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天鼎

鎖定
天鼎是人體腧穴之一,屬於手陽明大腸經,出自《針灸甲乙經》。此腧穴在頸外側部,胸鎖乳突肌後緣,當結喉旁,扶突穴與缺盆連線中點;有清咽,散結,理氣,化痰的作用;主要用於治療暴喑氣哽、咽喉腫痛吞嚥困難瘰癧癭氣等病症。 [1-2] 
中文名
天鼎
別    名
天頂
國際編號
LI17
出    處
針灸甲乙經
歸    經
手陽明大腸經

天鼎腧穴釋義

天鼎:天,高部;鼎,中國古代煮焚用具,其形特徵有三足。此穴位於頸部胸鎖乳突肌之胸骨頭與鎖骨頭分歧之下方。胸鎖乳突肌特徵為一肌三頭(一頭附着於乳突骨,其它二頭,分別附着胸、鎖二骨)似三足鼎立,故名。 [1] 

天鼎腧穴定位

天鼎簡便定位

在頸側面,扶突穴直下1寸,當胸鎖乳突肌後緣處。取法:正坐,頭微側仰,喉結旁開3寸,約當胸鎖乳突肌的胸骨頭與鎖骨頭之間的扶突穴,再從扶突穴直下1寸,當胸鎖乳突肌後緣處取穴。 [1] 

天鼎解剖定位

胸鎖乳突肌下部後緣,淺層為頸闊肌,深層為中斜角肌起點;有頸升動脈;布有副神經、頸橫神經、耳大神經、枕小神經,深層為膈神經的起點。 [2] 

天鼎功能主治

因腧穴部位多有神經分佈,故不宜自行針灸。

天鼎功效機制

理氣化痰、清咽利膈 此穴屬手陽明大腸經,位居頸部,內應咽喉,具有疏經通絡、理氣化痰、消腫止痛、祛瘀散結之功,並可降逆瀉火、清燥存陰,可用於治療頸部及咽喉諸疾。 [3] 

天鼎主治病證

中醫病症:咽喉腫痛,不得息,暴喑,氣哽,喉中痰鳴,食飲不下,癭氣瘰癧等。凡嚥下困難者,均可取用。
西醫病症:甲狀腺腫頸淋巴結核扁桃體炎喉炎舌骨肌麻痹症。 [1] 

天鼎配伍應用

天鼎保健養生

用力按壓天鼎50次,可緩解扁桃體紅腫所造成的疼痛及喉嚨阻塞等症狀。
用中指指腹按摩天鼎,每次1~3分鐘,對咽喉和耳部有很好的保養作用,能緩解咽喉腫痛,預防聽力減退。 [5] 

天鼎腧穴操作

  • 刺法
直刺0.3~0.5寸,局部酸脹並向咽喉放散。 [1] 
  • 灸法
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 [1] 
  • 按摩
按法、點法、揉法、按揉法、點揉法、點按法、拇指彈撥法等。 [6] 

天鼎古文摘錄

天鼎定位記載

針灸甲乙經》:在缺盆上,直扶突,氣舍後一寸五分。
備急千金要方》:在頸缺盆直扶突,曲頰下一寸,人迎後。
《素問·氣府論篇》王冰注:在頸缺盆上,直扶突,氣舍後同身寸之半(寸)。
太平聖惠方》:在頸缺盆,直扶突,氣舍後一寸陷者中。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在頸缺盆,自扶突後一寸。
循經考穴編》廣注:扶突後寸半,合人迎後三寸。一法逕取結喉旁開四寸五分。
醫宗金鑑》:缺盆上,直行扶突下一寸。
《針灸集成》:頸筋下,肩井內一寸四分。 [7] 

天鼎主治記載

針灸甲乙經》:暴瘖氣哽,喉痹咽痛,不得息,食飲不下。
太平聖惠方》:喉中鳴。
針灸大成》:暴瘖喉痹嗌腫,不得息,飲食不下,喉中鳴。 [7] 
參考資料
  • 1.    郭長青.針灸學現代研究與應用(上冊).北京市:學院出版社,1998年:214頁
  • 2.    石學敏.針灸學.北京市: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年:36頁
  • 3.    何玲 陳思平 王立君.臨牀腧穴學.北京市:人民軍醫出版社,2003年:82頁
  • 4.    王玉興.新編實用腧穴學.北京市: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9年:281-282頁
  • 5.    王東坡.對症取穴速查圖典.北京市:化學工業出版社,2011年:37頁
  • 6.    秦濤 韓珊珊.針灸取穴按摩定位圖典.上海市: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2年:16頁
  • 7.    高希言.中國針灸辭典.鄭州市: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年:64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