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城堡

(貴族居住、軍事設防、政治劃分的牆體建築)

鎖定
城堡(英文名稱:castle/fort)歐洲中世紀的一種產物,公元1066年至1400年是興建城堡的鼎盛時期,歐洲貴族為爭奪土地、糧食、牲畜、人口而不斷爆發戰爭,密集的戰爭導致了貴族們修建越來越多、越來越大的城堡,來守衞自己的領地
城堡除了在軍事上的防禦用途外,還有政治上擴張領土和控制地方等用途。
中文名
城堡
外文名
castle/fort/chateau
起    源
歐洲
鼎    盛
公元1066年至1400年
用    途
軍事 政治

城堡詞源

倫敦白塔 倫敦白塔
中文的“城堡”一詞可以泛指城池堡壘,也可以特指現代英語單詞“castle”所對應的建築。包括“castle”、古英語“castel”、法語“château”、西班牙語“castillo”、意大利語“castello”等詞都來自於拉丁文“castellum”,即“castrum”的指小詞,直譯成中文就是小型的武裝建築。這個詞隨着諾曼征服英格蘭而引入英文,用於特指這一類英格蘭從前沒有的建築。值得注意的是,雖然這些詞彙都有同樣的詞源,但所指稱的範圍並不一定一致,例如法語的“château”就泛指莊園中的大型住宅,並不關心其是否附帶武裝。

城堡發展歷史

讀音:chéng bǎo,石器時代開始,人們就一直使用防禦工事和土木工程。在公元九世紀以前,歐洲從未出現過真正的城堡。但由於要反抗維京人的入侵,加上過於分散的封建政治勢力的形成,從公元九世紀到十五世紀之間,數以千計的城堡就遍佈了歐洲。在1905年,以法國這一個國家的統計數字為例,即顯示境內有超過一萬座城堡。
城堡的建築藝術在發展過程中,主要形成兩種有代表性的風格。羅馬式與哥特式。
羅馬式又稱羅馬風(Romanesque),意思是指“羅馬的影子”,流行於11-12世紀的西歐.羅馬式建築最主要的特徵在於他的半圓形和從古羅馬人那裏繼承下來的筒型拱頂。筒拱是這個時期建築的代表,一般都交叉應用於壁柱和封閉拱廊上,既堅固又有藝術性。還有圓形的塔樓,使得塔樓不易被破壞。其他的建築特點有利用狹小的窗户、半圓形的拱門、低矮的圓屋頂、逐層挑出的門框來做裝飾。整棟建築由於大量使用立柱和各種形狀的拱頂而達到一種敦實厚重、均衡安穩、力度飽和的美學效果,狹小的窗口與內部廣大的空間形成強烈的對比,使得城堡內部光線暗淡,進深極深,給人一種神秘幽暗之感。
哥特式建築給人一種向上升騰的感覺。整個建築幾乎沒有牆壁,骨架主面之間是一個又高又大的窗子,這種建築物的內部骨架結構赤裸裸的袒露着垂直的線條和一個個矢壯尖卷,使得他的內部寬,高且明亮;對於哥特式的升騰感,能使人在心理上產生一種奇特的崇敬感受,會造成一種心靈的撞動與虔誠之感。這非常利於表現宗教題材,所以被教堂廣泛採用,而城堡對於哥特式建築風格的運用則完全是出於它的精美。哥特式城堡的精美,還在於其豪華的室內裝飾,主要體現在這兩點上——玻璃鑲嵌窗和雕塑。玻璃鑲嵌窗是哥特式建築的標誌性特徵。當陽光透過鑲嵌窗的時候,彩色的光線在斑駁離奇的牆壁上製造出出奇的美麗。
在封建社會時期,地方上的貴族提供了法律秩序和保護,使居民不受諸如維京人等劫掠者所侵擾。貴族建造城堡的目的,是為了防護並提供一個由軍事武力所控制的安全基地。事實上,一般認為城堡的功能是用來防衞,乃一種與事實不符的看法,因為最初的建造目的是用作進攻的工具。它的功能是作為專業士兵尤其是騎士的基地,並控制四周的鄉間地區。當國王的中央權力由於各種原因而衰落後,由城堡所構成的網絡以及它們所支援的軍事武力,反而在政治上提供了相對的穩定。
從公元九世紀開始,地方上的強人就開始以城堡佔據歐洲各個地區。這些早期的城堡設計和建造大多簡單,但卻慢慢發展為堅固的石材建築。它們多屬於國王或國王的臣屬,雖然貴族辯稱是受到蠻族的威脅才建造城堡,但事實上他們用它來確立對地方的控制。這種情況經常發生,因為歐洲地區沒有戰略性的防衞地形,而當時又沒有一個強大的中央集權政府。
法國的普瓦都地區是歐洲遍佈城堡的最佳例子。在公元九世紀維京人入侵之前,那裏只有三個城堡;但到了公元十一世紀時,增加到三十九個。這個發展模式在歐洲其他地區都可找到,因為可以快速地就築起城堡。在火炮出現之前,城堡的防衞者比攻城佔有更大的優勢。
遍佈的城堡和為了防衞而維持的大批士兵,不僅沒有帶來和平或互相防衞以對抗入侵者,反而助長了不斷髮生的戰爭。 [1] 

城堡樣式演變

早期
9世紀開始,歐洲出現木質的簡易城堡,11世紀以後發展為石質建造。
英國最早的城堡是11世紀諾曼人入侵英國時所帶來的。
十字軍東征時期
温莎城堡 温莎城堡
11世紀至14世紀是歐洲城堡建設的高峯期。
12世紀十字軍東征時,歐洲人在拜占庭工程師的協助下,在聖地蓋了許多城堡。
文藝復興時期
15世紀中期,由於王權的擴張,城堡開始衰落,許多地方開始廢除城堡,以便它們不能作為叛亂者的依靠。在英國甚至掀起了摧毀城堡的運動。
在火炮出現後,城堡逐漸被要塞所取代。
文藝復興以後,城堡被改建為生活奢靡的花園城堡,牆壁上的縫隙被拓寬為玻璃窗,並輔以華麗的巴洛克、洛可可內部裝飾。
現代開發與維護
現代,這些城堡大多被開闢為旅遊景點,或者高級旅館與飯店。
在德國,城堡可以以簡單的手續和低廉的價格購買,但購買者必須定期對城堡進行修繕維護,費用將是非常昂貴的。
早期城堡的類型被稱作“土堆與板築”。土堆是以泥土築成的土堤,具有一定闊度和高度,一般有五十英尺高。土堆上面可以建築大型的木製箭塔,土堆下面以木板圍起,稱為板築,用來做防護倉、家畜圍欄和用來居住的小屋。土堆與板築就像一個小島,被挖掘出來並注滿水的壕溝所圍繞,由一道橋樑和狹小陡峭的小徑來互相連接。在危險的時候,如果守不着板築的話,防衞的武力會撤退到箭塔裏面。
在公元十一世紀,開始以石頭代替泥土和木材來建築城堡。建設在土堤上面的木製箭塔,改由大塊的石頭建造,這種防禦工事被稱為空殼要塞,後來發展為箭塔或要塞。一堵石牆會包圍舊的板築和要塞,並改由壕溝或護城河所環繞,另外再設置吊橋和閘門來防護城堡唯一的城門。最著名的基本要塞型城堡,是由征服者威廉所建造的倫敦塔。它最初是一幢方形的建築,並被塗成白色以吸引注意,後來的國王們就以今天所看到的城牆和改良後的建築來加強它的規模。
十字軍東征後,帶回新的防禦技術和攻城工程師,使城堡的設計得到改進。同心的城堡從中心點擴展,由兩堵或更多的環形城牆所包圍。最初以方形的箭塔來加強城牆的防禦力,後來則改為圓形的箭塔。因為方形箭塔的角落會很容易受到夾擊,使整個箭塔極易受創,而圓形的箭塔則更具有抵抗力。在城牆和箭塔的頂端可加設更多的戰備,讓它們更具有向下攻擊的能力。
雖然火炮出現於十四世紀初期的歐洲,但是直到十五世紀中期以前,並沒有使用到有戰力的攻城大炮。隨着火炮的威力提升,人們也開始改變城堡的設計做為因應。以往高危險陡的城牆被低矮傾斜的城牆所代替。到了十五世紀中期,由於王權的擴張,城堡開始出現衰落。十一世紀時,征服者威廉宣稱擁有英國所有的城堡,並從貴族的手上把它們收回。到了十三世紀,城堡的建造或強化必須得到國王的同意。其目的就是為了廢除城堡,讓它們不能作為叛亂的依靠。
城堡被廢置,有四分之一仍然為貴族所保存,其他則淪為廢墟。由於財富的生產從農村轉到城市,防禦設施強化的城鎮反而變得更為重要。
城堡的建造,可以花費不到一年便能完成,也可能耗上二十年的時間。數個世紀以來,建造城堡是一門重要的工業,出名的石匠大師受到殷切需求,而結羣成夥的城堡建造者會從一個地方換到另一個地方工作。城鎮希望僱用熟練的工人來建造大教堂,而領主也希望僱用他們來建造城堡。
北威爾斯的鮑瑪利斯城堡,自1295年開始建造。它的設計對稱的,沒有弱點。建造時的頂盛時期,需要三十個鐵匠、四百個石匠和二千個工人。工人們多是從事開鑿、搬運、起吊、發掘和分裂石頭。這個設計嚴格的城堡一直未能完成。而康威爾的大城堡,則由英國的愛德華一世在威爾斯,花了四十個月來建造。
城堡的城牆是石造建築,石牆內部以碎石和燧石來填充,這些碎石和燧石由臼研機來混合。城牆的闊度一般由六到十六英尺(約為1.8米~4.9米)不等。 [2] 

城堡作戰防禦

城堡防衞的基本要點是儘可能讓攻城者陷入最高的危險並暴露最多的敵情;相對地,要把防衞者所承受的風險減至最低。一個設計優良的城堡,能夠以很少的兵力作長期而有效的防衞。擁有堅固的防禦,可以讓防衞者在補給充足的優勢下力守不屈,直到攻城者被前來解圍的軍隊逐退,或是讓攻擊者在彈盡源絕、疾病交加以致元氣大傷的情況下被迫撤離。城堡含有以下防禦設施:

城堡要塞

要塞是一個小城堡,通常複合在大城堡裏面。要塞功能主要是作防禦之用,通常由城堡屬民執行防守。如果外城遭外敵攻陷,防衞者可以撒守至要塞中作最後的防禦。在許多著名的城堡案例中,這種複合性的建築是先從要塞蓋起,原本便是該舊址的防禦工事。隨着時間演進,這個複合建築會向逐漸向四周擴建,包括外城牆和箭塔,以作為要塞的第一道防線。

城堡城牆

石牆具有防火以及抵擋弓箭和其他投射武器攻擊的功能令敵軍無法在沒有裝備例如雲梯和攻城塔的情況下,爬上陡峭的城牆。而城牆頂端的防衞者則可以向下射箭或投擲物件對攻城者施襲。攻城者因而全然暴露在開放的空間之中,相較於防衞者坐擁有堅強的防護和往下射擊的優勢,攻城者在向上射擊時顯得相當不利。如果城牆是建築在懸崖或其他高峭的地方,其效力和防禦價值將大為提高。城牆上的城門和出入口會盡量的縮小,以提供更大的防禦度。

城堡箭塔

箭塔建在城角或城牆上,依固定間隔而設,作為堅固的據點。箭塔會從平整的城牆中突出,讓身在箭塔的防衞者可以沿着城牆面對的方向對外射擊。而城角的箭培,則可讓防衞者擴大攻擊的面向,向不同的角度作出射擊。箭塔可以讓守城人從各個面向保衞城門。若干城堡一開始時只是一個簡單的箭塔,爾後擴建成更大、具有城牆、內部要塞和附加箭塔的複合城堡。

城堡城垛

城牆和箭塔會不斷地被強化,以提供防衞者更大的防護。在城牆頂端後面的平台,可以讓防衞者站立作戰。在城牆上方所設置的隘口,可以讓防衞者向外射擊,或在作戰時,得到部分的掩蓋。這些隘口可以加上木製的活門作額外的防護。狹小的射擊口可以設置在城牆裏,讓弓兵在射擊時受到完全的保護。
在攻擊期間,木製平台會從在城牆或箭塔的頂端伸出,讓防衞者可以直接射擊牆外的敵人,如果敵人有備而來,防衞者可往他們投下石頭或騰沸的液體。隱藏在上方的木製平台會保持濕潤來防火,與它具有相似功能的石制拱施被稱為堞口,會設置在城門的上方或其他重要的據點。

城堡壕溝及護城河

為了突出城牆的高大優勢,城牆底部會挖掘出一道壕溝,環繞整個城堡,並儘可能在這道壕溝內注滿流水以形成護城河。壕溝和護城河讓直接攻擊城牆的難度增加。如果穿戴裝甲的士兵掉到水裏面,即使水深較淺,也會很容易被淹死。護城河的存在也增加了敵人在城堡底下挖掘地道的困難度,因為地道如果在挖掘期間坍下,挖掘者就很容易被護城河的河水淹溺。在某些攻城的案例中,攻城者會在攻擊之前,設法將護城河的水排走,然後填平乾涸的護城溝,再用攻城塔或雲梯來攻上城牆。

城堡吊橋

可橫跨護城河或壕溝,讓城堡的居民方便在需要的時候進出。遇到危急時刻,吊橋會被吊起,以恢復壕溝的作用並緊閉城牆。吊橋由城堡內的機械吊起,免於攻城者的進襲。

城堡閘門

閘門是堅固的柵欄,位在城門的通道上,必要時可以落下以堵住門口。城堡的城門是一個有內部空間的門房,乃防衞城堡的堅固據點。人們可以透過一條隧道從城門的通道到達門房。在隧道的中間或兩端,會有一層或多層的閘門。滾動的機械作用可在門房的上方吊起或落下閘門做紮實的防護。閘門本身通常為沈重的木製或鐵製欄柵,防衞者和攻城者則在閘門的兩邊射擊或刺戳。

城堡外堡

堅固的城堡會有外城門和內城門,而兩道城門之間的開放區域就被稱作外堡。它由城牆包圍,設計的目的是用來讓穿越外城門的入侵者落入陷阱。攻城者一旦到了外堡,就只能從外城門撤退或向內城門繼續進攻;此時,往往淪為弓箭和其他投射武器的攻擊目標。
在天下太平時,只要少數的士兵就能夠防衞城堡。在晚間,所有的吊橋都會被吊起,閘門並會落下以緊閉門口。在攻城的威脅下,自然會需要更多的兵力去防衞城堡。
當攻城者作出攻擊、或企圖排走護城河裏的水、或填平壕溝時,就需要配置足夠的弓兵和弩兵,從城牆上或箭塔上向攻城者射擊。只要攻擊能造成傷亡,就可打擊攻城者的士氣並降低其作戰實力。如果能以投射武器開火,對攻城者做出沉重打擊,更可能就此將諸驅離。
如果攻城者採取緊密的肉搏戰,就需要戰鬥力強盛的劍兵加以對抗。士兵必須從平台上投下石頭或澆下沸騰的液體,也必須修復受到破壞的城牆,或使用燃燒中的投射武器向敵人丟擲火焰。積極的防衞者會尋找機會從城堡衝出,突襲攻城的軍隊。快速的突襲主要可燒燬城牆下的攻城塔或投石機,以拖延攻城的進度並打擊攻城者的士氣。
在危急的時候,地方上的農民將被徵召服役。雖然他們沒有接受過弓劍訓練,卻可以擔任許多其他任務。

城堡攻堅戰術

城堡攻城序幕

中古後期,城堡和設有防禦工事的城鎮數目激增,以及本身佔有的重要戰略位置,使得佔領或防衞一個據點成為稀鬆平常的軍事活動。儘管僅靠一支小型部隊來鎮守城堡,攻城者卻需要比守軍龐大的軍隊予以攻陷。因為後者需要充足的大軍來控制城堡四周的鄉間地區、擊退解圍的部隊、直接攻擊據點或加以圍困。這些都是極為消耗的行動。
當敵軍接近城堡時,地方上的居民一般會帶着他們貴重物品尤其是食物和武器,撤退到城堡裏面。但是如果領主認為攻城戰會持續很久,不能參戰的農民就會被擋在門外,以免消耗糧食。歷史上許很多記載顯示,許多平民在攻城戰期間被拋出城鎮之外,以維持食物的存量。例如英國國王亨利五世在圍攻里昂的時候,防衞者就把老弱者驅離以維持他們的存糧。英國人拒絕讓這些不幸的人通過他們的戰線,使得老弱婦孺被迫夾處在里昂城與英軍之間達數個月之久,期間他們在被殺與餓死之間作掙扎,直到守軍投降為止。
當敵軍接近可能投降的人和隊伍,尤其城堡或城鎮的傷亡很大的時候,就會立刻完成談判。如果談判失敗,攻城者會審慎地重新估計突擊據點的可能性,如果突擊經研判認為危險性太高,攻城者就會封鎖城堡並開始圍攻。一旦圍攻開始,即以大炮向城市開火,圍攻戰正式展開。倘若攻城者在缺乏正大光明的理由下就告撤退,往往會被視為難以接受的恥辱。
大型的攻城戰有點像是一個社會事件。十五世紀的紐斯圍城戰雖然只維持幾個月,但是攻城者卻建造了一個包括有小酒館與網球場的大營地。貴族為了讓自己在攻城戰期間過得舒適,經常會隨身攜帶他們的妻子與家眷。鄰近城鎮的商人和工匠也會蜂擁而至,設立工作坊並提供服務。

城堡考量防守

這段時期的交戰實況顯示,城堡和城鎮很少會因為突擊而被佔領。突擊通常是不顧一切的攻戰行為,相較之下,以變節或秘密行動發動攻戰則更容易成功。除非守軍的武力十分低落,否則突擊行動往往會引起極大的兵員損失。通常攻城者會根據交戰的重要常規與防衞軍隊的忠誠度,來精心安排攻城戰的事項,儘量把攻城的損失減至最低。若能讓防衞者變節投降,就可以免除攻擊的戰鬥與城牆的破壞。如果城堡領主人不在城內,在受困多天而仍未見援軍的情況下,被稱作城堡監守或主管的守城指揮官,就可以在不損害自身榮譽出面投降。城堡監守通常會要求一份契約書,清楚地説明他們的責任,在這種情況下他們是不會因為投降而受到懲罰的。
只有在極少數的例子中,城堡監守不會選擇投降或鄙視這種選擇。某些狀況顯示,攻城者會在成功突擊後,對城堡中人不加寬容,全面屠殺城內的基層士兵甚至平民,並且將城堡或城鎮洗掠一空。被俘獲的騎士通常不會被殺掉,因為可以拿他們來交換贖金。所有的攻城者都會分配到戰利品。在攻城戰後的適當時機運用這種手段,目的在於引導防衞者去商議投降的事情。1417年,英國的亨利五世在長久的攻城戰之後,才取得卡安這個城市。接着,他准許他的軍隊徹底底洗掠這個城市,以報復防衞者的頑強抵抗。除了教士以外,城內所有的人盡數被殺。到了亨利五世下一個進攻目標波那維尼城堡,儘管兩方都知道是不會有援軍來解圍,但是防衞者仍然提出在七天之後,如果沒有援軍到來才願舉旗投降的條件。
由騎士防衞的克雷克是中東最為聞名的十字軍城堡,迄今仍座立在今天的敍利亞,令人印象深刻。在十字軍東征期間它由騎士團防守,在1271年淪陷於埃及的阿拉伯人之前,共一百三十多年的歲月裏,曾經抵抗了超過十二次的攻城戰。雖然被攻奪下的故事很罕見,但這幾少見的例子卻有一個代表性的意義,就是防衞者不會作戰到陣亡的。
阿拉伯人不屑攻擊克雷克的主城門,因為即使擊破了它,後面還有一連串致命的狹隘走道,通往第二堵更堅固的城門。他們改挖掘西南城角大箭塔的底部,來攻擊南面的城牆,並讓他們得以進入外城牆的範圍之內。雖然在攻□之前仍然要面對更堅固的中央要塞,但是他們試圖使用計謀。他們將身上附有騎士團長老假信息的信鴿放送入城,訛稱長老下令駐軍投降。在兵力不繼且救援無望的情況下,雖然駐軍知道這是偽造的訊息,亦只好接受,光榮地交出這座大城堡。

城堡瓦解防守策略

在攻下城堡或具防禦工事的城鎮時所遭遇的最大困難,就是要克服用來防止敵軍迫進軍的城牆。其中一個能解決這個難題的方法,就是挖松城牆的底部來讓它倒塌,前題是必須是該城堡尚未設置護城河或是先把護城河的水排光。如果城牆的根基固若磐石,這個辦法就不會奏效。
一旦採取挖掘牆角的戰略,進攻者會掘出一條通往城牆的隧道,並沿着它到城牆的底部。這條隧道會由木樁支撐,然後把支持城牆基礎的底部泥土挖出並運走,再換上木樁來支持。隧道中的木樁稍後會依原定計劃被放火燒掉。如果一切按照計劃來進行,當用來支撐城牆重量的木樁逐漸被燒掉後,城牆就會因為缺乏支撐而坍倒。坍塌的城牆部分會因此開出一個缺口,讓攻城的軍隊直接攻入城堡。
挖掘坑道勞累而費時。防衞者可能會警覺到坑道的存在,而為提防城牆安危受到威脅築起第二道城牆來抵擋,因此當外牆倒塌時便不會完全暴露出一個缺口來。防衞者也知道如何反制坑道戰術,也就是在城牆的底部挖出一條自己的隧道,並嘗試來攔截敵軍的隧道。當兩條隧道彼此相遇時,就會引發地下戰爭。

城堡攻城戰術實施

攻城的軍隊會設立適當的位置把城堡包圍起來,防止城內的士兵逃走或突圍。攻城者也會控制附近的農田和鄉村並設立巡邏隊收集所有關於對方援軍的資訊以及採集食物。攻城者的指揮官會審查形勢,來決定對城堡的那一個地方作簡單的圍攻或準備有效的攻擊。如果城堡因為糧盡而投降,攻城者會把防衞者集中囚禁,並預防任何的解圍武力來包圍自己。
·策略
決定使用何種最佳的攻城方法,大概會涉及到下列的一些選擇:
·挖掘城牆的底部。
·選擇要破壞城牆的部分,然後投擲石頭予以衝撞(或者用火炮。直到1450年即中古時代快要結束時,火炮的效力仍然不足)。
·選擇要填平壕溝(或護城河)的部分。
·建造攻城塔和雲梯來攻上城牆。
·選擇城門或其他部分以撞錘衝擊。
·實施
準備突擊的進行速度,會與攻佔城堡的緊急程度、預期投降的時間、和擁有的勞動力等各變因成正比。如果攻城者有充足的食物補給,不會遭逢解圍的武力,而且防衞者在榮譽得到滿足後可能會投降,突擊的準備工作就會比表面上來得慢。如果攻城者的補給短缺、解圍的武力隨時會到來、或防衞者非常頑強,準備的工作就會日以繼夜地進行。
在完成準備工作之後,攻城者會在突擊之前給予防衞者最後一個投降的機會。

城堡攻城的裝備

攻城的裝備是用來越過城牆和城堡的其他防衞者,讓攻擊部隊的優越兵力,可以在最小的傷亡情況下攻擊防衞者。許多裝備是設計來撞擊或破壞城牆。除了簡單的雲梯之外,中古時代最常被使用的攻城裝備,包括巨型投石機、投石機、攻城塔、撞衝車和大盾牌。
一旦城牆遭到破壞或攻城塔已經就位,自願上陣的士兵就會發動突擊。這種部隊以“淒涼的期待”而聞名,因為他們都已經做好傷亡的打算。但是,在這種部隊中能成功生存下來的人,都會在晉升、頭銜和戰利品上得到最高的獎勵。
巨型投石機是大型的投石器,由沉重的砝碼(通常是大袋子的石塊)來增強它的威力。投石機的長投擲臂一端會裝上大石並借大量的砝碼向下拉張。當投擲臂被鬆開,投擲臂便會因重力驟失向上彈升,使大石以很高的弧形彈道猛力地投射出去。由這種武器所投擲出去的投射物,會急速下墜,最理想的情況就是用來粉碎箭塔的頂端、防守裝備和平台。除非投射物能夠剛好擊中城牆的頂端,否則很難光靠巨型投石機破壞垂直的城牆。如果在裝配巨型投石機時沒有弓箭掩護,可能會在守城士兵突圍後被發現並遭毀。巨型投石機最適合用於粉碎木製的屋頂,並且可以把燃燒的碎石與用來縱火的投射物一齊發射出去。
投石機是和巨型投石機不盡相同,其威力是由纏繞的繩索或皮條所發揮出來的。它以齒輪絞着繩子製造拉力,在鬆開後,旋動的繩子就會把投擲臂拋擲出去。當投擲臂碰上笨重的遏制橫貢時,設置在投擲臂末端籃子裏面的投射物,就會被拋擲出去。遏制橫貢能夠被調整以改變投射物的彈道。相對於巨型投石機,投石機的彈道比較平伏,而且能產生同樣的威力。投石機的密集射擊,能夠對城牆產生很大的破壞力。另外,投射物和崩落的城牆碎片有助於填平壕溝,它們所製造出來的碎石堆亦提供攻城者攀爬入城。
攻城者會移動攻城塔以貼近城牆,並且將一道梯板從塔頂放下到城牆的頂端,好讓塔裏的士兵從梯板衝出與防衞者作肉搏戰。每一座攻城塔都會很巨大,由濕潤的獸皮保護以免受到火焰燒燬。由於重量龐大而使得移動緩慢,因此會架設在有滑輪的木樁上,以推拉的方式向前移動,使它靠近城牆的底部。推拉時前方地面須預作準備,通常會在土泥的地上鋪設厚木板做為路面,以便移動。當攻城塔靠近城堡時,弓兵會從塔頂的戰鬥區內向城堡內發射弓箭;只要它一貼緊城牆時,塔內的士兵就會從塔內的梯階踏上城牆。來自攻城塔內的突擊永遠不會讓防衞者感到驚奇,因為在攻城塔移動迫近時,會有很多時間作禦敵的準備。防衞者會走到城牆最受威脅的部分,或阻止梯板放下。當攻城塔接近時,防衞者會企圖抓住並設法推開。到了突擊的最後一刻,攻城工程師會向城牆上可攻擊的部分開火,以分散防衞者對突擊所作的準備。如果第一隊的攻城者從塔上被打倒的話,還會有源源不絕的士兵從梯板的後面湧出,以完成攻佔城堡的任務。
衝撞車有一個巨大的木樁,樁上會有一個鐵頭,在遮蓋物的內部前後擺動,往城牆或城門撞上去。在撞上城牆之後,木樁會擺動回來並再往城牆繼續衝撞。這種撞擊力可以破開由厚木板製造的城門或石牆,打開一個可作攻擊的缺口。衝撞車的上方會覆蓋着濕潤的獸皮以防止火焰燒燬。事實上,操作衝撞的器具是非常危險的任務,因為防衞者可以從上方擲下大石、燒開的水、或燃燒的油脂到衝撞車上,以試圖予以破壞或殺死操作中的士兵。即使城門或吊橋被撞毀,後面可能還會有幾道閘門和門房需要衝鋒陷陣。1111年到1112年之間的冬天,發生在蒂爾的一場攻城戰中,居防衞位置的阿拉伯人就發明了一種具有創意的守城工具去對抗衝撞車。他們拋下附有掛鈎的繩纜鈎住衝撞車,並把它從城牆拉開。反覆幾次之後,衝撞車就被弄毀了。
攻城一方的弓兵與弩兵在地面上,以大型的木製盾牌作為掩護,這種盾牌被稱為大盾。在大盾上方有一道狹小的發射口,讓士兵可以從後面向防衞者射擊。英國國王獅心理查一世就是在觀看這些大盾時,被弩弓射中肩膀,造成致命的傷害。

城堡日式城堡

日本城
日本城(10張)
日本,是一種提供予地方領主(大名)居住的武裝建築,主要由城門、圍牆及主城組成。起始於彌生時代,全盛時期在戰國時代的關原之戰後,後來因為德川家康的“一國一城令”而式微,幕末結束後便不再有新的城興建。由於築城盛況不再及久經歲月,有些城因維修不足或受戰火波及而毀壞,能大致保存完貌的城不多,因此不少日本古城都被列為重要文化財產。“城”此漢字在中國必須擁有四座以上城門,一門曰砦(寨),二門曰堡,三門稱池,所以日本的城和中國的城在定義和用途上是有很大的不同,日本城大約相當中國的堡寨甚至大院(比如小折城)的程度。定義上也與歐式城堡相同為具有武裝防禦的私人住宅。
古代
早在彌生時代已有城的出現,那時的城多為“環濠集落”,即在羣居的地方挖出空冢溝再以藥研堀所包圍,隨着年代變遷及政治因素,這種城漸漸式微。
在飛鳥時代後期(664年),天智天皇築起水城,這種城多數在九州北部可見。後來百濟滅亡,很多遺民流亡到日本,引入新的築城技術,築起朝鮮式山城。
中世
由於武士的居住地需要更強的保護,城在各方面有很大的改變。但武士的經濟能力遠不及近世的大名,城的規模比較小,城兵人數小,而且大多都是築起山城,便於逃亡。
近世
一般人對日本古城的印象時由石垣、天守(防禦用的小城樓)組成,這種築城方法是源自松永久秀的多聞山城、信貴山城開始,織田信長的安土城後繼,最後豐臣秀吉的大坂城和伏見城又加上天守的石垣、枡形的馬出以及城門的完備,形成現時的印象,惕除松永久秀此開創者,此種近世城郭在日本史市被稱為織豊系城郭。
關原之戰後,大名配置變更及東軍(德川軍)的俸祿提高,更多大名有財力及兵力築城,促成築城盛況。此時興建的城都比以往的規模大,郭(即外牆)的外型多以方型為本。與歐洲和中東的城堡類似,日本的城只住城堡主人(大多為大名)、家屬及屬下之武士,市民則居住在城下町
江户時代,德川家康實行一國一城令,規定每個大名只能有一座居城,很多城都因此而荒廢,築城漸漸式微。
近世之後
明治政府實行“廢藩置縣”,廢除大名制度,城被破壞或被放棄管理。其後更被大日本帝國陸軍接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被美國空襲或原爆,很多城都被破壞。現時僅存的天守只有姬路城高知城及其餘10座城,大阪城名古屋城只剩下櫓和門,因此不少古城被列為重要文化財產。
分類
主要分為平城、水城、平山城和山城四種。

城堡著名城堡

瑞士西庸城堡 瑞士西庸城堡
倫敦塔腓特城堡
温莎城堡
德古拉城堡
故宮

城堡城堡旅遊

1.裏帕德奧西亞城堡
裏帕德奧西亞城堡 裏帕德奧西亞城堡
裏帕德奧西亞城堡(錫耶納市)——位於意大利奧西亞山谷的中心,距托斯卡納區並不遙遠。這座城堡建立於中世紀早期,華麗壯觀。
2.達沃爾城堡
達沃爾城堡 達沃爾城堡
達沃爾城堡——這座15世紀的城堡位於愛爾蘭,距都柏林只有40分鐘車程。這座城堡被翻新成了現代風格,在這裏,婚禮慶典、休閒度假、商務洽談等業務非常火爆。
3.藍頓城堡
藍頓城堡 藍頓城堡
藍頓城堡——這座輝煌的14世紀城堡坐落於法國盧瓦爾河附近。如果你是一個真正的超級夢想家,你甚至可以私人租下整座城堡及其領地。4.蘭利城堡
蘭利城堡 蘭利城堡
蘭利城堡,是一座位於英國泰恩河南段諾森伯蘭山谷裏的壯麗的中世紀城堡。這是一座真正的中世紀城堡,它建立在一座城堡攸關生死的年代!它的牆壁足有7英尺厚!
4.布拉格城堡
始建於9世紀,經過國內外建築師和藝術家多次改建、裝飾和完善,城堡集中了各個歷史時期的的藝術精華,是捷克較吸引人的遊覽勝地之一。據吉尼斯世界記錄大全記載,布拉格城堡是世界上最大的古城堡,長為570米,寬為130米。1992年,布拉格城堡被選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目錄。
這裏有羅馬式、哥特式、巴洛克式、文藝復興式等各個歷史時代風格的建築。其中以文藝復興時代建的晚期哥特式加冕大廳、安娜女皇娛樂廳、西班牙大廳最有名。 [2] 
5.聖米歇爾山城堡
聖米歇爾山是天主教世界裏除了耶路撒冷、梵蒂岡之外的第三大聖地,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
聖米歇爾山城堡一角 聖米歇爾山城堡一角
公元708年。
聖米歇爾山山頂的教堂自從第一次建成至今,十五、六次火災和自身倒塌的損壞,被命名為底下聖母堂的加洛林王朝時風格的教堂,是目前尚存的構成聖米歇爾教堂最古老的一部分。城堡的最後一次完善工作是在20世紀末完成的,公元1987年,在教堂鐘樓的頂端安放了聖米歇爾的金像。雖沒有凡爾賽宮的金碧輝煌、埃菲爾鐵塔的宏偉壯觀、盧浮宮的絢麗多彩、香榭麗舍大街的繽紛繁華,但每年來此遊覽和觀潮的人多達350萬。大文豪雨果曾説,聖米歇爾山對法國如同大金字塔對埃及一樣重要。 [2] 
6.愛丁堡城堡
愛丁堡的魅力,在於它的古老。愛丁堡城堡於6世紀就成為蘇格蘭皇室的堡壘,比英格蘭的利茲城堡早200多年,比温莎城堡早400多年,比德國的海德堡城堡更是早600多年。從古代戰爭的意義上説,愛丁堡無疑是最堅固最險要也最難攻克的堡壘。
愛丁堡城堡最讓蘇格蘭人自豪的,是愛丁堡城堡在政治和文化上的位置。愛丁堡曾是蘇格蘭一國的政治、文化的中心,這是哪個古城堡都不曾有過的地位。 [2] 
7.新天鵝城堡
位於慕尼黑以南富森的阿爾卑斯山麓的新天鵝城堡是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二世的行宮之一。他親自參與設計這座城堡。裏面有大量德國天鵝雕塑。他夢想將城堡建成為一個童話般的世界。由於白色城堡聳立在高高的山上,四周環山和湖泊,所以一年四季風光各異。走近新天鵝的城堡,可以發現新天鵝堡無論錯落有致的造型還是與背景阿爾卑斯湖光山色的協調上都無與倫比,做到了極致。 [2] 
8.凡爾賽宮
凡爾賽宮建於路易十四時代。其特點是外形自由,追求動態效果,喜好富麗的裝飾和雕刻以及強烈的色彩,常用曲線穿插和橢圓形空間。的圓頂和法國傳統的尖頂建築風格,採用了平頂形式,顯得端正而雄渾。宮殿外壁上端,林立着大理石人物雕像,造型優美,栩栩如生。
凡爾賽宮的建築風格引起俄國、奧地利等國君主的羨慕仿效。彼得一世在聖彼得堡郊外修建的夏宮、瑪麗亞·特蕾西亞在維也納修建的美泉宮、腓特烈二世和腓特烈·威廉二世在波茨坦修建的無憂宮,以及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二世修建的海倫希姆湖宮(Schloss Herrenchiemsee)都仿照了凡爾賽宮的宮殿和花園。 [2] 
參考資料
  • 1.    Selore城堡 隱秘的貴族騎士  .央視網.20120405[引用日期2017-08-04]
  • 2.    三浦正幸(詹慕如 譯).《日本古城建築圖典》:城邦文化出版,2008.2.:ISBN 978-986-6662-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