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太平橋

(江西省贛州市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鎖定
太平橋,位於江西省贛州市龍南市楊村鎮車田村塘尾自然村邊的太平河上,橫跨太平河兩岸,始建於明正德年間,系南贛巡撫王守仁(陽明)為紀念平定“三浰”而建,後損毀。現橋於清嘉慶元年(1796年)由賴氏宗親選址重建。 [2]  [4] 
太平橋為三墩二孔仿民居石拱廊橋,造型奇特。橋面廊頂為磚術結構,橋面以下三墩兩孔為磚石結構。橋面全長34.43米,寬3.99米,龜背狀,中間鋪縱向條石。橋中間建有一座磚木結構的四通涼亭,涼亭以兩堵通透的防火山牆為裝飾,左右對稱3對飛檐,長12.2米,全部用青磚砌成,上蓋青瓦,正面牌樓式門楣上有賴懋傑手書的“太平橋”三字,兩側“五嶽朝天”馬頭牆樣式,開有廊拱,上層廊拱落於下層兩橋拱圈之上成“品”字形結構。太平橋融科學性、實用性、藝術性於一體,具有較高的美學價值和建築研究價值。 [2]  [4] 
2013年3月5日,太平橋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太平橋
外文名
Bridge of Security
地理位置
江西省贛州市龍南市楊村鎮車田村塘尾自然村邊的太平河上
所處時代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7-1122-3-420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太平橋歷史沿革

太平橋始建於明正德年間,系南贛巡撫王守仁(陽明)為紀念平定“三浰”而建,以示天下太平,後損毀。
清嘉慶元年(1796年),由賴氏宗親選址重建保存至今。 [2] 
2020年,贛州市文物局對太平橋整體維修。 [3] 

太平橋建築格局

太平橋為三墩二孔仿民居石拱廊橋,造型奇特。橋面廊頂為磚術結構,橋面以下三墩兩孔為磚石結構。橋面全長34.43米,寬3.99米,龜背狀,中間鋪縱向條石。橋中間建有一座磚木結構的四通涼亭,涼亭以兩堵通透的防火山牆為裝飾,左右對稱3對飛檐,長12.2米,全部用青磚砌成,上蓋青瓦,正面牌樓式門楣上有賴懋傑手書的“太平橋”三字,兩側“五嶽朝天”馬頭牆樣式,開有廊拱,上層廊拱落於下層兩橋拱圈之上成“品”字形結構。
太平橋下層三墩兩孔,磚石結構,橋墩均用精磨花崗石為料,石灰、紅糖、糯米漿為灰漿,精工砌築而成。橋南迎水面的橋墩做成尖狀脊頭,微上翹,往下內收成船頭狀,削弱了水流對橋墩的衝擊。 [2]  [4] 

太平橋文物遺存

太平橋中間四通涼亭正面牌樓門楣上有賴懋傑手書的“太平橋”三字招牌。 [4] 

太平橋歷史文化

  • 建築由來
太平橋的始建與王守仁(陽明)“平三俐”有關。明正德元年(1506年),粵贛邊境有支農民起義隊伍,以池大鬢、池大升為首領,駐營於距楊村約40華里的利頭(今廣東和平利源)。在其影響下,明正德七年(1512年),龍南市境內太平堡有小股農民起義事發,以黃秀魁、賴振祿、徐永富、鍾萬光、藍斌等為首領,在龍南各處迂迴活動。後來兩支部隊合併,擴大到五千餘人,常夾攻信豐、安遠、龍南等縣,力擊封建統治,威震朝廷官吏。皇上勒令官軍進則多次,終難撲滅。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三月,都察院左金都御史王守仁奉旨任南贛巡撫,調遣兵力,坐鎮龍南等地指揮進剿,於次年正月,連破上中下三利,斬首兩千多級,殘部逃奔九連山,也被追擊擒斬無遺,於是在利建和平縣。太平境內賴振祿、徐永富等部,同被剿滅。王守仁為紀念“勝利”,在太平江水口處建太平橋。太平者,以示天下之昇平也,這是明太平橋的由來。 [5] 

太平橋文物價值

太平橋將橋與當地民居山牆形式有機結合,為研究橋樑建造方式和橋樑發展史提供了寶貴的實物依據。太平橋融科學性、實用性、藝術性於一體,具有較高的美學價值和建築研究價值。 [2]  [4] 

太平橋文物保護

2013年3月5日,太平橋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太平橋所獲榮譽

太平橋榮獲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百大新發現”稱號,收錄《世界橋樑大觀》。 [2] 

太平橋旅遊信息

  • 地理位置
太平橋位於江西省贛州市龍南市楊村鎮車田村塘尾自然村邊的太平河上。
  • 交通指引
龍南市楊村鎮人民政府距離太平橋4千米,駕車約8分鐘可到達。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