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太平橋

(安徽黃山市歙縣太平橋)

鎖定
太平橋建於明弘治年間,位於安徽黃山市歙縣,別名河西橋、人皮橋、寡婦橋。太平橋為十六孔拱形石橋,長度為二百七十九點八七米,寬為六點九米,中間可容兩輛車對開,兩邊各有人行走道。
類    別
百年石拱橋
年    代
明弘治年間
構    造
16孔

太平橋老橋年鑑

歙縣太平橋
歙縣太平橋(5張)
一座古橋詮釋着一段塵封的歷史,走在古橋之上,讓我們盡情穿越吧。走進徽州古橋系列之——太平橋,太平橋位於黃山市歙縣城北門外,漁梁鎮漁梁壩練江上游,別名為河西橋、人皮橋、寡婦橋。
太平橋遠望 太平橋遠望
據史料記載,此處原有木構浮橋,建於宋代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長50丈,名叫“慶豐橋”。元代末年,毀於兵亂之中。明代初年又架木重修。到了明代弘治年間(十五世紀末)才改建石橋。明、清兩代修過多次。原橋心建有碑亭,鐫刻建橋始末。解放後為便利交通,橋心亭已拆除。
站在太平橋上,可以觀賞四方景緻;北望黃山巍巍,隱現於霞靄之中;下看練水潺潺,盪漾着西幹山倒影;東瞧秀麗的河西公園,遊人雙雙對對;西觀太白樓和新建的新安碑園,古樸典雅。

太平橋歷史沿革

太平橋又名河西橋,始建於宋端平元年(1234年),初為浮橋。元朝末年(1310~1360年)因兵亂被毀,改建 為木橋。明弘治年間(1488~1506年)改建為石橋。明萬曆年間(1573~1619年)整修1次,清康熙56年(1717年)重修,清乾隆9年(1744年)擴建為大型石拱橋。清道光17年(1837年)和道光22年(1842年)2次遭洪水衝擊受損。道光23年(1843年)重修,歷時7年,於清咸豐2年(1850年)竣工,用銀10萬餘兩。清光緒11年(1885年)和光緒23年(1897年)先後整修2次,每次用銀千餘兩 [1] 民國18年(1929年)蕪屯路歙縣至屯溪段建成後,該橋被利用通行汽車。
太平橋主要選用淳安優質茶園石,用糯米汁拌石灰砌築而成,施工精細,其承載能力和使用壽命居全省古橋之冠。1969年7月5日,徽州發生特大洪水,練江水位高出太平橋橋面3.4米,全橋淹沒。沿河地帶許多房屋倒塌,而大橋(除橋面、條石欄杆、橋墩分水尖局部損壞外),基本無損,水退後車輛仍通行無阻。為保護這座珍貴古橋,1969年8月省交通縱隊投資9萬元,由徽州專區交通支隊機動養路隊施工,技術負責:凌應之,對該橋進行整修加固,並加鋪鋼筋水泥混凝土橋面,增設懸臂式挑梁鋼筋混凝土微彎板人行道及橋面照明設備。1981年,省人民政府又將該橋列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太平橋歷史典故

傳説,古代民間只准建單孔橋,造雙孔便有欺君之罪。歙縣一寡婦為修善事,建造了這座16孔橋,因為雙數而犯了王法,欽處剝皮之刑,致使此寡婦含冤而死。所以後人稱太平橋為“人皮橋”,也稱“寡婦橋”。

太平橋歷史典籍

明代萬曆元年(公元1573年)興建石橋,橋洞九孔。
明代兵部左侍郎,歙縣松明山人汪道昆,曾有一首七律《萬年橋》記其功雲:
使君遺澤五溪東,驅石橋成利涉功。
地踞金湯三鋪郡,天回砥柱萬年同。
參差石勢疑烏鵲,縹渺江流見白虹。
亭上至今留醉處,蓮花面面似山公。

太平橋周邊景緻

長慶塔、歙縣古城、斗山街、 漁梁古鎮、漁梁街、漁梁壩、紫陽山、紫陽橋、李白問津處、太白樓等等站在紫陽橋上北望,可見濱江而建的漁梁街市,白牆青瓦,櫛比而立;高眉、紫陽兩山,東西對峙,色彩如黛;練江水流越漁梁壩,奔騰而下,水勢迅猛,浪花飛濺;漁梁壩下,桅杆如林。水聲、浪聲、搬號聲溶為一體,協調和諧。
參考資料
  • 1.    茅海建.從甲午到戊戌康有為《我史》鑑注.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8年6月: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