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天育驃騎歌

鎖定
《天育驃騎歌》是唐代詩人杜甫創作的一首詩。此詩前半部分寫畫上之馬之英姿颯爽,雙目有神,骨相天然;後半部分回顧太僕馴養此馬,撫圖興嘆,傷知馬者難逢,而自嘆不遇。全詩摹寫傳神,借畫抒懷,盡顯諷刺之意。
作品名稱
天育驃騎歌
作    者
杜甫
創作年代
盛唐
出    處
全唐詩
作品體裁
七言古詩
作品別名
天育驃圖歌

天育驃騎歌作品原文

天育驃騎歌
吾聞天子之馬走千里,今之畫圖無乃是
是何意態雄且傑,駿尾蕭梢朔風起
毛為綠縹兩耳黃,眼有紫焰雙瞳方
矯矯龍性合變化,卓立天骨森開張
伊昔太僕張景順,監牧攻駒閲清峻
遂令大奴守天育,別養驥子憐神俊
當時四十萬匹馬,張公嘆其材盡下
故獨寫真傳世人,見之座右久更新
年多物化空形影,嗚呼健步無由騁
如今豈無騕褭與驊騮,時無王良伯樂死即休 [1] 

天育驃騎歌註釋譯文

天育驃騎歌詞句註釋

⑴天育:皇家馬廄名。題下原注:“天育,廄名,未詳所出。”驃騎:猶飛騎。一作“驃圖”,駿馬的圖像。驃,駿馬的一種,黃白色。
⑵天子之馬:指周穆王的八駿。
⑶無乃:只怕的意思,推測詞。
⑷意態:猶神態。
⑸蕭梢:搖尾之態。
⑹縹(piǎo):淡青色。一作“膘”。兩耳黃:即黃耳,千里馬的一種。
⑺雙瞳方:兩眼瞳仁呈方形。
⑻矯矯龍性:一作“矯龍性逸”。矯矯,雄桀貌。一作“矯然”。龍性,古代有駿馬為龍種之説。合:一作“含”。
⑼天骨:非凡的骨骼。森開張:聳立展開。
⑽伊:語助詞。太僕:官名,掌皇帝的輿馬和馬政。張景順:開元年間為太僕少卿兼秦州都督監牧都副使。唐玄宗曾稱讚他説“吾馬蕃息,卿之力也”(張説《隴右監牧頌德碑序》)。
⑾監牧攻駒:一作“考牧攻駒”,一作“考牧神駒”。攻,攻治,即訓練。駒,馬二歲為駒。
⑿大奴:牧馬人頭目。守:一作“字”,即養育。
⒀驥子:即驃騎。俊:一作“駿”。
⒁材盡下:都是凡庸的馬。
⒂寫真:畫像。
⒃久更新:百看不厭,日久彌新。
⒄年多:馬為開元時物,至天寶來,已歷多年。物化:化為異物,即已死去。空形影:徒留畫像。
⒅無由騁:不能馳騁。
⒆騕褭(yǎo niǎo):古駿馬名,日行千里。驊騮(huá liú):周穆王八駿之一,色如華而赤。
⒇王良:春秋時趙人,善御馬。伯樂:春秋時秦人,善相馬。 [1]  [2] 

天育驃騎歌白話譯文

我曾聽説天子有匹千里馬,如今這幅圖上畫的莫非就是它?
這是何等雄傑的神態啊!駿尾一甩朔風便呼嘯而起。
它毛色淡青兩耳微黃,雙瞳帶稜帶角眼睛閃着紫光。
像龍一樣的桀驁不馴神態幹變萬化,卓然而立伸張着偉岸的骨架。
當年身任太僕的張景順,在監牧馴練時發現了這匹清峻的馬。
便命令馬奴頭目牽它入天育,專人飼養特殊照顧它。
當時國家養馬四十萬,張公嘆息它們都是下等馬。
因此唯獨給它畫像以傳給世人,張掛在座右去欣賞,久賞更覺形象新。
年深日久良馬死,空留個圖像到如今。唉,畫馬再好又有何用?已不能健步追風雲!
如今難道真的再無千里馬?只因現實沒有王良伯樂這類相馬師,良馬被埋沒,死了也就白白地死去啦! [2] 

天育驃騎歌創作背景

此詩當作於唐玄宗天寶十三載(754年)。當年春天杜甫移家至長安,居南城之下杜城;秋冬之際,又流浪到長安東北二百四十多里的奉先縣(今陝西省蒲城縣),寄寓在縣署公舍裏。境況淒涼,但伏櫪之志並未全泯,因作此激昂慷慨的詩篇。 [2]  [3] 

天育驃騎歌作品鑑賞

天育驃騎歌整體賞析

這首詩寫畫馬之生動傳神,嘆今無識馬的王良、伯樂,而良馬被埋沒,實自嘆不遇,盡顯諷刺之意。詩的前半部分寫畫上之馬之英姿颯爽,雙目有神,骨相天然。後半部分回顧太僕馴養此馬,撫圖興嘆,傷知馬者難逢。最後一句包含議論,引自己為良馬之知音。要是沒有自己這個“伯樂”,這馬死即休,則沒有人會替它詠唱。
此詩開頭直接描繪了馬的出眾之處,“毛為綠縹兩耳黃,眼有紫焰雙瞳方。矯矯龍性合變化,卓立天骨森開張”,但是筆鋒一轉寫道“年多物化空形影,嗎呼健步無由騁”,如今已不如當年,空有矯健的步伐卻沒有可以馳騁的場地。這句話作者同樣是在説自己,感慨自己空有滿腹的オ氣去無人賞識。“千里馬”如何,“汗血寶馬”又如何,“時無王良伯樂死即休”。作者借馬來感嘆自己的不幸遭遇,也是為天下所有懷才不遇之士感嘆。 [2]  [3]  [4] 

天育驃騎歌名家點評

宋代劉克莊後村詩話》:少陵馬詩多矣,此二篇(《天育驃騎歌》《題韋偃馬》)及曹霸《丹青引》尤老蒼,一洗萬古。
明代王嗣奭杜臆》:此起亦奇突。……束語換韻,激昂頓挫,總是抒其壘塊。老杜最善詠馬,而此篇妙在“卓立天骨森開張”,分明描出豪傑模樣。末四句無限悲感,前二句悲既往,如孔明輩;後二句悲見在,而己亦在其內矣。總根“卓立”句來。
清代黃周星唐詩快》:此言豈為馬而發哉,足使千古英雄一齊墮淚。“清峻”二字説馬亦奇(“監牧攻駒”句下)。
清代仇兆鰲杜詩詳註》:前記畫中之馬,首提天子之馬,此圖為天育設也。“駿尾”以下,皆寫其意態之雄傑。次敍畫馬之由,再提太僕監牧,蓋圖起於張公也。末乃撫圖興嘆,蓋傷知馬者難逢,而自慨不遇也。曰“年多物化”,知作詩時,去開元間遠矣。此章前二段各八句,末段四句收。
清代何焯義門讀書記》:畫馬徒存,而真馬老死槽櫪,不得為天子用,公詩蓋寓“葉公畫龍”之嘆乎!……“矯矯龍性合變化”二句,是“健”字精神。
清代張謙宜《繭齋詩談》:“如今豈無騕嫋與驊騮,時無王良伯樂死即休”,此跨出局外結法。
清高宗敕編《唐宋詩醇》:杜甫善作馬詩、畫馬詩,篇篇入妙。支道林愛其神駿,少陵當亦爾耶。末語一轉,撫物自傷,感慨無限,
清代翁方綱石洲詩話·漁洋評杜摘記》:“畫出神駿。”結處雲:無限感慨,一句盡之。”萬綱按:此西樵評。
清代浦起龍讀杜心解》:首從寫真作意,中述作畫之由,末就今昔有無寄慨,自是題舊畫體也。……起二句一提,下六句都將真馬出色寫生,卻用“是何”兩字領起,則句句説真馬,即句句是畫馬也。“伊昔”以下,乃敍事體。以“閲清峻”三字作提,閲之既審,遂將“四十萬匹”付之“大奴”,獨取“別養驥子”狀其“神駿”。覺此馬此畫,俱橫絕千古,而此圖來歷,更極明悉。至其筋脈靈動,則“寫真傳世”,應還首段;“座右更新”,挑動末段也。結更從畫馬空存,翻出異材常有來。既為畫馬轉一語,亦為奇士叫一屈,又恰與篇首呼應。其寓意也悲矣,其運法也化矣!
清代楊倫杜詩鏡銓》:王西樵雲:入手揭清題目,以“是何”喚起全神。先贊驃騎之雄俊,再敍牧養之始末。起筆突兀而高老(首四句下)。摹寫入神(“矯矯龍性”二句下)。橫絕之筆(“當時四十”二句下)。張雲:見畫馬不及真馬有用,即起下文、又轉到有真材而無知遇,結處寄託深遠(末四句下)。
清代李鍈《詩法易簡錄》:以九字長句起,便有奔放之勢(首句下)。尤妙在上句先用“嗚呼”二字頓宕其氣,以引起之,趕出末兩長句,乃愈覺酣暢漓淋,極情盡致矣(末句下)。
清代高步瀛唐宋詩舉要》:吳北江曰:“年多”以下句句頓,句句咽,乃大家筆意,凡手所無也。舊評曰:杜公馬詩篇篇盡善,尤妙在無一借湊之語,而意自超然,凡詠物當以此為法。 [5] 

天育驃騎歌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嘗自稱少陵野老。舉進士不第,曾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唐代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後被尊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6] 
參考資料
  • 1.    彭定求 等.全唐詩(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10
  • 2.    韓成武 張志民.杜甫詩全譯.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98-99
  • 3.    陳貽焮.杜甫評傳(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198
  • 4.    黃桂鳳.蘇軾對杜甫題畫詩的接受與發展[J].經濟與社會發展,2007(12)
  • 5.    陳伯海.唐詩匯評(上).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916-918
  • 6.    夏徵農 等.辭海(縮印本).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1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