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天姥古道

鎖定
天姥古道,位於浙江省紹興市新昌縣境內,是浙閩古幹道上的重要古驛道,西接嵊州,南通天台。自南朝開通後,台州、越州始有經濟文化的交往。保護古驛道驛鋪,作為研究浙東南內地與沿海古代交通、郵政、地理、物流等歷史實物具有重大的現實和歷史意義。 [1-2] 
2023年12月27日,天姥古道被浙江省林業局等部門認定為浙江省一級古道,核定長度24060米。 [3-4] 
中文名
天姥古道
地理位置
新昌天姥山
保護級別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所屬道路
浙閩古幹道

天姥古道歷史沿革

天姥古道最早由南朝劉宋詩人謝靈運於元嘉六年(429)伐木開徑,鑿山開道而成,後世亦稱“謝公道”。它對於加強浙東地區,特別是台越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有着不可磨滅的功績。
天姥古道的功能自民國十二年(1923)新昌通天台的公路始建後逐步減弱,多段古道被堙沒,其中不少融入104國道公路中。今保存較好的是小石佛驛鋪段約300米;迎仙橋至104國道段約200米;班竹村落馬橋至會墅嶺腳路廊約800米;會墅嶺段約400米;天姥寺至冷水坑村、普濟橋段長約2100米;橫渡橋村北至皇渡橋南約600米和關嶺鋪段約300米。這七段古驛道寬約1.3-2.2米,多為溪卵石路面,鋪砌形狀各異。
2017年1月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 

天姥古道旅遊信息

人文歷史
“唐詩之路”指的是晉唐以來文人墨客往來頻繁、對唐詩發展有着重大影響的一條山水人文旅遊線。古人自錢塘江入紹興古鏡湖,而後由浙東運河、曹娥江剡溪,再溯源至石樑而登天台山,這是貫穿於浙江東部的一條古道。剡溪為這條古道的精華地段,由於會稽、天台、四明三座名山在此盤結,山間清流匯聚成溪,風光如畫的剡溪在魏晉六朝即成為高士名流隱居遨遊的好去處。
天姥古道 天姥古道
古人遊浙東以水路為主,水盡則登山而歌。據統計,在《全唐詩》收錄的2200餘位詩人中,有400多人遊覽過這條風景線。大詩人李白、杜甫也都曾經乘舟溯剡溪而上,飽覽了“山色四時碧,溪光十里清”的美景,留下了《夢遊天姥吟留別》、《壯遊》等千古絕唱,在浙東一帶形成了一條飄逸着翰墨清香的“唐詩之路”。
這條由會稽山逶迤而來天姥山古道,從嵊州黃泥橋入新昌境,再從新昌舊城東門直至天台縣界,穿越新昌縣境內的古驛道全長45公里,是浙東“唐詩之路”之中最精華的古道。在這條古驛道上還有諸多流傳千古的先人遺蹟,如桃源仙境和司馬悔橋等。桃源仙境相傳為漢時劉晨、阮肇入天姥山採藥遇仙之處,至今還留有采藥徑、仙人洞、棋盤石、惆悵溪等景點。而位於班竹村口的司馬悔橋,則據説是唐代隱士司馬承禎當年奉召出山路經此處,因感悟于山水清幽而頓生悔意。這座飛跨山澗溪流的石拱橋從此留下了這樣一個奇特的橋名。
天姥山中的這條路早先為詩人謝靈運所開拓,故又稱“謝公道”。南朝時,謝靈運出仕永嘉,寫下了大量的山水詩,成為古代山水詩的開山鼻祖。後代詩人慕名而來,沿着謝靈運當年的足跡邊遊歷邊吟誦,留下了一大批燦若星河的詩作,其中就有李白的“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赤城,天台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
天姥古道 天姥古道
由於唐代詩人絡繹不絕的來訪,不僅形成了一條浙東“唐詩之路”,還將天姥山推到了一個崇高的理想境界,天姥山遂成為詩人們追求精神自由的樂園。而今隨着“唐詩之路”在文化和地理概念上的“復活”,久已湮沒無聞的天姥山開始成為世人嚮往的神奇仙境。
天姥山要感謝李白和其後的大把唐朝詩人,是他們賦予了這座原本只是武夷山支脈的普通山脈以深厚的歷史文學積澱,但李白也要感謝天姥山,在此他才找到了夢遊仙境的幻覺,但卻被後人認為消極幻滅、逃避現實。人究竟該怎樣看待自然,融入自然,與自然平等相處——這個命題懸掛了千年,至今無解。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