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龍華中學

鎖定
廣東省梅州市豐順縣大龍華中學創辦於1959年,是當時全縣12所全日制中學之一。該校的創立標誌着山區、老區大龍華地區人民的子女,結束了必須到遠達六七十華里的外地上中學的歷史。從此,該地區青少年接受初中教育的人數倍增,實為山區人民的一大福祉。
中文名
大龍華中學
外文名
Great Longhua middle school
校    訓
重名節、守勤儉、重教化、守信義
創辦時間
1959年
所屬地區
廣東豐順大龍華
佔地面積
25畝

大龍華中學校史沿革

大龍華中學創辦之初

大龍華中學創辦之初,師資、校舍、設備均可説是百無一有,校址設在大田村下角“譚氏宗祠”內,同時還借用大田中心小學教室和教師住房各1間;學生只能借住附近民房。翌年增班,初二男生住“譚氏宗祠”上廳、中廳。直至第三學年(1961年秋)開學,在“譚氏宗祠”右側和宗祠後面的“桂竹園”,建起泥牆瓦頂的教室、房間各4間,作為簡易校舍。
大龍華中學

大龍華中學學校設立

最早參加學校創辦人有張喜選、譚國權等幾位老師,張喜選為學校負責人。1959年學校設立,秋季即招錄初一新生60名,一個教學班設置,共有教職工 6 人,1962年首屆初中學生畢業。自1960年至1966年秋,均由縣統一考試、統一招錄初一新生。因解放前至解放初期山區文化教育仍然落後,全公社學生能讀到高小六年制畢業的人數較少,由於生源不足等原因,(如1964年全社小學畢業生,經參加升中考試,只錄取39位學生就讀初一。)自1961年秋季開始,大龍華中學初中新生從本社擴大到周邊公社,名額分配基本上為本社外社約各佔一半,學生主要來自大龍華、徑門、龍崗、豐良、黃金等地。

大龍華中學建置變遷

從中學創辦至1966年秋,老校共招錄初中生8屆,畢業5屆。因文革爆發,其中於1964年秋季入學的大龍華中學第六屆初中畢業生(原1967夏季畢業)學時拖延了一年,直至學完所有的初中課程後,於1968年才與第七屆學生同時畢業離校。
學校創立時期,正值我國高擎“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三面紅旗之時,我國國民經濟底子薄弱,進入二十世紀60年代初,又連年遭受“南水北旱”等自然災害,再加上戰備緊張,三年經濟困難、國力維艱。這時學校校舍簡陋、教學設施、實驗儀器等硬件設備差。因當時地縣行政區劃歸屬變更,帶來學校幾易其名。1958年12月省委決定撤消豐順縣建置,將湯坑豐良八鄉潘田等四個公社劃歸揭陽縣,大龍華與留隍、黃金、潭江等四個人民公社併入大埔縣管轄。1959年開辦第一學期為社辦“大龍華中學”;1960年春變更為“大埔縣大龍華中學”;1961年1月恢復豐順縣建置。1961上半年,因“兩條腿走路”教育體制方針的變化,學校改為“豐順縣大龍華農業中學”;1961年秋學校開辦第三學年起,又複名為:“豐順縣大龍華中學”至今。
1965年,上級選址撥款,于田東村龍鯨河畔、營子崬下興建新校舍。期間,中學師生配合縣建築工程隊,堅持勤工儉學,學校師生利用節假日、勞動課,不怕辛勞揮鐵鏘、打土方,肩挑手扛大量土石木材等建築材料,為新校建設貢獻力量,至1966年冬,新校落成、正式搬遷。中學新校前屏“公王”,後靠“營子”,左依“銅峯”,右鄰“筆架”,長坑、龍鯨兩水相匯於校園之前,潺潺南流,是育人求學的聖潔之地。

大龍華中學文革時期

1966年夏秋之交,“文革”開始。在中共中央關於“文革”的“5.16”決定下發之後,山區中學一樣遭受了一定程度的衝擊,難免於難。短時間內“大嗚、大放、大字報”充斥校園,甚至在教師辦公室貼成“門簾”;1966年10月中旬,學校選派10位學生代表,由縣委統一組織上北京參觀文化大革命運動,參加毛主席在天安門接見百萬紅衞兵活動;至1967年春節前後,全縣各中學相繼停課,隨後大龍華中學各班級也出現停課“鬧革命”情況;1966年11月間,以數人組合或幾十人為一隊的師生紅衞兵隊伍,先後外出到廣卅、汕頭、江西瑞金等地徒步進行“革命大串聯”活動。1967年春,中央下達了關於停止“大串聯”通知,縣派“工宣隊”進駐學校,在縣城召開有各校紅衞兵代表參加的“豐順縣大中小學復課鬧革命”大型會議後,由於山區學子大多年幼單純、思想樸實,學校正常教學秩序恢復較快,未發生紅衞兵派系對立和武鬥現象。但在1968年8月,由於濫用“羣眾專政”的口號,縣內各公社相繼出現的“亂打亂殺”的嚴重事件,一些陰謀分子製造所謂“八·八暴動”事件波及學校,致使部分教師被批鬥,其中彭善悦老師慘遭殺害,直至後期才得以平反昭雪。
由於受文革的衝擊,自1966夏秋開始連續幾年取消了升中考試製度,讀高級中學改為大隊推薦、公社選拔,因此,學校許多品學兼優的學生失去了繼續深造的機會。1968年秋起,初中、高中俱改為二年制,且實行“高中不出公社,初中不出大隊”的辦學政策。本校增設高中部,變成只辦初二、高一、高二共三個年級的學校,初一下放到大田、徑門、龍北、羅洋等大隊完小附中舉辦。1969年春,在豐順縣第一中學就讀高三的大龍華籍學生,返回本校插入68年秋季招錄的高中班複式上課,成為1969年首屆高中畢業學生。1972年秋至1976年夏,高一、高二各有二個班,初二2班;這種規模一直延續至1979年夏,共培養了11屆860多名高中畢業生。
1976年,大龍華公社所屬徑門片區的徑門、龍北、銅山、羅洋、上村、溪尾等大隊區域劃出,成立徑門公社。在當時“高中不出社”的同樣原則下,新成立“豐順縣徑門中學”,為二年制高中,編制二個班。開辦當年秋委招錄高一級學生51名,並將在大龍華中學就讀高一的徑門公社籍學生45名,劃歸徑門中學就讀高二。至1979年夏,徑門中學高中僅畢業三屆學生,共155名。徑門中學自開辦以來,基礎設施逐步完善,教育教學質量逐年提高,早在開辦初期的1979年,初三學生中考政治、英語、化學等學科平均分取得全縣初中前三名的好成績,特別是逐年考上高級中學、重點高中、中專中師的學生為數不少。自學校創辦至今,共培養33屆初中畢業生3320多人。三十多來,學校堅持黨的教育方針,為革命老區人民子女中學教育事業,作出了應有的歷史貢獻。
1976年十月,粉碎“四人幫”。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科學和教育迎來春天。1978年秋,初中恢復三年制;1979年夏,大龍華中學(徑門中學)最後一屆高中學生畢業後,秋季開始學校復辦為完整的初級中學,至今已歷30載。

大龍華中學社會貢獻

從1959年大龍華中學創辦至今50年來,學校從1969屆至1979屆共有11屆(徑門中學3屆)高中畢業,共培育860多高中畢業學生;開辦至今已有48 屆(徑門中學31屆)初中畢業生,合計約有6000多名初、高中畢業學子從中學走出校門。這些學生畢業後,絕大部分直接成為山區新一代——具有一定文化基礎知識的建設者;同時,也有數以百計的學生,通過直接考取、保送、推薦選拔到大中專院校深造,通過招工、招幹、參軍入伍等多種形式,造就成長為各級黨政軍和社會各行各業的專門人才。
2004年10月,豐順縣鎮級行政區劃又有所變化,徑門鎮重新併入大龍華鎮。

大龍華中學辦學成績

校容校貌日新月異 教育教學成績喜人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國家逐步推行九年義務教育,學校規模迅猛擴大,學生人數逐年增加,校舍嚴重不足。學校主動爭取上級黨政和教育局的重視支持,籌措資金擴建校舍。1988年,在校園西片建起教室2間,緩解了增班擴容的矛盾。1990至1992年危房改造,拆除部分舊校舍,建起有8個教室的二層教學樓一棟;1996年為“普九”達標驗收,徵地、平整校園空地、球場,建科學實驗樓一幢;1999年,建成三層12套住房的教師宿舍樓一幢;2000年,建文化廣場、舞台小禮堂、水泥籃球場等;2003年,學校西邊新建校門。至此,校舍校園續建、擴建前後15年,校容校貌得於極大改觀。
學校創辦50年來,幾經拆遷、風雨滄桑,從無到有,由小到大,現已初具規模,均得益於政府重視支持,得益於校友鄉賢和社會賢達的鼎力相助。改革春風暖神州,開放碩果惠龍中。近十幾年來,居住各地,尤其是改革開放前沿地區深圳及州府梅州等地的校友鄉賢,社會各界熱心人士,他們熱愛家鄉建設,關心大龍華教育事業,積極為家鄉和學校建設出謀獻策、捐錢贈物。深圳市羅湖區、龍崗區、南山區、寶安區人民政府更是對口扶貧支持幫助,先後引資捐資近500萬元建設學校,添置大批教學設備設施,使學校辦學條件不斷完善。
2003年,經梅州市教育局轉撥深圳市對口扶持資金250萬元,興建五層教學大樓。大樓於2005年6月竣工,建築面積3061平方米,共有22個教室,1個多媒體階梯電教室。
為整合教育資源,優化教學環境,興辦優質教育,建設教育強鎮,上級政府、教育主管部門根據地區實際,對學校進行佈局調整。2006年,撥付佈局調整資金120萬元,興建四層“學生飯堂宿舍樓”。該樓於06年興工,2008年夏竣工,建築面積2300平方米,有配套衞生間、每間住12人宿舍33間,能容納近400個內宿生,共投入資金230多萬元,極大地改善了學生住宿條件。
2000年金秋十月,由74屆高中畢業旅深學子發起,朱雪云為總協調,胡國中、譚國平、譚家禮等為活動統籌,學長譚國鋒、譚國箱、丘石長等擔任總顧問,經聯絡商討,倡議組成回訪母校團隊,開展“關愛家鄉,回訪母校”活動。母校各地、各屆校友聞訊紛紛支持,並熱情參與。2000年10月2日,一批批校友、熱心鄉賢共聚母校,考察母校現狀,與母校師生、鎮領導座談,共商發展家鄉教育事業良策,並向母校捐贈電腦10台及其它電教設備一批,同時慷慨樂捐,籌集資金共15萬元,作為學校“獎教獎學”基金;10月3日,深圳市高戍達車會及太平洋保險公司,到學校舉行捐資助學活動。
2000年10月18日,廣東省副省長許德立到校視察,並參加深圳市羅湖區為學校建校的捐款儀式。
2001年5月3日,深圳市高戍達車會、標遠汽車公司“自駕之旅”再次到校,為學校捐款20085元及文具一批。
2003年1月30日,深圳市市委副書記譚國箱校友,在市教育局温紹權局長、縣教育局領導等陪同下,到校視察。
2006年,深圳熱心人士又慷慨捐贈20萬元,設立“大龍華鎮獎教獎學基金”,2007年,朱雪雲校友再捐3萬元,重點獎勵教育教學作出貢獻的初中、小學師生,以及全鎮高考取得優異成績的學生。
校友、賢達、熱心人士在校的系列捐資獎教獎學活動,大大促進了學校勤教、篤學、勵志、成才良好校風的逐步形成。
校園佔地25畝,校舍建築面積6300平方米,校容校貌變化日新。現有6個教學班,每級兩個班,學生310多名,教職工25名,在冊退休教職工5名。有五層教學樓一棟,二層實驗樓一棟,三層教師宿舍樓一棟,四層學生宿舍樓一棟,舞台兼禮堂一座。
五十年來,學校秉承客家民系“重名節、守勤儉、重教化、守信義”的優良傳統和崇文重教的民風,尊師重教,為師者嚴於執教,從學者勤於習讀,樂教樂學,蔚然成風,教育教學質量逐年提高,成績斐然。
1981年至83年,連續三年中考成績居縣前列,1983年的政治、數學、物理成績更加輝煌,居縣第一、第二、第三名。歷年來學生參加各學科競賽,獲縣級以上獎勵52項。其中,1987年春,學生譚永茂參加數學奧賽獲市一等獎,並送市培訓赴省複賽;1998年春,學生譚永奕參加數學、物理、英語競賽,均獲全國三等獎,其當年中考總成績居全縣第二名,為我校爭得極大的榮譽。

大龍華中學學校發展

半世紀春風化雨 育桃李再譜新篇
風雨五十年,光輝五十載。先後在龍中執教的教職員工達180多名;學校歷任領導:張喜選,楊濟光,朱史平,黃林生,彭成秋,譚國梧,朱志青(徑門中學),譚長江,譚國任。他們帶領全體教職工,兢兢業業,嘔心瀝血,無私奉獻,教育培養山區人民的後代,為高級學校輸送了大批優秀學生,為社會培育了大批建設人才,深受學生、家長、羣眾的尊敬和愛戴。
學校新的領導班子,繼承發揚優良傳統,發揮“團隊型”管理,紮紮實實抓教育教學,“內強管理,外塑形象”,以“以人為本”的現代管理理念,關心教師,團結帶領廣大教職工,以“敢於改革,敢於創新”的作風開展工作,狠抓內部改革,制訂健全各項規章制度,重抓貫徹落實,力促作風轉變。同時提出“走進來所有的皆為優秀學生,跨出去每一個都是成功人士”的教育口號,充分調動全體教職工教書育人的積極性。經過努力,教師的責任心顯著增強,工作態度明顯改變,形成了“嚴肅、認真、負責、勤奮”的教學氛圍,校風、教風、學風進步明顯,校容校貌大大改觀,教育教學有較大的飛躍。初三升中考試,進入重點中學線的學生有較大的突破,得到教育局、各級黨委、政府、家長、羣眾的肯定和好評。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2009年金秋,是新中國成立60週年,是改革開放30年,是我們的母校——大龍華中學建校50週年的大喜年。五十年來,一批批學子從大龍華中學起步,奔赴祖國各地,走上社會各行各業,有的成為全國人大代表,有的成為黨政軍領導人,有的成為著名企業家,有的成為科技界棟樑,有的成為專業技術骨幹……,更多的是默默耕耘,為家鄉、為社會建設奉獻青春,貢獻才智。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梁啓超《少年中國説》),“教育興,則少年興,少年興,則地方興,事業興。”“勤教、篤學、誠信、敏思”是母校傳統美德,立志成才是萬千學子心願。回顧龍中校史,奇葩綻放,莘莘學子,讀史明志,飲水思源,人才輩出;展望龍中教育,事業中興,奮發努力,學好本領,報效國家,回報社會。