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天姥山

(浙江省紹興市新昌縣境內山峯、天台山脈分支)

鎖定
天姥山,又稱天姥、天姆山、天姥岑、天姥峯、天姥嶺等,屬天台山脈分支。位於浙江省紹興市新昌縣儒岙鎮10千米,主峯為撥雲尖,海拔818米(一説900米 [23]  )。 [2]  [9] 
天姥山該山得名與其形狀有關,狀如女子,古人把它附會成天上的仙人,因此被稱為“天姥”,即“王母”,傳説中的西王母。天姥山是中國古代文人嚮往的文化名山,詩人尋訪天姥山並留下《夢遊天姥吟留別》《壯遊》等作品。志載:"派自括蒼至關嶺界層巒疊嶂,蒼然天表,千姿萬壯,為一邑主山"。由撥雲尖、細尖、大尖等羣山組成,屬道教第16和60福地。 [3-4] 司馬悔橋天姥古道穿巖十九峯天姥寺等名勝古蹟。 [5] 
2010年1月,天姥山被評為第七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6]  2011年設立省級森林公園,2020年8月發佈了《“浙東唐詩之路”天姥山旅遊區總體規劃》 [7]  2022年8月入選浙江省新十大名山公園。 [1] 
中文名
天姥山
別    名
天姥
天姥岑
天姥嶺
所屬山系
天台山脈
地理位置
浙江省紹興市新昌縣儒岙鎮
走    向
向西延伸
主    峯
撥雲尖
海    拔
818 m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區

天姥山形成演變

1.25億年前,西太平洋陸緣出現了拉張地質構造環境,這在中國東南沿海地區表現為閩浙運動。在早白堊世,剡縣(今嵊州市)至今新昌縣的斷陷盆地形成,並經歷了陸相沉積和火山堆積。隨後,在多次構造變動和外力作用的影響下,新昌地區出現了天姥山、赤壁丹崖和洞壑眾多的丹霞地貌,以及峯叢、峯牆陡峭的凝灰岩地貌。在早白堊世,曾是大片熱帶雨林和恐龍棲息地。 [8] 
天姥山在長期的地質演變中,經歷地殼斷裂隆起、火山噴發、冰川運動和海侵海退等地質活動,天姥山體多呈暗黑色。 [11]  尤其是史前時期的海侵海退,對天姥山區人類文明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2]  [9] 
天姥山迤西經關嶺至鞍頂山,構成儒岙——回山山地,縱貫於新昌江與澄潭江之間,綿延至新昌城郊區。天姥山脈為正中列,綿亙於三十六渡溪、新昌江與王渡溪、桃源江之間,即古傳一邑主山天姥山核心區所在。 [2]  [9] 
天姥山 天姥山

天姥山位置境域

天姥山位於浙江省紹興市新昌縣儒岙鎮,近北緯30度,處於嵊新盆地(新嵊盆地)東南緣,為天台山脈自中南部入新昌縣境的分支,西經關嶺至鞍頂山,構成儒岙——回山山地,縱貫於新昌江與澄潭江之間,綿延至新昌城郊區。 [9] 
天姥山雲海 天姥山雲海
天姥山的大體可分為三類地域範圍:一是天姥山核心範圍,以天姥山主峯撥雲尖為中心,東起騰空山,北至班竹山,西至會墅嶺,南至蓮花峯,以環繞主峯的三十六渡溪、新昌江、惆悵溪、王渡溪為“四至”,周圍約60千米的天姥山主脈,即宋《輿地紀勝》等記述為“東接天台,西(北)聯沃洲”的範圍,也即明代徐霞客棲遊考定的範圍。這是傳統上的天姥山地域核心所在,也是天姥山文化核心所在;二是廣天姥山範圍,指以天姥山撥雲尖為主峯,東與天台萬年山地脈相連,以三十六渡溪為界,北至新昌江,南至王渡溪,西至石城山、鼓山和南巖山的連綿羣山,古代所謂廣天台山西峯天姥山和西門石城山範圍;三是泛天姥山範圍,即新昌縣東南新昌江以南、澄潭江以東,絕大部分儒岙——回山山地,為整個大天姥山脈。同時根據天姥山“一邑諸山之主”的認識,從地脈相連和文化相通角度,天姥山還包括比鄰山沃洲山等新昌江、澄潭江、黃澤江三江兩岸廣泛山區。 [9] 
明萬曆《紹興府志》中的天姥山圖 明萬曆《紹興府志》中的天姥山圖

天姥山地理環境

天姥山地貌

儒岙鎮一角 儒岙鎮一角
天姥山處於嵊新盆地東南緣,屬浙閩低山丘陵一部分。 [2]  [9]  浙東地形獨特,呈倒放的“爪”字形狀,南面的底部是括蒼山和大盤山,從西向東依次為會稽山、四明山和天台山,這三座山的交匯處就是唐代詩人所稱的“剡中”,即現在的新昌和嵊州盆地。新昌縣地形複雜,山巒疊嶂,峯谷交錯,崗巒相連,錯落有致,如同一幅濃墨重彩的國畫長卷。自古以來,這裏就被譽為“越中勝景”“東南眉月”“天地神明之境”等。 [10]  天姥山為丹霞地貌,也有峯叢、峯牆陡峭的凝灰岩地貌, [11]  屬浙閩低山丘陵一部分。 [9] 

天姥山氣候

天姥山位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春夏雨熱同步,秋冬光温互補。山區地形地貌複雜多變,水網溪流縱橫交織,生態生境茂盛豐富,容易形成霧凇、雨凇、煙雨朦朧的氣象景觀。 [12-13] 
天姥山年平均氣温14.3℃,最冷月(1月)平均温度1.5℃左右,最熱月(7月)平均温度26.2℃。年均降水量1498毫米以上,高於全縣平均降水量,分為春雨季、梅雨季和颱風秋雨季。 [12-13] 

天姥山植被

天姥山屬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區—東部濕潤常綠闊葉林亞區域—中亞熱帶常綠林北部亞地帶—浙閩山丘甜櫧、木荷林區—浙東低山丘陵島嶼甜櫧、木荷林分區。現存森林植被以馬尾松、黃山松林和針闊混交林次生植被為主。 [12] 
天姥山 天姥山

天姥山山脈關係

天姥山所屬山脈

天姥山,為天台山脈自中南部入新昌縣境的分支。 [2]  [9]  天台山,地處寧波、紹興、金華、台州四市的交界地帶,西南連仙霞嶺,東北遙接舟山羣島,為曹娥江與甬江的分水嶺,多懸巖、峭壁、瀑布。天台山的主峯華頂山位於天台縣東北,海拔1098米,由花崗岩構成。天台山所處的地質構造經歷了多次地殼運動,包括隆升和抬升等,最終形成了如今的山地地形。 [21] 

天姥山主要山峯

天姥山主峯撥雲尖及班竹山,海拔均在800米以上。 [2]  [9] 
天姥山 天姥山

天姥山資源狀況

天姥山生物資源

天姥山森林覆蓋率為95%以上,林木資源空氣含氧量高,不同的地形景觀也構成了各種不同的生態環境,有利於植物的栽培和生長。 [14] 
天姥山露營地 天姥山露營地
天姥山有野生動物156種,其中獸類19種、鳥類48種、爬行類18種、兩棲類7種、魚類8種、昆蟲39種及其他動物17種。現棲居的動物有麂子、黃鼠狼等。屬於國家級保護的鳥類有白鷳、鳶、貓頭鷹等。爬行動物有石龍子、竹葉青、金環蛇、銀環蛇等。兩棲動物有刺胸蛙、大蟾蜍等。哺乳動物有大穿山甲、華南兔、野豬、松鼠等。 [14] 

天姥山旅遊資源

天姥山由撥雲尖、細尖、大尖等羣山組成,屬道教第16和60福地。 [3-4]  有司馬悔橋、天姥古道、穿巖十九峯、天姥寺等名勝古蹟。 [5] 
天姥山 天姥山
  • 司馬悔橋
司馬悔橋,又稱落馬橋,位於斑竹村。據南宋嘉泰《會稽志》記載,該橋位於縣城東40裏。落馬橋是一座單孔石拱橋,橋面呈略微圓弧形,長32米,寬5.8米,無欄杆和邊牙石。橋台建在山澗基岩上,側牆和拱碹用不規則石料砌築。拱碹為近似半圓形鑲邊縱聯式結構,無拱眉,碹臉與側牆齊平,跨徑為10米。 [15] 
據傳唐代著名道士司馬子微曾隱居在天台山,曾四次被武后、睿宗、玄宗徵召,最後一次無奈出山,牽馬過橋,回首一望,見羣山含煙凝翠,橋下溪水長流,不禁悔恨不已。落馬橋歷來備受詩人青睞,清代陳寧燮曾有《悔山悔橋考》一文。該橋於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重建,現已被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10] 
  • 天姥古道
據史料記載,東晉時期,謝靈運率領鄉人前往天姥山伐木開路,經過會墅嶺,闢出了一條長達70多里的古驛道,被稱為“謝公古道”。會墅嶺上有班竹村、司馬承禎橋等景點,是唐代詩人們遊覽台州、越州的必經之路。現在,會墅嶺上並列着三條路,分別是古驛道、會墅嶺老路和會墅嶺新路,這三條路合成了一條會墅嶺道。 [16] 
古道總長約20千米,現存“三關”“三嶺”,還有古橋、古井、古廟祠堂等歷史文化遺存,整體展現出“羊腸小道,曲徑通幽”的古樸幽靜氛圍。從會墅嶺登頂,可以俯瞰到天姥山主峯撥雲尖的壯麗景色。會墅嶺道的修建方式採用條石橫卧和碎石塊相間的鋪設方式,歷經千年依然保持完好。如今,會墅嶺道已成為遊客們親近自然、領略歷史文化的重要景點。 [13]  [16] 
  • 天姥寺
天姥寺位於新昌縣境內,始建於五代後周廣順元年(951年),由太寂禪師德韶建,初名天姥院。宋代改名為廣福院,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易名為天姥寺。寺內有古石碑“李白夢遊天姥處”,現存幾塊殘碑。天姥寺頂之蓮花峯,數峯重疊起伏,若蓮花盛開而名。寺院前小溪潺潺,有“夢遊橋”一座。 [18] 
  • 穿巖十九峯
穿巖十九峯中的望海峯是最高峯,由新老兩部分組成。老穿巖位於獅子峯南端,環境幽靜,遊客可以在山頂俯瞰對面的台頭山景區。山頂有平台,相傳方臘起義時曾在此紮寨,周圍還有野果山珍。老穿巖中還有明太監高啓潛之墓。 [17] 
  • 會墅嶺村
會墅嶺村邊有兩棵古樹,一為桂花,花開時,有“香半村”之譽;一為溪丐樹,樹篰頭處伸出一枝丫,酷似觀音像,故又稱“樹觀音”,因生得奇妙。
明崇禎五年,徐霞客從天台萬年寺下來,過會墅嶺,在嶺下的班竹鋪舍宿了一夜。 [17] 
  • 班竹村
班竹村地處天姥山麓,又稱“斑竹”,“村邊有斑竹山,因多長斑竹得名。”現屬南明街道。“章、盛、張三姓居多。在古代,南來北往的官員、商旅在此駐足、投宿者甚多,旅行家徐霞客就是其中一位。清代的杭州人袁枚曾三次到此,戀此山川秀美,人物豔麗,久久不忘。在《斑竹小住》中有專門的記載。 [19] 
  • 龍潭
儒岙鎮莊山村進去,行四五里。兩岸危崖壁立,林木森森。溪澗怪石累累,瀑潭相疊。兩個較為奇特,一是“噠粥潭”,因為瀑急潭深,水花往上撲濺,酷似一鍋剛煮開的粥直冒熱氣。另一個是“跌落水”,那瀑泉從高達30多米的削壁上陡然而瀉。經過千百年的沖刷,山澗頑石有的酷似動物。龍潭坑一帶,諸如吊蘭魚鱉草等。
  • 金銀台
金銀台是一座兩層塔樓,由黃銅鑄造,日光下塔身金光閃耀,月光下則寶氣氤氲。登高台,四周景色隨着時空的變換呈現出不同。 [20] 
  • 雲之台
雲之台是觀賞天姥山雲海的之地,是天姥山半山腰攝影點,利用地形高差設計成三個觀景平台,每個平台空間觀賞視角都各有不同,建有書吧和茶吧,可供人們看書和品茗。 [20] 
雲之台 雲之台

天姥山歷史文化

天姥山名字由來

天姥山,又稱天姥、天姆山、天姥岑、天姥峯、天姥嶺等,是一座山峯。根據詞源學和地名學分析,“天姥山”為古代神話傳説類地名。有多種關於天姥山得名的説法,包括“天姥”説、 “髽女”説和“天台之姥”説等。其中,“天姥”説出自張勃《吳錄·地理志》,“髽女”説出自民國《新昌縣誌》,“天台之姥”説出自明王士性《入天台山志》等。天姥山得名的歷史文化背景與秦漢時期西王母神話演化流變的重要時期契合。可以説是西王母神話造就了天姥山之名,天姥山也是西王母神話演化流變東移的歷史見證。據傳,“登者”即于越先民是天姥山最早的命名者和傳播者。 [2] 

天姥山詩文

夢遊天姥吟留別
[唐]李白
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
越人語天姥,雲霞明滅或可睹。
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赤城。
天台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
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謝公宿處今尚在,淥水盪漾清猿啼。
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
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
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龍吟殷巖泉,慄深林兮驚層巔。
雲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
列缺霹靂,丘巒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開。
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台。
霓為衣兮風為馬,雲之君兮紛紛而來下。
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動,恍驚起而長嗟。
惟覺時之枕蓆,失向來之煙霞。
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
別君去兮何時還?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22] 

天姥山文化活動

2019年12月29日,2019天姥山唐詩之路國際越野挑戰賽舉行。
2021年9月21日,2021天姥山露營節在紹興市新昌縣天姥山露營基地舉行。
2023年1月,“天姥山唐風新年大典暨2023書畫天姥·新春送福系列活動”舉辦。 [20] 

天姥山文化價值

天姥山 天姥山
天姥山歷史悠久,可分為成名、揚名、式微和復興四個時期。在魏晉南北朝時期,謝靈運開山,使天姥山得名,成為江東佛學中心。晉宋時期,謝靈運伐木開道,始通臨海,使天姥山成為中國山水詩的發祥地。南朝宋元時期,朝廷遣畫師楷模山狀於團扇,使“元嘉團扇”成為中國山水畫的代名詞,而天姥山則是中國山水畫的發祥地。此外,梁武帝命僧祐赴天姥餘脈石城山雕鑿彌勒大石像,成為剡東佛教興盛的標誌。大唐時期,李白一首《夢遊天姥吟留別》使天姥山名聲大振,進入天姥山名揚天下的全盛期。隋唐至北宋時期,尊道教為國教,道家洞天福地學説盛行,將天姥岑(嶺)列為第十六福地。天姥山因此成為中國山水詩、山水畫、宗教、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地位。 [9] 
儒岙鎮南山村“唐詩之路碑” 儒岙鎮南山村“唐詩之路碑”
自道家上清派形成以來,天姥山就成為了古代文人尋仙問道的寶地。唐代第十二代宗師司馬承禎曾在此受詔反悔,使得天姥山的道教底藴更加深厚。在《全唐詩》中,收錄了2000位詩人,其中近五分之一的詩人都曾尋訪過天姥山。這充分説明了天姥山在中國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9]  [12] 
自五代兩宋至明清,歷代有錢鏐、羅隱、張浚、王十朋、陸游、朱熹、張即之、徐渭、范仲淹、宋濂、方孝孺、劉基、湯顯祖、張岱、徐霞客、王思任、齊召南、袁枚、方苞、俞樾、金農、蒲華、郁達夫、蔣介石、張學良、蔡元培、弘一、印光等名人,日本高僧最澄、成尋、榮西、奝然等來到天姥,追慕先賢,眷戀山水。 [9]  [12] 
由於唐代詩人的相繼來訪,形成“浙東唐詩之路” ,同時也使得天姥山成為後人無限嚮往的地方。 [2]  [9]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