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天守

鎖定
天守日本城堡中最高、最主要也最具代表性的部分,具有瞭望指揮的功能,也是封建時代統御權力的象徵之一。「天守」有時也寫成「殿主」、「殿守」、「天主」,明治時代以後出現了「天守閣」的新稱呼。
中文名
天守
外文名
Donjon
類    型
日式城堡
功    能
瞭望、指揮
地    位
封建時代統御權力的象徵之一

天守發展歷史

最早的天守起源於室町幕府最後一代將軍足利義昭,位在室町第的御所建立,當時的名稱為天主,織田信長增建岐阜城時則稱為「天守」,這座四重天守也是名稱由「殿守」演變成「天守」的轉捩點,信長增建安土城則是第一個超過五重的天守。在安土城的「天主」前有很多被稱為「殿主」、「殿守」的四階櫓,如伊丹城、信貴山城、多聞山城、樂田城及江户城的靜勝軒。最早消失及使用壽命最短的天守閣則是安土城的天守。

天守現存天守

現存天守”是指自江户時代或更早以前已經存在,並一直保留到現代的天守。相對而言,現時日本大部分其他天守屬於復元天守、復興天守或模擬天守,皆是二戰後重新建立。作為現存天守,大都符合以下其中一個或多個條件。
  • 雖然經歷過多次復修,但依然幾乎與原貌無異(如姬路城彥根城
  • 於本來既有天守的基礎上,使用原材料,按照原貌重建的天守(如犬山城松本城高知城松江城等)
  • 一部分附屬的建築已經被改建/燒燬,但天守主體保持原好(如宇和島城
  • 一部分附屬的建築在明治時代之前已經被拆毀,現時主剩下天守主體(如備中松山城,伊予松山城,弘前城丸龜城等)
  • 利用曾經遺失的原材料重新建立的天守(如丸岡城
日本自明治6年(1873年)頒佈廢城令起,開始拆毀各地城堡,最後約保留了60多座。後來這些要塞多被日軍拿來作為軍事駐地,因此二戰時成為美軍空襲轟炸的目標,不幸大半毀於戰火。只剩下12座,其中5座列為國寶,7座指定為重要文化財產,所以有“十二現存天守”、“國寶五城”、“七重文天守”等通稱用語。國寶五城中的姬路城於1993年登錄為世界遺產,成為日本第一個登錄的世界遺產。
現存天守一覽表
城名
重要度
地點
國寶
國寶
國寶
國寶
重要文化財
重要文化財
重要文化財
重要文化財
伊予松山城
重要文化財
重要文化財
愛媛縣宇和島市
重要文化財

天守發展過程

以天守的主體建築來看,天守的形式分為初期的望樓型以及後期的層塔型。

天守望樓型

望樓型是在一座入母屋形式的大型建築上再構築一個望樓建築,優點是可以在不規則的入母屋(通常是由於早期天守台建築技術不良,受地形影響很大)之上建築四方規則的望樓。
早期望樓型天守如為1576年修建的安土城天守,可見建築明顯可分為上下兩部分:下部三重入母屋(中國稱歇山頂)建築與上部兩重望樓建築。不但上下兩部分尺寸相差較大,而且下部的入母屋本身呈不規則長方形,這種不協調就是早期望樓型天守的特徵。其本質原因是天守台形狀不規則。
安土城天守(1576) 安土城天守(1576)
後期望樓型天守如建於1601年的姬路城。姬路城天守的建築結構和早期望樓型並沒有本質區別,然而通過建造較規整的入母屋以及配合望樓與入母屋的尺寸,姬路城顯得非常協調而且在各個方向上看起來均較為對稱。仔細觀察不難發現,姬路城的下部為一個兩重的入母屋,上部為一個三重的望樓。判斷的技巧是區分結構性的入母屋破風與裝飾性的千鳥破風。觀察建築左側可見一個巨大的破風由第二重一直延伸到接近第四重,這個破風即為入母屋破風,而建築正面第三重的兩個破風和第四重的一個破風均為千鳥破風,僅起裝飾作用。
姬路城天守(1601) 姬路城天守(1601)

天守層塔型

層塔型天守的結構與寺廟建築中的塔有點類似,是在正方形天守台之上層層加蓋,每層縮進一定距離,如此每層都是一樣的形狀,且隨着建築高度增高,樓層尺寸的縮進也最為均勻。現存最著名的層塔型天守就是松本城了。松本城天守的二重和三重均有較大型破風,但對比姬路城的破風可以發現,松本城這些破風的兩翼並沒有直接連接到四角屋脊,這些破風因此為千鳥破風而非入母屋破風。
松本城天守(1592-1594) 松本城天守(1592-1594)
綜上,望樓型天守與層塔型天守外觀最大的區別就是前者有巨大的入母屋破風。許多日本人認為天守的特徵就是大型破風,以至於在重興大阪城天守時,雖然江户時代的德川大阪城是層塔型天守沒有入母屋破風,人們還是在新建建築上其加上了入母屋破風。

天守相關城堡

天守天守台

天守台作為整個天守的根基。根據建築所用材料不同分為土壘和石垣兩類。土壘是早期築城的方式。簡單的以土砂堆積而成,其缺點是無法構築較陡的傾斜角度。高度一般只能在6米之內。所以曾經一度被棄用,後來在戰國初期出現了黏土的技術。即用粘質的土砂代替普通的土砂,這種方式所築的天守台不但更加結實,而且可輕易實現傾斜角度,從而使得土壘重新得到廣泛的採用。石垣則是以大塊的石料為主要建築材料,因為在結實程度、傾斜角度(可實現傾斜60度)方面上有着無可比擬的優勢,所以一直是築城的主流。但是採集石料要受到地理環境的影響,所以在一定程度也受到了限制。另外,石垣式的天守台很容易被敵人沿縫隙攀登而上,不如土壘式的緊密性,這也決定了石垣不能完全取代土壘。

天守屋根

屋根是層塔建築的天守的主體。根據造型不同,分為入母屋造型、寄棟造型和切妻造型三大類。東部的天守為防止大雪將屋體壓塌,建築時普遍以石料為主。而在近畿、北陸等戰事頻繁的地區,則經常採用含鉛的材料以降低鐵炮射擊的損傷。不過大部分還是以木材為主。當然外面還要塗上防火材料

天守破風

破風是一種用來裝飾屋根的掌形設施。除了望樓式天守的一層或二層固定為入母屋破風外,其他破風以裝飾為主要目的,所以樣式完全依個人喜好而定。是日本城的藝術美的主要體現。大致上有千鳥破風、唐破風、入母屋破風、切妻破風幾大類。

天守狹間

狹間是指在屋根的側壁上所開的小洞。以方便作戰時用弓、槍、鐵炮對外攻擊。
根據所用武器的不同,狹間的樣式也有所不同。大的狹間還可以在敵人攀登時實施落石的行動。和平時期狹間還起到天守內照明和通風的作用。

天守

鯱是裝在屋檐末端的裝飾性設施。類似我國樓閣建築中的飛檐。一般都是以木製、石製為主。象尾張名古屋城那樣是金制的畢竟是少數。和破風一樣,鯱也是建築藝術美的體現。
1.首先是天守台的建築。
如果選用石垣式:對天然石料進行切整、磨平,按一定傾斜角度堆積起來,縫隙處用小石填充,這種建築方式的重點是對石塊的合理佈局。
如果選用土壘式:先要根據所要求的高度和傾斜角度,環繞施工範圍打上一排木樁和板壁。然後將黏土或普通土砂澆灌進去。固定、壓實後再將板壁去除。相對而言,土壘式建築速度快,但板壁的位置、土砂的固定都不是一件易事。
2.天守台建好後,就開始屋根的建設。這也是築術中技術含量最高之處。方法是由內而外的打上屋根的支撐木樁。上下兩層間要呈交互狀態,以預留出室內空間、通道。側壁由厚木板裝配,地板則是薄木板。底面膠結處以木、竹、繩索纏繞固定。需要注意的是要為破風預裝支撐用的木柱。
3.為每一層頂部裝瓦。然後建造安裝破風、鯱(純粹的美化工作)、開設狹間。最後通體漆上防火的劑料。就大功告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