮山風景
太浮山擁有豐富的生物資源,絢麗多姿的自然風光,文化積澱非常深厚。山上奇峯峻峭,層巒疊翠,谷幽崖險,常年白雲繚繞,嵐氣騰騰。山下水庫星羅棋佈,松竹掩映,山、水、石、林巧合成景,湖光山色美不勝收。巖、泉、樹、藤自然成趣,天作之景異常醉人。二十四景點綴其間,風光獨特,一年四季,鳥語花香,氣候宜人。遊人置身於這大自然美妙仙境之中,無不感到心曠神怡,歎為觀止。其豐富的景觀資源由五個方面組成。

太浮山地理景觀

太浮山由華夏式褶皺構造,形成特有的蝕餘景觀。因而奇峯峻峭:如“浮山二十四景”之中心景觀——第一峯,還有三台峯、頓筆峯等,洞穴野幽:如浮邱子修道煉丹之仙人洞,在西北方半山腰,彷彿一頭巨大獅子自天而降,洞口即獅口,由高約80釐米、粗約10釐米的三根小石柱頂住。呼嘯而下的億萬噸天然紅砂岩組成的獅頭、獅口形成的洞穴可容數百人活動。內有搗藥凹、煉丹台。還有元大德四年雕刻的碑文。此外還有螃蟹洞等,其典型度、自然度、吸引度、多樣度、科學度極強。

太浮山水文景觀

太浮山泥盆系地層,石英砂岩含有豐富基岩裂隙水,形成特有山泉。如沉香井、烏龍泉、天心堰、荷花泉等。泉水甘甜純正,清冽爽口,礦化度0.015—0.1克/升,硬度0.52—3.6德度, PH值 5.5- 6.9,具有良好的保健功效。另外,山麓水庫、湖泊形成水中有島,風景怡人,開發潛力巨大。

太浮山生物景觀

太浮山森林資源豐富,植被達99.8%。有國家一級、二級植物16種,其中銀杏、刺楸、杜仲、香樟、楠木、紫檀、皂英、香果樹、紅椿、三尖杉、黃檗等珍貴植物遍佈全山。奇花異草極為豐富。每到春天,映山紅、土荊花,漫山遍野皆是,成為花的海洋。有國家一級、二級保護動物23種,是穿山甲、水獺、果子狸、虎紋蛙、猛禽、麂子、野豬、大蟒等生活的樂園。堪稱臨澧生物物種基因庫,其風景資源五因子極強。

太浮山人文景觀

相傳黃帝時,浮邱子種苦蕒修行於此,“洗藥道水,修道太浮”。浮邱子在此山上煉丹得道,故名太浮山。清初劉恩寵有五言絕句《太浮山》:種蕒人何去?遺丘此地巍。疏星照石户,藥灶冷忘歸。(按:蕒xǜ:苣蕒菜,多年生草本植物;石户:石門;藥灶:即丹灶)。
太浮山上有浮山寺,又名明月堂,建於唐代。其實自漢代中葉至清代末年,太浮山與桃源桃花源、石門觀國山、慈利五雷山就是湘西北四大道教聖地,至清尚有金頂大廟、鐵瓦廟等寺廟12處,是洞庭48福地之一。
太浮山歷史源遠流長,自春秋戰國二千多年來,不少帝王將相、文人、騷客來此留下遺蹟。楚大夫宋玉常滑道河逆水而上經佘市橋而上太浮山;漢高祖劉邦和西楚霸王在雲夢開戰,到太浮山留有漢王廟和飲馬池遺蹟;漢伏波將軍馬援授命徵南蠻,曾在此山駐紮多日,並在鐵瓦廟開過軍事會議;唐太子李直因怨惡宮廷爭鬥來此山修道;唐詩人李羣玉幾次登山遊覽;明太祖朱元璋追趕漢王陳友諒至太浮山,因刮七天七夜的黑沙風,救了陳友諒性命而得名的黑沙溪,現居住着數百户劉姓山民,此劉姓乃陳友諒之後裔,至今尚存陳劉不通婚的習俗;明末清初,李自成被吳三桂追趕至太浮山,因太浮山成為天然屏障,為緩解危機起到了巨大作用。於是在第一峯二佳山、插翎山、南陽坪、歇馬店一帶與清兵周旋,多日後被吳三桂擊敗,只好折身西逃去夾山寺。後來,李自成為感恩大浮山,捐巨資將太浮山大廟翻修並擴建;清代楊瑛、黃道讓等數十位著名詩人常登山遊覽,題詠太浮山之詩文不下數百首。
太浮山又是革命老根據地。民國4年,賀龍、袁任遠在此山活動留下多處遺蹟。中日常德會戰,太浮山成為抗擊日軍的湘北要塞,在山脊長矛嶺尚有戰壕遺蹟。1928年5月,袁任遠等同志領導了著名的石門南鄉起義,在太浮山附近的盤塘、陬市、石板灘、雷家鋪、長嶺崗、蔡家崗、佘市橋、珠日橋、陳二鋪、衍嗣庵等地開展了游擊戰爭,形成了一個東抵臨澧佘市橋,西至慈利老棚及五雷山,南至桃源界溪河,北接石門城南會埡山,縱橫200餘里的太浮山區革命根據地,進行反帝反封建的鬥爭。不僅威脅周圍5縣國民黨政權,而且省垣為之震驚。國民黨湖南省政府在地圖上把太浮山勾為紅圈,標為“清剿”重點。8月上旬,在敵人的強大攻勢下,起義失敗,部分幹部、隊員被迫退出以太浮山為中心的南鄉根據地,轉移到石門西北山區活動,在賀龍同志的領導下,北鄉的武裝鬥爭更大規模地展開了,並建立了蘇維埃政權,成為湘鄂西根據地一部分。 [1] 

太浮山天象景觀

太浮山因處於洞庭一點萬山東的位置,其天象資源非常豐富,她不僅有獨特的霧景、雨景、雲海、佛光、霧凇等天象景觀。在莽莽林海中,還藴藏着極具神奇的復粒子,身患絕症者,在此山居住一段時間即可痊癒。
太浮山森林公園,各風景資源類型之間的聯繫、補充、烘托等相互關係極強。風景資源類型單項要素具有特殊意義,它地處常德市、石門、桃源縣城之間,交通方便,地理位置極佳,是一座典型的城市公園。

太浮山二十四景

太浮山第一峯

太浮山第一峯 太浮山第一峯
即太浮山金頂,建有大廟。太浮山99峯,此峯為最高峯。有古詩詠贊:“孤峯飄渺倚長空,遠近山河入望中。石井照殘千里月,松根吹老四邊風。當頭樓閣聞天語,繞足煙雲護梵宮。到日正逢秋氣爽,洞庭一點萬山東。”

太浮山頓筆峯

頓筆峯 頓筆峯
在三台峯之北,紫竹林下,此峯秀削尖穎,如頓筆狀。有古詩詠贊:“誰家文筆大如椽,移作山峯不記年。幾度濡毫醮碧海,有時揮翰寫青天,春風淡淡花生管,皓月溶溶雪滿箋。安得巨靈鞭石手,攜來乘醉走雲煙。”

太浮山三台峯

在第一峯之北,甘溪嶺左嶺上,與頓筆峯等三峯品峙。有古詩詠贊:“名幽秀起自嵯峨,隱隱三峯掛薜蘿。雨過分添青翠滿,煙生共染白雲多。會從帝座何年謫,應有仙人此地過。我欲探奇攜二友,各登絕頂一高歌。”

太浮山煉丹台

在仙人台之右,有一岩石長約一丈多,寬七尺,相傳黃帝時浮邱子煉丹在此,有古詩詠贊:“浮邱真跡絕塵埃,九轉丹成在此台。兔守藥爐亭午睡,鹿銜芝草夜深來。昔人已駕雲中鶴,過客唯看石上苔。悵望神仙不可見,秋風疏影自徘徊。”

太浮山對弈台

在仙人洞對面,山中有大石一塊,方正平坦,相傳曾有仙人在此對弈。有古詩詠贊:“古木陰高日影遲,石苔如鏡草如絲。偶然幽客來尋勝,曾見仙翁此弈棋。花下紫苔眠白鹿,雲中春樹語黃鸝。等閒一局推枰起,回首人間歲幾時。”

太浮山觀音巖

在仙人洞對面,山上岩石林立,如觀音合掌,在仙人洞口可一望而見。有古詩詠贊:“亭亭峭石破雲封,來往人瞻大士峯。半副袈裟千尺草,一瓶楊柳萬株松。嶺雲靄靄飛慈鳥,澗水清清化毒龍。莫道皈依須有像,慈悲原不在儀容。”

太浮山珍珠洞

在小浮山下,清潭巒下,玉皇廟左。珍珠洞右尚有螃蟹洞水流出高公橋。有古詩詠贊:“不信珠還合浦難,洞門高倚白雲端。一叢碧蘚侵衣綠,七曜奇光照水寒。傾出鮫人淚點點,解來神女佩珊珊。澄波縱有驪龍卧,探取何妨掌上看。”

太浮山搗藥臼

在仙人洞出口處,浮邱子搗藥於此,四季皆有淙淙清泉,古時稱為真水。有古詩詠贊:“採得神芝一味靈,間支石臼對空青。雲中玉兔霄驚杵,月下清猿夜聽經。花雨散來乍嫋嫋,輕風送去響丁丁。藍橋愧我神仙約,搗盡元霜夢未醒。”

太浮山荷花泉

在南頭嶺下,與六合埡相近,山勢陡立,其下泉水湧出,形如荷花。有古詩詠贊:“太浮山畔有真泉,五有常開玉井蓮。洛婦女凌波風細細,湘娥照月影娟娟。香飄十里花為國,露冷三秋藕似船。聞道食之能羽化,仙蹤不數太華巔。”

太浮山沉香井

又名白龍井,在第一峯後最高處,終年水湧不竭,昔日金頂廟僧、前後居民均在此取水。有古詩詠贊:“一勺清泉小徑隅,水沉檻下隱珊瑚。色香不省人間有,風味還推絕化無。尋去飛花迷鳥道,攜來香雨入僧廚。笑予頗病長卿竭,願剖髯蘇調水符。”

太浮山仙人洞

在第一峯西南四里處一大岩石下。洞前懸巖如獅齒,洞內有元大德四年碑文,相傳為浮邱子煉丹處。有古詩詠贊:“深山長伴鳳鸞遊。出林波散千峯雨,入穴風鳴萬壑秋。最是經過多遠思,落花啼鳥意悠悠。”

太浮山萬松嶺

萬松嶺 萬松嶺
在第一峯南,黑沙溪石,昔日萬松蒼翠,黑幽沉沉,有古詩詠贊:“迢遙峻嶺碧雲橫,古木森森滿面生。霜下月明眠鶴喜,雲中子落夢猿驚。豈無仙客乘鸞至,時有幽人曳杖行。最羨山根楊處士,獨開設閣聽濤聲。”

太浮山紫竹林

在蛇形嶺下,此處紫竹浮有滴翠,清幽異常。有古詩詠選贊;“誰向深山種此君,千竿百尺自為羣。月移露葉娟娟影,雨灑風梢細細紋。不到湘江流別淚,曾從南海拂慈雲。籜龍應有神仙護,未許人間問斧斤。”

太浮山犀牛跡

在仙人洞對面,南竹灣嶺上,路旁一石腳跡宛然。有古詩詠贊:“湘南自昔產文犀,此地曾經倚木棲。鳥弋本非橫海外,黃支只在亂峯西。佇山夜靜光生角,古澗春深雪滿蹄。我欲燃之驅百怪,遺蹤惟見草萋萋。”

太浮山鳳凰山

在楓香場右,此山形如鳳翔。古詩詠贊:“層戀矯矯自迴翔,何處吹蕭引鳳凰。石壁千尋巢翡翠,瓊枝百尺響琳琅。風生崖壑元霜冷,雨過溪橋竹實香。肯為時清還一至,莫因楚國有遺狂”。

太浮山桃花港

在浮山寺山坳口,因多桃樹而得名。有古詩詠贊:“空山日暖鳥啼頻,隱隱桃源曲徑新。兩岸明霞春寂寂,一溪香雨石磷磷。林間客醉花如酒,竹裏僧眠草作茵。安得漁郎頻指引,就中應有避秦人。”

太浮山海棠溪

在白果樹南金庵之下,因多海棠而得名。有古詩詠贊:“晴溪靄靄碧雲遮,開遍當年妃子花。卻怪深山非帝裏,還疑林藪作仙家。無香品變高羣卉,照水光能奪曉霞。應是玉樓春睡處,一輪明鏡映紅紗。”

太浮山天心堰

(有五處) 此在鳳凰山上,和捨身巖、打兒巖一樣,由於地形險要,具有重要的軍事戰略意義。有古詩詠贊:“繞遍孤峯與茂林,清池一點照天心。月明幾見猿羣嘯,風震時聞龍一吟。雲裏樓台煙漠漠,波間星半影森森。江湖更變知多少,山自高高水自深。”

太浮山洗墨池

在甘溪浴,山坳頓筆峯下,有一石井。有古詩詠贊:“盈盈綠水映青渠,草聖何年此結廬。偶遇鬥蛇間試筆,坐看青鳥竊翻書。松煤香滿臨池散,石液花生過雨餘。千載風流誰可繼,王家門第已蕭束。”

太浮山飲馬池

飲馬池 飲馬池
在山南朵耳巖下,相傳為漢高祖劉邦飲馬處,有古詩詠贊:“石根秋水綠漪漪,雲是漢皇飲馬池。百戰艱難平楚日,三日疏闊代泰時。鴻圖已控亟關險,駿足何從南服馳。千古遺蹤多謬誤,土人好事且傳疑。”

太浮山鐵瓦廟

在第一峯,太子宮之前。相傳馬援南征時在此召開過軍事會議。瓦為鐵鑄造,故名鐵瓦廟。鐵瓦廟右邊尚有滴水洞。有古詩詠贊:“伏波遺殿倚山陽,澗水潺潺檜柏長。廟祀至今傳鐵瓦,動名原不仗椒房。春深石屋莓苔古,秋雨丹崖薜荔黃。卻怪雲台俱泯滅,空山煙火正輝煌。”

太浮山白雲庵

白雲庵 白雲庵
在風香場右,鳳凰山下。有古詩詠贊:“白雲庵裏白雲封,窬澗穿林凡幾重。雨暗鬼吹深夜火,月明僧打五更鐘。籬間止水疑龍卧,榻下晴泥半虎蹤。聽得晚來清課好,經聲滿耳露華農。”

太浮山雲芝庵

在山北澄溪山巒腦上。有古詩詠贊:“老僧茅屋似山家,半種春蔬半種花。繞徑手栽千樹柏,開簾人看一溪霞。芝生石澗雲常滿,鹿卧疏林草不遮。最是客來能作供,風中新筍雨中茶。”

太浮山醉翁石

仙人洞傍一里左右,有一石側卧如老翁醉眠。有古詩詠贊:“片石何因號醉翁,年年高卧此山中。白雲衣上莓苔綠,碧草茵前木葉紅。夢裏乾坤千日酒。人間塵土五更風。興亡自古殊桑海,一枕清光萬劫空。”

太浮山太浮山史記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當年正當浮邱子在白鹿洞中修煉得道欲成正果之時,真武子也在五雷山苦苦修行,然歷經十世尚未得道。他看中太浮這塊寶地,一日,抱劍上山對浮邱子道:“此山歸我所有。”浮邱子答:“你若用劍挑起吾畫之光圈,亦拱手相讓。”説罷,拾了根枯枝在空中劃了一個紫色光圈,飄飄忽忽不可捉摸。真武子作法,竟然持劍將光圈挑起。浮邱子立即欣然讓山,隨即便羽化飛昇了。飛昇之時,作《原道歌》曰:“虎伏龍亦藏,龍藏先伏虎。但畢何車公,不用提防拒。諸子學飛仙,狂迷不得住。左右得君臣,四物相念護。乾坤法象成,自有真人顧。”這可不是浮邱子比武技不如人,這是原道,是詮釋修道的真諦!真武子從《原道歌》得到啓發,藏其鱗甲,收其鋒芒,真心悟道,遂成為中國道教一代掌門,號稱真武祖師。這是有關太浮山的最早傳説。
太浮山地勢險要,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楚大夫宋玉常滑道河逆水而上經佘市橋而上太浮山;漢伏波將軍馬援授命徵南蠻,曾在此山駐紮多日,並在鐵瓦廟開過軍事會議;唐太子李直因怨惡宮廷爭鬥來此山修道;唐詩人李羣玉幾次登山遊覽。據山中百歲老人言:此地除了有漢劉邦的飲馬池、過馬灘及張良等人作戰插翎故地外,尚有漢王崗和漢王廟等多處遺蹟。查《澧州志》、《安福縣誌》山川卷證實,確有“相傳漢高祖過此”之説。
宋末明初之際,朱元璋率部追剿陳友諒殘部至太浮山萬松嶺下的黑煞溪時,突然天降烏風暴雨,三天三夜不絕。陳友諒走投無路之中,按黑霧中一座小石橋上七顆亮星指點逃進黑煞溪。朱元璋驚異黑風黑雨而退兵。陳友諒也就在此隱居下來,改姓為劉,並將一口行軍鍋跌破4塊,4個兒子各執一塊,並分別改姓為崔、童、劉、郭四姓,以待破鍋重合,東山再起。因此地人多為陳友諒所發脈,故久有陳劉不通婚習俗,如今亦然。
在這裏也流傳着闖王李自成的故事。據説李自成兵敗來湖廣後,退至太浮山。在荷花泉、二佳山、歇馬店一帶與清兵周旋。但大勢已去,最後被吳三桂部擊敗。闖王只得退出南陽坪繞王化橋,抵文家店,渡道水向西而去。因而留下民謠雲:“浮峯發脈落平陽,荷花開穴大吉祥,二佳君民湧福地,歇馬回頭望南陽。”
1928年5月,袁任遠等同志領導了“省垣為之震驚”的石門南鄉起義。
抗日戰爭時期(1943),國民黨74軍在山上修築戰壕,架設炮台,與侵華日寇對壘。常德會戰時,兩軍曾磨擦於此。
全國解放前夕,太浮山也是解放軍圍剿侯宗漢殘匪的重要戰場,山中尚有已坍塌的匪首逃逸的暗堡地道。山野間偶而也能拾得生鏽的刀刃和彈殼。
1962年秋,蔣介石揚言反攻大陸,曾將常德太浮山定為空投據點,太浮山也曾一度進入一級備戰狀態。 [1] 
參考資料
  • 1.    太浮山  .石門政府網.2007-07-12[引用日期2013-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